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重合论的演变*_命题的否定论文

20世纪重合论的演变*_命题的否定论文

符合真理论在20世纪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指出,符合真理论在20世纪经历了以下变化:B·A·W·罗素和L·维特根斯坦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符合论;J·L·奥斯汀提出了约定主义符合论;A ·塔尔斯基运用语义论对符合论作出了精致解释;辩证唯物主义对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的接受和改造。本文认为,定义真理必须把握三点: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第二,真理是从整体上反映客观对象的理论体系。第三,真理概念不仅应当包含“与事实相符性”,还应包含“无矛盾性”和“功效性”。

〔关键词〕 符合 真理 演变 同构论 约定论 语义论

符合真理论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由于人们对“符合”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因而符合论的内容和理论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尤为突出,主要有:B·A·W·罗素和L·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符合论,J·L·奥斯汀的约定主义符合论,A ·塔尔斯基运用语义论对符合论作出的精致解释,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对亚里士多德符合论的接受和改造。本文将对这一演变予以述评,进而阐述关于真理定义的观点。

一、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

亚里士多德对真假的看法是:“真假的问题依事物对象的是否联合或分离而定,若对象相合者认为相合,相离者认为相离就得其真实。”〔1〕“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 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2〕例如:“并不因为我说你脸白, 所以你脸才白;只因为你脸是白,所以我这样说才算说得对。”〔3〕这就是符合真理论的最早表述。亚里士多德是从命题与客观事实的关系上定义真假的,根据他的符合论观点,命题是对客观事物的陈述,一个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与所陈述的事实相符合。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是唯物主义的,直观意义也很清楚,但是却缺乏对于符合关系的精确说明,问题也就由此而生。

二、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新视角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从逻辑原子主义出发对符合论作了新的表述。罗素的哲学思想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实在论和逻辑原子论几个阶段,在逻辑原子论时期他声明在真理观上他是符合论者。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分为逻辑原子论和语言游戏说前后两个时期,他在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中陈述了符合论观点。按照逻辑原子论,命题与事实之间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是一种逻辑同构的关系。命题由基本命题构成,事实由原子事实构成,基本命题与原子事实对应,命题与事实对应。基本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和原子事实相符,而命题的真假则以基本命题的真假为条件,因为“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4〕, “基本命题是命题的真值主目”〔5〕。人们在描述实在时, 无法对事实本身进行逻辑演算,但由于命题与事实在结构上相对应,因此只要根据基本命题的真假算出命题的真假,实在也就得到了描述。维特根斯坦还根据他的图象说进一步阐述符合论,他说:“命题是现实的形象。命题是像我们所设想的现实的模型。”〔6〕因为人们是运用语言符号描述实在的, 而命题中使用名字(词项),名字按特定方式联结起来表示着客体,从而命题或句子就成为现实的图象。“只有作为现实的图象,命题才能是真的或是假的。”〔7〕这就是说, 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所使用的名字及其组合方式是否与现实相对应。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用“对应”这个概念解释符合,据此规定了命题的真假界限。

三、日常语言学派的符合论

日常语言学派的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以约定为根据的符合论。他认为,当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时,总是借助某一类符号(语词、信号灯等等),人们用符号表达的东西就是世界。但是用符号表达世界还必须借助两种约定,描述性约定和指示性约定。他在《真理》一书中解释说,描述性约定把语词(=语句)与世界上的境况类型联系起来,指示性约定把语词(=陈述)与世界上的某些历史境况联系起来,当指示性约定所指示的历史事态隶属于描述性约定所概括的境况类型时,这个陈述就是真的。就是说,描述性约定是语句与事物类型的联系,指示性约定则是陈述与特定时刻特定事件的联系,一个陈述是真的,当且仅当它是关于特定时刻特定事物的陈述,并且它隶属于描述某一事物类型的语句。例如:某人(记为m)在时间t说:“我正在散步”,那么,描述性约定就使这句话与人们散步的境况(事物类型)联系起来,指示性约定则使这句话与m在t时的实际情况(特定时刻的特定情况)联系起来,当后者隶属于前者时,这句话就是真的。他把符合解释为隶属关系,可以理解为特定历史境况隶属于境况类型,指示性陈述隶属于描述性语句。奥斯汀在哲学思想上深受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但在真理问题上,摈弃了以同构关系为基础的符合论,从日常语言学派的观点对符合论作出了不同的表述。

