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战略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战略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路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新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一个新论点

这次两会(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和九届全国人民人大会议)期间,关于农业的报导篇幅很大,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和心声,《人民日报》(1998年3月7日)的“农业,事关全局的主题”一文就是一例。特别是它提出了一个农业的新思路新战略:“建设一个山川秀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指出“许多代表、委员认为,现代的、发达的农业,应当是山川秀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这是对近20年来我国农民、科技人员、基层领导共同创造的成功经验的肯定和升华。这是高度的科学概括,把几个新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新的农业发展思路,非常值得重视。它提到的江西省山江湖治理工程,就是这种新思路的一个成功典型,但领域更宽,包括城乡和工农业。这个典型已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的首批项目,并得到了联合国有关机构和一些国家的称赞和关注。

关于生态农业,国内已有比较一致的共识。它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理论,其特点是,把生态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并把生态学作为新的扩大的经济学的基础,认为经济与生态密不可分,生态破坏了,经济也必然受到损失。这是它与传统经济学的最大区别所在,是经济建设的新理论。但是,对这个新论点,应该深入地系统地进行阐述,使之理论化和条理化,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能够进行操作,推动我国农业建设和环境建设。

2 它是我国两条重要经验的升华

这个新论点是建立在两条重要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一条是山区小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经验;另一条是生态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县建设经验。

小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模式,是山区人民、科技人员和基层领导长期探索和实践的产物,是富民和建设山区的有效形式。具体做法是,山区居民按小流域(大小不等)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治理,全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农林牧协调发展,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力争水土不出流域或清水缓流不为害,把发展生产与建设环境、培植资源结合起来,在生产布局中则按市场规律建设商品生产基地。经营和分配形式多种多样,由居民共同商定。这样做,符合自然规律,也深受农民喜爱,投入少、见效快、事半功倍,故迅速在许多山区推行。许多昔日的荒山沟变成了花果山、花果沟,人们谓之“生态经济沟”,联成一大片的,就形成新市场和风景区。它与山区土特产品价格看好的因素结合,推动了山区人民积极开发山区特别是发展经济林,在许多山区形成了山区建设高潮,“潜力在山、希望在山”的思想成为共识。过去人们对着千沟万壑又残破不堪的大山发愁,现在则视为财富而欢呼,这是一个极大的变化。在山区创造一个××县,××地区(市)、××省的提法和活动不断涌现。总之,这条经验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又为广大山区人民和基层领导接受,形成了推动山区建设的巨大力量。

生态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县建设,是80年代我国农民、科技人员和基层领导的重大创造和成功经验,是一条新的农业建设思路,与长期困扰我们的掠夺性经营思想和小农业思相决裂,在实践中把发展生产、建设环境、培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一批正在建设生态农业的县、市,在全县市范围内这样做了,把境内全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起来,生产领域大为扩展,真正形成大农业格局,生产门路大增,劳动力不够用了,各项建设事业随之发展起来,社会风气也大变,充分显示出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威力。这批县市中,有的原来是贫困县,有的是走了弯路后重新走上这条新路的,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们都是自发搞起来的,无偏饭可吃,经验非常朴实和过硬。有的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有的已成为远近参观的重点。这类县市有一部分在山区,小流域经验已纳入全县规划中,没有什么矛盾,因为都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从上面的叙述可以懂得,新论点是以实践经验作基础的,是非常扎实的,提的也很及时。新论点又使两条经验具有新的意义,不再是孤立的经验,成为新思路、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是升华,道理在此。

