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班化改革及启示论文

美国小班化改革及启示

刘星辰1 黄 丽2刘畅3吕洪凤3

(1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670; 2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3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小班化的本质是缩小教学集体的规模,主要涉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教学。面临着黑板经济学、支持力量分流、教师反对、学生抗拒等一系列的问题。美国小班化改革强调班级规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对中国的小班化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中国的新课程改革中,采用小班化教学,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学生的人性化等问题。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对学生负责的教育能促进他们全面地、自主地个性发展。

关键词 小班化;启示;个性发展

1 美国小班化研究概况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为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很多学校采取大班授课形式,即很多人集中在一个大教室里共同听讲。对于班级大小的界定有不同的办法,通常取Maxwell等人[1]对大学班级的分类方法,见表1。近几十年,美国研究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调查了班级规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表1 班级大小的界定

Smith等人对班级规模的分析表明,在所有年级中,小班化程度都与成绩正相关,尤其是那些学习时间超过100小时和缩小到20人的班级。[2]Bandiera等人则认为班级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尤其是高年级的大班会体现出消极性。[3]Blatchford等人的研究则着重表明了小班化对低年级学生的好处。[4]Berlin等人的研究提出班级规模不是影响成绩的单一因素,需要考虑社会、政治、生态等决定学校区域、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的因素。[5]McLaughlin等人基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国家教育进程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分析,发现在对各年级学生的背景进行控制后,与学生表现呈正相关的唯一客观因素是班级规模,小班级规模与好成就的关联性在高年级比低年级更强。[6]Fischer和Grant在大学里的调查也向我们显示了:不管是老师讲授为主、还是自主学习为主,小班化与成绩的正相关性在高年级仍然有效。[7]

地域差异对小班化的研究大多表明,小班额对学生更有好处。如Lubienski等人对全国6092所学校、153189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评估,发现较小的班级规模与较高的成绩显著相关,不受肤色、人种、族裔、性别、地区等各因素的影响。[8]在新泽西州、加州等地的单独研究也验证了该结果。[9-11]

教育回报率一直深受人们关注。Dynarski等人的研究表明,参加小班课会提高大学入学率、增加获得学位的可能性。[12]Baker等人甚至提到小班化或会减少教师对高工资的需求,这得益于小班化使得教师竞争机制发生变化,工资将由班级规模和工作量等因素来衡量。[13]

2 小班化的阻力

美国人倾向于认同这样的结论:缩小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积极的。美国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了“缩小班级规模CSR计划”(Class-Size Reduction Program),规定联邦和地方政府以立法、拨款的形式对缩小班额的教学改革给予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并要求在全国大规模推行,以期达到全国小学一至三年级平均班额减少至l8人的目标。CSR计划规模大、影响广,支持教师制定新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机会[14]。但直到今天这一目标也没在全美实现。为什么呢?

小班化已经在中国发出了另一种光——互联网教育小班化。如,我们从国外引进了慕课,致力于通过来自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课程学习。慕课本身和小班化关系不大,但是我们把它和中国特色的小班化结合起来,便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很多校外培训集团以“小班直播+个性化辅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学员和家长间建立起沟通平台。以可量化的数据、可追踪的学习轨迹,借由科技手段逐渐缩小线上线下的学习体验。很多学校开展的“翻转课堂”,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新模式小班化的体现。

2.1 黑板经济学的阻碍

小班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资金与政治执行力,必须进行成本与收益预估。由于早期研究有多种限制,导致调查结果分歧严重,相关项目也没办法大规模地开展。另外,参加CSR计划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有着较大差距,甚至有很多学校为了强行推进CSR计划而使用不合格的教室。这使得缩小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仍无定论。

2.2 教师的反对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1] 。及时正确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是抑制病情发展的关键。现选择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探析疏血通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2.3 支持力量的分流

田纳西州的STAR(Student/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项目是推动小班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力量,但在后来却备受质疑。学生与老师在知道自己被研究的情况下会有更强的学习动机,这使得实验不够客观。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每年都有研究对象退出,这些退出的人本身就是学习不够积极的人,而留下来的部分原始对象本身就乐于学习,取得进步也是极其正常的。

小班化意味着更多的教师需求,小班化之后老师要做全新的、更细致的工作,所以很大程度上会增加低水平教师的压力。在没有充足教师供应的情况下,迅速小班化将无法保证新进教师的素质,导致结果达不到预期。

改革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小班化是否是唯一的道路?有人则选择了缩减学校规模、建立小型学校。这些小型学校里学生的出勤率更高、辍学率更低、及格率更高、暴力行为更少。[15]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小型的学校里不需要提高生师比,要投入的也比小班化更少。这似乎是个更可行的计划。该情况让小班化的支持度有下降的趋势。

2.4 学生的惰性

教师是否需要接受专门的小班化培训?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许多老师在大班变成小班之后仍会保留原有教学习惯。不是直接强化大班培训模式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是两套系统。美国的小班化教学改革向我们展示了,有些时候,不但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改革引导者也不知道怎么教老师。而新、老教师的差异似乎没那么重要,新教师有的是最新的教学理念与理论,只要愿意接受小班化,多与学生接触,体会教学实际,就可以适应教学需求。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需要尽快转变教学思路、接受新观念。

