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李文

李文(四川省南部县人民医院 637300)

摘要:目的:探究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收治的120 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0 例患者采用穿刺吸除血肿治疗之后,显效80 例,有效28 例,无效1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结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穿刺吸除血肿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在临床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显微镜辅助小骨窗开颅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041-02

在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属于高发病,其特点表现为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而基底节区恰恰属于高发区,在高血压脑出血部位中基底节区的发生率高达50%,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因此,尽早进行血肿清除,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13年2 月至2015 年2 月收治的120 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穿刺吸除血肿治疗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13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在这120 例患者中,女性患者65 例,男性患者55 例,年龄最小的47 岁,最大的75 岁,平均年龄为(57.20±6.59)岁,术前血肿量为(63.07±11.61)mL,水肿量为(32.6±5.1)ml,这120 例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轻微的意识障碍、呼吸困难等。这120 例患者中不包括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传染病、精神异常等。

1.2 诊断标准主要参照高血压脑出血偏瘫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2)病情发展迅速,会出现一些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比如:失语、偏瘫等;(3)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头痛、呕吐以及意识障碍等;(4)在CT 下检查,可以显示出卵圆形或者圆形的高密度血肿[2]。

1.3 方法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在患侧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进行治疗,即在额颞部切马蹄形切口,然后逐层切开组织并将皮瓣牵拉开来,然后在颞部的颧弓上进行钻孔处理,然后对血肿进行减压处理,使用医用铣刀开约60cm 左右的骨窗,再按照“+”形剪开硬脑膜,再使用脑穿针对血肿的位置进行定位并确定血肿深度,然后在距离皮层最近的位置将脑实质切开处理,使用医用棉片将脑造瘘通道进行覆盖和牵拉,直接进入到血肿腔,最后清除血肿并覆盖处理。

术中及术后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心跳、呼吸等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并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指导 [3]。

1.4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患者在术前和术后20d 血肿以及水肿的体积变化情况,并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将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分为三个等级,即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并且患者的血肿、水肿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并且血肿、水肿50.0%以上消失;无效:临床症状基本没有改善,而且血肿、水肿消失小于20.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 检验(或者采用T 检验);对比以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患者在治疗后20d 的血肿以及水肿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所示。120 例患者采用穿刺吸除血肿治疗之后,显效80 例,有效28 例,无效1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残疾率,常常在高血压患者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突然发病,给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威胁。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在长期高血压作用下,造成脑小动脉病变,血压突然上升造成血管破裂引起脑内出血。脑出血发生后,出现血肿,对脑组织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因此现阶段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实践证明,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也明显优于内科治疗。

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历史比较悠久,因此术者在长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因此能够有效的规避可能发生的危险,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质量,由于直接进行开颅所以术野更加直观,医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更加的准确,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时尽量彻底消毒、加快手术治疗的时间,这样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避免伤口发生感染,作为基层医院而言,受医疗设备等限制,所以医生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手术能力,尽量能够熟练掌握开颅清除多个部位出血的手术治疗。

我院在对120 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的传统的开颅清除血肿手术,在术后20 天对患者进行复查,患者的血肿以及水肿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改善,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改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0%,这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人口生存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引发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因表现为脑组织远端血管缺氧或坏死、血压高致使脑动脉具有薄弱的组织结构、微动脉瘤引发血管破裂,除此之外,高血压还可以形成和促进脑内动脉病理性能改变甚至加重,比如微动脉破裂和小动脉破裂进而形成夹层动脉瘤均会引发病理性改变,最后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在高血压脑出血中,基底节区属于高发部位,与上述发病机制和基底节区解剖结构联系紧密,大脑中动脉可以直角发出豆纹动脉,进而受到血流剪切力的严重影响。

患者一旦出现高血压脑出血现象,其损害表现为:脑组织损伤、占位压迫明显、周边脑组织缺血等;在血肿凝结和液化过程中,均有大量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时甚至会产生毒性物质,最终导致二次脑损伤,即继发性脑损伤。且继发性脑水肿将会使占位压迫损害加剧,如果先前神经损害为可逆性,此次将会转变为不可逆神经损害,进一步使颅内压恶性程度升高,引发恶性循环,最终形成脑疝,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综上所述,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穿刺吸除血肿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在临床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1] 唐建勋.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33(9):355-356.[2] 孙树杰,王心杰,陈血梅.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22(4):300-301.[3] 吕新兵,王刚,尹连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不同手术方式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0(11):765-766.

论文作者:李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5

标签:;  ;  ;  ;  ;  ;  ;  ;  

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李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