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分析_保险密度论文

中国保险市场区域发展不均衡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不均衡论文,保险市场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险是指保障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安定,建立保险基金,用于赔偿、弥补被保险人因自然灾害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中国保险市场有了明显的发展。2002年,全国保费收入总计3054.15亿元,比上年增加941.87亿元,增长44.6%。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77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占总保费收入的25.5%;人身保险保费收入2274.64亿元,比上年增长59.7%,占总保费收入74.5%。[1]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国内各地区保险市场呈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性,由此引发了诸如区域保险结构趋同严重,保险业区域间摩擦加剧,保险业区域间利益冲突加深等新的问题。[2]对中国保险市场区域不平衡性的分析,将有助于针对各个区域的保险市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保险发展策略,推动中国保险市场的全面健康发展,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发展的差距。

一、经济增长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影响

保险业的发展受到诸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和投资收益率、居民的保险意识、人口因素、社会保险和福利、科技发展以及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所形成合力的方向和力度,决定着保险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其中,经济增长速度将对社会的保险需求、人民的保险意识以及外资公司是否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笔者重点就经济增长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

根据文献[1][3]提供的1980年-2002年中国保费收入和GDP数据,计算累计增长率。图1从时间序列动态反映了保费收入累计增长和GDP累计增长的总体发展趋势,二者发展趋势较为一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即经济增长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人们对保险的需求。图2从时间横截面上研究了各地区保费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具有高度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933),说明各省市的保险市场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附图

图1 1981~2002中国GDP与保费收入累计增长折线图

附图

图2 2002年各省市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折线图

二、保险总量聚类分析

在保险研究中,通常用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这三个反映保险总量的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4]保费收入是衡量一定时期内保险规模总量的绝对指标;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该年GDP的比例,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衡量保险规模的发展水平;保险密度是衡量一国公民保险意识水平、保险市场发展程度的指标,等于该年的人均保费。依据这三个反映保险市场发展特征的指标,将中国的保险市场划分成发展程度相近的几大类,由此对各区域保险市场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

笔者对不同保险市场按市场规模—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进行分组,采用分层聚类分析法(Hierarchical Cluster),运用SPSS软件,以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为聚类变量,对2002年全国31个省市的保险市场总量进行聚类研究,按不同的发展水平对这些省市进行区分,将发展水平相似的省市划分在同一类中。然后,比较不同类别省市的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判断这些处于不同类别的个体在保险市场发展的程度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保险市场总量分层聚类谱系图如图3所示(见第116页)。

附图

图3 2002年中国保险市场总量聚类分析谱系图

分层聚类结果表明,这31个省市按照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3类。这3类地区的保险市场在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以及保险密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方差分析如表1所示(Sig.值均远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表1 方差分析表

组间组内

指标 F值

Sig.值

均方df 均方 df

保费收入(百万) 840 715 370 2 5 679 416.5 28 148.028 0.000

保险密度(元) 1 035 591.63 2 107 269.27

28

9.654

0.001

保险深度(%) 4.404 2 0.977 28

4.510

0.020

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聚类中心如图4所示(见第116页)。从保费收入来看,这三类地区的差距很大,第一类地区分别是第二类地区和第三类地区的2.35倍和5.83倍,这主要和各地区的经济状况有关;从保险密度来看,第一类地区分别为第二类和第三类地区的4.6倍和4.9倍,而第二类和第三类地区则较为接近,这反映了各地区之间居民的保险意识存在着差异;从保险深度来看,第一类地区也高于第二、三类地区。

附图

图4 最终聚类中心图

三、保险市场发展的区域特点

根据聚类结果,绘制数据地图如图5所示。

附图

图5 2002年各省市保险市场总量分布数据地图

第一类地区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和北京。从数据地图(图5)可以看出,这6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从图4可以看出,在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方面,第一类地区远高于其他两类地区,2002年其保费收入之和占全国保费总收入的47.24%,属于保险市场发达的地区。第一类地区的6个省市均属于发达地区,2002年,第一类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726.4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7 702.8元)高出39.3%;职业构成以制造业为主,占整个就业人口的39.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2%);居民教育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风险防范意识较强。例如:江苏省2002年实现保费收入284.12亿元,比上年增长59.3%,保险市场在全国比重上升到9.33%,保险规模跃居全国首位。2002年,江苏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跨上万亿元的新平台,财政总收入1 480亿元,外商直接投资超百亿元,出口额达380亿美元[5]。总的说来,第一类地区保险市场相对成熟,业务规模大,保险收入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行业发展空间的扩大,企业竞争的激烈化,居民的经济风险和收入的增大,要求保险业同步发展。第一类地区保险产品种类相对齐全,车险产品和寿险分红产品是保险市场的主流。

