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论文_张小利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论文_张小利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项目基金: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项目号:10301-0170040601。

摘要:贫困是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因素在不均衡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贫困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贫困的代际传递特性引起重视。本文以云南省为调研对象,探究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后,扶贫开发事业成就卓然,但是随着扶贫力度的加大,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少数民族地区在自然条件、发展历史、经济条件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目前成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难点区域。

在减贫的过程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一特性引起重点关注,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指“贫困或者致贫的相关因素,会在家庭内部传递,由父母传给子女等,而子女在成年后的境遇和父母的相似——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传递给后代的恶性遗传链”。贫困的代际传递特性是农村和少数民族集聚区域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家庭和家族几代人持续的处在贫困之中,不能找到有效的脱贫方法和途径。本论文主要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为研究对象,到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兰坪县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成因以及对策。

一、云南省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集聚区,现有民族自治州8个、民族自治县29个,在我国省份中的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少数民族人口占云南总人口的33%(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准),居住面积占72.2%。此外,在市场环境、自然条件、教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云南省的贫困范围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2015年第,云南省129个县中,有88个县、4277个贫困村依然处于贫困之中,数量是全国第一。2015年,云南省贫困人口达到47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2.7%,在全国排第二位,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还多达120万人。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陷入贫困的家庭很难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只能延续祖辈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在这些家庭中,因为一些少数民族贫困户居住相对分散,不能被扶贫开发项目有效覆盖,使得扶贫难度加大。同时,在云南省内,有一些直过民族聚居在偏僻的区域,与外界沟通很少,经济发展更是缓慢,从而进一步拉大与外界的贫富差距。特别是居住在偏远山区的贫困户、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缺乏供养的孤寡老人、家庭有伤病的农户,他们的绝对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生养在贫困家庭的贫困户子女不仅在贫困中度过童年,在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上面临较差的生长环境。同时,在教育上,他们很难完成基本的学业,家庭财产积累几乎没有,诸如金融资产、牲畜、农业机械或者交通工具等。

二、云南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呈现代际传递特征,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因素。首先表现在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的传统文化。因为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长期贫困的折磨,很多贫困户产生强烈的宿命感,不再发愤图强,改变困境,而是听天由命、默默忍受、无所作为。这种怠惰思想也严重降低了劳动效率,使得贫困户在生产生活中缺乏积极性、懒惰成性、不思进取。

其次,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农经济和“等、靠、要”思想严重。由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很多贫困户守着老旧的心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不能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在生产中缺乏创新性和长期性,跟不上市场步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政府长期实施的“送粮、送衣、送物”的输血式救济方式,对贫困化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一些贫困户坐等救济,不思进取,一些人形成了靠政府救济度日的严重依赖心理。虽然,政府的扶贫战略已经改为造血式扶贫,但是多年累积而成的“等、靠、要”思想很难改变,严重阻碍了贫困户的脱贫改造工作。

最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落后的传统风俗。云南不少少数民族有各种传统风俗,譬如嫁女要收取高价彩礼钱,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陋习,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始终不能好转,特别是贫困户因这些事欠下的债务,会给下一辈人造成负担,从而深化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人力资本因素

人力资本是各种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包括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以及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决定和影响家庭贫富程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而且这也会影响下一代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对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产生较大影响。在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因为家庭拥有的人力资本质量很低,就更难获得薪酬较高的职位,家庭经济收入就低;父辈对后辈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投入的就少,使得后辈没有机会获得更优质的人力投资,从而只能获得较低的薪酬和社会地位低的职位,使得代际传递的人力资本质量愈益下降,甚至出现“一辈不如一辈”的情况,进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家庭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陷阱。

(三)自然因素

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生产方式大多没有脱离种植业和养殖业,家庭经营主体主要依靠自然资本发挥主要作用,因而会面临多种自然风险和灾害,如干旱、洪涝、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由于这类自然灾害预测度较低,具有突发性,对于依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贫困家庭来说,面临较大的风险。而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聚居在边境地带、深山区、石山区、干热河谷、高寒冷凉等地,这些地区多处偏远地带,多山少平原、远离市镇,交通极其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同时生存环境也很差。此外,频发的洪涝、泥石流、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严重干扰了该些地区的生产,使得不少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因灾致贫、因灾反贫”。

三、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中间节点。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贫困现象往往发生在老人、小孩或者是有伤病的中青年人群上,但是在贫困代际传递的过程中,核心是刚刚组建家庭的年轻人,如果他们再次陷入贫困,那么就无法保证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在扶贫的过程中,社会要大力解决25-35岁的这类年轻人群的就业、培训等问题,尤其是刚走出学校、寻找工作的贫困子女。

二是确定扶贫的方向和重点。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根据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事件,进行重点扶持。首先,为成年人提供充足、合适的就业岗位,提升其劳动创收能力;其次,从儿童抓起,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服务,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最后,要针对贫困家庭,提供合适的医疗保障,进而减轻病人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经济负担,也要给婴幼儿和母亲提供更好的健康检查服务和营养补贴。

三是加快落实相应政策,破除制度性障碍。在就业方面,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人力资本培育方面,加速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师资建设,将就业与培训紧密结合。在文化方面,举办多种讲座,激发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更深层次的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综上,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较为严峻,主要是由文化、人力资本和自然因素造成的,通过政府和贫苦户的不断努力,一定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彻底消灭贫困,实现全面脱贫的局面。

论文作者:张小利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论文_张小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