四、塔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

美籍波兰逻辑学家塔尔斯基于30年代提出了语义真理论,这是一种自成系统的真理定义理论,但是它与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有着思想源流的联系,弄清楚符合的确切含义是塔尔斯基创立语义论的一个直接原因,语义真理论是对符合真理论的精确解释。塔尔斯基赞同亚里士多德“说非者是,或是者非,即为假;说是者是,或非者非,即为真”的观点,他同样认为语句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与事实相符合,但也从中发现了问题。他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真理定义,用现代语言可表述成这样:“真语句是这样的语句,它说事物情形是如此这般的,而事物情形确实是如此这般的。”〔8〕不过,这样表述虽然直观意义很清楚, 但在语言刻画上却不精确不清晰,容易引起“说谎者悖论”一类的语义悖论。例如考察下面的句子:

方框里的句子是假的如果用c指代“方框里的句子”,那么上面的句子可以写成:“c是假的”。然而,“方框里的句子”(c)所指称的就是上面整个句子本身,根据同一律,就有:

1.“c是假的”等同于c。在塔尔斯基看来,真理定义的形式应该是:“x是真的,当且仅当p”。这一形式称为T公式,其中,p代表任何语句,可代入任何句子,x是p的名字(名称)。在构造具体例子时,给x加引号以表示x是p的名字。 根据T公式又有:

2.“c是假的”是真的,当且仅当c是假的。由1和2则有:

3.c是真的,当且仅当c是假的。这就导致了矛盾。

关于矛盾(悖论)产生的根源,塔尔斯基认为是由于日常语言不分层级的缘故。在日常语言中,既包括“语句表达式”,又包括“指称语句表达式的表达式”,传统逻辑规律也适用。这就使得用c 指代“方框里的句子”,又用c指代“方框里的句子是假的”看起来是自然的。 而当这样指代时,就已经混淆了语言层级,从而导致悖论。

塔尔斯基分析了语言层级。他指出,语言有“对象语言”(object language)和“元语言”(metalanguage)的层级之分。 对象语言指称外界对象,元语言则指称对象语言。元语言具有比对象语言更高的阶,它是用以谈论对象语言的。对任何一层语言来说,总有它的高层语言存在。依据这一思想,“真”和“假”是元语言的谓词,对象语言中的真理定义必须在元语言中给出。经过严格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就可以避免语义悖论。用Lm表示元语言、Lo表示对象语言,上面的例子就可分析为:

“方框里的句子是假的”——Cm

“方框里的句子”——Co于是有:

Cm是真的,当且仅当Co是假的。这就不致于引起悖论。

但是,塔尔斯基进而指出,由于普通自然语言不分层级,在语义上是封闭的,因此,在自然语言中不可能无矛盾地给出真句子的定义。据此,他对于在日常语言中构造真理定义表示了彻底的怀疑。由于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形式语言中才能区分语言层级,因而他致力于在特定形式语言中构造真理定义。

塔尔斯基在具体着手定义真理之前,提出了真理定义的充分条件和前面提到的T公式。他认为,真理定义的充分条件应当包括两个方面:1.实质充分性,2.形式正确性。实质充分性是指, 能成功地把握被定义词项的日常意义或直观意义,也即保留古典真理符合论的优点和内蕴。形式正确性则是指,能把清晰明确的定义词项无歧义地运用于被定义词项的外延。对于T公式,塔尔斯基指出其本身还不是真理定义, 而是真理定义的显而易见的形式。在T公式“x是真的,当且仅当p”中, 只要用对象语言的语句代替p,用这个语句的名字代替x,就可得到T 公式的实例。例如:“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一个实质充分、形式正确的真理定义必须蕴涵T公式的所有实例。而T公式的每一个实例,都可看作真理的部分定义。普遍的定义则应是所有这些部分定义的逻辑合取。

在具体构造真理定义时,塔尔斯基选择了类演算作为对象语言的形式语言。类演算是极为简单的演绎科学语言,词汇非常有限,并且句法结构简洁。它有两类符号:常项和变项。四个常项是:否定、析取、全称量词和类包含。无穷多的变项记为:I[X,1],X[,2],X[,3]……。有了这些基本元素,所有其他语句表达式都可以构成。在塔尔斯基的形式语言中,最简单的句法结构是“包含”,例如:IX[,1]X[,2](即“X[,1]包含于X[,2]”,“I”是类包含记号)。所有其他句法结构都可以运用常项“否定”、“析取”、“全称量词”而从,“包含”中得出。

确定了形式语言之后,塔尔斯基通过两个步骤提出了他的真理定义。他首先定义了“满足”(satisfaction),然后凭借满足定义了真理。他之所以要先定义满足,是因为给满足下定义相对来说困难较少,并且真理概念很容易从满足概念中得到。那么,满足的含义是怎样的呢?塔尔斯基说:“满足是任意对象与某些被称为‘语句函项’的表达式之间的一种关系。像‘x是白的’,‘x大于y’等等就是这类表达式。 ”〔9〕据此可以举例说,雪这个对象满足语句函项“x是白的”,〈北京、广州,……〉这个对象序列满足语句函项“x在y北面”,如此等等。在语句函项中出现的x、y等,由于没有受到约束,因而是自由变元。当着用给定对象的名称代替x、y时,语句函项就变成了不包含自由变元的语句。

