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定位--定性教育研究方法_定量研究论文

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定位--定性教育研究方法_定量研究论文

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教育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文,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研究是属于行为科学的探究,一般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进行研究,定性与定量表示了两种不同的研究途径。这两种研究方法一般有如下定义: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度量称之为定性研究;研究是用数字和度量来描述的,而不是用语言和文字称之为定量研究。

一 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产生

定性研究在美国社会学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定性研究最早被普遍应用于1910年至1940年期间“芝加哥学派”的研究中,在这期间芝加哥大学的社会研究人员运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分析文件等方法进行有关都市生活的观察研究、少年犯罪的生活史研究等。在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定量研究方法兴盛,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定量研究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而定性研究方法则受到一定的削弱。但是,近十多年来,在实践中,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仅以数量来表示教育研究的某种观点或结论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维活跃,并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积累,生活经历的丰富,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会不断的变化,而且不同的环境、地域和不同时间对教育研究的结论也会有大的影响。教育研究的实际需要使人们又在考虑,定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并不能弃置,重要的是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改进和发展它。所以,就产生了有别于以往定性研究方法的另一种形式的定性研究方法,为了区分它们的不同,本文称为“质的教育研究方法”。

质的教育研究方法可以作以下的表述:从实际研究中收集所需的资料,对自然发生的事进行观察,描述事件发展中各种行为的发生,并记录在不同的环境及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结论也并不要求唯一。即是说,质的研究在教育研究中,不人为地强加环境或条件,不加以任何的外在压力,不预先假设研究的终极目的,让被研究对象客观自主地发展,重视观察研究过程中的各个层面,研究者本身也是实践者,最终根据实际结果来作分析。显然,它的外延与内涵对比于原来的定性研究都有较大的扩展和较多的增加。

二 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特征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在文献上亦被称为“人种方法论”(etnography)、“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质的方法”(qualitative method)、“质的观察”(qualitativeobservation)、“自然探究”(naturalistic inquiry)、“个案研 究”(case study)、“田野或现场研究”(field study)等。

质的研究的方法乃渊源于人类领域的现场研究和参与观察法,人类学经常在现场长期地观察某个社会文化现象,这种人类文化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称之为“人种方法论”。人种方法论是人类学家描述某一个人群互动生活方式的图画,亦即是一种描述文化过程的科学,“文化”是“人种方法论”的主要概念,“文化”可广义地定义为:人们用来解释经验和产生行为的知识。人种方法论和文化的意义常被引述为一般质的教育研究的理论观点。

1.质的研究是描述的,以丰富的资料描述了现场和人群现象的过程。质的研究的资料多是以文字的形式的描述资料,内容包括:现场记录、访谈记录、官方文件、私人文件、备忘录、照片、图表、录音带、录相带等,这些资料是提供有关现场和人群现象的浓缩的描述。研究者在收集这些描述性资料时,要注意现场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现场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重要的,都可能是一条线索,可帮助更广泛地了解所研究的现象。质的研究者他们关心的不仅是结果或产物,他们更关心的应是现象的过程,他们关心的是活动或事件如何自然地发展。例如:在研究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时,定量研究技术显示的是前测与测之间的变化;质的研究则注意描述教师期望如何转化为日常的如座位的安排、学生的发言权、奖惩的分配、权力的赋予等师生间的互动过程。

2.质的研究是整体性的,它将现场里的人与事物看作是一个整体来研究。质的研究者以整体性的观点进行研究,他们不将研究的场所、人群、团体缩减为变量来处理,而是将现场的所有人、事、物看作是一个整体,研究者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在现场、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多重资料,以便从多角度中发现所有研究问题的脉络,以描绘一幅完整的图画。质的研究者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描写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每一个现象、一个场所、一个社会群体、或一种文化,这些描写尽可能包括被研究对象的历史、宗教、政治、经济和环境,整体的观点促使研究者必须透视当前的人世现象或文化情境。虽然没有一种研究能完全掌握一整个文化,但整体的观念可随时提醒和引导质的研究工作者认识文化现象的相互依赖性质。

3.质的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在自然的情境中收集现场自然发生的事件的资料。研究者是主要的研究工具,他们在自然的情况下和现场参与者互动,研究者在被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情境里,与被研究对象作长期的接触,观看他们日常所做的事情、聆听他们所说的话、查看他们产生或使用的文件,自然地、直接地接触被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获得被研究者在社会生活中的第一手资料和现场自然发生事件的资料。

4.质的研究注重情境脉胳,从现场的关系结构中去发现事件发生的连续关系和意义。质的研究者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场所的影响很大,所以需要进入某个场所观察情境中发生的行动,才能了解人类的行动意义,也只有从制度的、历史的脉胳中才能了解这个情境。所以,质的研究者在现场的观察是脉胳性的、延伸的、广泛的和重复的。他们从现场中收集各种资料和访问不同的人,从现场的关系架构中去看事件发生的连续关系和意义。他们认为:如将人们的某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手势从它产生的脉胳中分离出来,将看不到这个动作、这句话、这个手势的真实意义。

5.质的研究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从现场局内人的观点去了解他们如何看世界。日常生活的世界构成了其局内人的观点,局外人欲要接触局内人的世界,则需要从个别情境中人们的内在观点去看他们用来沟通其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意义”是质的研究的主要焦点,研究者关注的是现场参与者如何定义他们的生活。质的研究者要尽量正确地掌握人们自己的观点,然后去发现:人们正在经历些什么?人们如何去解释他们这种经验?他们如何组织他们生活中的社会世界?等等。

