我国物流信息化状况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状况论文,物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674-2869(2009)02-0041-03
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基础性产业,物流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2007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68万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7.1%提高到17.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7%提高到了6.8%。而2007年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内成品油供需偏紧的前提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之所以仍然维持了平稳增长,占GDP的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成功应用,继而提高了整体物流效率的结果。可见,物流信息化的重大作用。
一、物流信息化[1]
物流不仅仅运输物,同时也在传递信息。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生成的信息,一般是随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活动而产生的信息流,与物流过程中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各种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信息是事物内容、形式及其发展变化的反映。物流信息和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关系密切,起着相当于人的大脑神经中枢的作用。
物流信息化是指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物流信息的辅助市场交易功能、业务控制功能、工作协调功能、支持决策和战略功能。
(一)辅助市场交易功能
市场交易需要记录接货内容、安排储存任务、作业程序选择、制定价格及相关人员查询等。物流信息的作用就是记录物流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是:程序化、规范化、交互式,强调整个信息系统的高效性、精确性和集成性。
(二)业务控制功能
物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要有信息系统做相关的控制,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来对作业计划和绩效进行评价和鉴别,这里强调了信息系统的控制和加强控制力度的作用。
(三)工作协调功能
在物流运作中,加强信息的集成与流通,有利于工作的时效性,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减小劳动强度。这里,物流信息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支持决策和战略功能
物流信息管理协调工作人员和管理层进行活动评估和成本—收益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强调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决策和战略定位作用。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
物流信息化指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降低物流能耗和对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物流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环境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企业(或机构)的内部信息系统建设三方面内容[2]。
(一)基础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建设包括制定物流信息化规划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开展物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模式的探索,以及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重视物流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并将物流信息化列为重点建设工程[3]。
在物流信息标准、规范制定方面,原交通部在2006年、2007年两年间连续颁布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强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和《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2007-2010年)》,明确了交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对促进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和利用起到了推动作用。相关物流标准的相继制定和完善为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清除了障碍,也大大提升了公路运输效率。
在电子口岸普及方面,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加强电子口岸建设的通知,各地电子口岸建设逐步加快。目前,通过对货物、船舶、人员在通关申报中的有效整合,全国多数地方的电子口岸实现了大通关核心流程全程上网,基本实现了各执法部门在同一网络平台上共同执法。与此同时,海关的电子商务和综合物流服务平台逐步开发完成,实现了由政务向商务、物流服务的延伸。
(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公共信息平台是向各类用户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的开放式的网络信息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主要包括3类:用于政府对物流监管的“物流电子政务平台”;用于各类网上物流商务活动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用于对特定货物的运输流转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监控的“物流电子监控平台”。
1.综合性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资源、市场和信息的整合推动了信息平台的商业化投资和发展。传统批发市场正在向现代电子交易中心转变。钢铁、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纷纷建立了网络商务平台。这些平台融交易、金融、信息、物流等多种服务为一体,在开展网上电子交易的同时,也结合了现货交易和物流配送。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有了较大发展。
2.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例如交通部的三大平台建设:联网收费、安全监控(建设质量安全监控和水上运输安全监控)、公共信息服务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科技部确定的10个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城市中,几乎都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研究开发作为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物流中涉及例如通关、税收、交通、保税监管等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外,已经出现了一些跨部门的合作。例如商务部与海关、银行的电子政务平台合作,正在把与内外贸业务有关的企业安全证书逐步过渡到电子口岸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一卡通”和一体化服务体系。此外,在技术服务方面如数据交换平台、GPS/GIS、利用手机通讯网络进行定位/跟踪的信息系统等有许多应用案例出现。
(三)内部信息系统建设
1.企业(或机构)的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物流就是企业的供销业务,因此无论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建筑业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RP),都包括对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这些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物流领域全面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必须统一物流信息交换的接口标准和操作规范。
2.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够。据官方统计,我国已经实施和部分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有21%,全面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仅10%。在整个行业供应链当中,我国物流企业与上下游的信息基本无法实现共享,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综合来看,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虽然有较大提高,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三、中美物流信息化差距分析
物流概念起源于美国,美国的物流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也最具代表性[4]。因此,国内外物流信息化的差距分析,主要选择美国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水平作为参照,进行差距分析(见表1)。
从美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理念看,物流信息化的产出是提高服务质量,物流信息化研究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前提是标准化。
四、结语
结合美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经验及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国情,我们应扩大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的物流企业借助最合适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物流信息的价值。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物流信息平台应该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信息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稳步前进。物流信息化的产出是提高服务质量,物流信息化研究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前提是标准化。
(二)政府推动,第三方实施,市场化运作
物流信息化建设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各类物流企业及货物的供需双方,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需要有政府的协调和推动。特别是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采取第三方实施的原则,确保平台具有独立性,从而实现其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提供有序竞争的环境,从而满足广大客户对物流信息平台服务功能的需求。物流信息平台的经营要实行市场化的运作。为了调动主要经营者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主要经营者持股方式,并实行风险抵押,使经营业绩和经营者的利益挂钩,增加实体运行活力。
(三)重视物流基础性研究
通过物流基础研究,解决物流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信息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