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杨宝旺,肖震心

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杨宝旺,肖震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000

摘要:中风后抑郁是中风病后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病痛。中医在治疗该病上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综述当前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中风病;抑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风病已经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致残的重大疾病,又称为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较好高,主要表现为猝然昏倒,伴口角斜歪等出现半身不遂等症状[2]。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将近几年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中风后抑郁的病因病机

杨晓华[3]通过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病因病机方面的临床研究,总结出脏器虚衰、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为中风后抑郁的病因,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是中风后抑郁的病机关键。

2.中风后抑郁的辩证分型、治则

郑丽[4]通过对多例中风后抑郁患者的分析研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舌脉等中医证候总结出中风后抑郁的辩证分型及治则:①肝郁脾虚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祛痰开窍为主;②心脾两虚型,治疗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为主;③肝肾阴虚型,治疗以滋养肝肾为主。

3.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3.1 针灸治疗:

金学峰[5]以电项针结合头针疗法作为试验组,以西药黛力新为对照组,研究其改善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差异。王亚丽等[6]采用针刺结合百笑灸治疗中风后抑郁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邵莹莹[7]采用火针针刺头穴及背俞穴治疗中风后肝气郁结型抑郁的临床疗效,将临床中45例中风后肝气郁结型抑郁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火针组)和对照组(毫针组)。实验组取头穴(百会穴、风池穴、风府穴、鱼腰穴、曲池穴、安眠穴、太阳穴)及背俞穴(心俞、肺俞、肝俞、胆俞、脾俞、三焦俞),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选穴取神庭、百会、神门、内关、合谷、太冲、心俞、肝俞、行间。通过研究,火针针刺穴位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肝气郁结型抑郁的临床疗效更为明显,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代谢,调节内脏功能,缓解神经血管受压。

程俊萍等[8]通过对针刺不同组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选出治疗效果最佳的穴位,将102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内关组,实验组为百会组,针灸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对3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NIHSS)、生活质量量表评分(QOL)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研究,2组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实验组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中风后抑郁症状;2组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相当。张丽华等[9] 采用调督通脑针法治疗患者焦虑症状,将 52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基础上,实验组加予调督通脑针法,对照组加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通过研究,调督通脑针法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焦虑状态改善作用与艾斯西酞普兰片相当,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西酞普兰片,且安全性好。于学平[10]采用针刺膻中穴治疗中风后抑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应用膻中穴组)和对照组(未用膻中穴组)。观察组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膻中穴,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通过研究,膻中穴具有抗抑郁作用,针刺膻中穴,可以调节气血、顺通经络,明显改善患者身体症状,减轻患者抑郁状态,治疗中风后抑郁患者临床效果较明显。

杨继鹏等[11]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针刺+常规治疗,针刺穴位为人中穴、上星穴、百会穴、四聪穴、内关穴、极泉穴、风池穴、天柱穴,并根据治疗效果加减针刺穴位,;对照组予盐酸舍曲林片+常规针刺+常规治疗,取四聪穴、内关穴、极泉穴、风池穴、足三里。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方法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实验组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对患者的抑郁症状恢复更为明显。于学平等[12]采用调督通任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将56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实验组采用调督通任针刺法治疗,对照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通过研究,调督通任针刺法是一种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有效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林益全[13]采用“针刺十三鬼穴”治疗中风后抑郁,将 52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针刺十三鬼穴治疗,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2个疗程治疗,每个疗程为10次针刺,从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研究:针刺十三鬼穴实验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实验组针刺十三鬼穴效果更为明显,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症状,缓解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针刺十三鬼穴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王非等[14]采用针刺配合耳穴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将88例中风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实验组行针刺+电针治疗,电针针刺选合耳穴,对照组采用西药盐酸氟西汀胶囊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药物副作用评分量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通过研究,说明针刺配合耳穴电针是一种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中药治疗

赵英霖等[15]采用培元涤痰开郁方治疗中风后抑郁,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一般治疗,对照组行培元涤痰开郁方治疗,温水煎服,1剂/天,疗程共28天;两组均于干预前、干预28天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评价PSD发生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s-CRP含量。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给予培元涤痰开郁方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机体代谢。有研究表明培元涤痰开郁方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以提高对神经的保护作用,都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可塑性发挥抗抑郁作用。

小结

随着更多的学者加入中医药,并对中风后抑郁症状进行了的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文献的分析整理,发现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效果较明显,可以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其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成本低廉,在减轻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疾病痛苦方面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金亚,孙建华,徐修竹.中风后抑郁的早期预防现状[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77-79.

[2]乔冠莹,宋晓平.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7,35(01):75-77.

[3]杨晓华.中风后抑郁病因病机浅探[J].光明中医,2017,32(12):1802-1804.

[4]郑丽.中风后抑郁中医临床分型辨析治疗[J].光明中医,2015,30(05):1056-1058.

[5]金学峰.电项针结合头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6]王亚丽,姚力.百笑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6):595-596.

[7]邵莹莹.火针头穴及背俞穴治疗中风后抑郁肝气郁结型的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8]程俊萍,张桂波,张倩,焦志华,朱润佳,王晔静,林海,洪文顺,查姣杰.针刺不同组穴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2):1420-1422.

[9]张丽华,王艳君,薛维华.调督通脑针法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6,57(18):1574-1578.

[10]于学平,杨才佳,张洁玉.针刺膻中穴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08):59-62.

[11]杨继鹏,赵红,刘璟莹等.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35例[J].河南中医,2015,35(02):270-271.

[12]于学平,孙桂萍.调督通任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3):273-275.

[13]林益全.针刺十三鬼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14]王非,潘微,李云芳.针刺配合耳穴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观察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9):1033-1035.

[15]赵英霖,杨朝燕.培元涤痰开郁方干预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2):2552-2554.

论文作者:杨宝旺,肖震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  ;  ;  ;  ;  ;  ;  ;  

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研究进展论文_杨宝旺,肖震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