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作者指南的特点与作用_科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作者指南的特点与作用_科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作者指南的特征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一流论文,特征论文,作用论文,环境论文,指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期刊作者指南是期刊为作者提供相关写作要求与相关信息的平台,其主要目的是让作者了解期刊的办刊宗旨,刊登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编辑坚守的根据相关政策制定的编辑方针、伦理和科学标准,以及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符合学术规范且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

早期的作者指南作为科技期刊中相对固定的组成部分,是以格式指南为主,具有指导作者稿件撰写、投寄论文的功能。期刊网络化的发展,作者指南通常通过期刊主页在线发布,这为作者指南的信息量在广度和深度上提供了技术和环境支持。如何利用作者指南,向作者传递更多的有关学术规范的信息,已经引起了国际科技期刊主办者的关注。这点从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或学会对其作者指南的独具匠心的苦心经营就可窥见一斑。与仅以印刷版本流通时期相比,在网络环境下,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作者指南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对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作者指南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其内容广泛,版面考究,信息传递量大,形式多样,除具备指导作者撰写论文和投寄稿件的基本功能外,已经成为宣传相关政策、科学标准、学术规范、科研诚信等的重要场所。

1 《自然》和《物理评论快报》作者指南的主要内容

创刊于1869年的《自然》(Nature)是历史较为悠久、具有极高声誉的覆盖自然科学多个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期刊。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版面非常珍贵,作者指南仅占据了很少的篇幅,主要是指导作者如何按照期刊要求撰写论文和投稿。进入20世纪90年代,《自然》出版集团的作者指南已经作了很大的修改,并通过期刊主页在线发布。

目前,在《自然》的作者指南[1]中,除提供论文体例和投稿指南外,还提供了2009年4月30日修订的面向作者、审稿专家的出版政策指南最新版本。

出版政策指南分为以下几部分:

(1)原创性研究的出版道德规范(Publication Ethics),内容包括作者身份(authorship),重复发表(duplicate publication),剽窃(plagiarism),伪造(fabrication),数字化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manipulation),竞争中的经济利益(competing financial interests),保密和先期宣传(confidentiality and pre- publicity)等方面的政策;

(2)出版原创性研究的生物伦理(Bioethics),内容包括活体实验(experiments on living organisms),生物安全(biosecurity)和生物伦理(bioethics)等方面的政策;

(3)材料和数据使用(Availability of materials and data),内容包括突变系和细胞排列(mutant strains and cell lines),序列和结构(sequences and structures),微阵列(microarrays)和其他支持数据(other supporting data)等方面的政策;

(4)同行评审政策(peer- reviewers' Policy),内容包括对同行专家的建议(advice for peer- reviewers)和同行评审过程相关政策(policies relevant to the peer- review process);

(5)作者与新闻媒体及学术会议交流的政策(Nature journals' policy on author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media and at scientific meetings);

(6)出版材料的更正、收回和补充政策(Nature journals' policy on corrections,retractions and other amendments to published material);

(7)出版许可(License to publish),内容包括自然出版集团的出版许可制度(Nature Publishing Group's license to publish policy)和作者再使用条件(conditions of re- use for authors);

(8)政策反馈(Policies feedback)。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是美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系列物理学术期刊之一,是物理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一流期刊。在其网页上有关作者指南部分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2]。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性说明、稿件的投寄、版权政策、免费阅读、相关政策和条例、投稿技巧、职业道德。每一项内容都具体而翔实,因内容较多,在此不再一一叙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

从以上两份科技期刊作者指南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无论是综合性期刊还是专业性期刊,办刊者都在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在作者指南中传递期刊的办刊理念,传播出版及学术道德规范。

2 作者指南的特征

尽管网络环境下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作者指南的内容因期刊的不同各有差异,但总体来看其共同特征也比较明显,经过仔细研究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 对原创性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强制化

《自然》出版集团对原创性论文中摘要部分的写作给予了具体要求[3]。对于完整的研究论文,要求有独立的字数在150字以内的摘要,不包括参考文献、数据、缩写等,使用1~2句介绍相关研究领域背景,做到让各领域的科学家能够理解;随后使用2~3句更为详细的专业背景介绍,使相关专业领域的科学家理解;使用一句话清晰阐述所研究的具体内容;用“Here we show”等表达方式总结主要研究结果;最后使用2~3句给出结论。