由于“满足”是表示对象序列与语句函项之间的关系,而在塔尔斯基的形式语言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句法结构是“包含”,因此,关于“满足”的定义就是:任意两个类A和B满足语句函项“x包含于y”,当且仅当a包含于b。

有了基本语句函项的满足条件,通过递归程序,就很容易得出复合语句函项的满足条件。例如:给定的数字满足逻辑析取“x大于y或x 等于y”,当且仅当它们至少满足语句函项“x大于y”及“x等于y ”中的一个。

现在,塔尔斯基可以给真理下定义了。他说:“我们注意到,一旦获得了满足的一般定义,它也就自动地适用于那些不包含自由变量的特殊语句函项,即语句。最终可以看到,对于语句来说只可能有两种情形:或者语句被所有对象所满足,或者不被任何对象所满足。这样我们简单地通过下面的陈述就获得了真理和虚假的定义,那就是,语句是真的如果它被所有对象所满足,语句是假的如果情况相反。”〔10〕简言之,真理的定义就是:x是真语句,当且仅当x是一语句,类的每一无穷序列都满足x。

就这样,塔尔斯基以语言层次论为基础,以类演算为形式语言,运用递归定义的方式,先提出基本语句函项的满足条件,再提出复合语句函项的满足条件,最后借助“满足”定义了真理。

五、对上述真理观的分析

在哲学史上,符合真理论历久不衷,根本在于它揭示了命题是客观事实的陈述或反映这一实质。符合论在20世纪虽然几经演变,符合被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并未改变从命题与事物的关系上定义真理的内核。然而,上述几种符合论观点在理论上是有欠缺的。

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对真理作了唯物主义的定义,他意识到了感觉是认识的基础,是思维和概念的源泉,因此他的符合论是指观念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但是他的这种真理论是机械反映论,判断一种观念是不是真理,只是机械地与客观事物相对照,从而不能区别命题是与客观事物的表象相符合还是与事物的本质相符合。另外,他对符合关系的认识仅是一种直观的认识,没有精确和清晰的说明。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符合论在精确性和理论的系统性方面有很大发展,但是,他们的符合论受到逻辑原子主义的严重束缚,相信命题与事实之间存在严格的逻辑同构关系,从而带来了理论上的困难。人们有理由诘问:如何保证命题的各个部分与事实的各个部分严格对应?这是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难以圆满回答的。一个命题陈述一个事实总会带来语义损失,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完全严格的对应是不可能的。因此,用同构或对应关系来解释符合,并不成功。

奥斯汀以约定为根据阐释符合论,有新颖独到之处。可是,这种约定性并不表示命题与事实相符合的客观性质。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他认为:如果一个关于特定时刻特定事物的陈述(指示性约定),隶属于关于某一事物类型的语句(描述性约定),该陈述就是真的。据此,奥斯汀只是回答了在特定时刻对特定事物的陈述何以为真,即只说明了指示性陈述何以为真,对于普遍性陈述如何为真并没有作出回答,真理恰恰不是特定时刻的个别陈述,而是普遍性的命题,这使奥斯汀的符合论大打折扣。

塔尔斯基运用语义分析和现代逻辑分析的手段对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作出了精确解释,创立了语义真理论,这是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大成果。K·R·波普尔评价说,塔尔斯基通过把“符合”这一颇为棘手的概念化为一个简单的概念“满足”,终于提供了符合论一直缺少的东西,即对符合关系的恰当表述。“他重新确立了绝对的或客观的真理的符合论,这使我们可以自由地使用与事实相符这个直觉的真理观念。”〔11〕塔尔斯基的创造性工作确实十分出色,然而,他认为只能在形式语言中构造实质充分形式正确的真理定义,真理定义不能应用于日常语言,这使他的理论在适用范围上受到限制。另外,他把真理仅仅理解为语义学概念,又要求真理依赖于所选择的语言系统,这不仅使真理局限在有限语言范围之内,而且有取消传统哲学所讨论的真理问题的危险。

上述各种符合论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都只是讨论一个命题或一个语句的真假,但是命题的真值不完全等同于真理,讨论真理定义不能只限于考察命题的真假。

六、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也主张符合论,但是,与以往各种符合论不同,它指出符合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直观的机械的对照,不是二者间各个部分的严格对应,而是由抽象到具体,对客观对象规律性的理论概括。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我认为定义真理必须明确3个问题:

