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部牧羊人帝国的崛起_牧羊人论文

美国西部牧羊人帝国的崛起_牧羊人论文

美国西部“牧羊帝国”的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帝国论文,美国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内战以后,在其西部崛起的“牧牛王国”成为百余年来众多史学家极为关注的“热门”课题。加之诸多宣传媒体的渲染,“牧牛王国”历史已颇为人熟知。相比之下,同期在西部兴起的“牧羊帝国”尽管其疆域不亚于“牧牛王国”,但其发展的历史却被忽略了。笔者认为,“牧羊帝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应当受到重视。在美国西部史中,所以出现“牧羊帝国”(Sheep Empire)这一专有名词,不仅仅是由于牧羊业在西部所占地域辽阔,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牧羊业对西部开拓和美国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事实上,西部牧羊业的开拓在美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落基山区诸州更为突出。羊比牛更多地与很多早期拓居地联系在一起。

一、以新墨西哥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美国的牧羊业始于1598年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德·奥尼亚特在今新墨西哥的北部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圣·胡安。他把一群包括约1000只公羊和母羊在内的家畜带到了那里(注:霍华德·R.拉马尔主编:《美国西部读者百科全书》(Howard R.Lamar ed.,The Reader's Encyclopedia of the American West),纽约1977年版,第1103页。)。这便成了后来美国西部“牧羊帝国”兴起的源头。

由于绵羊易于管理,冬天不需要特贮饲料喂养,这使其成为传教士在新世界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绵羊不仅为传教士提供了做衣服的羊毛,而且还供应他们需要的羊肉和油脂。随着传教区域的扩大,对羊的需求日渐增多,仅靠传教士养羊很难满足实际需要。西班牙传教士便教给当地印第安人养羊的技术。养羊业很快在新墨西哥的经济中占据了优势,成为西班牙在新世界北部殖民地的主要行业。一些富有的西班牙人也被吸引到新墨西哥从事牧羊业并成为大牧羊主。到1800年,绵羊和其他家畜(牛、山羊)已成为从加利福尼亚的圣弗朗西斯科扩展到得克萨斯的圣安东尼奥辽阔区域传教士们的主要经济供应品(注:勒鲁瓦·R.哈芬、W.尤金·霍朗、卡尔·C.里斯特:《西部美国》(Leroy R.Hafen,W.Eugene Hollon,Carl C.Rister,Western America),新泽西1970年版,第433页。)。1779年,在亚利桑那东北部霍皮印第安人的村庄里,大约放牧着3万只羊。加利福尼亚的一个传教机构报告说,它拥有10万只羊(注:罗伯特·G.费里斯编:《勘探者、牛仔和移居垦殖农民》(Robert G.Ferris ed.,Prospector,Cowhand and Sodbuster),华盛顿1967年版,第60页。)。

从殖民地时期至美国内战前,西部的牧羊业是以新墨西哥为中心的发展时期。由于下述原因,使新墨西哥成为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主要牧羊区。1.在两个多世纪中,随着传教区从圣·胡安扩展到格兰德河和新墨西哥北部中心地带,众多传教区对绵羊不断增多的需要促进了牧羊业的发展。2.新墨西哥有丰富的“多汁植物和牧草资源”,自然条件干旱少雨,空气纯净干燥,非常适合绵羊繁衍生长(注:W.H.埃默里:《军方侦察记录》(W.H.Emory,Notes of a Military Reconnaissance,30th Congress,lst Sess,EX,Dec.No.41),华盛顿1848年版,第57页。)。3.绵羊在新墨西哥下层人民中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工具。富有的大牧羊主则利用这种交换方式,低价购买绵羊,垄断从新墨西哥到墨西哥的绵羊贸易,以获取2-3倍的高利(注:乔赛亚·格雷格:《大草原的贸易》(Josiah Gragg,Commerce of Prairies),诺曼1954年版,第34页。)。这种贸易一直持续到美墨战争前,极大地刺激了新墨西哥牧羊业的发展。4.西南部市场对新墨西哥绵羊日益扩大的需求也促进了其牧羊业的不断发展。从殖民地时期起,新墨西哥的绵羊就在墨西哥北部矿区找到了销售市场,为那里的矿工提供廉价优质的羊肉,甚至远销南部的墨西哥城等地。这种贸易一直持续到19世纪30年代。1849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后,新墨西哥成为金矿区的重要羊肉货源供应地。5.从美墨战争至美国内战前的10年间,新墨西哥的绵羊市场又向东扩大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一些地区。新墨西哥为内华达的银矿区和科罗拉多的金矿区供应了肉羊。犹他摩门教徒的农场也经常需要新墨西哥的绵羊。一些新墨西哥绵羊作为饲养羊被赶到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密苏里和怀俄明的拉勒米。

