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失业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失业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失业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业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后,失业就会消灭。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虽曾在建国之初消灭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但在以后的岁月里,又逐渐出现了待业(实际是失业)。现在我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失业已成明显的事实。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样,都会出现失业。这样,失业是基本社会制度产物的单一原因的失业理论,就无法解释上述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为何都存在失业。为了探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失业产生的原因,有必要对西方的失业理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参考、借鉴。

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业,如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来划分,我认为可以分为四类:(一)由于局部生产过剩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失业;(二)由于爆发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引起的普遍失业;(三)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个别失业;(四)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人口性的大量失业。

局部失业

西方学者关于局部失业的理论有多种,其中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局部失业,有参考、借鉴意义的有以下四种。

(一)纯新技术说。这种观点是“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而出现的。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他认为,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必然减少对劳动的需求,所以反对失业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说,生产自动化是局部失业产生的原因。他还在1972年出版的,与他人合写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了“零度增长”的概念,他的意思是说,要解决失业问题,有必要放弃经济增长。

这种单纯以新技术的应用为局部失业产生的原因和用放弃经济增长的办法来解决失业问题的观点,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1)生产自动化虽然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大大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如果不把产品产量与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联系起来考察,就不能说明是否有必要减少工人。只有把生产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应用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说明新技术应用后,如果产品产量的增长大大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形成生产过剩和有必要减少工人时,失业才一定会发生。可见,脱离市场经济,单纯讲新技术的应用,是不可能证明失业产生的必然性的。(2)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通过放弃经济增长来消除因新技术应用造成的局部失业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撇开生产资料所有制不谈,仅仅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各主体内有利益驱动,外有竞争压力,他们就必然要竞相采用新技术,从而推动经济不断增长,如上述,这就一定会产生局部生产过剩和局部失业。所有这些都说明,新技术的应用只是造成局部失业的技术原因,而局部失业的根源应当是市场经济本身。

上述这种“纯技术说”造成的失业,现代西方学者称为技术失业。我看,叫新技术失业更接近实际一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样,也会产生因生产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应用而减少工人。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什么性质,由于他们都是独立的法人,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责任,他们既受内在的利益驱动,又受外在的竞争压力,因此,他们必然要追逐和采用包括生产自动化在内的新技术。生产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应用,在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应减少工人。但如果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减少工人后的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无需减少工人。只有在该产品因生产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应用所引起的大大增加了的产量,超过扩大后的市场需求,仍有富余人员时,才有必要减少工人。这样减少下来的工人,如果不能在本企业或本企业集团内全部另行安排工作,就会形成失业。

(二)产业衰退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自修教材《经济学入门》,在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们关于失业问题的一般观点时指出:“某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并接受这方面的职业训练)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这种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①这就是说,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是,某些产业部门的产品因市场需求的日益减少而进入萧条期或衰退期。他们还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成长就是在某些产业逐渐衰退和另一些产业逐渐扩张中实现的。

这种把产业进入衰退期作为局部失业产生原因的观点,是符合实际的。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产业或企业因进入衰退期而出现生产过剩和失业,而另一些产业或企业因刚诞生或进入扩张期而大量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我认为,造成一些产业或企业进入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衰退期的原因是:出现全国甚至地区性的市场基本饱和(如现在经济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出现产业向国外转移(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经济发达国家向经济不发达国家转移);老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由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进入衰退期,而新产品还未诞生或刚进入投入期;设备老化、落后,成本高,产品质次价高,市场占有率下降;竞争中出现优胜劣汰(如经营管理不善引起产品质量下降和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样,也会出现一些产业或企业因进入衰退期而出现生产过剩和由此引起的失业。这时一些产业或企业进入衰退期的原因,也与上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产业或企业进入衰退期的原因基本相同。因为这些原因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难于完全避免的。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某一产业(如纺织工业)往往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为了追求丰厚利润等利益,各省各地盲目地竞相重复建设或扩建中、小企业,从而造成全国性的市场饱和与生产过剩,因而不得不减产、停产、解雇临时工和部分到期合同工,出现失业。总之,只要某一产业或企业进入衰退期,出现生产过剩、产品大量积压和亏损,就会出现关闭、停产、合并或被兼并、转产、甚至破产,这样就一定会产生失业。

