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评邓小平理论在高校中的“三进”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评邓小平理论在高校中的“三进”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高校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战略意义论文,三进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四大特别是十五大以来,根据党中央关于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的指示精神,全国高校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全面推进,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教育效果显著。

领导高度重视 “三进”全面展开

在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及教育部门的工作日程上,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项,他们从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百年大计,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百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这一战略高度,增强做好“三进”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作出具体部署。在组织领导、机构编制、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师资培训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保证,并强调要把“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作为高校重点课程来建设。

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在中央关于高校“两课”新课程方案颁布后,立即召开了省委常委会,就高校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和“两课”改革作了认真研究,提出指导意见,并当场拍板拨出500万元专款, 用于高校“两课”建设。省委教工委、省教委则分别就“三进”和“两课”组织专题调研,制定落实计划。在每期邓小平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两委主要负责人不管工作多忙,都亲自到班,作辅导报告。

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每年一次的全省高校党建会上,反复强调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师生,还深入高校为大学生作报告。成立了全省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省委宣传部、省教委专门召开了两次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三进”工作,并组织专家对高校“两课”进行评估,督促检查“三进”工作的进度和力度,协调解决教学改革和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加大了对“两课”及“三进”工作的投入力度,省委宣传部、省教委从今年开始,每年投入5至10万元, 连续5年,用于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位于大西南的四川省, 开展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起步早。 在1993年,就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列入全省高校“两课”教学计划,并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省统编的“两课”教材进行修订,于1993年秋季起在四所高校进行“两课”改革试点,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后,四川省又加大了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力度。

天津市委、市委教卫工委的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天津市“两课”工作领导小组顾问、组长,组织召开“天津市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座谈会”,到高校听邓小平理论概论课, 推动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1996年又率先在全国编写出相关教材,开出专门课,系统讲授邓小平理论。1998年5月,着手精心组织“两课”新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建设, 制定了“天津市普通高校‘两课’改革与建设实施意见”及附件10个,对“两课”统一要求和规划,使“两课”工作领导到位、机制顺畅、措施得力、落在实处,为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高校同样加强了对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领导。许多高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抓这项工作,并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落实各项保证措施。许多高校把邓小平理论课列为重点课程、精品课程来建设,加大投入力度。苏州大学拨出19万元强化费、3万元课程建设费, 用于“三进”和“两课”改革。南昌大学把邓小平理论课列为全校十门重点课程之首,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用于“两课”改革和建设。

“进教材”是实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基础。全国各地在加强对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领导的同时,积极做好教材建设。江苏省在1996年下半年,就组织一批骨干教师着手编写《邓小平理论概论》。十五大召开后,对书稿进行修改定稿,成为全国第一本邓小平理论课教材。到1998年秋季,全省高校全部开设了这门课,使用省编教材。四川省于1998年初组建了“邓小平理论课”省统编教材编委会,组织省内知名专家、教授精心编写教材,并在秋季开学后供全省高校使用。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邓小平理论“进课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是关键。做好“三进”工作,需要一支理论素质过硬、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各地为做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普遍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江西省形成的一系列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无疑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他们的做法大致分为六个方面:每年暑期举办“两课”教师集体备课会,今年的重点是以邓小平理论“三进”为主题;坚持每两年分别举办一次“两课”教师公开教学比赛和优秀教案评比活动;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两课”教学改革研讨会,评选优秀教研论文,专题研讨邓小平理论“三进”问题;以“两课”教师培训基地为依托,坚持对教师的培训制度;坚持组织“两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从1994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两课”优秀教师。

