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效液相色谱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的研制

新型高效液相色谱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的研制

王进防[1]1999年在《新型高效液相色谱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的研制》文中指出分子烙印技术是在模拟生物体内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时“锁匙”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制备对烙印分子具有“预定”分子识别能力的高分子聚合物,从而在手性分离、药物检测、模拟生物传感器及催化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虽然分子烙印聚合物对于烙印分子的识别能力大小受到包括功能单体、交联剂、致孔溶剂、引发方式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烙印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作用力则是决定分子烙印聚合物手性识别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针对具体手性分子必须选择适当的功能单体才能成功制备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所以功能单体的选择是制备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的核心问题。因此,本论文以氨基酸衍生物为烙印分子,系统考察了烙印分子的化学功能基团和刚性及功能单体对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手性拆分能力的影响,首次提出了功能单体与烙印分子之间存在着匹配性,为解决该核心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采用三元交联剂,发展了全新的分子烙印聚合物体系,成功合成了高柱容量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为制备性手性分离提供了可行的手性固定相。为改进本体聚合制备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步骤繁琐的缺点,探索了原位聚合制备分子烙印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的研制。 第一章系统介绍了分子烙印技术的思想来源、发展现状。着重对制备非共价分子烙印聚合物的功能单体、交联剂、致孔溶剂和引发方式等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对分子烙印聚合物在对映体手性分离、药物检测、模拟生物传感器、催化及有机合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张雪君[2]2006年在《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法分离药物对映体》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法对一系列手性化合物进行了对映体分离的研究。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溶质结构和柱温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手性识别的机理。 论文的第一章、第二章介绍了手性化合物对映体分离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手性化合物对映体分离的方法。对Pirkle型手性固定相、纤维素衍生物手性固定相、酒石酸类手性固定相和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进行简要的评述。 论文的第三章在自制的涂敷型CDMPC和Pirkle型(S,S)-Whelk-01、(R,R)-DNB-DPEDA两类手性柱上,对1-苯乙醇、1-苯-1-丙醇及2—苯基丙酸甲酯进行了对映体分离。其中1-苯乙醇、1-苯—1—丙醇在(S,S)-Whelk-01和(R,R)-DNB-DPEDA柱上的分离未见报道,2—苯基丙酸甲酯的对映体分离尚属首次。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类手性固定相主要是形成手性空腔从而产生手性识别能力,CDMPC也不例外。对于1-苯乙醇和1-苯-1-丙醇在CDMPC手性固定相上的分离,氢键作用对手性识别并不重要,流动相中的醇类添加剂是通过改变CDMPC手性空腔立体环境对手性识别产生影响的。正丁醇作为流动相中的醇类添加剂,最有利于分离,1-苯乙醇和1-苯-1-丙醇分离度分别达到6.09、3.06,而2—苯基丙酸甲酯未获分离。对于Pirkle型(S,S)-Whelk-01和(R,R)-DNB-DPEDA手性固定相,溶质与固定相之间主要是吸引作用,它不存在手性空腔,也就没有溶质在手性空腔中的适应性问题,但是立体因素在手性识别中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在(S,S)-Whelk-01手性柱上,三种物质都获得了分离,而在(R,R)-DNB-DPEDA手性固定相,1-苯乙醇和1-苯-1-丙醇获得分离度,2—苯基丙酸甲酯未获分离。 论文的第四章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及中间体进行了对映体分离研究。即: (1)在酒石酸衍生物手性固定相上首次对己唑醇、烯唑醇、烯效唑、三唑醇和多效唑等氮唑类抗真菌农药进行了对映体分离。分别考察了在流动相正己烷中,极性醇类添加剂种类和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研究了溶质的结构因素对手性分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溶质在手性柱上的手性识别的机理。结果表明溶质的空间结构尤其是手性碳的环境,流动相中醇类添加剂形成氢键能力、极性、体积大小、空间立体结构以及浓度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溶质对映体在CHI-DMB手性

