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新型OPAC的对策研究_图书馆论文

我国发展新型OPAC的对策研究_图书馆论文

发展我国新型OPAC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OPAC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是近两年来国内外图书馆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图书馆自动化生产商和图书馆界已对新型OPAC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新型OPAC应具备以下一些功能特征:简单的界面、输入提示、分面浏览与导航、排序与推荐、输出选择、地图与位置显示、FRBR化显示、用户参与、RSS推送等,并具备对用户开放、对图书馆开放和对网络开放的特征[1]。本文结合国内外OPAC研究现状及实践经验,针对国内OPAC现状,提出以下发展国内新型OPAC的相关建议。

1 立足用户需求,开发OPAC新功能

1.1 借鉴国外实践经验,拓展OPAC功能

国外图书馆界已尝试着将Web2.0服务模式纳入OPAC,这些新型OPAC具有对用户开放、对图书馆开放和对网络开放的特征。如美国Rochester大学的开源图书馆联合查询系统,用户可以一站式查询图书馆传统的纸本和数字资源;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用Solr(一个基于开源的Lucene Java检索库的企业级开源检索服务器)尝试开发了名为Blacklight的开源OPAC,实现了分面导航功能和书签等;美国安娜堡地区图书馆(Ann Arbor District Library)对其OPAC进行了改进,并开放了源代码,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任何人可以标注的卡片目录、丰富的内容敏感信息链接、OPAC检索结果RSS订阅、对馆藏进行评级、标签、评论、回复评论、选择评论对自己是否有帮助等社会性功能。OCLC的WorldCat Local计划(2007年4月OCLC发起的一项新服务,旨在集合世界范围内OCLC成员馆的力量将WorldCat.org用户化以实现本地查找和传递服务)实现了联合目录的本地化。

这些国外图书馆扩展OPAC功能的实践,为我们改造国内OPAC检索系统之前提供了借鉴。

1.2 加强用户参与,改善用户体验

笔者认为理想的OPAC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提倡用户参与和学术合作,也许这样的OPAC定义应该从“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变成“Open Participation for Academic Cooperation”(学术合作的开放参与)。OPAC系统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加强用户参与和用户体验的功能:

(1)能够定位到具体的馆藏位置。如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OPAC系统中点击“架位导航”栏目中的架位号链接,系统可以显示目标图书的架位分布图,并提供明确的路线导引。

(2)馆藏与电子资源的整合服务。查询馆藏时,自动提示是否有相应的电子资源,例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定位到电子期刊的年卷期页)。实现与书后光盘的直接链接,馆藏信息包含图书的封面和目录。对于无馆藏的文献资源,提供多途径揭示方式,如通过数据库揭示、网上书店的揭示和馆际互借链接。

(3)相关词检索以及纠错提醒的功能,检索结果的排列应该有多种选择(按年代、字顺等排列)。

(4)用户可以编写标签,发表自己的书评;提供根据用户喜好的个人推荐书目;还可以根据系别、兴趣、籍贯、年龄等建立群,通过群实现学业、喜好或学术交流。

(5)根据借还统计设立最受欢迎书籍或数据库排行榜。能充分利用OPAC中书目信息蕴含的数据,以及用户使用图书馆系统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设立最受欢迎书籍或数据库排行榜。

1.3 以library2.0的理念为指导原则,实现与用户的交互

(1)图书馆2.0四原则的提出

2006年英国一家图书馆公司Talis的Paul Miller先后于2005年11月和2006年2月发布了两份Lib2.0白皮书,即“Do Libraries Matter? The Rise of Library2.0”[2]和“Library 2.0-The Challenge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3],白皮书中的“图书馆2.0四原则”很好地诠释了图书馆2.0的一些基本含义:

①图书馆无处不在(the library is everywhere)。图书馆2.0帮助图书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图书馆”、“随时随地的图书馆”以及“嵌入用户知识环境的图书馆”。图书馆2.0的许多工具能够将图书馆的相关内容复制到用户需要的任何地方,用户不需要打开图书馆的网站就能获取图书馆资源。

②图书馆没有障碍(the library has no barriers)。图书馆2.0确保图书馆管理的信息资源是可以在其需要的位置上被获得的,使用中障碍是最小的。

③图书馆邀请参与(the library invites participation)。白皮书在谈及这一原则时,提到了图书馆2.0鼓励参与文化,尊重图书馆员工、技术合作伙伴和其他人的贡献,促进图书馆用户对他们已经使用的和希望获取的资源提出自己的观点。

