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互联网+”时代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当今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的快速流通,随着互联网理念的延伸发展,物联网、车联网、计算机网络、电视网络、移动网络等各类网络合并融合统一是必然的大趋势。而建设现代信息网络所依靠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他们互相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新特征。我们结合“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提出创新的教学改革模式,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现状,建立互联网+思维的课堂化,课堂知识的互联网化。以学生为单元主体,构建其知识体系,让互联网把课堂、课外联系起来,把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延伸课堂,强化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改革提供发展思路。

我国知识产权运营政策体系建设与运营政策发展研究............................................................................................宋河发 06.75

研究表明,程序可以有效描述裂隙岩体渗流特征和连续介质渗流规律,显示出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为裂隙与连续介质的耦合渗流计算提供了新的方法。

“互联网+”时代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王超 王立光 王锐 迟耀丹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1.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信息的能力特别强。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在学习方面,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并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开拓视野。在生活方面,由于互联网和经济的融合,许多商家利用互联网平台做起了生意,而学生充分利用手机APP平台进行网购、订票、点餐等,方便了学生的生活。

2.沉迷于互联网平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提出的教学方法改革如下:

3.依赖于网络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表达能力差。

2.大力推进互动式教学。

大学就是半个社会,学生刚上大学会面对与来自不同地方、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的人际交流问题,同时也会遇到种种不适应的环境或事情。如果学生对现实的人际交流和环境感到厌倦,就会开始依赖微信、qq等虚拟网络环境。这类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非常活跃,而在现实的环境下胆怯害羞、表达能力差,从而逐渐回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淡化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最终患上“网络依赖症”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就业问题。

二、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其实学习兴趣都很浓厚,学习效果也不错。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学生学习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导致学习兴趣减退和学习效果的降低,经过深入分析,主要原因为如下几点:

新电商在带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现阶段,高职院校应把不断探索培育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一个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和实践,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2.很多专业课教师没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很多教师往往将自己的工作分为泾渭分明的两部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就是勤勤恳恳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课本传授知识;科研工作就是申报各类工程研究项目后埋头钻研,发表研究成果。很少能将教学和科研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研室每学期组织集体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博士和高级职称教师虽然自身科研能力很强也有很多科研项目,但在上课过程中却没能把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糅合到书本中去并传授给学生,这样就非常可惜。其实,如果换一换思路,在讲解一些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重要知识点时,将教师自身的实际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时确实能绽放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根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功能,通过建立课程微信群、建立微信群的师生共同管理机制、以及课堂上学生使用移动终端的管理机制研究等,使互联网的益处在教育教学中得以有效应用。同时,重新制作教学课件,将课件上传到师生共用的网络平台上,比如微信群,力图体现内容的主线和突出重点;每章突出讲解三个重点知识,将这些知识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英文句子表达出来,并且对关键术语进行中文标注和解释。充分利用flash等电脑动画效果,对难以理解的章节内容用生动的动画来演示,从而可以激活课堂的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避免课件全文本造成视觉疲劳,引发注意力分散,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让教学过程有节奏感,避免了单调和枯燥。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中很多重要知识点与工程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比如“传感器信号的调理和放大”、“多台电动机的顺序控制环节”、“闭环控制系统”等知识点就和现代工业生产息息相关,如果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那么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会觉得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单凭教师按照传统方法在课堂上讲授,即使反复讲解多次,学生也会觉得犹如“空中楼阁”,似懂非懂,很难窥其全貌,更不用说灵活运用。长此以往,学生极易产生懈怠情绪,出现厌学、不学的情况,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

虽然互联网平台给大学生创造了学习新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空间,但是也给大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高中毕业,刚上大学,学生摆脱了老师父母的管束,一旦通过互联网平台接触到有趣的网络游戏或手机游戏,就很难控制自己甚至难以自拔。特别是在课堂上,如果听不懂课堂内容或对课堂的内容不感兴趣,学生就会不听老师讲课,在下面通过手机上网浏览、逛微信朋友圈、玩手机游戏等。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荒废学业。

1.采用互联网+多媒体+黑板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3.目前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书本和教材上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往往理论知识丰富但欠缺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单位在接纳毕业生后还需要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后才能上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加强品质管控,多个品种获得东京、新加坡、上海三大全球橡胶主要期货交易所的品牌交割资格。其中,国产全乳胶(WF胶)4家工厂全部通过上期所品牌认证,具备交割资格;泰华旗下的标胶和烟片胶具备新加坡商品期货交易所交割资格;集团在泰国的13家标胶厂生产的20号标胶,全部通过东京期货交易所交割认证。目前,上海能源交易中心即将推出20号标胶期货品种认证,广垦和泰华的品牌也将会被纳入首批认证交割范围。

