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转换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_形容词论文

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类论文,语义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词类转变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尤其是汉语,由于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词类转变时词形上没有变化,就使得这个问题更加复杂。本文讨论现代汉语中名形词类转变问题,包括由名词向形容词转变和由形容词向名词转变两个方面,主要讨论前者,也涉及到后者。

语言的演变是无休止的,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把词类转变看作是一个过程,包括兼类和活用,兼类是词类转变的完成,活用是词类正处在转变之中,或仅仅是临时发生了转变。典型的兼类和活用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从活用到兼类是逐渐过渡的,在过渡中二者的界限不是很分明。活用的时间久了,使用的频率高了,就会被看作是兼类。兼类和活用都是词类转变,只是处于不同的阶段。所以本文在讨论词类转变时,有的属于兼类,有的属于活用,对二者不作严格的区分。

由于名词向形容词转变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有扩大的趋势,所以备受人们关注,有很多文章在探讨这一问题。我们想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看一看哪些名词有可能向形容词转变,它们的语义特点是什么,转变的过程如何,并试图从语义上给予一定的解释。

1 概念意义和性质意义

为了说明名词的语义特点,我们把词义(注:“词义”在本文中是指词的某一义项的意义。严格地说,应该叫做“义位”。但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仍采用传统的说法,称之为“词义”。)分为两类:概念意义和性质意义。

1.1概念意义。概念意义是词的本质意义,是人类认识某一客观事物的结果,是词义指示的内容。具体地说表现为词典中的释义(注:对词的释义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修订本)为标准。释义文字出自《现汉》(修订本)的,不再一一标出;出自其他词典的,则随文注明。)。名词的概念意义体现了名词的事物义。例如:

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油:动植物体内所含的液体脂肪……。

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传统: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

1.2性质意义。性质意义是概念意义所包含的,可以分为两类:附加性质义、内在性质义。附加性质义不是词义本身所具有的,而是词义所指的那类事物所含有的性质。例如,“农民”所指的那类人含有“朴实、憨厚、土气、保守”等性质,“油”所指的那类事物含有“滑”的性质,“艺术”所指的那类事物含有“具有独创性(独特)”和“外形优美(美观)”的性质,“传统”所指的那类事物是祖先传下来的,很早以前就存在的,因此含有“陈旧、保守、甚至跟不上时代”的性质。附加性质义有很强的社会文化色彩,往往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但由于附加性质义是以某种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为基础的,所以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漫无边际的。

内在性质义是词义本身所具有的,是包含在词义之内的。例如:

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背运:不好的运气。

威风: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

英雄: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热情:热烈的感情。

模范:值得学习、(值得)作为榜样的人。

热门:吸引许多人的事物。

行家:内行人。

土气:不时髦的风格、式样等。

宝贝:珍奇的东西。

这些词的词义下面带着重号的部分就是内在性质义,它是词的概念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别性特征。现代语义学认为词义是由若干个义素组成的。如果用义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以上这些名词所含有的义素及义素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可以概括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表示性质(内在性质义),另一部分表示事物的类属。如果把它们分别叫做性质义素和类属义素的话,这些词的概念意义(词义)就等于性质义素与类属义素之和,即:词义=性质义素+类属义素。

1.3附加性质义和内在性质义(性质义素)有很大的区别。附加性质义与概念意义的关系是间接的、不固定的,性质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而内在性质义与概念意义的关系是直接的、固定的,角度也是单一的。但二者并不是毫无关系,有的附加性质义用得久了、多了,就会逐渐趋于稳定,固定在词义中,这样就有可能转变成内在性质义。例如:“学究”原指“读书人”,后来也指“迂腐的读书人”。这样,“学究”本来含有的附加性质义“迂腐的”就转变成了内在性质义。类似的还有“小市民、市侩”等。

