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作文述评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2005年中国作文述评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2005年中国作文回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既是中国作文考试改革进一步迈出较大步伐的一年,也是中国作文教学改革继续深入推进的一年。这其间,风云际会,风景无限。认真总结这一年的作文成败,对今后的作文考试改革和作文教学的探索不无裨益。因为作文牵扯到的东西很多,不是一篇小文章能够全面照顾得到的,所以我们回眸的目光锁定在这样几个方面:高考作文、中考作文、作文教学、作文热点、作文建设等,这几个问题也应该算是作文的核心问题吧!

高考作文:

花开16朵,朵朵明艳,异色纷呈

自2004年起,中国高考在以前上海和北京两个直辖市自主命题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快步推进,自主命题的省份一下子增加到11个,再加上全国命题又分出四个地区,语文试卷增加到15套,高考作文15道题目。2005年,分省市命题继续推进,数量扩大到13个省市,2005年语文试卷增加到16套,高考作文16道题目,增加了山东省和江西省2道题目,但全国卷减少了1道题目,其推进、创新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意味着,在全面进入新课程以后,为了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迈出更大的改革步伐,国家已经率先在高考改革上亮出了新旗帜,改革和创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悉心考查这16道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第一,是一个“稳”字当头。高考改革固然要真实而有效地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但也应该考虑到社会和教育的稳定,因为高考牵涉的面太广,千家万户,上至国家政要,下至凡夫俗子,都眼睛盯着呢!所以,“稳定”是高考改革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2005 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就充分体现了一个“稳”字。这“稳”字有两层涵义,一层是就命题形式上说的,一层是就命题思想上说的。先说命题形式。16道作文题目,有11道是继续秉承200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思路,或者是话题作文,如全国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山东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广东卷(以“纪念”为话题)、江西卷(以“脸”为话题)等,或者是命题作文,如北京卷(以“说‘安’”为题)、天津卷(以“留给明天”为题)、重庆卷(以“自嘲”为题)、辽宁卷(以“今年花胜去年红”为题)等,命题形式稳健而庄重。这其中话题作文在命题时没有为创新而创新,形式上有诸多的沿袭,比如仍然是以关系性话题为主,仍然是较多出现两个字、一个字话题,这样做不至于给广大的考生造成混乱,便于考生正常的发挥,体现了对考生的心灵关怀。再说命题思想。在命题思想上,高考作文命题同样表现了稳健的作风,仍然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生命、关注人伦、关注社会、关注成长,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许多作文命题表现出了一种较好的建设性和阳光性。所谓“建设性”,是指我们的命题思想与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呼应,对日常的作文命题提供了一些正面的借鉴因素,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所谓“阳光性”,是指我们的命题特别注意诱导学生走向光明的一面、健康的一面,在当今有些浮躁的社会里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比如说北京卷就是这样一道好题目。“说‘安’”,这个“安”字,大可以上升到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思考,“安定”“安稳”“安全”,小可以联系到自身来思考,“安于平凡”“平安是福”等等,不仅提供了极其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且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认识人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进取心态特别具有现实意义。这一条恰恰是新的课程标准中比较关注的一点,也是我们当前讨论得比较多的一点。

第二,是一个“破”字出新。2005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尽管“稳”字当头,但仍然创造出了新意,而且新意还不少。首先,命题形式创新。2005年有3道作文题,我以为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其实说全新,可能会引起一些误会,但在认识上,我们把这种命题形式称为“全新”,也未尝不可,其意在于引起人们注意。这3道作文题目是上海卷、福建卷和湖北卷。这3道题目有一个巧合,就是都回避掉了“话题作文”的字样,从动机上来说,这或许是看到话题作文风行了许多年之后,有些固定僵死的模式已然形成,有意回避它,目的是为了创新,想用一种新的形式,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这3道题目“新”在何处呢?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将这种全新的作文命题称为“新材料作文”或“新话题作文”(见《语文学习》2005年第7~8期),意在指出它既不同于以前的材料作文,又不同于当下的话题作文。它的“新”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它仍然提供了一段材料,但不是材料作文,因为它不以提供的材料来命题,材料似乎只是一个引子;

