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目的: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进行护理干预,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患有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分别是4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进行干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进行干预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呼吸明显顺畅、啰音以及紫钳消失,心衰时间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明显优于传统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时,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67%,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9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护理能够有效缓解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等症状,使患者呼吸顺畅,啰音以及紫钳消失,心衰时间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心力衰竭;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小儿肺炎属于常见疾病,主要是小儿呼吸道高发疾病,主要表现在支气管肺炎症状上,冬春季节继而容易引患该疾病,如果在早期不能及时有效治疗该疾病,将会引起小儿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症状,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1]。但是,有少数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适宜的护理方式,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使患者不能实现预期的治疗效果[2]。根据多年的临床治疗,已经普遍对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的方式,此种护理方式可以按照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应的护理干预,针对性地选择适宜患者的护理方式,为了分析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效果,现将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8例患有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病患,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分别是39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年龄5岁,平均年龄(1.8±0.5)岁;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最小年纪4个月,最大年纪8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医学确诊为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符合诊断标准;住院期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加快,气促以及咳嗽等症状;所有患者精生化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心肺功能异常以及肾功能衰竭患者;伴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神志不清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在住院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要进行实施监控,指导患者用药,日常护理,并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护理人员要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生。
观察组患者采用干预护理方式:
(1)心理护理。患者在发病期间会出现烦躁,睡眠障碍以及惊厥等症状,患者年龄普遍偏小,极易产生恐惧心理。这就需要患者家属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患者情绪,注意日常沟通交流。此外,护士应当经常与患者家属沟通,为其详细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护理时应注意的问题,避免一起患者家属对病情的猜疑和盲目治疗,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呼吸道的护理。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会降低肺部通气量,以此需要按照患者的时机病情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经常调整患者体位,确保其呼吸顺畅。此外,护理人员也应当保持室内通风,保证室内卫生清洁,以免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同时还要做好病房内的消毒措施,为患者营造清洁卫生的隔离空间。
(3)用药干预。可以采用药物治疗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采用多巴胺,利尿剂,多巴酚丁胺等,为了避免患者出现用药不良反应,护士应当对患者进行药物干预,这样可以确保患者能够按照标准规格服药,杜绝出现任意增减药量情况[3]。此外,忽视应当在患者用药期间时刻观察其生命体征,第一时间处理异常患者。
1.4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护理时呼吸困难、心衰、啰音以及紫钳消失的控制时间;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患者数据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症状改善情况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改善呼吸困难情况、啰音以及紫钳消失以及心衰控制时间都早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症状改善情况
3 讨论
小儿肺炎合并心理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患者不具备健全的免疫系统,除了在治疗期间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患者的免疫系统,还应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干预 [4]。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进行干预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呼吸明显顺畅、啰音以及紫钳消失,心衰时间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明显优于传统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时,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67%,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9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是现阶段出现的比较新型的护理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地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等一系列干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变化情况,主要包括患者的神经、消化、呼吸等系统,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上报给主治医生,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预见性。责任护士能够按照患者具体的恢复情况进行药物控制,实时减少或添加药物剂量,这样能够针对性地提升患者的预后恢复[5]。
综上所述,干预护理能够有效缓解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等症状,使患者呼吸顺畅,啰音以及紫钳消失,心衰时间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娟.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08(16):230-231.
[2]王静,余娜.64例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3(2):228-229.
[3]付彩花.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措施和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23(19):167-168.
[4]周宏丽.系统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护理效果[J].中国疗养医学,2017,05(11):539-541.
[5]吴雪玉,周芳平.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7,02(14):167-169.
论文作者:翟艳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0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肺炎论文; 小儿论文; 统计学论文; 满意度论文; 心衰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