由于新墨西哥绵羊市场的不断扩大,其后果之一是促进了该领地的牧羊业得到稳定的增长,到1860年其境内存羊的数量达83万只(注:威廉·瓦茨·哈特·戴维斯:《外国佬,或新墨西哥和她的人民》(William Watts Hart Davis,EL Gringo:or,New Mexico and Her People),纽约1957年版,第57页。)。其后果之二是把牧羊业推进到一些新拓殖区。这样,到美国内战前,其西部的牧羊业以新墨西哥为中心,已经发展起来。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和亚利桑那的牧羊业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以加利福尼亚更为突出。从1852-1860年,该州从新墨西哥引进了55万只绵羊(注:查尔斯·韦兰·汤、爱德华·诺里斯·温特沃思:《牧羊人的帝国》(Charles Wayland Towne & Edward Norris Wentworth,Shepherds'Empire),诺曼1945年版,第91页。)。除供应金矿区肉羊外,在每个牧场上放牧着4-30万只不等的羊群(注:罗伯特·G.费里斯编:《勘探者、牛仔和移居垦殖农民》,第61页。)。犹他、内华达、科罗拉多、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怀俄明等也开始引进新墨西哥绵羊,起步经营牧羊业。在新墨西哥绵羊不断向周围的州和领地扩散的同时,美国的养羊业基地也开始由东部向西部推移。到19世纪40年代,养羊业开始从新英格兰向俄亥俄、印第安纳、密歇根和伊利诺伊转移。同时移民把各种优良羊种带到俄勒岗地区(注:霍华德·R.拉马尔主编:《美国西部读者百科全书》,第1104页。)。华盛顿州皮地斯县的尼西斯奎尔利农场在1845年养着5872只羊(注:罗伯特·G.费里斯编:《勘探者、牛仔和移居垦殖农民》,第252页。)。1859年,美利奴羊也从肯塔基引进了新墨西哥。

从殖民地时期到美国内战前,新墨西哥的牧羊业是按照西班牙封建制的“分成佃农制”建立起来的。美国西部多数地区的牧羊业也沿袭了新墨西哥的管理方式。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使新墨西哥的牧羊业发展变化非常缓慢,也制约着整个西部牧羊业扩展的规模和速度。在新墨西哥,富有的大牧羊主按照“分成佃农制”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羊群。许多牧羊佃户依照契约依附于他们。大牧羊主雇用牧羊佃户,在其被授予的大地产上或无主的草地上划分牧羊地段,放牧羊群。按照分成契约,每个牧羊佃户每年要将羊毛总量和新增羊群的20%交给大牧羊主,5年后将最初分牧的羊全部返还(注:H.贝利·卡罗尔、J.维拉萨纳·哈格德:《三个新墨西哥的编年史》(H.Bailey Carrol & J.Villasana Haggard,Three New Mexico Chronicles),阿尔巴开基1942年版,第40-42页。)。西部其他地区的牧羊业也保留了西班牙人在新墨西哥的传统方式。大牧羊主们采取放牧段方式经营牧羊业,被雇佣者分四个等级。地位最低的是牧羊佃户或牧羊人。他由一只或几只牧羊狗相助,看护、放牧着由1000-1500只羊组成的羊群。比牧羊人高一级的是骑马牧羊人。他管着2-3个牧羊人,负责选择水源和每天的放牧地。骑马牧羊人之上是牧羊场主,他管理着数名骑马牧羊人。大牧羊主的总管则监督着各牧羊场主,负责全部的牧羊活动。殖民地时期,新墨西哥牧羊业的80%被20个大牧羊主控制着。在西部,除这种以大牧羊主分成经营方式外,也有一些独立拥有小羊群的牧羊主,他们自己干大部分工作(注:勒鲁瓦·R.哈芬、S.尤金·霍朗、卡尔·C.里斯特:《西部美国》,第433-434页。)。直到美国内战,西部牧羊业的这种落后经营方式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期中,变化非常小。