2.它只提供材料,不明确材料中有什么话题,或者可以提炼出什么话题,也就是说它不告诉考生你要写什么话题;

3.考生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吃透材料的思想和内涵,自己进行二度命题,换一句话说,也就是考生必须从材料中引出一个话题,或者是自己命制一个题目,至于材料,就变成了一个背景材料。这种命题,形式灵活,弹性很大,具有较好的检测坡度和效度,又摈弃了话题作文的某些缺陷,非常适合用来作为作文考试题目。这种命题既深入地检查了考生的阅读能力,又有效地检测了考生的思维能力,而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恰恰是写好作文的两个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其次,命题字数创新。2005年福建卷,把作文分值定在70分,与上海卷相同,这可能是吸收了某些学者的建议(比如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孙先生多次呼吁要提高高考作文的分值)。有意思的是,作文卷大多数要求考生写出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上海卷要求不少于1000字),这次福建卷却要求写出不少于900字的文章,取了一个中间值,看上去是耍了一点小聪明,却也有些匪夷所思,不知道这样的字数要求有何依据。也算是一个创新吧!

第三,是一个“优”字竞风流。这里说的“优”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2005年的有些作文题目出得较好,比如上述谈到的北京卷、上海卷、湖北卷等等,其实还有些题目也出得不错,比如全国卷、江西卷、浙江卷。一是指满分作文。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比2003年、2004年似乎都要多,可能是因为命题形式的多样性,充分地激活了考生的思维,因此满分作文才呈现出异色纷呈的局面。像四川、甘肃、重庆、云南等西部地区涌现了大量的满分作文,可喜可贺。2004年江苏卷因为题目出得有诗意,所以满分作文也大多灵动活泼,富有诗意。2005年福建卷因为题目出得较好,所以满分作文也较多。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人们认为题目出得比较好的几个省市,并没有出现太多的满分作文,比如上海,据说2005年上海市真正的满分作文只有1篇,其余的在社会上流传的并不是满分作文,而是优秀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第四,是一个“误”字惹争议。2005年高考作文惹争议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1.有错别字的作文该不该打满分。2005年四川省有一考生写了一篇《永远的苏武》,这篇作文无论是立意构思,还是语言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尤其是文章中所阐发的思想、所传达出的情感更能打动人,但就是文章中出现了几个错别字。这篇文章被评为满分作文,这一来就引起了争议。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触及到了作文评分的标准问题。什么样的作文才是满分作文?怎样理解满分作文?是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作文就是满分作文?那,那些思想贫庸、表达苍白但在结构、字句上挑不出任何毛病的作文算不算?我倾向于认为满分作文并不一定就是没有问题的作文,主要看作文的基本质量。如果硬要认为满分作文就是没有问题的作文,一来对作文评分的正确导向不利,二来,恐怕也就没有满分作文了,考场上写的作文又怎么可能做到一点问题都没有呢?大作家精心磨练的文章尚且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更何况是学生作文,更何况是在考场上?2.高考作文“秀”意欲何为?高考作文“秀”并不是从2005年开始的,早在几年前就开始“秀”了,只不过2005年“秀”得更厉害了。先前是少数老师“秀”,权作是“下水作文”吧,后来有更多的作家加入到“秀”的队伍中来。这,不仅有叶永烈、杨东平等著名作家和学者,也有初露锋芒的少年作家,比如少女作家春树、蒋方舟等。这么多人参加到高考作文“秀”中来,为的是什么?试一试高考作文的好坏?过一把作文瘾?出版社的炒作?对高考作文的反讽?……高考作文“秀”,动机让人扑溯迷离。我看,还是谨慎去“秀”为好,以防被人利用。

中考作文:

繁花满眼,怎一个“冷”字了得?

对比高考作文的热闹,中考作文就显得冷清得多。其实2005年的中考作文不仅颇有值得圈圈点点的地方,而且可以说是“繁花满眼”。命题形式丰富多彩,满分作文俯拾即是,只可惜仍旧落得一个“冷清”的局面。这个现象值得语文界深思!