6.质的研究是归纳的,从资料收索的过程中发展和归纳概念、理论或洞察力,而不是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随着一种弹性的设计,在开始研究时并不明确地确定研究的问题。研究者以归纳的方式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者并不是在拼接一个他已知图画的拼图,而是在收集和检视每件资料的过程中,持续地建构一幅图画。质的研究的过程就像一个漏斗,在开始的上端,事情是开放的,在底部才是较为特定的。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学习什么是重要的研究焦点之一。

7.质的研究是临床性的,研究的问题不是由操作定义的变项来界定的,而是持续地参照现场的情境来定义研究的方向和焦点。质的研究的包括研究计划、时间表、访谈议程、研究工具、研究设备等也都是在研究现场观察和探究时逐渐产生和确定的。质的研究的探究程序是开放的、机会式的,研究者应是具有弹性的、易适应的人,才能将新的情境当作机会而不是威胁,在研究过程中如有不能预料的事件发生,必须愿意改变研究的程序或计划。质的研究方法是不完全规则的,且是不可标准化的,其方法由质的研究者视具体情况而确定,质的研究者就像一位艺术家,他不受程序和技巧的限制,有时他就是一个方法论者。

8.质的研究不作价值判断,研究者着重于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在质的研究中,所有的人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信念、偏见、喜好都受到社会化的影响,因此研究者也不可能完全中立,质的研究者必须有意识地试着公平地看其文化或人群,避免明显的偏见。

9.质的研究是人性化的,研究者亲自去体验被研究者的内在生活和人性特质。当质的研究者探究某个社会人群时,是亲自去了解他们,去体验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的经验,因而可从中学习到其他研究取向中常失去的人性特质。如:美丽、痛苦、信仰、困顿、挫折、及爱的本质,质的研究者常能学到人们的内在生活、道德品质、以及从中体验到人们的成功和失败的感受。

10.质的研究是个学习过程, 质的研究者可向被研究者学习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新的知觉。现场的经验就像一种文化的经验,现场研究使研究者欣赏、沟通和接受不同生活方式或文化传统的人们,同时使质的研究者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新的知觉。

三 质的教育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及关系

质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呈现资料的方式上。质的研究与定量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分别源于两种不同的社会科学研究观点,定量研究是源于“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理论观点,质的研究则源于“现象学”(phenomenological)的理论观点。定量的研究呈现以数字表示的结果;质的研究呈现以文字叙述发生的事实。它们的差别还在于如下几方面:

1.哲学的研究假定。定量研究根据“逻辑实证论”的哲学,认为:有“唯一客观真象”的社会事实与个人的感受和信念有别。将社会现象看作是独立存在的事实,而不触及个人的主观状况,社会科学研究的日的是探讨社会的客观事实和原因,并建构能预测与控制未来的理论,研究者乃依循着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型,运用问卷、量表、统计分析等方法收集客观的社会事实,而评判优劣的标准是实证的验证。质的研究依赖于“自然——现象学”的哲学,认为:“多元的真象”是社会建构的,它透过个人与集体对情境的界定而得。现象论者则认为社会现象的建构受人类心智影响而形成,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其社会性的特征,而个体生命中所具有的价值和兴趣是建构社会事实的主要成分,所以在进行研究与建构理论时,研究者个人主观的兴趣、情绪和价值观,无可避免地会影响他的研究历程,而研究历程本身也会影响理论的建构和社会实在的掌握。因此,质研究者的任务不是去建构一个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客观世界,也不是去验证一个预先设定的学说或假设,而是应用对话与体验的方式来比较不同学者对社会事实的不同看法或观点,也即是说,质的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去了解人们如何解释其经验世界的过程。

2.研究目的。定量研究是通过对社会事实的测量,旨在确立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解释变化的原因。质的研究比较注重参与者的观点,旨在理解社会的现象。当进行教育研究时,这两种目的又是相关的,所以这两种研究类型都是有价值的,对于要了解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时,它们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3.研究方法与过程。定量研究它应制订有一套程序与步骤,它是指引研究者的行动纲领,定量研究者在资料收集之前,所选择的研究方法是事先‘设计’的一部分。质的研究在方法与过程上有较大的弹性,它在研究的过程中才决定资料的收集策略,它不仅重视研究成果,而且也重视研究过程,这是质的研究的重点。

4.典型的研究。定量研究者使用“事实的”或“相关的”设计,以减少误差、偏见和无关变量的影响。质的研究则对真象作多元建构,即由研究者界定情境,在资料分析和解释方面带有主观性。

5.研究者角色。理想的状态是,定量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分开,以避免偏见。质的研究者却“沉浸”在过去的或现在的情境、以及正在接受研究的现象中。质的研究方法强调,收集资料交由有技能的、准备就绪的“人士”去做,比使用“工具”更为重要。

6.研究脉络的重要性。多数定量研究试图建立“免受脉胳(或称前后因素)约束的概括”。质的研究者相信,人的行动深受发生行动的情境的影响,质的研究发展受脉胳限制的概括。正如威尔逊(Wilson.S1997年)所说的那样:“社会科学家若不了解被研究者解释他们自己的思想、感受与行动所根据的架构,也就无从了解人的行为。”

尽管质的研究和定量研究在概念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这种区别就实施教育研究项目来说并不是两分的,而是一个研究两种方法的统一体。当某人进行某项研究时,可能同时应用质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的研究方法。

因为质的教育研究方法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有别于以往定性研究概念的研究方法。显然,它也有一整套的研究设计及研究实施方法(研究设计及研究实施方法拟另文阐述),掌握和学习这种研究方法,将丰富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和体系,将使我们能从多个视角更为客观地观察和研究教育问题,从而得到更有意义、更客观的结论或成果。

标签:;  ;  ;  ;  

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定位--定性教育研究方法_定量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