由于西部的牧羊业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优良羊种,加之受到印第安人的侵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仅其发展速度缓慢,而且存在以下严重问题。首先,追求绵羊数量的增加而不重视提高羊的质量。在牧羊业中心新墨西哥,谁拥有数量最多的羊,谁就居于统治地位。因此,大牧羊主们为了在新墨西哥产生更大影响,便竞相扩大其羊群,增加羊的数量。由于内战前绵羊在西南部矿区找到了较好的销售市场,致使缺乏长远市场眼光的大牧羊主们不愿在其羊群能够出售时花费精力和财力去改良羊种。其次,除犹他外,西部的牧羊业在内战之前只求羊产肉不求羊产毛。这样便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益。东部的美利奴绵羊,每只平均年产羊毛7-8磅,而新墨西哥的丘罗羊每只年均产羊毛仅为1.5磅(注:H.A.希思:《密西西比河以西牧羊业的状况》(H.A.Heath,Condition of the Sheep Industry West of Mississippi),华盛顿1891年版,第318页。)。因此,羊毛在西部被视为不赚钱的副产品。再次,由于简陋的放牧习俗,使西部羊逐渐退化。虽然在圣·胡安殖民地初建时引进了一些优质绵羊,但在后来两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新墨西哥的羊主要是未经选种的奥尼亚特羊的后代——“丘罗羊”。由新墨西哥扩散到西部其他地区的也主要是不断退化的丘罗羊。这种羊虽然能抵抗多种疾病,善于长途奔走和具有在沙漠植物下生存的能力,但逐渐变得个小、毛少、无脂肪和消瘦,且肉多筋而咬不动(注:埃兹拉·A.卡曼、H.A.希思、约翰·明托:《美国养羊业历史与目前状况的专门报告》(Ezre A.Carman,H.A.Heath,John Minto,SpecialReport on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Sheep Industryof the United States),华盛顿1892年版,第918-919页。)。为此,19世纪前半期移居西部的英裔美国人拒绝吃这种羊肉,批评西部养羊只取肉不取毛的落后习俗。正是上述问题,使西部的牧羊业在美国内战前虽历经三个世纪,但发展较为缓慢。

二、牧羊帝国的形成

内战以后,美国现代化的新浪潮加速了西部的开拓,为西部牧羊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牧羊帝国”迅速崛起。

内战后,美国西部牧羊业的繁荣首先得利于国内市场对肉类需求的增加。随着美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870年的1/4上升到1890年的3/10(注:李庆余等:《美国现代化道路》,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托马斯·A.贝利、戴维·M.肯尼迪:《美国的庆典——共和国史》(Thomas A.Bailey,David M.Kennedy,The American Pageant--A History of Repulbic)第2卷,列克星敦1979年版,第498页。)。同时,欧洲市场对美国牛肉的需求量急剧增加。1870-1879年,美国向欧洲出口了542180头活牛(注:欧内斯特·S.奥斯古特:《牧牛人时代》(Ernest S.Osgood,The Day of the Cattleman),芝加哥1968年版,第99页。)。1880-1881年严冬后的数年,牛肉价格居高不下,而羊肉价格却比较平稳。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羊肉价格较低,这两种因素导致美国市场对羊肉的需求日益增长,有力地推动了西部“牧羊帝国”迅速崛起。

其次,横贯大陆铁路的修筑为西羊东运和把羊群转送到育肥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了进一步沟通东西部的联系和加大西部开发的力度,美国联邦政府从1862年起,在不到30年内修了五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和很多支线。其结果不仅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而且解决了西部畜牧业与东部市场间的运输问题。牧羊主利用便利的铁路把牧羊区的范围扩大到密西西比河以西辽阔的草原地区。铁路也便利了东部养羊业西移,加速了东西部养羊业的交融。运输条件的改善使西部牧区和东部市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西部的羊肉和羊毛可以更快地销售到东部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牧羊场主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加速了西部牧羊业的发展。

最后,内战后美国东部养羊中心随着西进运动规模的扩大不断向西推进,推动了西部牧羊帝国的扩展。随着美国现代化的深入,养羊业在东部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1英亩地价高达50美元(注:弗雷德·A.香农:《农场主的最后边疆》(Fred A.Shannon,The Farmer's Last Frontier,Agriculture,1860-1897),纽约1945年版,第209页。)。内战期间,由于北部棉纺厂的棉花供应严重不足,曾增加了对羊毛的需求。战后,南部恢复了对北部充足的棉花供应,羊毛市场又变得不景气起来。从1860年以来,美国的羊毛产量增加了70%,加上南非、澳大利亚和南美大量廉价羊毛的涌入,致使美国的羊毛市场过于饱和。在内战后20年间,美国的羊毛价格下跌。上述因素导致了东部养羊业的衰落。每只绵羊的平均价格从1860年的3.37美元跌落到1868年的2.17美元。被淘汰的母羊或其它低级羊则只能以每只0.75-1.5美元的低价处理给屠户。其结果迫使东部各州的养羊者减少羊的数量。如俄亥俄从1867-1869年,把羊的总数减少到近250万只(注:费雷德·A.香农:《农场主的最后边疆》,第208-209页。)。在此境况下,一些养羊主放弃了本业,另一些缩减经营规模,还有一些人到辽阔的西部去寻找廉价的牧场。