2 名词性质义的强弱

一般说来名词所指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属性,也就是说名词都含有一定的性质义。但名词的性质义不是均等的,有强弱之分。关于名词性质义的强弱,首先可以从性质义类型的角度来观察。如前所述,附加性质义是间接的、不固定的,而内在性质义是直接的、固定的,所以具有内在性质义的名词的性质义要强于只含有附加性质义的名词。其次可以从名词小类的角度来观察。能够向形容词转变的名词可以分为抽象名词和具体名词两大类,具体名词包括指人名词、指物名词和专有名词。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2.1抽象名词。如果把事物和性质看作语义的两极,当名词的事物义强时性质义就弱,反过来,当性质义强时事物义就弱。抽象名词所指的不是有形的实体事物,不能和有形的实体事物挂上钩。它是人们对抽象事物性质的概括,其中的性质义和事物义的界限比较模糊。而具体名词所指的是有形的实体事物,能够和有形的实体事物挂上钩,其中的性质义和事物义的界限自然比较清楚。因此抽象名词的事物义比具体名词要弱一些,而性质义要强于具体名词。而且相当多的抽象名词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内在性质义,如上文提到的“典型、威风、热情、热门、土气、背运”,再如“新潮、傲气、关键、礼貌、纯情”等。这说明抽象名词常有明显的性质义。

2.2指人名词。在具体名词中指人名词(包括动物名词)的性质义最强。能够向形容词转变的指人名词大都是表示某种身份或某种类型的。某种身份或类型往往包含着人们的公认性质,比如“绅士”现在公认具有“风度高雅、很有教养、对女性非常热情而周到”的性质,因此含有明显的性质义。而且有些指人名词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内在性质义,如上文提到的“英雄、模范、行家、学究、市侩、小市民”,再如“饭桶、傻瓜、笨蛋、瘪三、流氓、傻帽儿、浑蛋、草包、草鸡”等。值得注意的是能够向形容词转变的指人名词大都含有褒贬色彩,而且贬义词居多。

2.3指物名词。指物名词的性质义比指人名词弱,它首先使人想到的是有形的实体事物,不像指人名词那样包含着公认性质。而且指物名词词义本身真正具有内在性质义的比较少,一般只含有附加性质义。能转形的指物名词大都是历史悠久的表自然物质的单音节名词,如“油、面、板、土、沙、火、海、花、肉、柴、皮”等。这些词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关系的基本词汇,因此人们对这些名词的附加性质义的认识比较深刻,这样才有可能使用其附加性质义来苗写另一事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词大都属于兼类词,而新产生的处于词类活用阶段的(如“奶油、宝贝”)是比较少的。

2.4专有名词。专有名词的性质义最弱。能够转形的专有名词必须是非常著名的、很有特点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定的附加性质义。然而非常著名、很有特点的专有名词为数不多,所以能转形的专有名词也很少,常见的有“港、阿Q、马列、雷锋”等,现在比较新的说法还有“很中国、很广东”。即便是很著名的专有名词往往也需要一定的上下文铺垫才能活用为形容词。例如:

(1)第二天,陈奇带着印刷厂的厂长来找莫达。厂长姓宋名江,跟《水浒》上那个山大王一个名字。而且黑胖,给人极讲义气的印象。让人感觉挺宋江的。(《羊城晚报》1997年8月8日)

如果没有上下文,单说“挺宋江的”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2.5综上所述,名词性质义的强弱程度从强到弱的序列是:

抽象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专有名词

通过观察大量的名词,我们发现是否能够向形容词转变跟名词所包含的性质义有关,而且成正比,性质义越强转变的可能性越大,性质义越弱转变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在我们收集到的语料中,能够向形容词转变的名词,抽象名词最多,指人名词次之,指物名词再次之,专有名词最少(见附灵)。所以我们认为名词所包含的性质义是名词向形容词转变的语义基础。

2.6上文(2.1-2.4)我们分析了不同的名词小类的性质义的强弱,其实同一小类内部性质义也有强弱之分。就具体名词而言,可以用“像+名+那样+形”格式进行测试。当名词进入该格式后能够填出相应的并且比较稳定的形容词,那么该名词性质义就较强,否则就较弱。例如:

(2)像农民那样……(4)像油那样……

(3)像工人那样……(5)像米那样……

(6)不能要求每个人像雷锋那样…… (7)像张某某那样……

在例(2)形容词位置上可以填出“朴实、保守、土气”等形容词,而在例(3)形容词位置上就不那么容易填出相应的比较稳定的形容词,所以“农民”比“工人”的性质义强。同样例(4)、(6)中可以分别填出“滑”和“高尚、无私”,而例(5)、(7)中很难填出相应的比较稳定的形容词。尤其是例(7),如果你连“张某某”都不认识,怎么填得出形容词来?因此“油”比“米”的性质义强,“雷锋”比“张某某”的性质义强。

