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工业企业能源密度下降原因分析_能源论文

大中型工业企业能源密度下降的动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探析论文,工业企业论文,密度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去二十年里,我国经济强劲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全要素生产辜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表现在能源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1978年以来,我国的能源密度已经有大幅度下降,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能源的消费与生产是同步上升的。然而,从1996年开始,能源消费与生产同步上升的趋势发生了逆转。到2000年,主要能源的总消费量下降了8%,其中,煤炭消费下降了17.4%。这与主要能源生产趋势是一致的,同期煤炭生产下降了26.6%。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家庭对汽车和现代电器需求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应当是增加的,但“九五”时期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而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却下降了,这一现象与人们的一般认识是不一致的。

一、能源消费与能源密度变化的基本情况

本文考察的是占能源总消费比重大且用于燃烧目的的能源种类。重点能源消费包含21个能源种类,我们把它们归纳为三个能源类别:煤炭和煤炭产品、成品油和电力。原油未被包括在内,因为它几乎被炼油部门全部消耗完;煤气和天然气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比较小,未包括在内;其它石油产品、热力和其它能源不具燃烧功能,也未包括。

本文研究的样本为年能源消耗在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同工业整体和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比较,样本体现的趋势反映了国民经济整体和工业部门的趋势——即能源总量、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水平从1996年开始有所下降而电力的消费水平有所上升。此外,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石油和电力的消费量与工业总产出之比都有所减小,意味着各种类型的能源密度是全部下降的(参见表1~表4)。

二、行业结构变化与行业内生产率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

关于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密度下降有两种传统解

(一)行业结构变化即度量各行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变化对总体能源密度的影响。例如,我国正逐渐减少重工业比重,而重工业总体上属于能源密集型行业,这就可能导致能源密度下降。

(二)行业内部能源效率变化即是度量行业内部单位能源消费的产出变化对总体能源密度的影响。影响企业能源效率的因素很多。如,政府定价的取消会导致能源价格的上涨,由此而引发节能降耗的技术创新活动;政府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包括关闭小型发电厂,关闭无效率的小型煤矿以减少无效率的生产。

如上所述,样本的能源消费与我国总体经济和整体工业能源消费的下降趋势一致。下面利用样本来分解行业结构变化(即工业总产出的行业构成变化)和行业内部生产率变化(即一个行业内能源密度的变化)的作用。

对样本应用迪维西亚(Divisia)分解法的乘法公式即:

其中

E[t]表示t时期的能源消费总量;

Q[t]表示t时期的总产出(不变价工业产值):

E[t][,i]表示i行业在t时期的能源总消费;

I[t]表示t时期的总体能源密度(E/Q);

I[t][,i]表示i行业在t时期的能源密度;

S[t][,i]表示t时期i行业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

R表示残差

前两项可以合并为,用来表示t时期的能源消费,它是由按照与0时期相同的能源密度在t时期所生产的产量来决定的。第三项用来表示从0时期到t时期因行业内部能源生产率变化而引起的样本总体能源密度的变化。第四项用来表示因行业构成的变化(即行业结构调整)而引起的样本总体能源密度的变化。因为这个方法是近似的结果,所以最后一项表示残差。

我们对样本中1997年到1999年这一时期的能源消费总量应用迪维西亚方法进行分析。行业分类的细化对度量行业结构变化和行业内效率变化的相对作用有很大的影响。但有一点是不变的,不管用哪种行业分类,行业内部能源效率的变化对总体能源密度下降的贡献份额相对较大。当使用两位码行业分类时,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明显增强,到使用三位码的行业分类时,行业结构变化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如表5,从一位码到四位码的分类结果,行业内部能源生产事变化对能源总量消费密度下降的作用分别为103%、73%,70%、59%和60%,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总量消费密度下降的作用分别为-3%、27%、29%、41%和40%。表明用三位码分类时,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最明显。

表5 能源总量 迪维西亚法分解结果,(1997~1999)

注:12个行业是将工业的40个大行业,按产品的性质进一步归并为12个大的行业。

利用三位码行业分类,对煤炭、成品油和电力三种能源分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行业内部生产率变化是石油和电力密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变化在煤炭密度下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表6,行业内部生产率变化对煤、成品油、电力密度下降的作用分别为57%、79%和107%,产业结构变化对煤、成品油和电力密度下降的作用分别为43%、21%和-7%。

表6 分能源类型 迪维西亚法分解结果,(1997~1999)

尽管引起密度变化的程度大小取决于所使用的行业分类方法和所考察的能源类型,但运用迪维西亚方法的结论告诉我们,在1997年到1999年这一关键时期,行业内部生产率的变化对整体能源密度下降的作用比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一些主要耗能行业,能源的节约和能源生产效率的提高对能源密度的下降起重要作用。