本研究通过将接受过RP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后5年不同的生存预后状态分成生存组与死亡组,对可能与预后有影响的因素进行组间比较,发现CCI、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4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CCI越高,年龄越大,临床分期越晚,病理分级越高对术后预后不利。进一步将CCI、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4项指标结合起来评价RP术后患者的预后,发现经过Logistic方程回归的ROC曲线AUC值提升至0.814(0.730-0.898),均大于单独使用CCI、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ROC曲线的AUC值,能显著提高对RP术后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入为主,类比讲解为辅,加强师生互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章合适的单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是学生的能动性较差。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本次改革的主要目的。首先,重视每个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每节课均留五到十分钟时间做简单的课堂测验,及时查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反馈成绩。将此部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部分,有效改善了学生听课不集中,糊弄交作业的现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积极上网自学,充分利用学校的交互式网络平台,学生和老师在这个虚拟网络上进行课堂重点总结,题目讨论,电子答疑,课外课题的布置,以及提交网络作业。通过汇集学生的共同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讲解。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制作pp t,将任务布置下去,针对具体的某个例题或某个知识点,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解。对比较大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几个同学互成一组,课后互相讨论,以汇报的形式出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愿意参加,也容易发现课程教学中较难掌握的问题,既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

结合上文中的内容,应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电子信息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所占的比重,而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展开能达到预期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理论可以指导实训,而实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实训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要在实训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训来消化吸收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实训内容要紧扣理论来设置,尽可能涵盖一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难度要适中,经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例如,模拟电子线路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理论难度较大,但这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知识点不动手做电路是很难真正掌握的。该课程典型的实训项目之一是“低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制作”,电路组成包括直流稳压电源、前置放大及滤波电路、集成功率放大电路。这些电路涵盖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而且制作难度不大。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学生可以掌握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典型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检测方法。通过电路的制作和调试,学生对原本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有了很强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专业学习的兴趣。

1.结合市场发展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针对现状来看,大部分教材的更新都是滞后于市场发展的,对于本文所讨论的电子信息课程来说,电子行业自身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大量的新型技术和理念要求高校必须能针对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改革,将已经被市场所淘汰的内容剔除,并结合信息系统、电子电路、通信工程等方面的发展对实践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规划,确保对学生的训练与市场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是一致的。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展开实训教学。

为了保证铆接质量,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基于力与位移信号的铆接质量在线检测装置,通过检测力位移曲线,来判定铆接质量[2]。但该方案无法识别铆接位置,防止漏铆现象。基于此,研发了一套能够自动检测铆接质量和判别铆接位置的新型铆接系统,对于避免因转向架制动杠杆铆接装配过程中的铆接质量问题和漏铆带来的行车安全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灵活安排实训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目前的实训时间安排在学期末,这就将理论和实训从时间上分离了,达不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可以将实训穿插到理论教学过程中,一周或几周的理论教学完成后,紧接着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训。例如模拟电子线路的实训,可以在直流电源讲授完后就让学生做电源模块,电压放大电路原理讲授完后让学生做前置放大模块。这样就将理论学习和实训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训来消化和吸收刚学过的理论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实训都适宜采用上述方式,基本技能实训还是应该安排一周或几周固定的时间,如焊接实训、装配实训。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实训,则可以利用分散的时间。根据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可以每隔几周安排几个学时的实训时间,任课教师现场辅导。此外,实训过程中,电路的调试需要花较多的时间,依靠教师统一辅导,学生多,好多同学无法看清楚老师的操作,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在线答疑,以及将共性问题总结出来形成文档、以及制作成微视频,上传到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上进行共享,解决问题。

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专业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才培养,而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是做好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而人才培养定位则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

教材过于注重知识或技术的教授,而忽略整体性考虑,导致知识点分散,缺乏知识的主线。因此,学生经常觉得知识不成体系,无法融会贯通。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社会以及科技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成为21世纪的主要高技术产业之一。在如上所述行业发展背景及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信息类本科专业,可想而知,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所有信息类专业都是同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社会的就业压力将会非常之大。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当前,国内高等教育中存在一种“单科性院校专业趋同”现象,即单科性院校都或多或少具备了综合性大学的特征,学科设置覆盖面日益拓宽、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设置日益增多和多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单科性院校综合化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在我们这种建筑类高效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和新工科要求,结合国内地方性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重新制定了以培养具备建筑背景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是核心。根据以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对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对实验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优化与重组,提出了“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了实用性强、创新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内容与项目。另外,在教研室的牵头下成立“电子协会”、“创新创业小组”等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内,通过教师指导和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学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和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特色,这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模式下,社会非常迫切的需要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的人才,而且各个各个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也给予了非常大的期望。针对“互联网+”时代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的时代特点,以知识点为主线,以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为根本,探讨如何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更好地进行电子信息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手段,使学生贴近现代工程技术状况,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以适应当代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知识+能力+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丰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加快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基金支持情况: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基金号:GH16298);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数据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基金号:GH180412),2018年度吉林省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GH170443)。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学院)

标签:;  ;  ;  ;  ;  ;  ;  ;  ;  

“互联网+”时代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