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城市水文化的记忆——水厂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实施论文_寇微

佳木斯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要:该水厂遗址公园紧扣“饮水思源”发扬水文化,通过对水厂遗址的改造利用,建设成为一处为全市人民提供休憩空间的城市绿地。提示着人们时刻珍惜水资源。

关键词:水文化;水厂遗址;城市绿地

引言:与普通的城市公园不同,佳木斯市水厂遗址公园重点展示的是一段水文化历史的传承。基地原为佳木斯市第六水厂。10几年前,水厂废弃,停止使用,2008年,市政府决定对六水厂原址实施改造,将其改造成为城市绿地。佳市规划院承担此次设计任务,项目组将该公园定位为工业遗 址公园,该方案在院里、市里讨论后,最终敲定,经过紧张施工,于2010年秋建成开园。

1.现状分析

该处绿地位于佳木斯市西北,规划面积约5.9公顷。公园面积不大,所承载的意义却十分重要。绿地临近城市主干道,同时绿地西北侧及对面均为高档居住区,区位优势明显。该水厂遗址公园建成后,提升了周边区域的土地价值,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水厂遗址公园现状植被茂密,主要种植蔷薇科植物、松科植物及杨树。园内现状建筑为原水厂厂房和附属用房等,园内现存留6处检查机井及2处蓄水设施。现状主要道路为两横两纵路网,园内场地平整。

2.规划理念

佳木斯市作为滨水城市,大力弘扬城市水文化,该水厂遗址公园设计的初衷是用现代的公共绿地空间演绎历史的水文化,饮水思源,承前启后,通过对水厂遗址现有植被资源的利用,及现有建筑物及构筑物的改造利用,展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方案介绍与实施

3.1规划构思

水厂遗址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对现状地貌特征的利用及城市的历史文脉的传承,规划设计改造围绕“饮水思源”展开,水文化是场地灵魂的空间,提示人们这是一处水文化工业遗址改造的公园。

3.2功能分区

水厂遗址公园分为主入口广场区、浅水游憩区、健身区及植物富氧区。各功能分区以景观的语言加以提炼和阐述,突出水文化的主题。

3.3主要节点

入口主题广场为公园的主要水文化展示区,广场原址为水泥铺装及花坛,改造后的遗址公园将这里选定为主入口广场,其主题雕塑为经过处理的红色钢铁水管,有序排列,错落有致,通过象形化的水管诉说着水文化的质朴。

广场背后原为蓄水池,经改造处理形成蜿蜒的浅溪,为孩童提供嬉戏的亲水空间,激发孩子们探寻城市文化源头的灵感。这处带状空间不仅形成了明确的视觉廊道,而且成为收集雨水的主要载体。该水体依靠雨水及园内地表径流供给,是海绵城市一个很好的实例。浅溪驳岸主要为斜坡草地 形式,生态环保。南岸有3级台阶,利用废弃的钢筋混凝土板(原水厂办公楼拆迁后的材料)铺成,更好的诠释了遗址公园这一主题。

顺着游路继续前进,蔷薇果林及松林中新增加了汀步游路,既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种植肌理,又控制了进入林地的人流量,为人们开辟了一处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的生态氧吧。林中对原有检查机井的改造利用,将其改造成休憩亭与水杯小品,实现了水厂遗址公园中历史文化与现代场地之 间的对话与交流。

公园北入口处,临近现状居住小区,该处北侧为原有的办公楼,较为破旧,将其拆除后,对场地进行平整,铺设了一块球场,并配建了健身器材,同时留有较大面积的硬质场地,为市民提供了快乐舞步的运动场所。运动场周边有保留的柳树及点植的榆树,面向四周的视线极为开阔。

公园的主轴线由主广场、浅溪、松林及运动广场等组成。其它景观小品的基础主要结合硬质地面设置,比如利用原有检查井而设的石辘轳,在松林里水泥检查井盖上的凉亭等,都很好的体现了水文化的历史。

园内主要道路尊重现状路网,在此基础上铺设,路网成环,林下设置1.5米小路,组织游人到各景点。

公园中的照明系统人性处理,水系照明选用LED灯带,使岸线富于变化又增加了安全性,场地照明成为游人认知的必须,其它照明结合雕塑与小品设置,强调主题。

公园内园林小品和环卫服务设施设置都充分考虑其尺度及服务半径,该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将“海绵城市”的理论应用,追求生态环保。公园自行建立了一套自行循环雨水系统,利用缓坡草坪和汇水沟渠处理地表径流问题,将雨水先行汇集到原有废弃的水厂蓄水池内,待地表水分缺失时,再 将蓄水池内沉淀后的雨水释放。园林小品和环卫服务设施如景廊、座椅、亭子、果皮箱、电话亭的设置都充分考虑其尺度及服务半径,其中园椅置于林下及园路边缘不小于80座(约27个),果皮箱约每70米一个,园内主要道路铺装材质以透水砖为主,部分次级道路利用原厂房拆除的砖瓦作 为材料,别有一番趣味。

4.各项指标的控制

4.1绿地指标

公园规划设中引入部分彩叶树种,丰富原有相对单一的植物种类,利用乔木、灌木、地被、藤本植物结合配置,体现“春夏秋冬”这一植物种植主题。同时,设计不仅考虑美观,还兼顾了生态效应,最大限度的增加绿量,在设计中引进了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如榆树、榆叶梅、丁香等;引 用五叶地锦及山葡萄等攀援植物,结合廊架增加垂直绿化;通过种植车轴草等豆科固氮植物改良贫瘠土壤,建立基地的栖息地,逐步恢复生态系统;草坪选择绿期较长的人工冷季型草坪。建成后绿地率不小于70%。充分利用植物展示造景功能和创造自然生态的植物群落景观。

4.2场地容量

公园内主要有绿化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建筑用地,各用地比例适中,园内游人在可控范围内,给人宜人感觉。详见表1。

表1 水厂遗址公园用地平衡表

游人量按照现行《公园设计规范》,园区容量1100人。

4.3改造方案的评价

本项目将一处废弃水厂成功转变为一处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绿地,在对水厂的改造历史上,水厂遗址公园的改造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至今日,在佳木斯市不乏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改造案例。方案充分的表达了对场地历史的尊重,对水文化的发扬,对场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 场地周边土地社会价值的发掘。施工过程中的部分建筑材料以原水厂废弃材料为主,如废旧瓦砾敷设的小游路,废弃混凝土板砌造的台阶等,既节省了造价,又保留了工业记忆。但本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浅溪的竖岸挡墙与岸边草地衔接过于草率;再如原厂址中 的工业烟囱,在设计中改造为一处工业文化展示小品,但实施过程中终因技术问题将其拆除。

5结论

水厂遗址公园在设计中,重点强调水文化特色所延展出的场地精神特征,形成内在的空间魅力,将历史的人文解读与现代景观设计结合在一起,加强了遗址文明的可识别性。整个公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成为一个可观赏可触摸的水文化发展史的魅力空间。同时,其可持续发展的设 计理念将为同类废弃地的景观改造提供宝贵的案例参考与经验借鉴。

作者简介:

寇微(1982.11-),女,辽宁辽阳人,国家注册规划师(佳木斯154002)。

论文作者:寇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

标签:;  ;  ;  ;  ;  ;  ;  ;  

唤醒城市水文化的记忆——水厂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实施论文_寇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