3 它与国际上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议论相呼应

这个新论点又与国际上有关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议论相呼应。因此,我国的实践活动势将有力地推动国际上第二次绿色革命运动。我们应积极吸收他们的有益论点和经验。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议论大体上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是:目前还有不少国家和众多人口贫困缺粮,应再来一次绿色革命,增加粮食产量,保证他们能吃饱肚子。他们认为第一次绿色革命中产生的新作物品种,使6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解决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缺粮问题,这个经验是成功的。当年从事这一活动的一些科学家又在积极研究新的作物品种,想再次一显身手。此如有的提出要为非洲培养一种“超级木薯”,它可以把这种作物的产量增加10倍;有的提出要为亚洲培养新的稻种,可以提高产量25%;有的要为拉丁美洲培养新的马铃薯和玉米品种等(见《参考消息》1997,1, 13)。另一种主张是:新的绿色革命是需要的,但必须对环境有益,要培育出可以在贫瘠土地上茁壮成长的作物,保证穷人可以得到粮食,提高水保技术,在科学家与农民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伙伴关系。他们还认为不要依靠“奇迹品种”来养活世界人口,对于过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用水,因而破坏土壤、污染农田等做法也应采取反思态度,主张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天敌,故称之为“双重绿色革命”。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正是第一次绿色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康韦的主张(见《参考资料》1998,3,10)。 有一种论点指出:不顾生产者进行技术革命的研究时代已经过去了。

《频临崩溃的地球》([美]阿尔·戈尔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的作用,对绿色革命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上次的绿色革命使第三世界的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但是它常常依赖的是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技术,化肥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大面积土壤侵蚀,单一农作物生产,迅速全面机械化(仅对富裕农民有利)等等。新的绿色革命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贫穷者身上,增加小农场的生产力,推行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活动。新的绿色革命不应只是科学方面的,也应是财政、社会和政治方面的革命。他还指出,现在已拥有很多对环境有利的技术,应积极加以利用,比如灌溉的新技术,农作物生产新技术,抗病虫害新技术,土地经营新技术,包括农林混合业,以及水产养殖和渔业新技术等等。很清楚,他与后一种主张相同。

此外,英国的疯牛病危机在欧洲引起的关于现代农业的反思,也很值得我们注意,并积极吸取有益的思路。有人认为,现代农业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是一种畸形农业。一方面以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为代价,将草地犁掉改种粮食;另一方面盖起大教堂式的建筑物,用来饲养牲畜,牲畜成了生产肉蛋奶的机器,它们与自然界的关系被割断了。又集中到大城市和港口附近,与种植业脱离了关系,并成了大污染源。边远农村不养猪了,要么田园荒芜,农民进城;要么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增加成本又污染环境。畜牧业与种植业分离,两败俱伤(见《参考消息》1996,4,6)。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感到一些了吗?特别是城郊的大规模工厂化畜牧业引发的问题(污染和用水紧张),不少人已在纷纷议论。欧洲人对于现代农业特别是牧业的反思,对于我们理解新思路的正确性和深远意义,是有帮助的。

4 面临的有利形势

目前,积极推行这条新思路、新战略的有利条件很多,特别突出的有两条:一是我国人口的新形势;一是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新形势。

关于我国人口的新形势。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已平稳度过,开始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时期”(见《人民日报》1998,3,16),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变化。 国家计生委又及时提出我国人口控制的新目标:21世纪中叶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我们终于看到了美好前景:几十年后我国人口可以稳定下来并开始下降。这样,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就可以更有把握地制定和实施了。

更令人高兴的是,我国人口发展趋势不仅与国际人口发展趋势一致,而且处于比较好的状态(生育率较大幅度下降)。近年来人口问题专家纷纷谈论着世界人口的新变化和前景,一致的看法是,世界人口将在达到高峰后转入下降阶段,而不是无限制地上升。有四种预测,最乐观的是2030年达到高峰后下降,总数为80亿,最晚的为2200年, 总数是110亿(见《参考资料》1997,2,12和《参考消息》1997,10,14)。 特别是已有35个国家(占人口总数14%)人口处于零增长或下降状态(见《参考资料》1998,2,20),还有资料指出这类国家已达51 个(见《参考资料》1998,3,12)。这充分说明人口问题既有其发展规律, 且人力又大有作为。做好工作,使我国人口高峰早一点到来、峰值比预计的低一些,是可能的而影响则极为深远。