杜祖银[3]2005年在《键合型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拆分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不同旋光性药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生理活性这一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在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及有机化学中的不对称合成和催化技术中,旋光异构体的分离与分析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众多的旋光异构体的分离与分析方法中,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HPLC-CSP)直接拆分是一种快速、便捷且有发展潜力的方法之一。由于键合型固定相的稳定性优于涂敷型固定相,因此,本文所研究的CSPs都是键合型的。在查阅、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大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分离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制备了七种新的CSPs;根据所键合手性选择剂的种类,大致可将它们分为以下三类,即环糊精类CSPs、大环抗生素类CSPs和生物碱类CSP(刷型CSP)。具体的工作如下:(1)合成了三种(L)-DNP-氨基酸修饰的β-CD CSPs,即(L)-DNP-丙氨酰化β-CD CSP、(L)-DNP-苯丙氨酰化β-CD CSP和(L)-DNP-缬氨酰化β-CD CSP,并以尼莫地平、氯胺酮、扑尔敏等9种手性化合物为测试样品对它们的手性拆分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L)-DNP-缬氨酰化β-CD CSP的分离能力最强,而(L)-DNP-丙氨酰化β-CD CSP的分离能力最差。在(L)-DNP-丙氨酰化β-CD CSP上分离了尼莫地平和维拉帕米,它们的分离因子α分别是5.77和2.11,相应的分离度Rs分别是0.79和0.37;在(L)-DNP-苯丙氨酰化β-CD CSP上分离了苯丙醇胺、1,1'-联-2-萘酚、阿替洛尔、扑尔敏和维拉帕米,它们的分离因子α分别是16.98、1.34、3.47、2.53和2.38,相应的分离度Rs分别是0.50、0.43、0.20、0.26和0.17;在(L)-DNP-缬氨酰化β-CD CSP上分离了异丙嗪、扑而敏、苯丙醇胺、普萘洛尔、氯胺酮和1,1'-联-2-萘酚,它们的分离因子α分别是1.36、1.75、2.96、1.75、3.81和1.84,相应的分离度Rs分别是0.66、0.59、0.90、0.52、0.82和0.14。最后,我们对拆分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可能的结果,即包合作用仍然是该类CSPs拆分外消旋体的主导力,但是,有数据显示,(L)-DNP-氨基酸部分也参与了拆分过程。(2)合成了利福平-红霉素混合型CSP,同时制备了利福平CSP和红霉素CSP,并以普萘洛尔等9种手性化合物为测试样品对其手性拆分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最佳分离条件下,尼莫地平、异丙嗪、扑尔敏、普萘洛尔、阿替洛尔和1,1'-联-2-萘酚在混合型CSP上实现了分离,它们的的分离因子α分别是2.14、1.90、1.87、1.69、1.38和1.59,相应的分离度Rs分别是0.10、0.33、0.12、0.70、0.66和0.14。结果表明,协同效应在混合型CSP拆分外消旋体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3)合成了键合偶联双奎宁CSP,并以扑尔敏等5种手性化合物为测试样品对其手性拆分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最佳分离条件下,扑尔敏、1,1′-联-2-萘酚、异丙嗪和普萘洛尔的分离因子α分别是3.08、3.09、1.43和1.16,相应的分离度Rs分别是1.87、0.73、0.54和0.29。另外,通过分析偶联双奎宁的结构,并结合分离数据,我们发现并且证明,手性选择剂结构的刚性能够增加对对映体的选择性。

谷焕鹏, 胡升芳, 高明堂[4]2005年在《手性固定相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对映体的拆分曾被认为是相当困难及复杂的实验技术,随着20世纪70年代手性色谱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该难题得以逐步解决[1],尤其是近几年,药物对映体的分析已成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将手性化合物键合到固定相表面后,由于样品中的对映体与键合的子性分子形成非对映异

刘海燕, 杨更亮, 李海鹰, 孙素芳, 陈义[5]2003年在《固定化酶类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用固定化酶为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拆分手性物质的发展和机理,参考文献22篇。

陈向明[6]2006年在《新荧光试剂的开发及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高效液相色谱具有强大的分离能力,被广泛的应用于科研和工业领域。然而由于实际检测的样品中的组分含量通常比较低,而且并非所有的化合物都可直接用于色谱分析,因此提高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荧光检测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利用荧光标记试剂与被测组分发生衍生化反应,使不发荧光的化合物能够产生荧光,从而可以进行荧光检测。本文主要研究了几种新荧光试剂的制备方法,并对其与样品的衍生化条件和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的分离条件进行以下的研究工作。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液相色谱的发展和基本的理论;介绍了荧光原理和化学衍生法;分析总结了荧光试剂衍生法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三种荧光试剂1,2-苯并-3,4-二氢-9-羟乙基咔唑、1,2-苯并-3,4-二氢咔唑-9-乙酸、1,2-苯并-3,4-二氢咔唑-9-(1-甲基)乙基氯甲酸酯的合成及表征。 第三章:1,2-苯并-3,4-二氢咔唑-9-乙酸用于标记脂肪胺,建立了高灵敏度的检测脂肪胺的方法。 第四章:1,2-苯并-3,4-二氢咔唑-9-乙酸用于标记脂肪醇,建立了高灵敏度的检测脂肪醇的方法。 第五章:1,2-苯并-3,4-二氢咔唑-9-乙醇用于标记脂肪酸,建立了高灵敏度的检测脂肪酸的方法。 第六章:1,2-苯并-3,4-二氢咔唑-9-异丙基氯甲酸酯用于标记脂肪胺,建立了高灵敏度的检测脂肪胺的方法。 第七章:1,2-苯并-3,4-二氢咔唑-9-异丙基氯甲酸酯用于标记多胺,建立了高灵敏度的检测多胺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新型高效液相色谱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的研制[D]. 王进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99

[2].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法分离药物对映体[D]. 张雪君. 浙江大学. 2006

[3]. 键合型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拆分性能研究[D]. 杜祖银. 天津理工大学. 2005

[4]. 手性固定相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谷焕鹏, 胡升芳, 高明堂. 中国药房. 2005

[5]. 固定化酶类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J]. 刘海燕, 杨更亮, 李海鹰, 孙素芳, 陈义.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6]. 新荧光试剂的开发及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D]. 陈向明. 曲阜师范大学. 2006

标签:;  ;  ;  ;  ;  

新型高效液相色谱分子烙印手性固定相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