西部对东部的养羊人有诸多的诱惑力。第一,联邦政府鼓励开拓西部的优惠土地政策。继《宅地法》在1863年初实施之后,美国国会又分别于1873年和1877年通过了《育林法》和《荒地法》。牧羊场主也像牧牛场主一样,利用这些法令,凭借“优先购买权”和“先占权”不断扩大“牧羊帝国”的疆域。以怀俄明为例,到1890年,大多数牧羊主都拥有了水源周围的一片土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第二,一个农业特派员在1870年指出,辽阔的美国西部是发展养羊业的极好地方,能仿效南非、南美和澳大利亚获得廉价的牧场。第三,来自西部的建议力促东部的羊毛生产者卖掉东部的高价土地,把羊群赶到西部。1885年,西部牧牛业的倡导者詹姆斯·布里斯宾对怀俄明发展牧羊业的前景作了大胆而夸张的预测。他预言怀俄明能放牧美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所有的羊,一年能产价值1亿美元的3亿磅羊毛(注:詹姆斯·S.布里斯宾:《牛肉源泉,或如何在大平原致富》(James S.Brisbin,The Beef Bonanza,or How to Get Rich on the Plains),费城1885年版,第103页。)。这种有诱惑力的宣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部养羊人移往西部牧区。东部养羊人开始了新的移民运动,最初是移往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太平洋沿岸各州。也有些养羊人把羊群从俄亥俄流域赶往蒙大拿。到1880年,大量羊群又被赶进了所有山区各州。

东部养羊者移居西部后,对那里传统落后的牧羊业进行了系统改造。他们通过不断引进优良羊种,与西部退化的“丘罗羊”杂交,提高西部羊的质量。内战后的几十年间,移居西部的东部养羊主,引进了诸如科茨沃尔德、索思唐、施罗普罗尔、林肯和郎布依埃等新的优质羊种,与西部羊杂交,经过多次选育良种,最后培育出了能适应美国西部气候、肉味鲜美和产毛量高的优质羊。每只羊产毛量达5-10磅(注:勒鲁瓦·R.哈芬、W.尤金·霍朗、卡尔·C.里斯特:《西部美国》,第433页。)。这不仅改变了以往西部牧羊业只产肉的单一经营模式,使之取得既产肉又产毛的双重经济效益,而且满足了东部市场对羊羔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东部养羊人不断拥向西部,也吸引了东部和外国的资本投入西部牧羊业。布里斯宾在1880年承认,牧羊业比养马和牧牛吸引了更多的有效投资(注:霍华德·R.拉马尔主编:《美国西部读者百科全书》,第1104页。)。商业资本的投入,加速了对西部牧羊业落后生产方式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墨西哥牧羊业中落后的分成租佃制。东部养羊人移居西部,也带去了东部在农场围栏养羊的先进管理方式。在山区和北部严寒地区,牧羊场主为羊群过冬不断增加干草饲料的贮备,取代游牧。在落基山区,1870年有270万英亩灌溉的土地,到1890年则增长了2倍。一些牧羊场主,采取夏季在开放牧区放牧和冬季在自己牧场用干草饲养相结合的办法扩大羊群。怀俄明的一家牧羊公司在1889年宣布,它控制的各种土地总数达28.4万英亩。其牧羊场的一部分位于联合太平洋铁路南侧。在长25英里、宽7英里的范围内全部筑起了围篱,由一条30英里长的主渠和数条总长达75英里的横排水沟灌溉。其中一部分土地每年可以收获8万吨干草,饲养着约7万只羊。这个公司中所有的38处牧场房屋和牧羊点分散在所辖的土地上,彼此用电话联系(注:欧内斯特·S.奥斯古特:《牧牛人时代》,第229-230页。)。这样,使西部传统落后的游牧式牧羊业逐渐向固定围栏牧场养羊过渡。

