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知识经济的科学预测及其战略意义_知识经济论文

邓小平对知识经济的科学预测及其战略意义_知识经济论文

邓小平对知识经济的科学预测及其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战略意义论文,科学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科学地把握时代新特点,洞察世界发展新趋势,准确地预测到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作出了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的科学论断,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战略意义的科学对策,为中国跨世纪发展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的有关科学论述,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知识经济指的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前提条件,而知识经济的出现又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一项重大突破往往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这就使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和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正是在这种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9 月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大科学命题。“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1992年初他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么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378页。)

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产生的基础,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经济产出效益的大小,取决于科技含量的多少;知识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既是推动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逐步迈向知识经济的助推器,也是知识经济本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邓小平关于发展高科技的思想, 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

中国怎样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怎样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邓小平同志认为,关键在于发展高科技。高科技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也是现代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

早在1978年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在这里,邓小平同志对高新科技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概括,明确了高新科技的发展是开创和扩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进而指明了我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现代高科技不仅改变了科学技术的形态,提高了科技生产力的功能,而且也引起了整个生产力结构和形态的变化,使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明显和突出。

在当今世界,发展高科技已成为国际间进行经济、军事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重大因素。邓小平同志反复要求全党,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抓住时机,发展高新科学技术。他说:“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1991年4 月他为“八六三”计划工作会议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1992年初他又强调:“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页。)

遵循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的战略思想,我国先后实施了“科技攻关”计划、“八六三”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和地方先后上马了一系列高科技项目,国家相继批准建立了52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所有这些,都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为下世纪我国高科技的更快发展、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奠定了基础。

(三)邓小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 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内在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江泽民同志反复说过,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增强全民创新意识,具有非常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指出过科技创新的重要性。1978年9月18日, 他在谈到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问题时就明确指出:“要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一定创造性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1页。)“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9页。)“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页。)怎样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呢?邓小平认为,一要瞄准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引进先进的科技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二是在高起点上,发挥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后来者居上。

为了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更好地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我国在不断完善和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同时,最近又提出并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计划,其具体目标是:在宏观层面上,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完善总体战略布局,到2010年前后,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不断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使我国知识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0名。在微观层面上,尽快建立以企业、高新科研机构为骨干的国家创新体系。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创新工程的不断实施和完善,我国的科技与知识创新能力一定会迅速提高,知识和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也会逐步加大。

(四)邓小平关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思想, 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知识与经济、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点。怎样有效地促成这种结合并使之发挥最佳效益,是知识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课题。

科技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是本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87页。)现代科技所达到的成就和它所展示的前景,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力量,关系到这个国家社会和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是说,科学技术已越来越迅速地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经济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直接和紧密。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一直强调经济与科技的结合,他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页。)其后,他又反复强调这个问题,1985年3月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再次指出:“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8页。)正是在邓小平同志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有了较大进展,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格局已基本形成,这就在体制上、机制上为将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五)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的价值、人才的价值将成为第一位的。如果形不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所谓知识经济也只能成为空谈。邓小平同志从时代特点和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求实精神,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在全社会尽快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整体环境提供了政策导向。

为了消除“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等一系列错误观点的影响,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他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0页。)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页。)1984年10月, 中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第九条讲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1—92页。)他还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同发展科技、实现现代化联系起来,并由此确立了知识与人才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在全社会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邓小平针对我国较长时间存在的轻视和贬低知识、歧视知识分子的状况,明确提出要为知识分子恢复名誉,把知识分子的位置由过去的“老九”提到“第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理论上真正解决:一要承认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二要承认脑力劳动者也是劳动者;三要承认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邓小平说:“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页。)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脑力劳动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脑力劳动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

(六)邓小平关于科教兴国的思想, 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根本途径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早日到来,就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邓小平关于科教兴国的思想,为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找到了根本途径。

邓小平同志对科技和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做过多次重要论述,特别是在第三次复出以后,他更加迫切地意识到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1977年8月召开的科技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 他明确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8页。)在这里, 他已明确地把科教发展视之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在之后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又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辩证关系,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讲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时,邓小平同志说:“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页。)“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邓小平反复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和科技工作认真抓紧抓好,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页。)“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 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极大的努力抓好科技和教育工作,否则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正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并把它确定为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使之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正是因为这一方针的确立,才为我国经济的更快发展和振兴找到了一条根本途径。

总之,邓小平对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高科技发展时代所作的科学预测,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第一,邓小平把21世纪明确称为“高科技发展的世纪”,并多次强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战略目标的确定,必将对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二,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迎接知识经济和高科技挑战的具体对策和思路,已经被确立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具体方针和政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三,在跨世纪的伟大征途上,邓小平理论已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而邓小平关于迎接新世纪、发展高科技的一系列战略思想,也将犹如一盏明灯,引导我们奔向充满希望的21世纪!

标签:;  ;  ;  ;  ;  ;  ;  ;  ;  

邓小平对知识经济的科学预测及其战略意义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