(三)技术因素说。英国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所谓“摩擦失业”是指,由于生产的季节性变化(特别是农业),原料暂时缺乏,机器设备发生故障,对工作机会的消息不灵通等原因引起的失业。他认为,这是一种局部的暂时的失业。

这种观点是符合实际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某些非制度性的因素,如技术性因素:生产季节已过(例如春耕、秋收大忙之后,榨糖季节之后)、原料暂时供应不上(停工待料)、机器设备发生故障(停工检修)、对工作机会的消息不灵通(错过了招工机会)等,必然会使就业者被解雇而失业,待业者不能就业,这些都是实情,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定会出现的。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的作用,既然生产已经停止、多余的劳动力资源自然就会被解雇,或劳动力资源已经配足,就不必再招聘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样,也存在上述那些技术性因素:季节性停产、停工待料、停产检修机器设备、信息不通错过了招工机会等。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所以对市场说来,多余的资源——劳动力,已雇者解雇,未雇者不雇,结果都是失业。这种失业可称为技术性失业。

(四)定价过高说。美国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坚持把本国物品的货币价格规定得异常昂贵(由于极高的工资率和利润率),它肯定会由于定价昂贵而不能存在于市场,给自己造成定价过高的货币、失业”,“不论是国际上还是在某一国家内,都会出现定价过高的问题。”②

这种把产品定价过高视为局部失业产生原因的观点,也是符合实际的。这种观点把定价过高的原因归结为极高的工资率或利润率,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国的国情。由于美国某些商品的工资率或利润率过高,致使美国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货币定价过高而丧失了部分市场,造成该类商品生产过剩和由此引起了失业。这种失业可称为价高失业。不过,在西方国家,不考虑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把工资率或利润率总是定得极高的工会和资本家,不能说很多。因为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是无情的,工资率或利益率定高了,成本高,价格高,商品难以出售,市场占有率下降,结果得到的不是高工资或高利润,而是生产过剩、失业、亏损。但不能说不会再有人敢于把工资率或利润率定得很高,从而把售价定得很高。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内在的利益驱动会使一些人不顾一切地去冒风险。

失业和亏损能教训人,理论能启发人。我认为,这种定价过高的失业理论,不仅对美国,而且对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包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有参考、借鉴意义。我国的某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工资水平低、成本低、定价低。我国乡镇企业的某些商品也因为工资低、成本低、定价低,所以能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能与国有大企业竞争。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内在利益的驱动,也会使一些人不考虑或不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不加限制地任意提高工资率或利润率,重复西方人犯过的错误,因此,最后也会遭受失业和亏损的惩罚。当然,这不是反对提高工资和增加利润,而是要忠告有关当事人,增加利润或提高工资都必须自觉接受市场需求和竞争的约束,切忌眼光短浅,切忌随意性。

从上述可知,以上四种西方的失业理论所说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四种局部失业,由于都根源于市场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都会产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必然存在四种局部失业:新技术失业、结构性失业、技术性失业、价高失业。

普遍失业

西方学者关于普遍失业的理论,是和他们的经济危机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普遍失业,都是在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引发出来的。可见西方学者的普遍失业理论也就是他们的经济危机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是无危机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他们否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也就否认普遍失业的存在。虽然如此,普遍生产过剩的危机和普遍失业,自1825年以来总是周期性的出现。因此,西方学者只好对此作出各自的解释。有人作过统计,西方经济危机(普遍失业)理论有几十种之多,其中主要有七种,这就是:消费不足论、货币信用论、生产资料生产投资过剩论、太阳黑点论、心理危机论、技术创新论、多因素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缺点错误是:(一)只抓住一种或数种表面现象,对经济危机和普遍失业的原因作肤浅、不大符合实际的解释。(二)没有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区别和剥离开来。(三)根本没有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两个方面去探索经济危机和普遍失业产生的原因。结果都没有真正找到经济危机和普遍失业产生的原因。所以,西方学者关于经济危机和普遍失业的理论,对于我们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危机和普遍失业问题,没有多大积极意义。所以,本文没有必要对这七种理论作进一步的介绍和评论。