像2004年的中考作文一样,2005年的中考作文继续沿着新课程的光明大道,深入前进。

从命题形式来看,中考作文体现了对高考作文的对接。中考作文因为是各省市而且主要是地级市自主命题,因此在命题的自主权上就更有主动性,命题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就笔者手头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见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年中考试题精选·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考必备05全国中考试题集锦·语文》),在40道作文题中,话题作文29道、占72.5%,命题作文3道,占7.5%,材料作文3道,占7.5%,半命题作文5道,占12.5%,命题形式比高考多,但主要以话题作文为主,既对接了高考作文,又有自己的创造空间。而且许多省市是两道作文题,一道命题,一道话题,或者一道半命题,一道话题,还有的是一道大作文题,一道小作文题,考生有较大的选择权,作文有较大的自由度。单从命题形式上来看,中考作文命题自主度似乎比高考大得多,弹性空间也比高考广阔得多,我以为这是一个好事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锡庆先生就曾说过:“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怎样才能释放出来?为学生作文命题时,创造一个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就是一个基本前提。

从命题的内容来看,中考作文全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强调合作学习,强调个性发展,强调尊重他人,强调读书和做人一起成长,2005年的中考作文题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些思想。像上海卷“充满活力的岁月”,吉林卷,“清晰的面孔”,河南(课改)卷“课外阅读”,山东济宁卷“信心与努力”,江苏徐州卷“自我与他人”,江苏南通卷“生命的芳香”,江苏常州卷“有个好心情”,湖南益阳卷“长处和不足”,浙江宁波卷“沟通”,湖北武汉卷“感恩”,广州卷“爸爸妈妈的生日你知道吗?”四川成都卷“学会理解”,浙江温州卷“十六岁,我多了一分”……无需举出太多的例子,也无需我再罗嗦,我们已然明白了这些题目所体现的新课程精神。

从命题的结果来看,2005年的中考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可以说是“繁花已然迷人眼,佳作纷呈看不完”。2005年中考满分作文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1.广泛阅读,文章就写得好,说明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仍然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2.学习灵活,文章就写得好,说明在新的课程形势下,我们要学会学习,以前那种死读书恐怕已经不灵了;3.经常练笔,文章就写得好,说明要想写好作文,勤奋练笔仍然是写好作文的不二法门;4.生活乐观,文章就写得好,许多老师反映,生活乐观开朗的同学比生活忧郁闭塞的同学作文写得好, 说明初中生作文受心情的影响很大。2005年中考作文可圈可点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如果有兴趣,请同仁们不妨再作些深入的思考。

作文教学:

啃过的肉骨头,丢了舍不得,说“爱”有点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这些年阅读教学搞得风风火火,研究成果也是纷纷推出,但作文教学就有点“门前冷落车马稀”,一派荒凉的景象。尤其是这些年考试成了重头戏以后,人们研究作文考试的多,研究作文教学的少。作文教学现如今,真像是一块啃过的肉骨头,丢了舍不得,因为作文考试毕竟占了很多分数,但要“爱”上它确实有点难。

仔细考查2005年的作文教学,我认为有这样四个特点,我把它概括为四多四少,除了上面说过的一多一少以外。

第一,批评的声音多,建设性的意见少。你只要翻开报纸杂志,看看有关作文教学的论述,就会发现,人们对作文教学不满的批评比比皆是,而真正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却寥寥无几,这说明作文界很浮躁,缺少沉潜下来扎扎实实做学问、做探索的有心人。在这个方面,有一本杂志却值得提一提。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有过“一本杂志”的现象,就是说,往往因为一本杂志而培养了一大批人,团结和催生出一批杰出的作家和学者,比如《新青年》《现代评论》《语丝》等。语文界,我以为这一点还做得不够好。其实我们语文界也有过“一本杂志”的光荣传统,比如说《中学生》。目前,语文界由语文杂志组织语文教学研讨的,很多,但探讨作文教学的,很少。山西的《新作文》在锤炼作文新思想、推举作文新人物方面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而且显示出了一些成绩,这是中国作文教学的福音。像清华附小的窦桂梅,在全国造成那么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新作文》推广开来的。《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在培养作文新人方面尤其难能可贵,每一期的“挑战名师”都会格外引起人们关注,2005年第7~8期上的“刘德斌作文教学研究专号”甚至在当地掀起了一场作文教学的风暴,刘德斌一时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希望《新作文》能够继续这样坚持做下去,争取成为中国作文教学的思想主阵地。