得益于上述诸多有利因素的影响,美国西部的牧羊业得到迅速发展。从内战后至20世纪初的30余年时间里,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牧羊帝国”。其东西走向由密西西比河抵太平洋沿岸,南北距离从得克萨斯南端达美加边界。“牧羊帝国”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在中西部养羊主向大平原肥沃的草地和落基山区大举进军的同时,西部的牧羊业(除北部牧区外)也向山区各州和大平原扩展。牧羊区东西相向扩展,加速了东西部的交融,有利于用东部先进的养羊经验改造西部牧羊业的落后经营方式。其二,牧羊区从西南部向太平洋沿岸各州发展,再由太平洋沿岸各州扩大到北部辽阔牧区。其结果使落基山以西所有的州和领地都发展起了牧羊业。其三,继新墨西哥之后,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怀俄明和蒙大拿都成了产羊大州或领地,并相继居于牧羊业的领头地位。新墨西哥失去了内战前的“中心”地位。“牧羊帝国”的普遍繁荣代替了新墨西哥“一花独秀”的局面。

美国西部牧羊业的繁荣是牧羊人艰苦创业的过程。第一,牧羊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他们长期与家人、朋友分离,靠豆子和咸肉维持生活。他们的居住条件极其简陋。在开放牧区游牧的牧羊人,整天随身携带铺盖露宿。在固定的牧羊点,他们住的也只是一间土墙破屋或是一个仅能遮住头顶的茅草棚。暮春时节,牧羊人要赶着由500-3000只羊组成的羊群,到山区放牧。多数牧羊场主只为牧羊人提供一顶帐篷。牧羊人既要为羊群寻觅水源充足和牧草丰美的放牧地,又要保护羊群免遭觅食的狼和山狮的袭击。6-9月,牧羊人在山区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几乎无人涉足他的牧羊地(注:弗雷德·A.香农:《农场主的最后边疆》,第208页。)。只有忠实的牧羊狗是牧羊人的伙伴和帮手。在北部牧区,对牧羊人和羊群来说最大的危险是暴风雪的突然袭击。此时,牧羊人必须拼死控制羊群不乱,并尽力把整群羊赶回定居点。一旦乱群,他们不仅忍受饥饿和寒冷四处搜寻聚拢羊群,而且有时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在科罗拉多,一场空前的暴风雪过后,人们发现一个墨西哥牧羊人的尸体,他赶的羊很多被埋在悬崖下的雪堆里(注:勒鲁瓦·R.哈芬、W.尤金·霍朗、卡尔·C.里斯特:《西部美国》,第437页。)。

第二,在产羊期和剪羊毛季节,牧羊人的工作更加繁忙和辛苦。5月是母羊产羔期,需要牧羊人对羊群予以特别的关照。因为母羊在产下幼羔后的数小时内不认其子,刚落地的小羊羔必须用人工喂养才能活下来。为了使产羔的母羊在10天内认其幼羔,必须为它们建一个小羊栏,把母子圈在一起。在母羊认羔后的短短几天内,牧羊人还必须为幼羊剪掉羊尾和进行阉割,计算羊群增加的幼羊数量。母羊的产羔率高达80%以上(注:弗雷德·A.香农:《农场主的最后边疆》,第213页。),这使牧羊人十分辛苦。剪羊毛的工作从早春到6月,持续四个月,3月在美墨边界开始,到6月完成于美加边界。牧羊人要用消毒液清洗羊毛,杀死羊身上的寄生虫、剪羊毛和为羊治愈伤口。到90年代引进剪羊毛机前,全靠手工剪羊毛。每人每天剪80-100只羊的羊毛。剪下的羊毛被打成300-400磅的大包,再托运到火车站的货仓。手工剪毛相当劳累,加之剪羊毛季节与产羔期交织在一起,故牧羊场主扩大羊群和收获羊毛的季节也是牧羊人最辛苦和繁忙的时候。

第三,长途驱赶羊群也是牧羊人担负的一项艰苦工作。1865-1885年是赶羊的高峰期。牧羊人把约7500只羊组成的羊群长途赶到目的地(注:罗伯特·G.费里斯编:《勘探者、牛仔和移居垦殖农民》,第63页。)。早期的羊群主要来自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最终俄勒冈的羊群也穿越爱达荷、蒙大拿、怀俄明、北达科他和南达科,被赶上向东的羊道。羊群被屡屡向东驱赶。长途赶羊每天约走8-10英里。一个完整的行程约用7个多月完成(注:罗伯特·E.里格尔、罗伯特·G.阿塞恩:《美国西进》(Robert E.Ridgel & Robert G.Athearn,America Moves West),纽约1971年版,第488页。)。这样长距离的赶羊,要翻越高山,穿过沙漠,时常遭遇野兽袭击和恶劣天气的考验,也会受到沿途牧牛场主的阻拦和面对盗贼抢劫等危险。在种种险情下还要防止羊群溃散。牧羊人一路历尽辛苦和磨难。