现在看来有必要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两个方面,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危机和普遍失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独立的法人实体,有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权利和义务。可见,这时的企业是一个利益主体,有投资与经营管理的决策权。这样,就形成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决策分散化以及各利益主体之间激烈竞争的局面。竞争与决策分散化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尽管各利益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内部生产尽可能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或很高的社会化程度,因而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要求按比例发展。但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上述,必然出现的竞争和社会生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常常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一些部门或产品生产过剩,而另一些部门或产品生产不足。尽管这种混乱的宏观经济状况,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产生并成为官方经济学后,有所减轻,但无根本改变。所以,企业在内部利益驱动和外部竞争压力下,总是要自发地盲目地不顾市场需求(消费)的限制,不断增加积累,无限扩大生产规模,追求规模效益,力争保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由此可知,市场经济为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和普遍失业准备了一方面的条件: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

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本特征之一。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没有或基本没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维生,受资本家剥削。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产品分配权。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产品分配权就归资本家所有,因此资本家尽量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据为己有,尽量限制工人工资的增加,使工人所得增加很少甚至减少,这就形成两极分化格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扩大,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无产阶级却日益贫困化,主要是相对贫困化。加上中、小生产者在竞争中破产和工人各种原因形成的失业严重(包括上述四种局部失业和下面将要论述的人口性大量失业),这样,资本主义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就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由此可知,资本主义制度为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和普遍失业准备了另一方面的条件: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

上述两方面条件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这个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普遍生产过剩的危机和普遍失业就必然爆发。这说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是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和普遍失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是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和普遍失业产生的两个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以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由于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因此产品的分配权也归全民所有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国有企业到集体企业,从领导到群众,上上下下,在分享社会生产力发展成果时,根本利益都是一致的,不存在对抗关系,绝大多数人不但拥护按劳分配,反对分配不公,而且不少人还愿意多分配一点。所以不会在产品分配上出现资本主义制度下那样的两极分化,不会出现广大劳动群众的日益贫困化,不会出现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目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贫困地区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并且正在脱贫致富。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下,既要防止分配不公,又要防止乱提工资、乱发奖金,乱加福利,防止消费膨胀,以免造成国有和集体资产流失,以免造成通货膨胀和其他不良后果。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市场经济这个原因会使生产出现无限扩大的趋势,但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会出现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并且有可能出现消费膨胀,加上政府有极强的宏观调控力量,所以不会爆发资本主义制度下那样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和普遍失业。

但是,如果社会主义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和调控不力,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就可能出现超过国力的无限扩大投资,造成经济上大规模的盲目冒进和消费膨胀,因而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上的大起大落,被迫大规模停工停产,产生普遍失业。不过这种可能出现的普遍失业,只要使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和完善起来,并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严格遵守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总原则,就可以避免。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力量是极强的。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依托,也就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以共产党为领导,这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优势结合起来,就能产生极强的宏观调控力量,避免普遍失业的产生。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上面说的那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优势,因此也就没有上面说的那种极强的宏观调控力量。尽管如此,普遍失业的危险性,是社会主义国家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的。

个别失业

西方学者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个别失业,有两种说法:

(一)自愿失业说。这是较多西方学者认同的一种失业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或较现行工资稍低的工资而造成的失业,叫自愿失业。

(二)摩擦失业说。现代美国经济学者路易斯·所罗门指出:“摩擦性失业出现在工作人员变换职业期间。一名工程师已经在明尼苏达州矿找到新工作。但他从离开原先工作的坎奈柯达矿到开始新的工作这段时间内,会经历一段失业时间”③。他还把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在两周内没签订任何工作合同,称为摩擦性失业。这类摩擦失业也是较多西方学者认同的一种失业理论。