第二,外面讨论得多,课堂上学习得少。这里说的外面是指社会上的各种作文讨论会,各种媒体对作文教学的炒作,包括网络上的,以及各个家庭对自己孩子作文的关心等等,这个方面呈现出火热的势头,这当然是好事;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 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却对作文有些冷淡,或者是无奈,或者是放任,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这种无奈、无谓、无法的情绪已经严重传染给我们的学生了,现在你随便抓住一个学生问问他,喜不喜欢作文,恐怕他们的回答会令你十分失望。更为奇怪的是,现在有一些老师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作文“请”出了课堂教学,学生只有在考试时才能和作文“亲密地接触一下”,这种现象真是中国作文教学的悲哀。

第三,以作文为赚钱手段的多,认真研究作文规律的少。现在相关的出版社以及许多作文报刊,还有一些语文名师,很多人都是以引导学生学会抓分数为宗旨,这恐怕有点违背作文的初衷。作文原是要传情达意的,是要抒写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是完善自我,是努力成就自己的人生的,怎么现在竟变成了追求分数呢?这似乎已经不是作文教育了,而是作文分数教育。

第四,研究作文教辅的书多,研究作文教材编写的少。在语文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对阅读都花精力和心思编写,但对于占据语文学习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就笔者手头上掌握的教材来看,许多教材只是在书后,才列出一些作文训练题目,而且这些题目显示出极大的随意性。这里面至少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些急功近利,编阅读教材容易成型,按照一定的主题单元,精选一些好诗文就行了;编写作文教材,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它需要潜下心来做些研究才成,作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好逆着规律而行。一是这些年来,我们对于作文教学确实没有花精力和心思去研究,没有贡献什么新的思想和理念,如果还是按照老一套的编法,不仅缺少创意,容易造人诟病,而且在送审时,怕也不容易获得通过和认可。这样,作文教材的编写就变成了一块嗑牙的残骨头了,谁都不愿意、不乐意去碰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不幸了!

作文热点:

一旦尘埃落定,是昙花,还是泡沫?

作文热点问题,其实很多,比如高考作文就是最大的作文热点,因为上文中已有较为充分的讨论,所以这里就不再置喙了。这里重点说一说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的热点问题,比如,作文大革命谁说了算;中学生在作文里写了爱情的内容,该怎样评价;如何对待作文里的网络语言;作文软件的开发是利还是弊?等等。

1.作文大革命谁说了算?文革结束以后,人们就很少再用“革命”这个词语了,前些年一本《学习的革命》带来了“革命”的重新走热,稍后复归于沉寂。现在,巢宗祺又重提“革命”了。在前些阶段,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在一次“作文大革命”的会议上透露了作文革命的最新动向。巢宗祺在会上指出,中国的作文正陷入“新八股”时代。据巢宗祺透露,为了帮助学生们适应新课标后的高考作文写作,由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牵头,特别联合了十大顶级作文大家制作了《作文大革命》的教学指南。我没有见过这本指南,不过可以想见这本《作文大革命》出版后一定会洛阳纸贵,因为它的领头人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先生。只不过,我有些疑问,作为代表着国家语文课程研究方向的巢宗祺先生,怎么可以私下里打着国家的旗号、编写富有商业炒作色彩的图书?而且作文考试改革的命运,怎么可以只捏在少数几位专家手里?我总觉得这事有点悬,而且也有点话语霸权的嫌疑。