对于研究快报,为了节省版面,无需单独的摘要,正文第一段起到摘要和引言的双重作用,字数要求在200字左右。与研究论文的差别在于,该部分应包括参考文献引注。具体写作要求与研究论文的摘要基本一致。

在2009年《自然》出版集团的出版政策中,强制性要求作者撰写“作者贡献”(Author contributions),清楚指明所有署名作者的具体贡献。“作者贡献”在新的出版政策中,由之前的鼓励改为强制要求作者提供。对于这一举措,据其编辑介绍[4],《自然》杂志从1999年首次使用“作者贡献”以来的10年间,投寄《自然》出版集团期刊的论文作者自愿使用“作者贡献”的比例逐年快速增加。在美国物理学家舍恩和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造假事件发生以后,2007年《自然》出版集团在出版政策中鼓励作者撰写“作者贡献”,向科学界公开每位作者对论文的具体贡献,一定程度上对科学界时常出现的“荣誉作者”等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了遏制作用。鉴于科学界对这一举措的反应和要求,2009年《自然》出版集团再次对作者提出了强制撰写“作者贡献”的新要求。笔者认为,“作者贡献”与致谢放置在一起,进一步明确了署名和致谢的不同作用[5],有利于作者正确使用署名和致谢,为日后因重大贡献获得学术奖励以及因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的处罚提供了明确的界定依据。

2.2 对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发表规范化

科学研究的宗旨是尊重自然,造福人类。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重要话题。生物安全、核能的合理使用等问题都对科学家们提出了挑战。当务之急是科学出版必须要遵从一定的规范要求。

《自然》出版集团在作者指南中就生物安全问题制定了相关政策[1]。对有关人体和动物等活体实验研究成果提交的研究论文,作者必须提供相关机构的许可证明。考虑到生物武器可能带来的威胁,相关论文的发表需通过同行评审专家的评估,并平衡出版利益和潜在威胁。

随着科学研究手段的复杂化,协同的大科学研究环境已经在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材料和数据的共享成为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出版集团要求作者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下将发表的研究材料、数据和相关协议提供给读者。要求作者向一些学术共同体认可的数据库提供研究信息,如生物医学界的基因库等[1]。

2.3 对版权规则的细节清晰化

版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版权规则涉及论文的版权转让,作者在论文撰写中对他人和自己先前研究成果的恰当使用,作者将已发表的论文在作者本人或单位网站上粘贴使用,以及重复发表等一系列的政策。

《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不要求作者的版权,但要求作者签署一份独家的出版许可文件。允许作者在其本人或研究所的网站上以PDF格式刊登已经发表的论文[6]。

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科学》(Science),在其作者指南中对版权转让的目的、意义、作用和实施细节都做了翔实地说明[7]。对已经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的再次印刷出版问题,《科学》的版权协议规定,作者在将其本人论文的内容用于如专著、综述论文等的撰写时,要正确引注,并说明这些信息来源于《科学》;使用他人的论文的文字部分时,要求引用、参考文献中标注及文后著录等方面恰当、准确;使用他人论文的图、表时,除准确引证外,必须事先获得AAAS的书面授权,方可出版使用。同时,对学位论文撰写、会议口头报告、教学以及在线使用等情况下,如何使用发表在《科学》上的信息都做了相应的规定。

对重复发表的问题,美国化学学会在其《化学研究中出版道德指南》(简称《指南》)[8]做了相应规定,对已经以快报形式发表过的论文可以再次发表完整的研究论文,但必须将快报发表的相关信息,以参考文献形式在文中正确标注,并在参考文献表中准确著录。

2.4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和查处措施具体化

对目前科学界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各期刊在作者指南部分不惜花费大量笔墨强调其危害,以及处理原则与措施。

