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_非智力因素论文

论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_非智力因素论文

略论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用论文,智力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非智力因素由于其引动、定向、激励、强化的作用,影响着智力活动过程,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促进了智力质的飞跃,从而加速了智力发展速率,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可概括为:学习效果=智力+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智力活动智力发展速率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成功地完成学习活动,不仅需要有较好的智力,还要有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以及必要的注意力集中状态和谦逊、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格潜质。这些良好的个性特征均属非智力因素,其发挥状态如何,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对学习个人智力的发掘,无疑地也产生或正或负的效应,因此,对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试从智力活动、智力发展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对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作一刍论。

一、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活动过程

非智力因素是指能力和能力之外的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在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如果把人的整个智力活动的全部心理活动看成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是由两个子系统协同作用构成的。其一是智力因素构成的子系统,它起着智力执行、操作的功能,承担着对智力活动内容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任务。另一个是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动力、调节系统,它虽然不直接参与具体的智力活动,但却起着引动、定向、激励、强化智力活动的作用。人在智力活动中,积极的感知、有目的的观察、以及思维、想象等活动的积极开展,与对活动内容怀有浓厚兴趣、对活动目的意义的认识分不开;而紧张艰苦的脑力劳动的持久开展、必要的注意集中状态、思维的独创性、想象的广阔丰富等又与人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非智力因素时刻都在起作用,它不仅发动、调节、维持智力活动过程,还能弥补人智力上的某些不足。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事物的实质。浓厚兴趣所激发的求知欲能使人废寝忘餐、专心致志,并以苦为乐,达到较高的学习境界。相反地,当人对智力活动本身缺乏兴趣时,轻者则感到索然无味,重则把学习活动当成苦差事,当然便极大地削弱认识活动过程的效果。动机则是促进人活动的内部推动力,它对活动具有选择、定向、维持的作用。明确的活动动机,使人在智力活动之前对活动任务的目的、结果、必要性、可行性、计划、步骤等清楚明了,这能在活动过程中加以调整、有所趋避,而当动机强度适宜时,它对活动的维持、保证活动目标的正确性也起重要的作用。据对成就动机的强弱在完成困难任务的坚持性上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者中,有46.7%能坚持任务的完成,而成就动机弱的仅有2.2%能完成。研究也表明,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都与学习任务的完成存在着正比相关。因此,兴趣、动机对智力活动开展、深化、维持以及活动目标的达成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而情绪情感对智力活动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激活、动力、转化。情绪发生时,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心理现象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影响整个大脑的机能。研究发现:愉快情绪有利于操作,有利于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的开展。动力作用是指情绪对智力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积极的、乐观的情感在活动中表现为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忘我的痴情,驱使人的智力活动更加积极主动,这是增力。相反的则会减弱人的活力,压抑人的智力活动,这是减力。从这一点看,情绪能放大或缩小人的内驱内。情绪情感还能把智力活动的结果转化成有效的强化物,当人取得成功时,成功的体验会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水平,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相反地,失败的体验往往会使人紧张、焦虑、自卑、消极,导致动机水平下降,积极性削弱,尤其是屡遭失败的消极影响更大。也有不少人在遭到失败后,动机水平提高,动力增强。总之,情绪在动力转化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良好的情绪会使活动进程加快并能顺利完成,否则进展缓慢或向相反方向发展。因此,在各种智力活动中,“情感投资”往往是高效的。

在智力活动过程中,目标的坚定性、毅力的坚韧性,自强自信等人格特点又与人的意志、性格特征紧密相联。意志坚强、性格优良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意志在智力活动中具有定向、维持、监督的功能,它能使人坚定目标,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不断调节、支配个体的行动指向预定目的。故墨子说:“志不疆者智不达”。而积极良好的个性特征不仅有助于提高智力活动的效果,而且还能够补偿智力与能力的某些不足。如观察力差可通过培养主动性、坚韧性等性格特征加以补偿;而反应迟缓则可通过勤奋、刻苦的锻炼来提高灵敏度,并以细心、一丝不苟、认识负责的踏实作风,来保证智力活动达到预定的质量。慢智思维的人经过艰苦和充分的脑力活力,也有可能达到智力活动的高水平。常说的“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道出了个中的道理,这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常常超出人们的认识”。

非智力因素之所以能对智力活动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有其产生的内在机制。从认识理论的角度来看,兴趣动机是一种个性倾向性,它一产生便会激起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导致认识结构平衡的打破,从而发生一种心理推动力,力求建立新的平衡,推动认识图式的不断扩建重构。从生理机制来看,人的智力活动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是互为一体的。当人对活动本身怀有浓厚兴趣、并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热忱时,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注意神经元”以及与智力活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的活动活跃,这就保证了大脑对新信息的选择、分析、整合;同时,无关的干扰被排除于意识之外,神经联系广而快,使得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表现出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有关的事物,观察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加强。想象力丰富,情绪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此时,神经系统活动的某些弱点如想象狭窄、观察片面、慢智思维等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补偿。如此,非智力因素的正常发挥对于智力活动过程便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把非智力因素看成是一个动力系统,没有这个系统的启动和积极活动,智力活动过程便无从顺利开展。