牧羊人大多数来自西部社会底层的墨西哥人。在19世纪70年代,他们在得克萨斯牧区每人每月只能得到12美元的工资和6美元的伙食补贴(注:勒鲁瓦·R.哈芬、W.尤金·霍朗、卡尔·C.里斯特:《西部美国》,第434页。)。到了80-90年代,西部牧区每个牧羊人每月的工资为20-30美元,外加伙食供应。北部牧区除伙食供应外,每个牧羊人可得35-50美元(注:弗雷德·A.香农:《农场主的最后边疆》,第208页。)。北部牧羊工一般是英裔美国人。正是靠牧羊人的艰辛劳动,才创造了西部牧羊业的繁荣。

三、“牧羊帝国”的历史地位

牧牛场主和牧羊场主为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展开了争夺牧区的激烈斗争。牧羊场主最终赢得了超过牧牛场主的优势地位。牧牛场主和牧羊场主的斗争是西部两个利益集团的较量。它们各自有其组织“牧牛者协会”和“牧羊者协会”作后盾。牧牛场主凭着“优先占有权”,要把西部牧区变成他们的“独占王国”。牧羊场主则把羊群赶向山区和平原,不断扩大“牧羊帝国”的疆域。牧牛者集团制造种种毁誉牧羊业的舆论,阻止羊群进入公共牧区。牧牛场主们声称,有“自尊”的母牛不能喝羊饮过的水,不能在羊污染和毁坏的草原上放牧(注:W.尤金·霍朗:《边疆的暴力》(W.Eugene Hollon,Frontier Violence),牛津1974年版,第151页。)。牧羊场主的保护者则提出抗辩,说这些纯粹是牧牛场主编造的谎言。

长期严重的不和导致一些牧区的牧牛场主以枪击、屠杀、纵火、袭击和投毒等暴力手段取得先占权。牧羊人则以砍坏牧牛场围篱和宰杀牛来还击。最突出的事件是1887年亚利桑那的“通蒂盆地战争”和1901年怀俄明绿河地区的流血冲突。格雷厄姆和图克斯伯里两个家庭的长期不和,导致在1887年后的5年内有30名牧牛场主和牧羊场主丧生(注:罗伯特·E.里格尔、罗伯特·G.阿塞恩:《美国西进》,第490页。)。绵羊沿绿河进入怀俄明,引发了暴力冲突。一次,马斯克德的牧牛场主唆使牛仔在夜间袭击了4个牧羊营地。他们把牧羊人吊起来,把8000只羊赶进山中,让狼群把羊毁灭(注:乔·B.弗朗茨、小朱里安·E.乔特:《美国牛仔,神话和现实》(Joe B.Frantz & Julian E.Choate Jr.,The American Cowboy,The Myth and Reality),诺曼1955年版,第114页。)。另一伙牛仔把1.2万只羊赶下了悬崖摔死(注:勒鲁瓦·R.哈芬、W.尤金·霍朗、卡尔·C.里斯特:《西部美国》,第436页。)。在19世纪90年代,仅科罗拉多至怀俄明边界,估计至少有20人被杀死,百余人受伤。约有价值20万美元的60万只羊被毁掉(注:雷·A.比林顿:《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Ray A.Billington,Westward Expansion,History of the American Frontier),纽约1974年版,第598页。)。暴力冲突事件多发生在羊道、牛道相交处和牲畜过载的公共牧区。在不过分拥挤的新牧区,双方尚能和平相处。1884年,有5万只羊放牧在蒙大拿的暖春河支流。在蒙大拿,牧牛场主和牧羊场主从未发生过纠纷(注:格兰维尔·斯图尔特:《开拓中的蒙大拿——一个州的形成,1864-1887》(Granville Stuart,Pioneering in Montana,The Making of aState1864-1887),林肯1977年版,第210页。)。