关于环保和环境建设的新形势。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战略目标,把它与经济建设统一起来,不仅加大了环保和环建的力度,最近又明确提出时间上的分期目标和要求,即“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观;到下世纪中叶,在全国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大部分地区做到山川秀美,江河清澈”即是说,与人口实现零增长同步。这个决策对于农业的发展当然十分有利。

在世纪之交提出这样的环境决策和安排,令人高兴。这是痛定思痛后的决策,更为可贵。记得1958年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现在这个国家刚刚开始建设,我看要用新的观点好好经营一下,有规划,搞得很美,是园林化”,59年又提出“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主张(见《毛泽东论林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可惜未能实施,以致几十年后,环境破坏严重,不得不重下决心,耽误了时间,代价也大得多。自然规律是违反不得的,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

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农业本身应做好哪些工作,对上述两方面才能起到极积作用。要做的工作是不少的,比如,我国有7亿亩坡耕地, 建成梯田的不足1/4,它们是水土流失的重点;不少山区的牲畜仍在成群放牧,既破坏植被,又造成水土流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薄膜造成农田污染;不少农村燃料未解决,造成对山林的破坏;乡企的污染问题面广量大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有难度,关键在于转变思想,要把建设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把农业的各项工作组装起来,形成合力。

5 “牛鼻子”是建设生态农业县

新思路新战略如何有效推行?我以为建设生态农业县是关键所在,是应该牢牢牵住的“牛鼻子”。这是因为建设生态农业县,能一举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四大矛盾,即掠夺性经营思想、小农业思想、条条各自为政和短期行为,在县一级形成合力,把各项工作组装配套,协发展;能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和培植资源结合起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能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创造条件。

正在建设生态农业县的县、市的实际变化,最能说明问题。那里发生的变化是令人振奋的,有些是出人意料的。

从农业生产方面讲引起的变化是,把县级有关部门现有的人财物力合理协调和组织起来,在全县范围内有计划的分片推广不同试点(或外县)的成果和经验,把过去科技人员的试验活动变为群众性的普及活动,并不断改进和创新。为满足群众的致富要求和市场需求,这一建设又必然要和开发荒山荒水、建设各种商品生产基地以及调整生产结构等活动结合起来,并导致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由自给性生产为主向商品生产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个变化又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科技系统、物资供应系统和产品加工、运销系统,并推动其相应发展。由于管理制度和业务分工等原因,这些大变化中任何一项,任何部门都无能力单独完成。现在由于县级党政领导介入、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协作,使之较为容易解决。随着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发展,我们多年来希望解决的双层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强农业后劲等问题随之解决;富民、富乡、富县也将随之实现。农村建设方面引起的巨大变化,首先是乡镇工业的发展,由于各种商品生产基地的兴起和农产品大大丰富,农产品加工业必然有一个大发展,农村工业化加速进行;其次,由于加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小集镇随之兴起,农村建筑业也会有大发展;其三,农村交通建设随之发展;其四,农村的教育事业也将发展起来;其五,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干群心情舒畅;其六,农村环境日益幽美,风景区、旅游区不断涌现,将成为城市人们向往的地方。更为重要的变化是,人民看到了前景,干群关系改善,社会风气转变,全县呈现出乐观向上、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这批县的建设时间不长,最多的不过10年多一点。干部和群众都说,这样干上20年就天翻地覆了。即四届政府一本经,一个规划干到底。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一个县这样干的条件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决心干的领导班子;有一个科学的综合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任务分解到乡到村到户,全面行动起来;上级各部门支持,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等支持。关键是第一条,这是上级领导部门的任务。

全国要按时改变面貌,在于县县都这样干,分期分批实现,仅有好典型不能解决问题。

每个县都成为生态农业县,进一步成为生态经济强县,经济强国也就实现了。“郡县治,天下安”,这是古训,也是经验和规律。

(收稿日期:1998—04—06)

标签:;  ;  ;  ;  ;  ;  ;  

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战略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