二、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发展

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由于其发动、定向、激励、强化等的作用,不仅影响了智力活动过程,而且对智力发展速率也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整体结构来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协调发展的统一体。心理发展整体性特征告诉我们,心理的变化发展不是个别心理过程或个性孤立的变化,而是整个心理面貌的改变。心理的各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某一方面的发展,总是在其他方面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发生的;而每一方面的发展,又必然带动其他方面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因此,智力的发展以一定的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而非智力因素发展了,又必然引起智力的发展。如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的提高,势必对思维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坚定自信的性格特征的获得,对记忆效果(研究发现:自信心是影响识记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影响记忆的准备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的提高也产生积极的作用。心理发展阶段性特征又指出:心理各个方面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量变的一定积累,引起突进性的质变,使个体心理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因此,优良的非智力因素正常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智力的质的飞跃,从而加快了智力发展的步伐,使智力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次,从心理发展动力理论来看,智力发展的动力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即个体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新的需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需要代表着新的一面,是智力发展的动机系统,它以动机、目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形态表现出来。其中兴趣和动机是最活跃、最现实、最直接的成分。原有心理水平和智力结构在这对矛盾中则代表比较稳定的一面,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是产生内部动力的基础。这个基础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个性特征(如理智、情感深度、意志强度、性格、兴趣、爱好等)和当时的心理状态(如注意、心境、态度等)是重要的构成因素。而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就成为智力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对智力的发展速率产生巨大制约作用。古今中外,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发展的例子俯拾皆是。清代学者辛实斋年轻时智力呆滞,一天读百余字都很吃力,但他也并不气馁,下了“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的决心,结果熟读经史,并写成《文史通义》巨著。十九世纪美国盲聋哑女孩凯特·海伦,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严重残疾所带来的种种困难,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刻苦学习,终于成为著名作家、教育家,被誉为十九世纪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以上二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虽然智力水平一般甚至有认识方面或者生理方面的缺陷,但一旦形成了“非智力心理优势”,便能使智力上的欠缺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而智力优良者,具有了积极的非智力心理特征,便使智力的发展如虎添翼达到更高水平。相反,消极的非智力因素会导致一个人智力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世间不乏有小时才智过人而长大成人后智力平庸者,究其原因,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应有发展是主要因素之一。

三、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效果

由于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活动过程,影响智力发展速效,也就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育实践中,智力正常的学生在相同学习环境下其学习效果却往往不尽相同,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常可见坚定而自信的学生,总是把学习看成一件乐事,绝不会因学习上遇到困难而泄气。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之于缺自信和勤奋精神的学生要好得多。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其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动机和兴趣强烈,独立积极、不甘落后,情绪稳定、自信心强,敢露锋芒,意志坚韧,富有幻想,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创造能力也比较突出。而学习落后者则大多学习自觉性不高,意志薄弱,缺乏持续性,易分心和受干扰,懒于思考,依赖性强。英国心理学家特曼曾对1000名超常儿童追踪研究了30年,得到的结论是:能力和成绩之间绝不完全相关,相中20%成绩最高者与20%成绩最低者相比较,明显的差别是两组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很不相同。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祝倍里对大学学生成绩优秀者和落后者的原因调查也证明,学习成绩的差异很多并非智力上的问题,而是个性上的因素所导致。如一项关于兴趣的研究表明,学龄初期儿童从事带有智力竞赛性质而能引起很大兴趣的作业时,正确率达98%,而在从事没有这种情境的作业时,正确率仅有29%。另一项研究也指出,导致学生好成绩的各种因素中,兴趣占75%,使学生学习失败的各种因素中,缺乏兴趣占35%。这就有力地佐证了皮亚杰提出的一个论断:一切有成就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一语道破了非智力因素“志”在学习活动“事”中的作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是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佼佼者,多数智力水平高于常人,但并非全部是因智力水平而夺冠的,其中也不乏原来智力水平无异于常人者。但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因此,智力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非智力因素呈良好态势并能获得最佳发挥,其学习成绩决不会落后,而且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就前分析说明,在学习环境、教育条件及智力水平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如下等式:

学习效果=智力+非智力因素

这个公式的内涵既否定了把智力水平等同于学习成绩的片面认识,强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由于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发展了智力活动过程,促进了智力发展速率,使学习效应充分增大,其学习效果就不是1加1等于2,而是大大超过1加1之和。换句话说,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最佳结合并获得充分发展时,学习将获得最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忽视非智力因素而谈智力发展、谈学习效率,是不切实际的空话。因此教育教学上一定要把重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摆到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的位置,认识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才能促进学生心身的全面发展,才能把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真正落实到实处。

标签:;  ;  ;  ;  

论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_非智力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