④图书馆使用灵活的单项优势系统(The library uses flexible,best-of-breed systems)。“best-of-breed”是近年来计算机系统开发的一种新理念,由用户挑选最好的单项系统后组合成新系统。较之以往的集成系统,这种开发理念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2)图书馆2.0五原则

范并思吸收了图书馆2.0的术语或思想,认为在图书馆2.0时代阮纲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有些局限性,重新定义了“图书馆2.0五原则”[4]。

①第一定律:图书馆提供参与、共享的人性化服务(原第一定律为“书是为了用的”);②第二定律:图书馆没有障碍(原第二定律为“每个读者有其书”)。③第三定律:图书馆无处不在(原第三定律为“每本书有其读者”)。④第四定律:无缝的用户体验(原第四定律为“节省读者的时间”)。⑤第五定律:永远的Beta版(原第五定律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机体”)。“永远的Beta版”的Web 2.0术语,准确地描述了“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机体”的时代特征。

(3)构建用户驱动的Library2.0环境

以library2.0的概念为指导原则,并结合Web2.0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图书馆构建一个用户驱动为核心的2.0环境,在OPAC上采用多种插件及Ajax技术,是目前最活跃的图书馆2.0应用,综合多项2.0服务,如RSS订阅、标签、扩展检索、推荐阅读、个性化排序、上下文敏感链接、拼写校验、借阅清单查询等等。但目前在OPAC上的应用与服务,尚未形成统一的需求规范。

2 整合资源,改变传统OPAC模式

2.1 共享联机编目成果,实现联合目录本地化

联合目录本地化或者通过联合目录检索本地馆藏,甚至直接通过Google等搜索引擎检索本地馆藏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以联合目录取代本地OPAC的设想始见于加州大学的书目服务特别工作组于2005年12月发布的《加州大学书目服务再思考》。该报告指出,加州大学拟将开放所有馆藏给搜索引擎,以OCLC为自己的书目库,仅为流通及财产册导入书目记录到本地系统。其后,在2006年4月Karen Calhoun在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所写的报告《改变目录性质、与其他发现工具集成》中,同样提出放弃本地服务,直接采用联合目录,并设定目标在五年内实现。之后,由包括Calhoun在内的美国重要学术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参与的Taiga论坛发表预测“未来五年”的声明[5],再次确认这个观点:“大量图书馆将不再有本地OPAC,我们将步入数据合并的新时代,无论是共享目录还是整合进发现工具的目录。”

2007年4月OCLC开始实施WorldCat Local[6]计划,该计划允许各类图书馆充分利用OCLC联盟的联合能力以及其提供的WorldCat.org的个性化功能,进行本地资源的发现和文献传递服务。WorldCat Local保持了WorldCat.org的服务方式,如单一检索按钮、对检索结果按相关性排序、一条记录下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展示、分面浏览、引用格式化选项等,可以与本地服务如流通、资源共享、全文处理等实现互操作,为用户带来无缝的使用体验,同时它还将实现对WorldCat.org功能的扩充。

WorldCat Local通过建立本地的服务界面,各个成员图书馆可以存取整个WorldCat的数据库,并且检索结果可以根据当地用户的可获取程度排序。2007年5月,第一个使用OCLC WorldCat Local的机构——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新版OPAC诞生。

2.2 进行资源整合,建立虚拟目录

我国的联合目录体系基本按照分属系统建立,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联合目录体系、国家图书馆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以及科学院系统的中国科学院系统的联合目录数据库,还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虚拟目录(Karlsruhe Virtual Catalog,简称KVK)[7]整合了德国、奥地利、瑞士以及欧洲各国的53个联合目录、国家图书馆目录,并包括WorldCat、8个图书销售商的在线目录和国外一些大型的旧书网站的目录。在一个界面里可以同时检索多家图书馆目录,检索速度较快。

3 改进编目规则与MARC格式,实现资源的深度揭示

MARC作为图书馆储存书目资料的格式,于1973年成为国际标准,编目规则作为书目记录的描述原则,两者在书目控制与资源标准化及共享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网络环境给文献编目规则与MARC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其适用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3.1 继承编目思想精髓,增强MARC的适用性

(1)积极应对MARC的困境

MARC因其体系庞大、专业性要求高、字段复杂、不适于处理动态的信息资源描述、无法直接在Web上浏览等限制,其适用性受到置疑。早在2002年,美国图书馆界的名嘴Roy Tennant就著有“MARC必须去死(MARC must die)”一文[8]。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员Karen Coyle在其博客“Coyle's InFormation”著文“谋杀MARC”(Murdering MARC)[9]。为建立MARC和其他描述数字资源的沟通机制,美国国会图书馆发展MARCXML[10],使MARC资料得以于XML环境中运作,MARCXML可谓将MARC格式完整的“XML化”,虽然解决MARC互通性的问题,却仍然无法克服MARC过于复杂的障碍。