此外,很多公立学校也在积极地进行着小班化。以城市M为例,该城较早地进行了小班化改革。中学A在进行了道尔顿改革之后,从2009年至2014年,被清华录取人数由19降为6,被北大录取人数由14降为7;中学B进入二本的人数由672降至556;中学C的二本上线率也由近百分之百降至90%;中学D的二本率更是降到了60%多。这和全国的高考录取率(见表2)的上升状态不符。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城M的中学E,其二本率由2010年的87.8%升为2014年的94.2%。这所学校小班化及相关改革进展较慢,反倒在高考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3 与中国小班化现状的对比

当美国怀疑小班化的成效,考虑其他替代方式的时候,中国很多地方把小班化当成了教育奢侈品,小班化成了素质教育的代表抗衡着传统的应试教育。许多私人培训教育机构以小班化为噱头,抓住了家长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感,从而促成了各类早教、辅导培训产业的存在。

同样是2014年的高考,N城的中学F,实施小班化教学的一本上线率高达99%。该校博雅学院和道尔顿学院的班级规模在15人以内,摒弃了行政班级的固定模式、无选择性学习过程,建立了 “走班制”,采用学院制、书院制发展模式。如果对学生的家庭、阅读等背景进行控制后,与学生表现呈正相关的唯一客观因素是否是班级规模,还有待商榷。

不可否认的是,CSR计划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比如主要地区的班级规模降到了18-20人每班,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阶段有了更多的老师。但是,现在不仅仅大学、高中,甚至某些初中都不再划分固定教室、固定人数等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这也是不得不将小班化精力主要放在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原因。但小班化不仅仅是降低生师比,它的本质是缩小教学集体的规模。生师比可用来帮助计算资源分配和管理统计,而小班化则主要涉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教学。[16]在很多学校,学分制和选课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非要把每个课程都小班化吗?我们认为,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也可以设计大班和小班让老师和学生做自由选择。虽然这会涉及教室、硬件、教师等资源分配,但从长远来看,只要对培养人才、对教育体系的需求还在,这些问题就会存在。

表2 2009—2014年全国高考录取率

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关节退变、囊性变、关节面塌陷、坏死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5%(5/5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4%(15/59)(P<0.05)。见表3。

目前,小班化在中国的主流观念里还是利大于弊。依据2016年教育部《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年已完成了制订城乡统一的学校建设标准,明确提出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确保2018年底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控制在2%以内)、2020年底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控制在5%以内)。小班化要求的不仅仅是班级规模的缩减、班级人数的减少,还同样要求教育设施的完善、教师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提升。与此同时,中国面临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势必不能选择和美国相同的小班衡量标准。我们在小班化的进程中不仅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更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做出创造性地探索与尝试。

对王家会站1992—2016年高水期实测流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见图3。可以看出王家会站高水部分水位流量整体关系较好,图中偏左部分的12个点,大都是大水过后河床产生淤积所测,与系列值偏小,故对王家会站1992—2016年高水实测流量资料进行单值化处理,其相关性很好,详见图4。

4 启示

对中国小班化发展状况的预测,需要考虑到教育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注重以人为本。有鉴于此,有下面几点思考。

4.1 教师专业发展

通常情况下,学生出于惰性会倾向于更宽松的、令人舒适的教学环境。一些学生往往会通过选择可以坐在后排、选择大规模并且考核宽松的课程等方式来减少老师对他的关注,进而为自己创造一个更适合娱乐与放松的环境。相应地,人少而管理更细致严格的小班便不得人心。现实情况是,被惰性支配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这也让小班化的支持度不容乐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技术的价值,并将其与英语教学结合到一起。如教师可以将微课、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让阅读内容可以以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声音与画面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印象。例如在《China and the world》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中国与外国不同风土文化的图片与视频,让学生可以在对比的过程中了解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深入感悟文章内容。

在小班化教学改革中,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各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此外,还有很现实的一点,我们怎样保障这些老师的待遇。小班化使得教师竞争机制发生变化,工资也应由班级规模和工作量等因素来衡量。增加新教师、增加新教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面对经费紧缺的困境,部分学校不得不挪用教师培训经费,这就有些舍本逐末了。为了保证小班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 应开通经费的专用通道, 并通过建立监察制度, 及时检查、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杜绝经费挪用、滥用、乱用现象。

4.2 学生人性发展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小班化改革?美国的小班化困境就在于,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而忽略教育本身。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也是人,人就是目的!我国的社会性质,也注定我国与美国小班化面临着不同的社会条件,与美国相比,我们更加能做到对人本身的尊重。教育部正式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高中教育的功能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要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别性,使得各自的智力、想象力和天赋等均不相同。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直到1922年,张作霖听人说大内高手宫宝田尚在人间,于是派了两个人来请他出任武术教官。宫宝田到底是不愿一身功夫埋没,于是就去给张作霖当了贴身保镖。这也是《一代宗师》中把他塑造为东北人的原因,事实上他是山东人,只是曾经在东北工作过而已。

