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工程建设属于我国的基础建设,可以合理的调控水资源,在水利发电、农用水灌溉等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如何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并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各种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绩,水利发电水利工程体系为工农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破坏,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能够在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一定要找到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保证水利工程健康发展。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环境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是民生工程,其主要作用是将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高效地应用。工程建成以后,首先会使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地改善,农业灌溉水会得到合理的应用,增加农业产值。由于工程具有防洪抗旱的能力,所以可有效地应对一些自然洪涝灾害,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工程成本较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较低,在关键的位置设立水库可以有效的解决水资源缺乏,以及地区之间跨流域调水难的问题。
1.2 消极影响
1)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不仅对自然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对社会环境也有很多弊处。水利水电工程需要进行大量蓄水,这种情况下会直接形成新的水环境,导致周围的各种病毒病虫的繁殖增加,一旦传染,那么会威胁到该地区居民的人身健康,我国也有很多因水利水电工程而出现的疾病,这种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众所周知,一旦出现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那么周围的常住居民会因为占地而迁移,其中会因为各种常见问题发生矛盾碰撞,导致人地间矛盾加剧。并且居民可能会在新的环境里与当地居民产生冲突,对居民来说确实有很多不便。
2)水文状况受到影响
水利工程不仅会改变周围区域的水文形势,也会对区域内的水文状况产生影响。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河流的方向、流速、水深、水温以及水流边界等均会发生变化。如果河道两岸岩石的透水性较强,很容易引起渗漏现象,并导致邻近区域的地下水位上升。
3)土壤受到影响
水利工程蓄水期,水位的上升必然会引起土壤沼泽化;而土壤湿度过大则会加速植物根系的衰败,引起植物死亡。此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随着水分的蒸发,水中的盐分在地表聚集,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使植物出现生理干旱。
4)当地生物受到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当地的陆生动物以及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较大影响,尤其对于水生生物,随着水位的升高,河流生态系统改变,水生生物生长的环境及产卵环境遭到破坏,部分迁徙类生物回迁路线甚至被阻断,从而严重影响水生动物资源的多样性。
5)对水库水质的影响
因为水库区域的水流速度很慢,这会导致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含量降低,水里的含氧量也会降低,水体呈现富营养化。另外,有些非法企业会将工业废水排放到水库当中,废水所含的污染物较多,成分复杂,并且水库中的水体属于死水,很难将污染无扩散分解掉,逐渐导致水体的恶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
要利用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对河流的演变状况以及河中泥沙的运移规律进行分析,同时再对河流周边的动植物繁衍和迁徙规律进行总结,结合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最终制定出对环境影响最小、最为科学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地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强群体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热情,施工过程公开透明化,加快水权等相关制度的建立,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收益。结合实际情况,对水利工程周边的经济布局做出适当调整。
2.2 健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
水利工程的建设要面对一些无法避免的破坏,就要做好生态环境补偿工作。一是要健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完善该体系的基本内容,针对各种程度的破坏规定明确的补偿力度;二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部门要重视环境补偿体系的建立,承担经济压力。生态环境补偿体系的建设还应该结合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明确划分责任和补偿措施;三是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生态环境补偿工作,相关执法人员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在保证生态环节问题得以妥善解决的情况下,顺利开展水利工程建设。
2.3 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为了能够建设环保的水利工程,设计阶段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要对施工地点的地形地貌、环境人文特点都进行细致的调查。为设计工作打好基础,在进行设计时根据调查得到的信息来对各种突发情况进行预估。为了能够对工程建设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力度进行准确的分析,要建立一个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通过该体系来预测工程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根据各个方面的环保需求做出合理调整,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改变。
2.4 提升相关的理念和认知
首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在水利工程建设与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水利工程正式施工前,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商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生物的影响。其次,建立健全水利工程评价体系。对项目建设区域内的大气环境、水文环境、物种多样性、社会因素等进行综合评价,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尽可能减少不合理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或者施工完成后,要加快对生态环境的修复。
2.5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护
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土流失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障碍。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克服水土流失的问题,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定要做到水资源利用合理化、高效化,多利用现有土地和植被,增加植被面积,在节水政策上也可以做一些调整,最终营造一个拥有良好用水习惯,保障节约用水的水利工程。另外需要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标准来实现对江河流域可持续性发展的合理规划,最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对促进国家兴旺发达有极大的作用。然而,在国家发展时,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愈加显著,生态环境的退化将直接影响到国民,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中对环境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我们必须要注重环保的重要性,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嘉迪.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12):144.
[2]李建国.关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6,(03):140+144.
[3]高晓红.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5):185.
论文作者:杨少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7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水利论文; 环境论文; 水资源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