《自然》出版集团作者指南中道德规范部分,给出了重复发表、剽窃和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依据,对可能出现的不端行为的查证及对已经查实的论文的处理,都制定了详实的政策。对于一些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剽窃行为,编辑部将组织调查。剽窃行为被确定后,编辑部会通知作者所在单位和为作者提供基金资助的机构,把所有相关材料在线链接,并做相应标记,依据剽窃程度,最终可能撤销已发表的论文[1]。

IEEE旗下的期刊对不同程度的剽窃划分了5个级别,并按级别对具有剽窃行为的作者给予不同的处罚,如在3~5年内,禁止作者在IEEE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并通知合作者编辑部的决定;对情节严重的作者,编辑部会将其列入“黑名单”,特别留意他们将来提交的论文,并对其进行更加严格的评审等[9]。

2.5 对科学出版责任明确化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出版氛围,国际各类学会和协会对出版道德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美国化学学会出版了《指南》[8],对编辑、作者、审稿专家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并规定了在非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业内规范。《指南》中规定,编辑应对所有投稿做出没有偏见的判断,评判的依据是论文的价值而不是作者的种族、信仰、国籍、性别、资历和单位,以及如何处理编辑本人提交的论文、尊重作者的学术独立性等相关问题;作者的义务是提交准确的研究报告并论述其重要性,同时提醒作者注意发表信息的可重复性、避免研究论文的拆分及一稿多投行为、参考文献的遴选、署名作者的责任等;同行评审是学术论文发表的重要步骤,每一位科学家都有责任参与公正的评审;强调了论文评审过程中保密的重要性,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专家都必须遵守相关的保密政策;对于各种涉及的利益冲突也进行了详细说明。除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外,科学家以其他形式发表研究成果,如出版著作或发表科普文章时,应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样准确和无偏见地解释科学内容。科学家对公众宣布某项发现时,应有大量的已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论文作为支持;未发表的大量实验工作和研究结果支持的发现,在向公众公告的同时,应尽快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科学家们应该意识到,通过新闻媒体、电子数据库、电子公告栏公布的研究结果,可能被期刊编辑等同于已经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过。

美国化学学会规定,若欲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上发表论文,在提交论文时编辑部要求作者阅读该指南,并要求作者承诺自觉遵守。

在2009年《自然》出版集团出版政策指南中,新加入了关于研究团队中资深作者的责任这部分内容,明确了论文合作者中至少有一名资深作者,其责任是在提交论文之前,代表研究团队负有至少以下三方面的主要职责:(1)保存论文基于发表的原始数据,利于再分析时使用;(2)确保论文中图和结论准确反映收集的数据;(3)在共享研究材料、数据、试剂和编制运算规则方面,保证将读者获取这些资料的障碍减到最小[1]。

2.6 对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常规化

许多国际一流期刊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教材和案例,引导作者正确处理出版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强化其职业道德。

美国化学学会版权委员会就青年学生在出版过程中常见的版权问题,撰写了有关版权规则方面的教材,以演示文件(ppt)形式在作者指南中在线发布。该教材对版权的拥有、使用等做了指导,明确了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期刊论文和在线使用论文的版权归属,作者使用的范围及其规范[10]。

IEEE在其期刊的作者指南中,专门提供了就版权、专利、剽窃、商标等方面的教育材料[9],引导作者正确处理有关事宜。在专利教材中,对专利的定义、历史、申请范围和程序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涉及剽窃的教材中,介绍了IEEE对剽窃的定义,并按照剽窃的程度分为5级,针对不同级别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各种教材内容翔实、生动。

美国物理学会属下的期刊作者指南中,在职业道德部分,对出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如署名问题、利益冲突、发表荣誉权等常见现象提供案例讨论和分析[2],以帮助作者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

3 作者指南的作用

回顾科技期刊的发展历史,我们看到,作者指南在各学科向前规范地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1 作者指南是传递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规范的重要途径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科技期刊一直担当规范学术研究方法、统一研究和出版标准的重任。在1717~1726年,时值科学活动的早期,欧洲科学家已经定期地将德国和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其他地方有关气象观测结果收集成册。由于当时各地所用观测仪器标准不统一,降低了这些观测结果的价值。1723年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期刊《皇家学会哲学会刊》在期刊里夹了一份征集信,要求进行气象观测的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每年向学会提交其观测报告,针对当时观测仪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征集信对观测时应采用方法的标准进行了规定和说明[11]。这封征集信就是典型的作者指南,通过这份早期的作者指南,规范了当时气象观测标准,使在不同地区的测量结果有了可比性,提高了学术研究的价值。