第二类地区为河南、河北、四川、辽宁、湖北、福建、湖南、黑龙江。从数据地图可以看出,这8个省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中国的中部。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虽然同第一类地区差距较大,但是仍保持快速稳定增长。这8个省份的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的27.6%,平均增长速度为5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属于保险市场中等发达地区。例如: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消费大省,四川保险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潜力;2002年保费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7.09亿元,跃居全国第10位、西部第1位。从1998年到2002年,四川省保费年均增幅为25.21%,保险深度从1.2%提高到2.12%,保险密度从54元增加到126元。第二类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8%,6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比例为6.83%,呈现老龄化发展趋势,导致居民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等人身保险险种的潜在需求增大;矿产、能源、水利、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多种保险产品的潜力很大。

第三类地区为陕西,天津、安徽、山西、云南、新疆、吉林、重庆、广西、江西、西藏、青海、宁夏、海南、贵州、内蒙古、甘肃。从数据地图(图5)可以看出,这一类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保费收入来看,这些省市的聚类中心是40.22亿元,远低于第一类地区(234.67亿元)和第二类地区(99.69亿元),其保险密度的聚类中心为169元,接近第二类地区(180元)。保险密度与第二类地区相差不大是由于第二类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大于第三类地区。由于受市场化程度、企业规模效益、居民的收入和风险意识等诸多因素影响,第三类地区的保险业发展相对缓慢。其中,西藏、青海、宁夏、海南、贵州、内蒙古、甘肃7个省2002年保费收入仅占全国2002年保费收入的0.59%,保费收入增幅为30.87%,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45%。需要说明的是,天津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而言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保费收入较低(64.97亿元),以至于在聚类分析中被归入第三类地区,反映了聚类分析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以上分析结果说明,中国保险市场总量的分布基本和各省份的整体经济水平一致。中国的保险市场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从东向西表现为依次下降的“梯度”分布,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较为一致。

四、保险市场发展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通过对保险市场发展区域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保险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1)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使得保险市场的区域发展不均衡性将长期存在。中国保险市场总量分布的基本特征是:从东南往西北内陆地区,保费收入和保险密度都呈递减趋势。(2)市场潜力和市场开发能力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中国国内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水平都很低,市场可供开发的潜力巨大。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现实市场业务开展缺乏有效的桥梁沟通,从而制约了潜力的充分发挥。(3)公司自身业务调整及产品缺陷,保险适应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风险意识的增强,保险消费逐步向多层次、多元化需求转变,但中国现在经营的保险险种适应性不强,经营对象和险种设计都已不适应现实社会各阶层的多层次的需要。

对于保险市场相对领先的东部地区,应该深化市场,培养推出自主创新的保险产品。在拓展市场和客户的同时稳定客户关系,稳定市场的份额。一方面要加大资金运用的力度,争取高额的资金回报,减少利差损失,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改进经营管理手段,通过建立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完善的营销网络、优质的服务巩固和扩大市场,使保险营销渠道多元化。

对于处于发展期的中部地区,要培养自己的营销体系,建立完整的营销网络,注意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发展。可以实行在农村市场试办保险服务所的机构,先培育市场,提高保险潜在的购买力。提高保险市场企业管理人员,营销队伍,技术人员的素质,迅速扩散销售网络,以适应中部市场主体开始实现多元化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措施可以以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充分利用其迅速分散的销售网点积极开展保险业务。

西部地区的优势在于其潜在的保险市场资源优势,国家已经启动了西部开发战略,每年的投资金额巨大,保险资源增长迅速。针对西部市场的风险分布和损失分布存在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不断推出创新的险种,增加建筑工程及其配套保险、旅游保险、高科技产业保险,以及针对西部旱灾、洪灾、雪灾、沙漠化等自然灾害特点的防灾补损类的险种。要使西部地区潜在的保险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的保险竞争优势,除了急需资金外,最急需的是人才,包括保险产品开发设计、经营管理、资金运用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西部地区保险业发展的关键。

标签:;  ;  ;  ;  ;  ;  

我国保险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分析_保险密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