江苏和天津则把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培训基地上。利用“两课”教师培训基地,江苏以讲习班、研讨班、进修班、报告会、示范教学以及备课会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并逐步形成以培训中心为基地,辅以外市培训点的培训网络,通过有计划、分层次的组织培训,提高师资质量,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两课”教学水平。天津市则将“两课”教师在3年内以业务培训、专题培训和学历培训的方式轮训一次,使45岁以下的教师基本到达硕士层次或完成硕士课程进修。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实际,其巨大贡献和成果,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根据邓小平理论这一鲜明的特点,许多高校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现实感;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力求生动活泼,增强教学吸引力。去年秋季开学,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洪国起教授,以“发扬抗洪精神,学理论、歌颂党、见行动”为主题,为新生教授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邓小平理论课。他通过对抗洪斗争伟大实践的总结,从根本上说明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具体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观点。这堂课深深地感动了学生,许多同学写下了课后感。一改以往的教条式的说教和呆板的方法,广泛地采用课堂讨论、问题答疑、专题辩论、主题演讲第方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在许多高校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江西财经大学提出了“四联系”、“一辉映”的教学法,颇具特色。所谓“四联系”,即理论联系实际、现实联系历史、中国联系世界、国事联系人生;“一辉映”是使邓小平人格魅力和理论魅力相辉映。这种教学方法使邓小平理论既有较强的可学性,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许多学校在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中,还注意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实践环节,充分利用电化教学、音像资料,增强教育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既有高度的严肃性,又有高度的生动性。南昌航院建立了专门的“两课”电化教学教室,把有关邓小平理论的资料输入网络,供教师随时调用。

开展邓小平理论教学的科研工作,使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步入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是提高教育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四川省将“邓小平理论在高校‘三进’调查研究”列为“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重点课题。该课题将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提出对策建议,推动这项教育的深入发展。同时,通过省德育研究会、“两课”学科专业委员会和学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有组织地开展邓小平理论教育目标要求、评估检测、教育艺术与教育方法等专题研究,推动教育的科学化。他们还制定了“两课”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省教委聘请有关专家教授担任省“两课”教学巡视员,定期赴各高校检查和指导“两课”教学。天津将“两课”列入实验室建设“九五”投资计划,作为重点课程、重点学科和发展学科进行建设。市教委和各高校都拨专款支持“两课”改革与建设,保证科研需要等活动。

拓宽教育渠道 丰富教育内容

高校的“两课”教学是实施邓小平理论“三进”的主渠道。同时,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以及整体育人功能,也为开展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及良好的环境。实际上,各高校在开展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过程中,积极拓宽教育渠道,善于创新,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方位推进“三进”工作。高校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已开始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

天津大学于去年4至5月间开展了“邓小平理论宣传月”活动,校、院、系组织演讲会、研讨会、报告会、征文、歌咏、绘画等十余项活动,吸引了万名大学生参加。南开大学围绕国内外政局、科技前沿、理论学术动态及国内改革焦点等问题,开展热点问题系列讲座、周末论坛、每周一讲等活动50余次,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思想。天津医科大学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街道挂职居委会主任,用所学知识为民服务,向居民宣传十五大精神。

江西省各高校在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中,坚持做到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校主题教育相结合、与主旋律相结合、与青年成才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许多高校还组织开展了“深入实践看改革”、“改革开放同龄人”、“科技教育文化三下乡”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江苏省在去年下半年,先后组织举办全省高校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论文竞赛和知识竞赛活动。一批论文如苏南经济模式的调查思考、关于乡镇企业的研究等,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邓小平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和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这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由大学生们自发组织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或读书会等,在高校成为最富吸引力、人数最多、最活跃的社团组织。1995年6月, 天津师大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随后,全市20所高校都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在此基础上,“天津市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于1997年正式成立。目前,全市已有160多个分会, 直接参加活动的学生达3万名。江西省的18所学校, 共有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或学习小组1630个,成员43615人。“邓研会”或理论学习小组, 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在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邓小平理论进学生头脑,是“三进”工作的根本目标,是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当代大学生的根本目的。令人欣喜和振奋的是,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千千万万青年大学生的心田,使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学生们由衷地感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进头脑,应该成为大学生政治上成熟的标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科学的理论中,确立了远大的政治理想,增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责任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显示,天津高校学生中,党员人数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达7.6%和46.3%。

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随着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步伐的加快和深入,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大学生,必将健康成长,担当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重任。

标签:;  ;  ;  ;  ;  

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评邓小平理论在高校中的“三进”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