2.中学生作文里能不能写“爱情”?2005年7月20日的《金陵晚报》登载了一则消息,大意是南京市的中考学生作文里,写了有关爱情的内容,一时间让阅卷的老师感到为难,不知该怎样评分。南京市2005年的中考作文题是:头儿,头等,头球……是搁在嘴边的词语;点头,摇头,埋头……是生活中常见的镜头。勇于创新,总不免“万事开头难”;面对失败,又何妨“从头再来”……一个“头”字,含义万千。请以“从‘头’说起”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应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题目,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对于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来讲应该是有话可说的,亲情、友情、事业、学业、理想、梦想,无不可以成文,但偏偏许多学生写了自己初恋的故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学生写作范围的狭小,思想空间的逼仄,当然,另一方面,也说明思想解放的波澜,同样给中学生的心灵激起了一些浪花。中学生写爱情,尽管有些异样,但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教材里,不是还要引导学生去探讨爱情的真谛吗?学生在作文里,写了一点自己的初恋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3.如何看待作文里的网络语言?如果你不是一个经常上网聊天的“网虫”,碰到下面这些数字、符号或词语肯定是一头雾水,“286(速度慢)”,“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687(对不起)”,“BF(男朋友)”,“MM(美眉)”,“恐龙(丑女)”,“青蛙(丑男)”,“酱紫(这样子)”……如果你不是一个经常上网聊天的老师,如果你对网络语言不熟悉,当你的学生在作文里使用了大量的网络语言,你一定大为光火,从心情上,你会本能地排斥这些语言,甚至你会诅咒这些语言,同时你也会感到自己的落伍,也许还有几分担心汉语言的命运和前途。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产生这些想法是非常自然的。但我认为对网络语言不必这样如临大敌,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语言自身有吸收和净化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语言因为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可能就保留了下来,有些语言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可能就淘汰了;另一方面,我们当然要注意保护我们教学语言的纯洁性,毕竟这是语言圣洁的殿堂,在日常教学里,尤其不应该使用网络化的语言。南京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学博士刘红说,网络语言能在学生中间流行,说明它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对网络语言宽容比扼杀更重要,但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排斥网络语言。斯言有理。

4.作文软件的开发是利还是弊?2005年,陕西省西安市出现了一种名为“作文之星”的软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作文、组合作文,而且题材随意扩充,一般不会雷同,用时还不到一分钟。上海书城也销售过一套售价为38元的“小学生作文魔法”软件, 该软件上清楚地写道,能“轻松解决小学生的作文难题”,并自称收录了近10年来作文比赛中的优秀作文,每一个描写主题下有超过80篇的匹配语段。对此,我们的语文老师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们认为如果学生只用这种软件搜集资料,把软件生成的作文作为参考资料或者范文,那么软件的作用是积极的;如果学生把由此得来的文章作为自己的作文,则使作文千篇一律和模式化,没有个人的真情实感,还会导致学生养成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也发表了相同的看法。那么网络专家怎么说呢?他们说,作文软件就是汇集了数万段文字、数千篇例文的各类素材库及各种文体框架等资料的软件。所谓的自动生成作文,就是使用者在内容上根据作文的题材、主题输入关键词,然后在语段中进行搜索,使用者认为合适的语句就可以选入作文;结构上,可以按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体裁选择合适的开头、中间及结尾。从网络专家的分析来看,所谓利用软件写作文,不过就是拼凑一些资料而已,这里的“写”实质上就是拼凑,这跟利用纸媒来拼凑作文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软件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手段和条件,“写”,在这里实质上是一个异化的行为,语言的实践活动根本落不到实处。对这种作文软件,本人也是极力反对的,认为它会把我们的学生引向歧途,把我们的作文教学引向歧途。

作文建设:

热闹是表面的,艰韧的探索尤为可贵

说到作文建设,可真有点寒碜,因为有价值的思想确实少得可怜,但表面上看,似乎也是热热闹闹的。拨开这些热闹的迷雾,我们会发现,仍然有些学者和老师,对作文教学在做着艰韧的探索,这其中就有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太好的潘新和先生。潘先生既是研究作文思想史的著名学者,也是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权威人士,尤其敢于说真话,往往有新思想贡献于人们。多年来,他一直坚持默默无闻地探索,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发扬光大啊!搜索2005年的相关报刊、网络和出版的图书,我们会发现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作文的目的和体验。著名语文教育家陶本一先生在《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上撰文说,当前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症结是多方面的,但在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被忽视了,这两个问题是:一,学生作文的对象问题。作文是用来交流思想、情感的,然而当前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活动,只感到是在完成一项要交给老师看的作业,奉命行事,毫无写作兴趣而言。二,学生作文过程的体验问题。作文过程应是一个体验构思、写作、修改、发表、反馈和再修改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其作文能力才能确实得以提高。应该说,陶本一先生这两个问题是抓得很准的,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命脉,尤其是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作文教学的性质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

第二,作文的创造性。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也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的主编),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讲过这样一个扼杀作文创造性的典型事例: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去班主任办公室的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改作文时以“无关主题”为由,把这段话完全删去。晓苏提醒我们:这就是对作文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细节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本人后来也多次讲过这样一个典型事例,我觉得它对于我们思考如何保护学生作文的创造性问题,意义重大。

第三,作文的日常性。2005年暑假,我读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作文,不过如此——北大、清华高考状元的作文秘笈》。撇开这本书成功的商业因素不谈,我以为这本书有一个很好的导向,那就是掀掉了高考作文身上的神秘面纱,还作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把作文还给日常,包括高考作文。因为一切作文说到底其实都是日常作文,考场上的作文也不过是日常作文的一种临场反映罢了。这些考进北大、清华的优秀青年,他们保持着特别清醒的头脑,并没有因为自己考进了国内顶尖的学府就飘飘然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他们说的话其实都是大家知道的一些话,只不过他们做得好一些罢了。他们并没有说出那些所谓的秘笈,不是他们不愿意说,而是根本就没有。让我们看看这些状元是怎么说的吧:

高考作文讲究要有个人观点,要思想深刻。如果没有平时的思考积淀,我想,怕是很难在几十分钟内想到那么多的吧!

(吴雪怡,2004年从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考进清华)

作文就像饺子,经历是皮,素材是馅儿,真情、感悟、文采、创意皆为滋味。擀薄皮,靠的是岁月的积淀;拌鲜馅儿,凭的是有心的观察;而调滋味,则要有细腻的心思、敏捷的思维、刻苦的训练和偶然的灵感的迸发。

(崔婧,2003年从云南昆明三中考进北大)

……

无需引得太多,像这样的心得和体会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本书编者一共录入了18位状元,他们说出了许多带有共性的问题,其中有几个词语出现得最多,那就是“积累”、“勤奋”、“自信”、“个性”等等,我想,这些词语很可能是写好作文的几个关键词。

第四,作文新思想。2005年作文教学领域最富有创见的思想,我想应该属于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潘先生在这一年捧出了一本洋洋120万字的煌煌大著《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这本著作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在有限的媒体上,仿佛只有潘先生的同事孙绍振先生写过一篇书评。我相信这本书以后会受到人们重视的。在语文界,2005年因为有这样一本著作,可能就是值得自慰的成绩。在本书中,潘先生用了9章的篇幅论述了作文教学的有关问题(全书共25章,论述了语文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许多地方都闪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用9章来论述作文教学,已经不算少了,占了三分之一还多的篇幅。关于作文教学,潘先生提出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和思想,比如“人类学哲学思考:人是写作的动物”,“读写新观念:写作高于阅读”,“说写新观念:书面语重于口语”,“没有什么比失去言说更糟糕的”,“遗失了什么也不要遗失了想象力”,“首要的是言语生命的健康成长”,等等,这些思想不仅新颖,而且锐利,表现出一定的冲击力。因为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对潘先生的观点和思想展开论述,有兴趣的同仁不妨直接去读一读这本书吧,相信一定会有收获的。

标签:;  ;  ;  ;  

2005年中国作文述评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