3 名转形的语义变化

名词向形容词转变不仅仅是功能上的转变,词义也会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产生新的词义。这种新的词义与原来的名词所含的性质义有着密切的必然联系。例如:

AB

一斤油 这个人太油。

港、澳、台 她的穿戴很港。

坚持原则这个问题非常原则,我们不能退让。

一位绅士你还挺绅士的嘛。

A、B两组中的“油、港、原则、绅士”语义上有显著的差别。A组的表事物,是名词;B组的表性质,是形容词。很明显,B组的性质义是从A组名词所包含的性质义发展变化而产生的。那么这种性质义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认为主要是通过形象比喻和语义偏移使语义产生了变化。

3.1形象比喻。具体名词,尤其是指物名词,有的含有较强的附加性质义。用含有这种附加性质义的甲物来形容乙物,说明乙物像甲物那样具有那种附加性质义。如“这个人太油”就是用含有“滑”这种附加性质义的“油”来说明“这个人”像“油”那样具有“滑”的性质。“滑”本是“油”的附加性质义,但在这种语境中其附加性质义就会独立出来,从而“油”就产生了“滑”的意义。这是一种形象比喻的说法,通过比喻使词义发生了变化,比喻是词义变化的桥梁。这种词法上的比喻往往有相对应的句法上的比喻。例如:铁蚕豆≈像铁那样硬的蚕豆;倭瓜很面≈倭瓜像面那样软乎。但句法上的比喻,喻体名词的词性并没有转变,而且句法上的比喻不一定有词法上的比喻与之相对应。

3.2语义偏移。具有某种性质义的名词,由于语法位置的改变,语义重心会随之发生偏移。表示的不再是名词的概念意义,而是名词的性质意义,包括附加性质义和内在性质义。这时性质意义会突出地显现出来,而概念意义或概念意义中的类属义素相应地减弱或消失,整个词义就相当于性质意义。通过语义偏移而发生语义变化的主要是抽象名词。例如:

(8)这棵树的样子挺艺术。 (11)这几圈我真背运,老不来好牌。

(9)妈妈是很传统的。 (12)你这身儿打扮太土气了。

(10)这个例子非常典型。

(13)现在经济、财贸等专业特热门。

例句中的“艺术、传统、典型”不再表示名词的概念意义,而是表示它们的附加性质义(独特而美观、保守或跟不上时代)或内在性质义(具有代表性的)。例句中的“背运、土气、热门”的构词方式是偏正式,“偏”表示性质义素,“正”表示类属义素。但在句中类属义素消失,词义全部转移到“偏”上,由性质义素承担下来。“真背运、太土气、挺热门”就等于“真背、太土、挺热”。

3.3上文我们把名转形中的语义变化理解为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形象比喻和语义偏移。其实二者有相通之处,尤其是对于具有性质义素的具体名词来说。例如:“她太小市民了”(小市民:指格调不高、喜欢斤斤计较的人)。不论理解成形象比喻,还是语义偏移,“小市民”都表示“格调不高、喜欢斤斤计较”,即“俗气”的意思。形象比喻、语义偏移本质上都是词义从概念意义偏移到性质意义上去。形象比喻也是语义偏移,只不过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实现的语义偏移。

4 名转形的功能转变过程

一般说来,一类词转变成另一类词,二者之间的功能差异越小,转变起来越容易。相反,功能差异越大,转变起来越困难。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差异是较大的,名词的主要功能是作主宾语,能受名量词修饰。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和定语,能受程度副词修饰。那么名词是怎样获得形容词的功能的呢?我们认为主要通过三种途径:间接转变、省略转变、直接转变。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4.1间接转变。间接转变是指名词通过中间过渡阶段逐渐转变成形容词,这是名转形的最主要的途径。

名词除主要作主宾语外,还可以作定语。一般把作定语看作是名词的功能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名词作定语时一律仍旧是名词。有少数名词作定语时词性发生了转变。例如:

A:钢铁战士铁汉子黄金地段木头脑袋要害部位样板工程

B:奶油小生铁哥们儿面倭瓜沙瓤儿新潮发型热门话题

这些作定语的名词语义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示的不再是事物,而是性质(即名词所包含的性质义),语义上非常接近形容词。有些甚至可以用性质形容词替换,替换后语义上基本等值。例如:

钢铁战士≈坚强(的)战士木头脑袋≈愚笨(的)脑袋新潮发型≈时髦发型

这些作定语的名词功能上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不能再受名量词修饰。如:不能说“一根木头(的)脑袋、一块铁哥们儿”。而且更重要的是跟一般情况下的名词作定语不同,它们不能类推。也就是说“同类词不能随意仿效”(吕叔湘1979,47页),“而是决定于习惯”(同上,46页)。比如能说“铁汉子”,不能说“钢汉子”;能说“黄金地段”,不能说“白银地段”;能说“热门话题”,不能说“冷门话题”。所以我们认为这类作定语表性质的名词已经转变成了非谓形容词(B组现在已有形容词的用法,所以更前进了一步,转变成了形容词,详后)。把名词当非谓形容词用,比较自然(参看张伯江、方梅1996,210页)。因为作定语是名词的固有功能之一,只是语义上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所以很容易被接受。当名词转变成非谓形容词,并站稳脚跟后,就有可能再前进一步,“很容易转变成一般形容词”(吕淑湘、饶长溶1981)。因为作定语是形容词的主要功能之一,而且非谓形容词(表性质义)与形容词表示的语义非常接近,语义上已经奠定了基础。所以非谓形容词很容易像形容词那样从定语位置移到谓语位置,并受程度副词修饰。这样非谓形容词(作定语)就成了名词向形容词转变的中间过渡阶段。为了说明名词先转变成非谓形容词,再由非谓形容词转变成形容词的过程,我们列表如下:

名非谓

一两白银 ————

一堆黄土 ————

一吨黄金 黄金时间

博览经典 经典著作

一块铁铁哥们儿

一斤奶油 奶油小生

这专业现在是个热门热门专业

我们是正宗正宗北京烤鸭

位居正统 正统观念

英语专业 专业棋手

优良传统 传统思想

劳动模范 模范丈夫

我们哥们儿特铁。

他长得太奶油了。

这专业现在挺热门。

那个馆子的毛家菜特正宗。

这个人很正统。

听您这话茬儿,您比我还专业。

他的思想很传统。

我姐夫还挺模范的嘛。

从表中可以看出:名词中有一部分有非谓形容词用法(其实就词汇中的全部名词来说只占非常小的比例),非谓形容词中又有一部分有形容词的用法。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名词中先有一部分转变成了非谓形容词,非谓形容词中又有一部分转变成了形容词。

就我们掌握的语料而言,也支持这种观点。比如“铁、奶油、热门、正宗、正统、专业、传统、模范”这些词的确是先有非谓形容词的用法(作定语),然后才有形容词用法的。而且这些词作为非谓形容词地位稳固,组合面宽,显得很活跃。作为形容词是新的用法,地位就不那么稳固,组合面很窄,很不活跃。比如“铁、热门、传统”作为非谓形容词可以说“铁哥们儿、铁拳头、铁人、铁饭碗、铁的事实;热门科学、热门话题、热门专业;传统礼仪、传统思想、传统剧目、传统套路”。而作为形容词只能说“哥们儿很铁、这专业很热门、思想很传统”。其他的组合目前还没有形容词的用法。这说明不仅非谓形容词中只有一部分能转变成形容词,而且就是转变成形容词的非谓形容词也是众多组合中的某些组合有形容词的用法。

4.2省略转变。省略转变是指由于动词省略造成的名词向形容词的转变。

上文我们用“间接转变”来说明名词向形容词转变的过程,这虽然能够解释绝大部分名词是怎样向形容词转变的,但对有的名转形现象却无法解释。例如:

(14)你还真挺本事,愣把他给说服了。

(15)老人的生活挺规律的。

(16)婚后生活我不想多说,我只说她很个性。 (牛伯成《水杯,就在床上》,转引自于根元1991)

(17)这都是很“感情”的话,她平日搬运得非常熟练,竟不必现查《大全》了。 (茅盾《夏夜一点钟》)

(18)小李当时很理智。

(19)学生对老师很礼貌。

(20)他穿上军装显得很威风。

(21)老先生对文字改革工作很热情。

例(14)-(21)中由名词转变来的形容词“本事、规律、个性、感情、理智、礼貌、威风、热情”一般不大直接作定语,不符合上文论述的“名词→非谓形容词—形容词”的功能转变规律。而且例(14)-(17)中的“挺本事、挺规律、很个性、很感情”含有程度深的意思:

挺本事≈本事挺大 很个性≈个性很强

挺规律≈规律(性)挺强很感情≈感情很深

仅仅用“语义偏移”也无法解释其中程度深的含义是如何产生的。

然而我们发现例(14)-(21)的语义还有另一种表达方式:

(14)'你还真挺有本事。 (17)'这都是很有感情的话。

(15)'生活挺有规律的。 (18)'小李当时很有理智。

(16)'她很有个性。 (19)'学生对老师很有礼貌。

(20)'他穿上军装显得很有威风。

(21)'老先生对文字改革工作很有热情。

例(14)'-(21)'和例(14)-(21)的语义基本相等,可以互相替换。例(14)'-(17)'也含有程度深的意思(参看吕叔湘1980,557页;邹韶华1986),跟(14)-(17)语义上完全吻合:

有本事≈本事大 有个性≈个性强

有规律≈规律(性)强有感情≈感情深

“有+名”的格式早已有之,而“挺本事”等是后起的说法。因此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实用汉语用法词典》)给这样的形容词释义时就用“有+名”格式,如释形容词“理智、礼貌、威风、热情”为“有理智、有礼貌、有威风、有热情”。

我们就这些例句向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过调查。多数人认为“很个性、很感情”听起来不太顺,应该说成“很有个性、很有感情”。有两位老先生认为“挺本事、挺规律”不如“挺有本事、挺有规律”规范,而年青人认为“挺本事、挺规律”是很普通的说法,完全可以接受。所有的人都认为“很理智、很礼貌、很威风、很热情”与“很有理智、很有礼貌、很有威风、很有热情”都可以说,意思也差不多。一般人的语感也说明“有+名”格式在前,“挺本事”等说法在后,而且二者目前并存,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因此我们认为“本事”等名词是由于省略了动词“有”而转变成形容词的,(注:有个别向形容词转变的名词既可以构成“有+名”格式,也可以直接作定语。比如:很有规矩│规矩人。这种情况理解成间接转变或省略转变都讲得通,二者并不矛盾。因为作定语时隐含着动词“有”,“规矩人≈有规矩的人”。不论怎样理解,根子上都是“有”字没有出现。)动词省略是造成名向形功能转变的一种途径。(注:本文只讨论了省略“有”字造成的名转形,在我们收集到的语料中也发现有省略其他动词造成的名转形,比如:很讲义气→很义气;不讲道德→不道德。但是因省略“讲”而造成转形的名词我们现在仅发现一两个,很难构成一种类型,所以没有在正文中讨论。)由于省略动词“有”而由名转形的还有“气派、派、系统、福气、运气、能耐”等。

4.3直接转变。直接转变是指没有经过“过渡阶段”或“动词省略”而直接由名词向形容词的转变。由于名形功能上差异明显,这样直接转变比较困难。因此由名直接转变成形的也就比较少,如“港、板、潮、火、傻瓜、瘪三、学究、傲气、土气、行家、背运、书生气、书呆子、小市民、男子汉、贱骨头”等(注:形容词“潮、火”可能是“新潮、红火”分别省掉了“新、红”而形成的。)。例如:

(22)小伙子,你这身儿打扮挺潮呀!

(23)他也忒傻瓜了。

(24)她姐姐是特别学究的那种人。

(25)这个人真有点儿书呆子。

(26)秘书只好说:首长,不要太书生气了。

(《作家文摘》1997年9月26日)

这些词虽然一般不能直接作双音节词的定语,但有的可以放在“气、劲儿、样儿、相儿”等类后缀的前面,如“学究气、傲气劲儿、傻瓜样儿、瘪三相儿”。如果也把它们看作是直接作定语的话,就属于间接转变了。那么,真正直接转变的就更加微乎其微了,而且多是三个音节的名词。

5 形容词向名词的转变

上文讨论了名词向形容词的转变,为了比较,我们简单讨论一下形容词向名词的转变。现代汉语中确实有一些名词是由形容词转变来的。例如:

A

B

这种花特别香。烧一炷香

衣衫破烂不堪。一堆破烂儿

这情况太意外了。 以免发生意外

你这样做非常错误。犯了一个错误

A组中的“香、破烂、意外、错误”是形容词,B组中的是名词。显然B组中的名词是由A组中的形容词转变来的。这与名词向形容词转变的方向正好相反。为了说明由形向名转变时的语义变化,我们列举“破烂、意外、错误”的词义如下:

破烂:①因时间久或使用久而残破。②(~儿)破烂的东西。

意外:①意料之外。②意外的不幸事件。

错误:①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②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