牧牛场主与牧羊场主之间的冲突并没有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到20世纪初,随着开放牧区时代的终结,暴力冲突也随之结束。在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中,提高了养羊业在西部的地位,使牧羊场主最终赢得了对牧牛场主的优势。牧羊业在经营上实行一些与牧牛业相同的原则,诸如利用公共牧区,依靠赶羊小道把羊群送到市场等。然而,与牧牛业相比,牧羊业却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1.羊比牛更易严密管理。牧羊业不象牧牛业那样需要周年赶拢,打烙印,必备马匹和套索。羊除了产羔期,不需要经常的特别照料。2.羊比牛具有更强的适应自然条件的生存能力。羊既能在平原草地上放牧,也能在牛爬不到的山上吃草。在牛挨饿的稀疏草地上,羊也能生存,且具有更强的抵抗北方严寒的能力。3.与牛肉价格的暴涨暴落相比,羊肉的价格始终比较平稳。4.羊比牛多产。5.羊比牛投资少获利大。羊的利润是牛的2倍,而花费仅为在农场上养牛的1/3(注:埃德温·L.萨宾:《在西部牧羊区》(Edwin L."Sabin,On the Western Sheep Range"),《阿普尔顿的珍爱书籍者杂志》(Appleton's Booklovers Magazine)1905年第6卷第5期,第541页。)。6.投资牧羊业比投资牧牛业可以使投资者免遭更大风险和损失。1886-1888年西部牧区历史罕见的暴风雪使许多牧牛公司纷纷破产。投资者转而把资本投到易管理、收效快的牧羊业,以免在自然灾害中再遭受巨大损失。经济力量胜过了感情色彩。到19世纪末,很多过去嘲笑绵羊、严厉反对羊群进入西部牧区的牧牛场主都改为养羊。诸如怀俄明、蒙大拿、科罗拉多、犹他、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和得克萨斯所养的羊都比牛多。在小公牛的故乡怀俄明,牛羊之比由1886年的3:1变为1900年的1:8(注:罗伯特·E.里格尔、罗伯特·G.阿塞恩:《美国西进》,第489页。)。在蒙大拿,母牛与绵羊之比为1:6~7(注:弗雷德·A.香农:《农场主的最后边疆》,第208页。)。

牧羊业在西部开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羊比牛更多地与一些早期拓殖区联系在一起。西南部的得克萨斯州,是“牧牛王国”的“摇篮”和“大本营”。到1880年后,其牧羊业迅速发展起来,羊的产量超过800万只而跃居第一位(注:罗伯特·G.费里斯编:《勘探者、牛仔和移居垦殖农民》,第61页。)。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和华盛顿等太平洋沿岸诸州,在内战前就开始养牛。在“淘金热”时期,加利福尼亚的养羊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内战后至80年代初曾居领先地位。在1880年,该州的洛杉矶等7个县内,每县都放牧10-30万只绵羊。这一年加利福尼亚因产羊过剩,还向新墨西哥输送了4万只优质美利努羊(注:勒鲁瓦·R.哈芬、W.尤金·霍朗、卡尔·C.里斯特:《西部美国》,第435页。)。俄勒冈和华盛顿从40年代就从东部引进优质羊饲养,但规模较小。在加利福尼亚的影响下,羊群在俄勒冈和华盛顿繁殖得很快,数量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太平洋沿岸各州在内战后虽然还在不断从东部引进优质羊种,但到80年代,这些州更多的是不断把羊群驱赶到内布拉斯加和堪萨斯的育肥地,或销往东部市场。如1882年8月,俄勒冈、爱达荷和内华达就向东部驱赶了20余万只羊(注:约翰·K.罗林森:《怀俄明——牛的足迹》(John K.Rollinson,Wyoming,Cattle Trails),卡尔德威尔1848年版,第343页。)。

牧羊业对山区诸州开发所起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内华达、犹他、科罗拉多、爱达荷、怀俄明和蒙大拿被称为美国的山区“八州”。牧羊业在山区诸州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新墨西哥,牧羊业从殖民地时期就在其经济中占据优势。在美国内战后它虽然逐渐丧失了“领头”和“中心”的地位,但仍是产羊数量最多的领地之一。新墨西哥在1865年后仍然继续向一些州和领地输出绵羊。在其境内,也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羊群,1888-1890年为350万只左右,保持着位居第三的地位(注:E.O.伍顿:《新墨西哥放牧区的问题》(E.O.Wooten,The Range Problem in New Mexico),拉斯克鲁塞斯1908年版,第24页。)。1865年,新墨西哥牧羊人把羊群放牧到了科罗拉多领地的东部。到1876年,牧羊业已扩大到整个领地。科罗拉多的牧羊主自夸,他们的羊与新墨西哥的一样多,约为250万只(注:勒鲁瓦·R.哈芬、W.尤金·霍朗、卡尔·C.里斯特:《西部美国》,第434页。)。亚利桑那牧羊业的迅速发展得利于加利福尼亚退出领先地位。牧羊场主很快占据了亚利桑那的大部分牧区。在1891年,该领地的70万只羊产了500万磅羊毛(注:霍华德·R.拉马尔主编:《美国西部读者百科全书》,第42页。)。内战后,摩门教徒继续从新墨西哥和东部引进优质羊种,不断改良羊群。到80年代初,在犹他北部和中部建立起了大牧羊场。沿科罗拉多河和绿河流域,也放牧了大量羊群。犹他的牧羊业非常兴旺,牧区有过载的趋势。摩门教徒对整个大盆地牧羊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爱达荷、蒙大拿和怀俄明牧区的羊群主要来自太平洋沿岸各州和犹他州,也有一些来自东部。这些北部牧区,被优质而富有营养的牧草所覆盖。那里的牧羊业发展很快,能出产优质的羊毛和羊肉。1870年,羊群出现在怀俄明。到1886年,该领地拥有的羊已有250万只;至1900年,则猛增到2750万只(注:欧内斯特·S.奥斯古特:《牧牛人时代》,第230页。)。这一年,西部牧区共产羊3800多万只,其中山区“八州”占大多数(注:霍华德·R.拉马尔主编:《美国西部读者百科全书》,第1104页。)。