借鉴欧盟水框架分类分项建立标准的方法,建立北京山区河溪生态评价体系(表2)。基于北京地区的研究水平和对实际生产实践的指导需求,本体系生物要素中的要素项暂时不包含鱼类,各要素项生态质量均分为4级;对水文地貌和物理化学两大要素类不分要素项,生态质量均分为5级。根据该分级体系和标准,针对各要素类或要素项分别评定生态质量等级。

5 结语

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为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很多学校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美国研究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调查了班级规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从班级规模显著影响了学生的认知技能并能提高其表达力、小班化与成绩的正相关性及减少班级管理问题等正面反馈可知,小班化对实现种族平等和保障个人平等权利有着积极意义。小班化不仅仅是降低生师比,它的本质是缩小教学集体的规模,主要涉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可以选择缩减学校规模、建立小型的学校来替代小班化。中国的小班化成了素质教育的代表,抗衡着传统的应试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化,教育已从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人们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小班化的价值诉求不是为了小班化,而是为了保证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让人活得更好。建议对同一门课程设计大班和小班,让老师和学生做自由选择。教育行政部门在小班化教学改革中,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提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MAXWELL N, LOPUS J. A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large and small classes in the University[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95, 17(2): 167-178.

[2] GLASS V G, SMITH M L.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class size and achievement[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79, 1(1): 2-16.

[3] BANDIERA O, VALENTINO R. Heterogeneous class size effects: New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university students[R]. CEPR Dissussion Papers, 2009.

[4] BLATCHFORD P, BASSETT P, BROWN P.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class size on classroom engagement and teacher-pupil interaction: Differences in relation to pupil prior attainment and primary vs. secondary schools[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11, (21): 715-730.

[5] BERLIN B, CIEILKUS R.Size: The ultimate educational issue?[J].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1989, 21(2): 1947-1958.

[6] MCLAUGHLIN D, DRORI G. School-level correlat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Student assessment scores in SASS public schools[M].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0.

[7] FISCHER C G, GRANT C E. Intellectual levels in college classrooms[M]//Studies of College Teaching. ELLNER C L, BARNES C P (Eds.). Lexington, MA: D.C. Heath, 2012: 13-27.

[8] LUBIENSKI S T, LUBIENSKI C, CRAWFORD C. Achievement differences and school type: The role of school climate, teacher certification, and instruc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8, (115): 97-138.

[9] ACHILLES C M, et al. Class-size policy: The star experiment and related class-size studies[R]. NCPEA Policy Brief, 2012, 1.2.

[10] TIENKEN C H, ACHILLES C M. Making class size work in the middle grades[J]. AASA Journal of Scholarship and Practice, 2006, (3.1): 26-36.

[11] MALLOY C. Lessons from the classroom: Initial success for at-risk students[R]. California Teachers Association, 2010.

[12] DYNARSKI S, HYMAN J, SCHANZENBACH D W.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effect of childhood investment on postsecondary attainment and degree completion[J].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2016, 32(4): 692-717.

[13] BAKER B D, FARRIE D, SCIARRA D G, Mind the gap: 20 years of progress and retrenchment in school funding and achievement gaps[R]. Policy Information Report and ETS Research Report Series, 2016.

[14] GRAUE E, et al. Thewisdom of class-size reduction[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7, (44.3).

[15] 杨琼,范国睿. 学校效能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J].上海教育研究杂志,2003, (6): 8-11.

YANG Q, FAN G R. Situation andreflec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J]. Journal of Shanghai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3, (6): 8-11. (in Chinese)

[16] FINN J D. Small classes in American schools: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tics[J]. Phi Delta Kappan, 2002, 83(7): 551-560.

REFORMS AND REFLECTION OF CLASS-SIZE REDUCTION IN AMERICA

LIU Xingchen 1HUANG Li 2LIU Chang 3LV Hongfeng 3

(1 Yantai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670; 2 School of scienc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3 International Colleg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We analyze the actual influ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American small class reform. American researchers care much about class size effect on teaching quality. Positive feedbacks show that the reform has great meaning in realizing racial equality and in protecting individuals’ equal rights. The essence of small class reform is to reduce the size of teaching groups, which mainly involves how to organize teaching. In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s and students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particular. A curriculum can be designed with both large and small classes, allow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make free choices.

Key words class-size reduction; enlightenment;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 :2019-05-29

基金项目 : 中国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文化自信在college physics中的隐性教育实践(201814); 公共课大、小班授课的比较研究(20180704); 数据驱动下的教与学之探索实践(20190524)资助。

作者简介 :吕洪凤,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和理论物理研究工作,hongfeng@cau.edu.cn。

引文格式 : 刘星辰,黄丽,刘畅,等. 美国小班化改革及启示[J]. 物理与工程,2019,29(Z1):44-47.

标签:;  ;  ;  ;  ;  ;  

美国小班化改革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