而美国国会图书馆编目政策办公室主任Barbara B.Tillett在“改变编目,但别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Change cataloging,but don & apos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 water)一文中指出MARC格式仍然是需要的。抛弃MARC最大的阻力源自于使用MARC格式存储的大量书目资料。绝大多数图书馆编目格式目前仍然采用MARC格式,MARC有其存在的优势。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增多,如何更好地处理数字资源与传统文献的集成,并丰富MARC记录的内容,实现无缝链接,是增强MARC适用性的对策之一。

(2)添加有用信息,丰富MARC内容

图书馆的OPAC与亚马逊、Librarythings等网站上的网络书目相比较,可揭示的内容非常单薄,用户其实并不太关心编目员耗费心血严格按各种著录、标引规则所著录、标引的信息,没有图书目次、摘要、书评等能够深度揭示图书内容的简单的书目搜索结果,并不能帮助用户挑选真正接近个人阅读需求的图书。因此将图书的篇目数据等信息添加进MARC,这个是目前在现有的技术和物力条件下可以去实际操作的一项工作。

编目时在书目记录里添加目次表(table of contents)在国际编目界已经有了一种趋势,著录目次表将是图书馆编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经在提供这一书目信息服务,从出版商那里购买目次表内容,为每一本书的目次表提供免费的固定URL链接,使得其他图书馆也可以使用这些资源。

在MARC里添加目次信息,会大大提高图书馆OPAC的可用性,有利于用户对查到的书目进行鉴别和挑选。当然如果对每条书目记录都添加目次表内容,编目员需要花费大量的体力劳动,会大大提高编目的成本和延长编目的时间。

(3)继承发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思想

西方的编目理念主要是重编目、重索引、重排序法、重书目控制,其精髓在于方便获取文献,而中国的编目理念主要是重分类、重小序、重提要等,其精髓在于辨考学术源流,西方的学术传统是“作而不述”而中国的学术传统是“述而不作”[11]。因而,西方文献编目的弱点在于文献关系的描述不够丰富,对关系的描述比较简单。而中国古典的编目思想更重视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在编目体例上,强调“题解”而不重视索引、排架等方面,在文献关系描述上比西方要丰满得多。因此,建立文献描述模型需要遵循“中体西用”路线,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体,西方的文献模型构建方法为辅。

在信息时代,目录最本质的特征是作为人类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一种交流工具,其根本任务是通过书目记录传递文献信息,从而实现社会知识的交流。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信息超载的情况下,信息组织变得非常重要,我们更应该继承发扬我国这种优秀的目录学思想的精髓,与西方目录学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更有效的信息组织。

3.2 改变编目规则,实现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

自杜威创建近代图书馆学理论以来,图书馆界对文献的描述都是线性的描述,在文献形态比较单一的情况下,这种描述是可行的、适合的。但是当文献形态呈现多元化,特别是电子资源的出现,其实用性则受到了很大的挑战。FRBR自1998年由IFLA推荐以来,成为一种试图解决文献形态多元化与线性描述之间矛盾的新的描述理念,渐渐成为新一代文献组织的理念。FRBR的核心就是将文献形态进行分面分类,分解成不同的层次,从而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这种框架正是能够准确描述现代数字化环境下文献多种形态的方法。因此可以说,FRBR对编目理念的触动远远大于其对编目实践的触动,FRBR今天的地位不亚于《巴黎原则声明》。

FRBR对OPAC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2]:使书目架构立体化从而改变记录格式、改善了显示模式、提高用户的检索效率。FRBR转向以作品为基础来创建书目记录,使相关记录以“作品”为核心聚合在一起,执行一次检索就可以获取所有相关资源。

FRBR的每一个著录实体都是基于作品内容的相互关联。因此基于FRBR模型的OPAC在资源的组织、功能、界面等方面都较传统的OPAC有了很大的改善,更好地反映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书目记录的内容信息,强化记录之间逻辑关系,以协助读者辨识及选择所需资源,更好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支持用户任务(发现、定位、选则、获取)[13]。

4 融入用户使用之中,延伸OPAC功能

随着用户利用资源的选择途径的多样化,用户使用图书馆的频率已呈下降趋势。因此,图书馆采用书签、用户脚本、浏览器插件、工具条等服务形式主动向用户提供信息,让用户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网络环境中,在工作、学习、阅读、写作、休闲时方便地使用图书馆OPAC,能够延伸OPAC功能。