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自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开始,认为感官具有准确再现外部世界的能力,从而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也是真理的观念已经根植于人类文化体系之中,至今有人认同。真理的获得固然离不开感觉经验,离不开对事物现象的分析,但是真理不是与现象相符合的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觉经验的获得具有明显的主观加工成分,与外部世界没有线性关系。感觉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还受认识主体的多种内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由于经验结构和理论知识的背景不同,在观察同一个对象时,不同的观察者会得出不同的感知结论。感觉经验的这种可谬性决定了呈现于感官中的现象不是真理。否则,真理就会成为因人而异的了。事物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本身并不能回答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事物的现象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也决定了人们关于现象的认识并不等于真理。辩证唯物论承认客观真理,认为真理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这种客观内容指的就是事物的本质。真理的客观性就在于真理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把真理归结为关于现象的认识不能说明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2.真理是从整体上反映客观对象的理论体系。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内容要由一定的形式表达,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是命题,这就发生一个问题:真理是一个个命题,还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的理论体系?前文已经提到,研究单个的命题或句子何以为真是必要的,但是命题的真还不等同于真理。真理不是个别的命题,而是命题体系。

科学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部分,据此在相对的意义上,可以把命题大致地分为陈述经验知识的命题和陈述理论知识的命题。而无论经验命题还是理论命题,都不能孤立地成为真理。

经验命题是陈述个别认识的单称命题,单称经验命题断定可观察的事实,也即陈述个别对象的可观察属性,只要通过观察或实验就可判明其是否合乎事实。由于这类命题是通过直接观察个别经验事实作出判定,因此它反映的只是个别对象的外部特征或性状,还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命题显然还不是科学真理。

理论命题是陈述普遍认识的全称命题,表达的是科学定律和原理。全称理论命题作为规律概括虽然在认识上已经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但是个别理论命题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却是有限的。这是由于:第一,人们对事物的本质是逐步加深认识的,个别的理论命题只能对事物的某一方面的本质获得一定程度的认识。第二,事物的运动变化,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性,而个别理论命题只能反映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的规律性。也就是说,个别理论命题只能有条件地反映事物的某种本质,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只有由许多命题逻辑地联系在一起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才能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统一地反映事物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真理是对事物的全体及其发展过程的正确认识,它必然呈现为概念和命题体系的形态。

3.真理概念不仅应当包含“与事实相符合性”,还应包含“无矛盾性”和“功效性”。符合真理论是与融贯真理论、工具真理论等真理定义的理论相互竞争的,符合论抓住了命题的真取决于它与事实相符这一根本问题,但是,真理定义应当吸收真理研究中的所有积极成果,强调与事实相符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真理论的合理因素。融贯论认为,命题的真在于它可以毫无矛盾地纳入某个命题系统中,与其他命题相一致。工具论认为,命题或观念的真在于它有效用。这两种真理论在总体上应予否定,因为融贯论把“相容性”和“一致性”,工具论把“有效用”作为真理的根本标准,从而否认了客观真理。但是,这两种真理论提供了研究真理的不同视角,提醒人们注意考虑一个命题或观念为真的理由,这是可取的。融贯论的理由是无矛盾性,工具论的理由是功效性,都有其合理性。真理作为理论体系不能包含逻辑矛盾,作为认识的结晶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多向度的分析有助于全面理解真理概念。

*本文1996年3月14日收到。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formity Theory of Truth in the 20th Century

Liang QingyinAbstract

The conformity theory of truth has been undergoing the following changes:B.A.W.Russell and L.Wittegenstein put forward the logical atomistic conformity theory;J.L.Austin suggests the conventionalistic conformity theory;A.Tarski makes minute explanation of the conformity theory from the semantic perspectiv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s accept and reform Aristotle's conformity theory.This paper holds that three points have to be grasped in defining truth.First,truth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essence of objective things.Second,truth is a theoretical system which reflects objective object as a whole.Third,the idea of truth should include not only "the conformity of facts",but also "the mature of non-contradiction"and "the mature of efficacy".

注释:

〔1〕〔2〕〔3〕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6、79、186页。

〔4〕〔5〕〔6〕〔7〕维特根斯坦著,郭因译:《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版,第57、57、39、42页。

〔8〕A·Tarski,Logic,Semantics and Metamathema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6,P.155.

〔9〕〔10〕塔尔斯基:《真理的语义学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美部分》,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60、261页。

〔11〕波普尔:《真理、合理性和知识的增长》,《科学哲学名著选读》,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71页。

标签:;  ;  ;  ;  ;  ;  ;  

20世纪重合论的演变*_命题的否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