西部牧羊业对美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到20世纪初,羊与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固定下来。1900年,西部羊的产量达到了最高峰,约占全美国总产量6150万只的62%。西部羊的数量超过了牛的数量。牛主要占据大平原地区,羊的70%分布在山区各州(注:弗雷德·A.香农:《农场主的最后边疆》,第208页。)。山区八州中每个州羊的数量都超过了牛。如怀俄明在1902-1910年间,其羊的数量达600万只,而牛则不足100万头(注:霍华德·R.拉马尔主编:《美国西部读者百科全书》,第1292页。)。在1865-1900年间,被从西部向东部驱赶的羊约有1500万只(注:罗伯特·E.里格尔、罗伯特·G.阿塞恩:《美国西进》,第488页。)。这些成功的长途驱赶,不仅使牧羊业在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经济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也保证了西部对东部的优势地位。西部各州向东部输送了大量羊毛,为美国毛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怀俄明在20世纪的头25年中,其羊毛年产量达到布里斯宾夸张预测总量的13%,为3900万磅(注:弗雷德·A.香农:《农场主的最后边疆》,第210页。)。犹他的羊毛年产量也达150万磅,有3/4运往东部。摩门教徒把手纺车、织机和梳毛机带入犹他。不久,羊毛的加工和制造从家庭移入工厂。羊毛制造业兴旺起来。到1882年,犹他已有10家羊毛厂,其中一家工厂装备了3000枚锭子。毛纺织厂和摩门教徒的其他企业一样,采用合作制。最大的是普罗沃制造公司。这些毛纺厂加工了整个大盆地所产羊毛的1/4。余下的运往东部,制成毛毯和衣服后再反销西部(注:勒鲁瓦·R.哈芬、W.尤金·霍朗、卡尔·C.里斯特:《西部美国》,第435页。)。

养羊业在当今美国西部仍很重要。特别是在印第安人保留区、山区和半干旱地区更是如此。在新墨西哥、犹他、爱达荷、内华达和得克萨斯西部辽阔的爱德华高原地区,绵羊的产量超过了牛。在亚利桑那、科罗拉多、怀俄明和蒙大拿,也出产大量优质羊毛和肉羊。怀俄明州在本世纪的60年代,其农业年收入为2亿美元,养羊业占其中的15%(注:霍华德·R.拉马尔主编:《美国西部读者百科全书》,第1293页。)。亚利桑那州在1982年仍饲养了37.7万只羊(注:吴纪先主编:《美国五十州》,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25页。)。由于这些地区暴风雪和野兽较多,一般采用有围栏和羊舍的小群饲养方式。如在爱德华高地,牧场把几块牧草地围起来,实行科学养羊。被雇用的牧工骑马巡查围篱、捡回运货车、修理风车、医治病羊、防范野兽侵袭;在牧羊主监督下,以高超技术阉割羔羊。牧羊时,牧羊人多半带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吃住在一辆小吨位的野营车上。他们从吉普车、飞机或直升飞机上得到供应品。以这种机械化运作的方式养羊和放牧,在西部多是以较小羊群为单位。牧羊狗仍然是牧羊人必要而忠实的伙伴。在山区,依旧保持小道赶羊的习俗。由于工资低,很难雇到合适的牧羊人。一些牧羊场主雇用非法进入美国的墨西哥流动工人。牧羊主自己也做很多工作。他们不再完全依赖羊毛和羊肉的生产而生存,而是在牧羊场采取多种经营。

标签:;  ;  

美国西部牧羊人帝国的崛起_牧羊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