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揭锡胜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揭锡胜

茂名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支撑在地球社会系统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水对一切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水资源枯竭意味着生命的灭绝,土是万物之本,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水土流失直接对生态修复造成影响,甚至会出现土地退化、水资源匮乏等现象,生态问题比较突出,针对其特殊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以控制水土流失作为基础,做好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

关键词:水土保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建设

1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阐述

1.1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概述

对于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概念,就是指针对土壤侵蚀问题显著的区域,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承受负荷压力进行缓解,同时结合生态学的各方面知识定制解决方案,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在人为调控和自我调节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的质量会有明显的提高。对于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将多方面的环境因素都考虑进去,例如: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稳定性,可保护等。在保障生态恢复的大前提下,要注重其自我调节能力,在人工辅助的配合中最大程度上发挥其自我调节能力。实现水土资源,经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给修复计划制定详细方案时,应该具有针对性。在当地应该抽样考察广泛调查,根据生态系统中实际使用情况,采取对应的恢复措施,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具体的措施有:退耕还林,封育禁牧等,确保生态系统能在自我的条件下恢复。重视人工草地建设,实施水土流失的遏制工作。

1.2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在十八大代表大会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旨在建设过程中要将环境承载力纳入考虑范围,找到环境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建设友好性生态环境的社会需求。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树立正确长久的目标,把握好建设方向,充分考虑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有失偏颇的去思考问题。为了做到多方面的和谐相处,我们就得做到优化产业结构,废弃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工业和工程,满足资源型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同时,应该广泛的传递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思想,做到人人都考虑到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环境资源的问题,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发展方式去配合生态环境的发展和稳定,在不会对环境生态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去发展经济和社会。在实践中,结合多方面的问题去发展生态文明。

2如何做好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针对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以区域性管理作为基础,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按照生态修复理念和具体方式实施。以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和建设要求作为基础,需要以政治建设作为基础,按照文化建设方针和要求实施,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后续发展中对管理指标和流程等有严格的要求,水土保持经过修订和处理后,满足制度要求。考虑到生态修复以及形式化处理要求,需要对现有的水土保持法律进行修订和处理,单独列举出相关篇章和制度。以生态保护建设作为基础,要按照文明指标进行修复和处理,地方立法部门也需要具备完善的配套措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属性要求。法律制度如果得不到落实,必然流于形式,政府需要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充实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管控和处理。立法部门要对水土保持法和配套法律类型进行掌握,以监督和处理作为基础,按照监督执行要求进行落实。

2.2进行生态自然修复

根据区域性生态系统以及因子等变化要求可知,在修复处理的过程中对稳定性有严格的要求,要掌握地理环境、气候以及地质等因素,根据各项因素的实施要求落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植物群落本身具有生物性,要结合生物生活属性和要求实施。人工改善植物生存环境的因子是关键,在实施过程中要掌握水土因素,根据管理条件和方针落实。植物种类对于特定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只有选择物种适合的特定区域,才能满足基础修复要求。此外物种的选择是关键所在,针对林业植被体系的流程要求可知,在人工干预的前提下,只有遵循内在发展规律,才能改善其中的某个因子,起到改善生存环境的优势。

2.3构建生态维护体系

水土保持修复计划是生态维护的关键所在,根据现有维护体系以及破坏机制的具体要求可知,在实施阶段必须以修复处理作为基础,按照《水土保护法》落实。必要时强化水土保持体系的巨大作用,需要构建完善的修复体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为基础,以绿色、循环和低碳理念作为基础,做好分区处理工作,要分地区制定全国各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的实施规范以控制质量。各个区域生态修复基础是生态环境发展演变的自然规律,根据生物体和环境因素等要求,需要制定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根据自组织能力方式的具体要求,做好系统功能的恢复工作,建设新的生态环境。此外要结合自然环境和条件要求,对各种问题进行处理,建设新的生态环境,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否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理论。

3未来加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举措

3.1建立有效的基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机制,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基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机制,并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给予相关的工作计划深入推进科学指导。实践过程中应从这些方面入手:重视水土流失区域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确定其自然修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促使相关修复机制的制定与实施更具科学性;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的,将实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3.2重视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产业相结合路径探索,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在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将提升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与水土流失防治结合起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水土流失区域治理,积极探索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路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同时,应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确保不同区域具有良好的环境承载力,为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性提供保障。

3.3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健全生态自然修复体系

为了使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举措实施更具针对性,保持各项工作高效性,应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在计算机网络三维空间中对受损的生态系统整体概况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找出其中存在问题,为其修复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应从制度建设、修复措施等方面入手,健全生态自然修复体系,为作业计划实施提供科学指导。

4结束语

总之,针对当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在后续落实过程中要按照修复体系的具体要求实施。本次研究中对水土生态自然修复和文明建设的具体作为基础,按照文明建设和方案要求实施,能最大程度保证文明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只有做好文明建设和指导工作,才能促进区域性文明建设,使其符合管理要求,进而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聂斌斌,蔡强国,张卓文,李国强,项宇.基于GIS的陕西省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修复区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6,02(01):235~242.

[2]王志意,张永江.浅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自然修复[J].中国水土保持,2016,09(12):19~20+50.

论文作者:揭锡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_揭锡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