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障碍_国际经济合作论文

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障碍_国际经济合作论文

东北亚地区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经济合作论文,障碍论文,地区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在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因素,直接或间接阻碍着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因此,区域内各国应积极寻求消除这些障碍因素的途径和办法,以进一步改善各国的投资环境,推动区域内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合作环境是指合作对象所处地域的条件,包括历史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等。从微观来看,经济合作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能源、交通、邮电、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软环境包括政策措施、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办事效率、配套服务等。本文将从微观角度,对东北亚区域内经济合作软硬环境的障碍因素作一粗浅分析,并对消除这些障碍因素的措施谈一点看法。

软硬环境的障碍因素分析

硬环境的障碍因素

(一)运输条件差,没有形成便捷的国际联运系统

1、铁路运输条件差,最便捷的东北亚大陆桥尚未形成

根据东北亚的地理条件,连接亚欧的最便捷的东北亚大陆桥应从图们江下游地区开始,即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扎鲁比诺和朝鲜清津、罗津,以及未来从图们江口直接上陆,经中国珲春—图们—长春—白城—伊尔施—蒙古塔木察格布拉克—乌兰巴托—俄罗斯乌兰乌德—欧洲,形成东北亚运输主干线。但目前这条主干线尚有一段铁路即中国伊尔施至蒙古塔木察格布拉克段没有接通。而这条主干线上中、蒙、俄、朝的有些路段多为单线路轨,路况很差,需要进一步改造。

2、公路运输条件差,快捷的公路运输网尚未形成

由于冷战时期的封闭状态,中、俄、蒙、朝、韩边境地区的公路状况极其落后,公路运输条件差,快捷的公路运输网尚未形成,因而东北亚相邻各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受到制约。东北亚上述相邻各国边境几乎没有一级和二级公路,且三四级公路也年久失修,路况很差,更没有高速公路。

3、港口设施差,东北亚海域定期航线少

俄罗斯在远东虽有东方港、纳霍德卡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扎鲁比诺港、瓦尼诺港等一批较大海港,但这些港口除东方港、纳霍德卡港外,有些已年久失修,设施较差,船只在港滞留时间长,效率比较低。中国在图们江尚未建港,客运货运海上通航还有待时日。朝鲜清津、罗津等港口设施陈旧,需要改建、扩建。从俄罗斯到朝鲜、韩国,以及朝鲜至韩国,中国至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还没有定期客货航班。

4、机场设施差,需改建、扩建、新建一批机场

在东北亚核心地区“图们江金三角”地带,只有一个大型机场,即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机场,可起降大型飞机。中国延吉机场经1993~1995年扩建后,可起降中型飞机,但不能起降大型客机。朝鲜清津只有一个军用机场,只能起降大型客机。且尚未对民航开放。

5、口岸设施差,严重影响人员和货物的输送

东北亚现有铁路、公路口岸过货、过客能力差,已成为东北亚经贸合作的“瓶颈”。东北亚铁路口岸,尤其是中俄铁路口岸换装能力差,时常发生几千车皮货物在俄罗斯远东和外贝加尔滞留、上千过境人员在口岸滞留的现象,严重制约着中俄以及东北亚经贸合作的发展。

(二)通讯条件差,没有形成光纤通讯系统

东北亚中、俄、蒙、朝、韩边境地区通讯落后,电话普及率低,跨国电话线路少。截至1994年末,中、俄、朝边境地区电话普及率仍很低,中国一侧约为10%,俄罗斯一侧为9%,朝鲜一侧不超过2%。中俄图们江地区只有3条电话线路,中朝图们江地区也仅有23条电话线路。中、俄、朝三国图们江地区没有可以漫游的移动电话系统,也没有数据传送系统,光纤通讯系统也尚未形成。

(三)能源、电力不足

东北亚地区的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蒙古和朝鲜能源、电力短缺,严重制约各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东北亚经贸合作。俄罗斯远东地区每年需从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运进1000万吨煤,占该地区总需求量的20%。每年从国内其他地区运进石油及石油产品1700多万吨,占远东总需求量的绝大部分。近几年,由于石油及其产品价格和运费提高,石油及其产品短缺,加上发电设备老化,电力系统事故剧增,经常发生停电停水现象,影响正常的生产。中国东北地区、蒙古以及朝鲜电力也明显不足,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也带来不利影响。蒙古东部地区的电力供应主要依靠乔巴山、温都尔汗和西乌尔特的小型发电厂来维持,电力不足严重制约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贸合作。

软环境的障碍因素

(一)尚未建立有效协调管理机构

虽然1995年12月中、俄、朝、韩、蒙五国代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的协定》等三个文件,成立了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和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但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日本没有正式参加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使这个委员会的职能受到一定影响。到目前为止,东北亚地区尚未建立起国际经济合作的有效管理机构。