4.1 进行个性化推送

个性化推送主要是基于OPAC的新书通报,传统的新书通报用户无法进行定制,而新一代OPAC则可由用户个性化定制,当在OPAC系统中执行一次检索后,系统会给出针对这一检索式的RSS订阅链接,订阅后,当有符合这一检索式的新书入藏,该新书信息会即时通过电子邮件或RSS订阅链接等渠道推送到用户桌面。

图书馆集成系统提供RSS推送功能始于2005年初,现在提供此项服务的系统逐渐增多,基于OPAC提供RSS服务是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新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服务领先的标志之一。国外知名OPAC厂商如INNOPAC、SIRSI、ALEPH等均称在未来的系统升级版本中,支持RSS功能。

对于新书通报的RSS服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Z39.50服务器动态读取OPAC中的数据,按类输出标准的XML文件,一种是通过OPAC提供的数据输出接口,定期抓取符合条件的数据,编写程序自动进行数据格式转化,生成RSS Feed。

如果RSS服务可以推送超期催还、超期罚款、预约书到馆通告、个人借阅信息列表等信息,借鉴网上书店丰富的推荐功能,并结合个人借阅分析的个性化推荐,是一种较佳的个性化推送。

4.2 融入用户的使用过程之中

(1)将OPAC服务延伸到用户上网最常光顾的地方,让用户在熟悉的环境中使用图书馆资源。国家科学图书馆推出“e划通”[14]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它是通过类似桌面词典的选词功能,在各类用户应用界面提供包括OPAC查询在内各种查询服务的新型软件。用户在浏览网页、编辑文件、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关心的问题,就可以用“e划通”直接划选相关词句,并通过它自动检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各种数据库、服务系统或网络搜索引擎,自动获取相应信息至用户的当前使用环境。

(2)使馆藏信息出现在搜索引擎之中,是扩大OPAC使用环境的另一种选择。国家科学图书馆联合目录与Google Scholar(简称GS)已经链接成功,全国的科研人员均可通过GS免费访问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书目数据。GS能够根据IP地址进行判断,如果是中国用户,所查询的学术文献同时又在国家科学图书馆联合目录的馆藏资源范围内,那么在检索结果页面上将出现“图书馆搜索”连接图标,如果是英文主页搜索将显示“Find in ChinaCat”连接图标,用户点击该连接后,可直接进入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联合服务系统。

(3)利用图书出版商和销售商的书目信息。将这些书目信息,特别是出版商书目中非馆藏图书的信息集成到图书馆OPAC系统中,有助于为读者提供多角度、更丰富的图书信息,也能为图书馆的采购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以香港岭南大学集成图书出版与销售信息的图书馆OPAC[15]为例:岭南大学图书馆是香港第一家在联机目录上提供与亚马逊书目记录直接链接的图书馆。该项目启动于2002年,开发了一个书目匹配与链接的专用软件MARCBREAKER。将ISBN号用作匹配点,匹配成功后,软件会自动将相关的链接插入图书馆书目记录的856字段(电子资源定位与检索字段)中,以强化图书馆的书目记录。在检索图书的结果中,读者可以获得大量以往联机目录无法提供的增值信息,如图书封面、卷首语、目录、全文节录、书评、著者访谈和推介、相同主题的书的推荐等。

(4)在OPAC中应用Google API。2008年3月Google发布Google Book Search(GBS)API[16]之后,吸引了许多图书馆尝试,在OPAC查寻结果中,通过ISBN号查询Google Books中的相关信息,可在图书页面显示Google图书搜索的封面小图片、全文的可获得状态,并链接到图书搜索的结果。Google图书搜索中有不少图书可以看全文或可做全文搜索,在图书馆OPAC中加上其链接,无疑为图书馆增加了一大批电子书。GBS提供静态与动态两种链接方式。

①动态链接(Viewability API),是一种全文可看性链接,通过ISBN、LCCN及OCLC号链接至Google图书搜索,可以获知Google图书搜索是否有特定图书及其全文可看性,生成图书封面图片链接、图书信息页链接、图书预览链接。所谓的可看性(Viewability)又分为全文可看(Full View)、部分可看(Limited Preview)、片断可看(Snippet View)、无全文(Metadata View)此四种形式。

②静态链接(Static Links to Google Book Search),通过ISBN、LCCN及OCLC号链接到图书的有关页面。作为Google API的首批应用者,LibraryThing的Tim在博客上介绍了二种采用javascript代码做的插件来获取Google图书搜索的链接信息,一种是通过ISBN只抓取图书封面但不提供链接,一种是只在有全文时提供链接,这些增加OPAC服务的链接比较实用[17]。

标签:;  ;  ;  

我国发展新型OPAC的对策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