这两种失业理论有一个共同点:都把这类失业的原因归于个人。他们或因嫌工资低不愿就业,或因变换工作需要一定的间隔时间而无法就业,或因刚毕业暂时不想就业。这种由于个人原因暂时不想就业或不能就业的原因还可以找出一些,如与领导意见不合而辞职,为照顾婴幼儿或家中病人而辞职,为准备考入高一级学校而辞职。这类失业,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实行双向自由选择职业的就业制度,因此是允许的、合理的。这类失业因为是由失业者个人个别决定的,所以都是个别出现的。这类失业的时间一般都不长,因为时间长了,失业者在经济上一般是承受不了的,也是无意义的。

这类失业,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而且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实现劳动力资源的较好配置,也应实行双向自由选择的就业制度。既然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就应当允许找不到合意的工作时暂不就业,允许跳槽另谋职业,允许辞职后准备升学等。

这类自愿的个别失业,一般说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在温饱解决之后,并拥有一定的货币储蓄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样的自愿失业一般是以牺牲一定的个人财力或其他个人利益为代价,借以换取某种更高的生活追求或事业追求,这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总的说来是有利的,所以这类失业不是社会弊端,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人口性大量失业

西方学者关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大量失业,也有种种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可列举以下两种。

(一)劳动者绝对过剩说。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学经济家马尔萨斯指出:人口增殖“使人口先于生活资料的增加而增加起来。因此,从前维持一千一百万人的食物现在必须由一千一百五十万人来分配了。其结果贫者势必生活得更坏,而其中许多人且将沦于极度的贫困。劳动者的数目既超过市场上工作的数目,劳动的价格必然趋于低落,而同时食物的价格则趋于高涨”。④这就是说,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结果是贫者更贫,劳动者(工人)绝对过剩而失业,工资下降,物价上涨。可见,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过快是造成大量失业的原因。

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局部地短时期地曾出现过,如大乱与大灾频繁的年代,但这不是历史上人类两种生产(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的正常比例。人类社会的长期历史证明,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总是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不过,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增长过快给就业带来严重困难的事实,过去和现在确实存在,因此人口增长过快是造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失业的原因之一的观点,在当今世界,能接受者已越来越多。当然,把人口增长过快当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失业的唯一原因是不对的,上述种种失业理论都证明,造成失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这种单一论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

(二)隐蔽失业说。现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谈到人口问题时指出:许多不发达国家正在重演十八和十九世纪的历史,人口迅速增长,结果造成“隐蔽失业”。“在穷国,特别在农业国,人力资源的很大部分往往几乎什么也不干,因为无活可干。”“同样的隐蔽的失业也可以在先进国家看到,不但存在于人们仅能维持最低生活的农业地区,而且也存在于城市街道上”⑤。这里,他所说的农业国和先进国都是指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这些国家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存在隐蔽失业。他特别强调落后的农业国和先进国的落后的农业地区,是因为经济越落后,人口增长越快,因而造成隐蔽失业。

这种把人口迅速增长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失业产生的一个原因(因为他在自己的著作《经济学》中还论述过其他原因造成的失业),是符合实际的,是正确的。

人口增长过快成为失业的一个原因,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同样存在。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经济不发达。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相反,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并且经济越是落后,人口增长越快。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例如我国,还属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尤其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口增长率虽已下降,但仍属过快,因而成为失业特别是隐蔽失业的一个原因。

本文以上主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参考和借鉴了西方学者的各种失业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原因形成的失业作了初步的分析,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什么存在局部失业(从数量、解决难度和紧迫性来说是主要的失业类型)、个别失业和人口性大量失业,并且有出现普遍失业的危险性。希望这些分析和证明,能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讨论,以便在适当时候,按某种新观点修改有关经济学科的教科书。

注释:

①③路易斯·所罗门:《经济学入门》,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97-98页。

②⑤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189页。

④马尔萨斯:《人口原理》,转引自季陶达主编的《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9页。

标签:;  ;  ;  ;  ;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失业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