19世纪科技期刊引入的参考文献标注方法,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继承性,明确区分了作者本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杜绝剽窃他人成果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历经近200年,参考文献标注格式一直在不断演变,时至今日,依照学科、地区的差异,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种类繁多。据统计[12],目前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就有200多种,为了达到学术出版的规范要求,各期刊在作者指南中对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要求。

3.2 作者指南是指导作者撰写论文和投寄稿件的主要依据

作者通过阅读作者指南,可以了解期刊的办刊宗旨,期刊关注的热点问题,论文的投寄,论文评审及发表过程等。作者依据以上内容,以及期刊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长短、图表的数量等要求,选择适当的期刊,撰写和投寄论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除内容和形式有所变化外,上述内容一直是作者指南的基本组成部分。

虽然不同的期刊,其论文的体例格式千差万别,但是各期刊对论文格式的要求却越来越具体,很多IEEE期刊作者指南都为作者提供了论文的撰写模板;《物理评论快报》在作者指南中提供国际通用分类代码,如PACS代码、PACC代码等。为了作者在参考文献中准确使用期刊的缩写,《物理评论快报》在作者指南中提供了相关具体信息[2]。

由于不同科技期刊的稿件处理方式有差异,期刊引导作者按要求投稿显得更为重要。正确的投稿过程不仅节省了作者投寄稿件和查询稿件处理过程的时间,也会为编辑和审稿专家快速、准确、客观审理稿件提供便利,从而极大地提高稿件审核和出版效率。具体、翔实的作者指南对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很大帮助。

3.3 作者指南是倡导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的最好平台

国际很多研究学会以期刊作者指南为平台,倡导和树立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各学会指导作者,尤其是新涉足科研领域的青年学子和青年科学工作者,从论文的剽窃、版权、专利等方面,通过教材和案例等渠道,广泛宣传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及处罚政策,随时提醒作者对不端行为的防范、监督和揭发。对涉及科学伦理的问题,提醒作者依据研究规范办理相应手续,以保证科学研究的可信性和准确性。

《自然》出版集团出版政策指南中,对剽窃定义为将他人的成果占为已有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将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数据、图表、语言等应用于自己的论文中,而没有在文中给予正确的引注及文后准确的参考文献著录。同时,将作者本人已经正式发表过的内容重复发表而未正确标引的行为称为自剽窃行为[1]。

4 启示

科技期刊除具有传播科学信息和学术交流等功能外,对培养科技人才也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于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青年科技人员,论文撰写和发表是他们进入科学共同体的门槛。期刊的作者指南对他们了解科学的行为准则、伦理道德、学术规范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作者指南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科学界的要求,其内容不仅对初入科学大门的青年科技人员必不可少,对已经从事多年科技工作的研究人员,甚至对资深科学家实时了解科学出版政策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科学界的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发生,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教育部2009年3月19日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七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一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是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是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是伪造注释;五是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是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是其他学术不端行为。上述不端行为在国际科技期刊的作者指南中都有比较详细明确的界定和说明,并引导作者如何避免。与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作者指南相比,我国科技期刊的作者指南普遍简短,所包含的内容偏少,信息量相对较少,一些重要的具有警示作用的内容不够突出和鲜明,这需要引起我国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的重视。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学研究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在推动科学事业规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界一直致力于充分利用科技期刊出版阵地,规范科学行为。科技期刊在传播科学信息的同时,也应利用好这些面向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宝贵资源,不失时机传播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等学术规范行为。借鉴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中作者指南的做法,对办好我国科技期刊和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对避免因无知或无意而发生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收稿日期:2009-06-10

修回日期:2009-09-21

标签:;  ;  ;  ;  ;  ;  ;  

网络环境下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作者指南的特点与作用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