三、影响行业内部能源效率变化的因素分析

(一)价格改革:随着1984年我国价格双轨体制的确立,由中央计划确定的价格已经逐渐由市场确定的价格所取代。到1990年,大部分商品都有了由市场确定其价格的计划外供给,使得企业不得不接受对于要素投入的不足部分的市场价格。1990年,大约46%的煤由计划分配,使得市场价格与计划价格的比为2.70;对于原油,相应的数字为80%和5.92。1999年,计划分配几乎全部消失。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到1999年,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所面临的价格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因此,能源投入品价格的提高敦促企业寻求提高能源效率的途径。

(二)所有制改革:企业产权的逐步清晰和多元制发展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的企业改革既包括在保留国有企业称号的前提下对企业进行管理控制权的改革,也包括国有部门之外各种类型所有制的快速发展。体制和机制改革会带来管理和运营效率的提高,也会对能源效率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三)追求技术创新:很多企业都开展了研究与试验发展(R&D)工作,其规模可以通过R&D费用和R&D人员来衡量。无论这些创新是导致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它们都可能对能源密度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R&D投入(包括人员和费用)所带来的回报超过对生产工人和物质资本投入的回报。随着能源相对价格的不断上涨,应当说,R&D对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的节约,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四)不断变化的行业结构:不同的行业存在不同的能源密度水平。比如电力生产和石油加工与炼焦的能源密度远远高于食品加工和服装业。

(五)不断变化的地区构成:不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与无法通过低成本运输方案来抹平的供求关系差异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定价和管制相关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并导致各地区能源密度水平的差异。因此,产出的地区分布发生变化也会导致总体能源密度的变化。

为了确定行业内部能源消耗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我们利用1997~1999年连续三年的数据对样本进行回归,回归变量含价格、R&D费用、所有制、地区和行业。结果说明这四种能源类型,从1997年到1999年,能源密度都是显著下降的。

由于回归子样本中企业层面能源密度能够反映样本空间所发现的趋势,我们下面将运用该子样本来确定以上所确认的因素各自对能源密度下降的影响。

表7能源/工业产值变化(%)

Qcoal[,i]表示i企业购买的煤炭量;GVIO[,i]表示i企业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产出总价值;Pcoal[,i]表示i企业支付的平均石油价格;Pele[,i]表示i企业支付的平均电力价格;RDE[,i]表示i企业的R&D费用;T[,97],T[,98],T[,99],表示1997年到1999年时间虚拟变量;REGION[,ir]表示6类地区的虚拟变量;IND[,ij]表示12个行业的虚拟变量;OWN[,ik]表示7个所有制类型的虚拟变量。

从回归分析中我们得到以下结果:

1.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能源消费需求被逐渐吸引到价格上涨幅度较小的能源上,价格杠杆的作用调节着能源的供求,从而对能源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外资企业能源消费效率最高,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也表现出了比国有企业更高的效率。

3.华东和华南地区的能源密度水平始终比全国其他地区低,表明沿海地区企业的总体能源效率比较高。

4.R&D活动的增加带来了能源效率的显著增加。

5.行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的提高也有一定作用。

四、市场价格对能源效率变化的分析

分析中发现,价格变化对能源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发现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各地区之间、所有制类型之间以及各种行业之间的能源市场是如何分割的?如果价格差距很大,并且我们认为沿海地区的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更为一致,而沿海地区的价格总体上又比内陆地区要高,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通过“理顺价格”,效率提高还有很大的潜力。

为研究市场效率,我们把能源价格对所有制差异、行业差异和地域差异进行回归。在使得这些回归自变量有助于解释能源价格差异的前提下,我们发现了市场分割的证据。如果这些条件不是能源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就假定存在有效市场。也就是说,拟合优度R[2]越接近0,市场就越有效率。把各种类型能源的R[2]和其系数相比较,我们发现成品油市场最统一,而煤炭市场分割最严重。现实是由于运输煤炭的各种困难,各地区之间确实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由于各地区电力配网之间的联系有限,电力也存在这种情况。

如果把东部地区的系数作为国际价格的指标值,则其他地区的价格相对比较低。这个结论说明如果各地区、各种所有制类型和各行业都面对统一(国际)的能源价格,能源效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五、主要结论及启示

综合上述分析表明,导致我国能源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生产效率提高,而能源消费生产效率提高主要是价格变动和R&D强度加大推动的结果,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也对能源消耗下降,能源效率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要紧紧抓住“入世”契机,通过制订反垄断和地方保护有关法律,打破地区、行业对能源资源的垄断和保护,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并与国际市场接轨。通过市场价格调节机制,排除因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而存在的不经济和低效率的能源消费,使广大中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都有提高,把节能潜力发挥出来,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能源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是进一步发挥税收在调节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上应有的作用,落实各项减免税政策,改进不利于创新投入的财务管理办法,同时通过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确科研和技术开发成果的归属,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我国能源生产效率长期持续提高。

三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放投资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下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四是加快相关政策法规调整力度,改善经营环境,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加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政府部门与企业彻底脱离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真正确立企业自主经营的主体地位,形成不断优化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把节能降耗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标签:;  ;  ;  ;  ;  ;  ;  ;  ;  

大中型工业企业能源密度下降原因分析_能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