(二)外经贸法规差别较大

东北亚各国经济结构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因而在外经贸法规方面差别较大。具体表现为:各国贸易壁垒森严,关税不统一,运费不等价,服务费不一致,有些国家外资企业税赋沉重,不利于区域内各国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例如:俄罗斯远东的外资企业虽然根据《外国投资法》享受某些优惠政策,但是这些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又被沉重的税赋所抵销。俄罗斯远东外资企业的各种税赋名目繁多,有增值税、利润税、财产税、交通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社会保险税、销售税、治安税等20多种,各种税赋之和约占外资企业利润的80%左右,使外商难以承受。

(三)语言障碍

东北亚地区有中、俄、日、朝、韩、蒙六国,这六个国家分别使用汉、日、俄、朝、蒙五种语言。怎样克服这些语言障碍,是东北亚经济合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东北亚地区情况复杂,语言交际的基础薄弱,区域内各国的国民一般都不懂对方国家的语言,需要大量翻译人员,而目前翻译人员不足。

改善软硬环境的对策

加强硬环境建设

(一)改善运输条件,形成便捷的国际联运系统

1、加强铁路建设,建成最便捷的东北亚大陆桥

尽快接通中国珲春至俄罗斯扎鲁比诺、中国珲春至朝鲜训戎、中国伊尔施至蒙古塔木察格布拉克段的铁路,使东北亚铁路主干线连通,然后加强全线的铁路建设,增设复线,提高运输速度,尽快开通国际联运。

俄罗斯交通部决定,1998年投资10亿卢布(6.2卢布合1美元)改造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道路基础设施,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地区建阿穆尔河(黑龙江)大桥,改建远东铁路局下辖路段的若干条隧道和涵洞,完成该局路段的电气化;还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设数百公里光缆,用于追踪和监督沿线运输的集装箱,保证安全。

2、加强公路建设,建成快捷的国际公路运输网

加强中、俄、蒙、朝边境地区的公路建设,尽早将边境地区的三四级公路改造成一二级公路,组建现代化的运输车队,加强中途、短途的过境客货运输,尽快形成快捷的国际公路运输网。

3、加强港口建设,开通东北亚海域多条航线

加强俄罗斯扎鲁比诺、波谢特和朝鲜清津、罗津的港口建设,开通俄罗斯扎鲁比诺、波谢特至日本、韩国和朝鲜清津、罗津至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定期航线,尽快开通经过中国珲春的定期陆海联运。

4、加强机场建设,增设国际航线

加强中国延吉、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朝鲜清津的机场建设,使延吉、清津机场成为国际机场,开辟定期航线,以适应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增长的人员和物资转运的需要。蒙古正计划扩建乔巴山机场,使其成为可起降大型飞机的国际机场,并计划开通乌兰巴托—乔巴山—中国东北—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的航线,还准备开辟乔巴山至俄罗斯赤塔的航线以及乔巴山—中国哈尔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航线。

5、加强口岸建设,使人员、货物快速通关

加强口岸建设、改善东北亚现有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口岸的过客、过货能力,在重要口岸增设铁路支线、公路通道和人员过境通道,杜绝过境人员和货物在口岸及其附近地区长期滞留的现象。

(二)加强通讯建设,建立东北亚光纤通讯系统

朝鲜平壤—罗津—中国珲春的光缆已经接通,还应接通中国长春—延吉—珲春—俄罗斯斯拉夫扬卡—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光缆线路、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斯拉夫扬卡—朝鲜罗津—清津的光缆线路,首先在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核心地区建立光纤通讯系统,带动整个东北亚通讯系统的改善。还应建立可以漫游的移动电话系统和电子数据传送系统。

(三)加强电站和输电线路的建设,改善电力系统

俄罗斯正在加紧建设纳霍德卡火电站,以便改善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的供电系统。中国正在加紧建设珲春电厂,以进一步改善珲春经济开发区的电力供应。珲春电厂设计装机容量为140万千瓦,已安装两台10万千瓦机组,并已并网发电,装机60万千瓦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蒙古架设了由俄罗斯西伯利亚至蒙古东部地区的长达124 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并计划从南方架设另一条高压输电线路至温都尔汗,使两条线路联网,以改善蒙古东部地区的供电状况。

加强软环境建设

(一)建立有效的协调管理机构

应尽快建立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东北亚国家参加的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协调规划管理东北亚的国际经济合作。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还应下设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研究中心,协调东北亚区域内各国的东北亚研究机构。在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的协调管理下,使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二)协调各国对外经贸法规

东北亚各国应不断完善本国的对外经贸法规,使之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和国际惯例相适应,统一关税、运费和服务费,减少贸易壁垒,为区域内各国劳动力、资金、物资、技术的相互流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三)加强培训外经贸人才,不断克服语言障碍

东北亚各国应高度重视本地区外语人才的培训,在综合大学外语系中增设经贸、科技方面的专业课,以适应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除综合大学的外语系之外,理工类大学也应成立科技外语专业,财经类院校也应成立经贸外语专业,培养既懂外语,又懂经贸、科技的专业化外语人才。条件成熟时,东北亚六国还可共同出资举办汉、俄、日、朝、蒙五种语言的学习班,对专业人员进行外语培训。

标签:;  ;  ;  

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障碍_国际经济合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