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障碍患者言语疗法对其感知恢复的积极性分析论文_薛清春

(青海省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 青海 西宁 810001)

【摘要】目的:对言语疗法在语言障碍患者的治疗中对其感知恢复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通过回顾性眼光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78例语言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对所有患者进行组别划分,各为观察组(以常规疗法+言语疗法治疗,n=39)与对照组(以常规疗法治疗,n=39),最后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感知恢复有效性进行比较。结果: 经言语疗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感知恢复的总有效率为89.74%,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优,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语言障碍患者实施言语疗法可有效加快患者的感知恢复进展,对于患者语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可推广。

【关键词】语言障碍;言语疗法;感知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8-0104-01

前言

语言障碍这一疾病除先天因素外,也有可能由脑血管疾病等因素引起,不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与交流,同时也对患者的触觉、听觉、视觉、单侧忽略、体像、疾病认知有着严重的负性影响。相关研究表明,除了常规的临床治疗外,如何通过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的感知能力也是一大重要因素[1-2]。对此,我院为探究言语疗法在语言障碍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特对我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了分析研究,现将取得的研究结果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抽选的形式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8例语言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中,仅以常规疗法施治的39例分为对照组,该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人数比例为20:19;患者平均年龄为(51.94±3.45)岁。以常规疗法+言语疗法施治的39例分为观察组,该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人数比例为21:18;患者平均年龄为(51.33±3.69)岁。对两组患者的组间资料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且所有患者的病情均与临床上语言障碍的诊断标准相符,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本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用药治疗、作业治疗及物理治疗等治疗,同时辅以按摩、理疗等操作以加强疗效。

观察组:实施常规疗法+言语疗法治疗。本组患者均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另外实施如下治疗操作。(1)构音障碍训练。首先,为提高患者的器官协调运动功能,可采用进食训练等措施,使患者口腔可与其他器官的运作逐步协调。其次,可进行呼吸训练,保持呼吸速度、节律的正常,使患者胸腹部得以协调运作,完成构音器官运动功能的训练。最后,以先易后难原则进行词汇、短句、短文的构音训练,引导患者逐步掌握语言发音技巧;(2)舒尔刺激法。可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感觉刺激、语言刺激及听觉刺激,使患者在多器官刺激的综合作用下实现感知恢复进展的加快。(3)语音语义法。通过看图说话、引导性交流等措施使患者逐步完善表达方法的训练,使患者逐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进而完成交流层次的递进。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人体感知能力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语言感知恢复情况进行如下划分:(1)显效。患者经治疗后,语言功能与原有基础相比提高阶段≥2,且构音器官运动出现明显改善,异常构音纠正程度高于50%,同时触觉、听觉、视觉、单侧忽略、体像、疾病认知明显改善即为显效;(2)有效。患者经治疗后,语言功能与原有基础相比提高1个阶段,且构音器官运动有所改善,异常构音纠正程度未达到50%,同时触觉、听觉、视觉、单侧忽略、体像、疾病认知有所改善即为有效;(3)无效。患者经治疗后,语言功能与原有基础相比未出现相应提升,且构音器官运动无改善,异常构音纠正程度未达到10%,同时触觉、听觉、视觉、单侧忽略、体像、疾病认知无改善即为无效。(显效+有效)/例数×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均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其中,进行计数资料处理时,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最后,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意义时,以P<0.05表示[3]。

2.结果

经比较,观察组患治疗后取得的感知恢复总有效率(89.7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79%),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语言障碍患者的发病与神经中枢损伤息息相关,主要表现为抽象信号思维出现不同程度障碍,致使患者在触觉、听觉、视觉、单侧忽略、体像、疾病认知等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对语言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时,首先应当遵循人体脑神经细胞的可塑性,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逐步引导,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实现治疗效果的最优化。言语疗法作为一种以提高患者语言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治疗方式,主要通过构音障碍训练、舒尔刺激法及语音语义法三种方法的结合,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同时多方向共同着手,对患者的触觉、听觉、视觉、单侧忽略、体像、疾病认知等感知能力进行锻炼,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实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的最大化提升。本次研究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

从本次研究取得的结果看来,观察组患者经言语疗法治疗后,在语言感知恢复的总有效率这一指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可见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言语疗法可作为语言障碍患者临床上的一项有效治疗方案,且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对于患者病情的好转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小艳.针刺联合语言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17,10(12):117-120.

[2]邵仕.个体化康复治疗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障碍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5):81.

[3]鲍利利.靳三针结合语言训练治疗脑性瘫痪语言障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07):744-746.

论文作者:薛清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1

标签:;  ;  ;  ;  ;  ;  ;  ;  

语言障碍患者言语疗法对其感知恢复的积极性分析论文_薛清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