通过比较由形转名时的词义变化便能清楚地看出:形向名转变是通过指代作用使语义发生变化的,即用某种性质(形容词)指代具有那种性质的事物(名词)。形容词本身并不含有事物义,事物义是通过指代作用而产生的。如果从义素的角度看,形转名后义素有所增加。而名向形转变是把名词中的性质意义提取出来加以使用,即用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名词)来表示那种性质(形容词)。如果从义素的角度看,(具有性质义素的)名转形后义素有所减少。正因为名转形是用具有某种性质的名词来表示那种性质,所以我们才说名词所具有的性质义是名词向形容词转变的语义基础。

6 余论

6.1“名转形”这种语言现象古汉语中早已有之,比如“野、早、亲”古汉语中本来都是名词,然后才有形容词的用法。例如:

野: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诗经·邺风·燕燕》)

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 (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

早:早,晨也。 (《说文解字·日部》)

(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左传·宣公二年》)

亲: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孟子·尽心上》)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 (《韩非子·爱臣》)

现代汉语中“名转形”这一语言现象也早已出现。仅以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华字典》为例,其中就有一些名形兼类词。这些名形兼类词中的形容词,有的便是由它所兼属的名词转变来的。例如:

面 ①粮食磨成的粉:麦子~.小米~.……④硬的食物变成烂软:这白薯很~。~甜瓜.

板 ①成片的物体:木~.铁~.……③死板,不活动,少变化:表情太~.……

肉 ①动物体内附在骨头上的柔软物质,……④行动迟缓,性子慢:作事真~.~脾气.

皮 ①动植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牛~.树~.……④坚韧,不松脆:~糖.饼~了。

所以我们认为,“名转形”近年来虽然有扩大的趋势,但不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而是对古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符合汉语演变规律的。

6.2名词的专职是表示事物,形容词的专职是表示性质。那么在实际言语中表示性质时为什么有的不用形容词而用名词(名转形)呢?这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的需要,二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的效果。

6.21客观需要。客观世界有事物、运动、性质等现象,反映到语言中就有相应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范畴。在表示性质时一般用形容词来表达,但有时客观世界的某种性质语言中没有恰当的形容词与之相对应。例如:

(27)这西瓜特别沙。(28)这西瓜有点儿肉。

(29)酱肘子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例句中的“沙”表示“(西瓜瓤儿)松散而呈细粒状”,“肉”表示“不脆”,“柴”表示“不松软、纤维多、不易嚼烂”。然而汉语中没有现成的形容词表示这些性质义,这时就会借用含有这些性质义的名词来表示,因为借用总比创新容易得多。而且借用的名词的词义与要表达的性质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联想很容易理解所表达的新义。

6.22修辞效果。现代汉语中性质义绝大部分都有现成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性短语)与之相对应,但说话人有时偏偏不用现成的形容词而用名词(名转形,此时一般属于词类活用)来表达性质义。“这种情况大多数是为了某种修辞的目的”(徐枢1991),用名词(名转形)表示性质往往具有新颖俏皮、生动形象、经济简练等效果。例如:

(30)有些“腾飞”起来的人甚至搞起了自我神秘化。例如说话改用官腔,走路改用官步,举止改用官态,见人(指见了老百姓)先将两眼朝天,连出气儿也很“上层”。(《环球时报》1997年6月8日)

(31)他们家那孩子排骨着呢。

(32)甲:这裙子又长又瘦,穿上迈不开步,你给我改一改吧。

乙:别改,这样显得你多淑女呀。

(33)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模样长得也很广东。(储泽祥、刘街生1997用例)

例(30)中的“先将两眼朝天,连出气儿也很‘上层’”整句话都显得很新奇、很俏皮,有很强的讽刺力。如果把“上层”改成“有官样”,就显得平淡无奇了。例(31)用“排骨”比喻“非常瘦”,人们通过对“排骨”的联想,似乎可以看到“那孩子”瘦的程度,非常有形象感。例(32)(33)中的“多淑女呀、很广东”表达的意思很概括,也很笼统。与之相对应的表达形式是“多有淑女气质呀、很有广东人的特点”。但后者是书面语,过于文绉绉的了。前者口语性很强,比起后者来要经济简练得多。

6.3一般说来兼类都要经过活用阶段,那么哪些活用的名词能够转变成真正的形容词,构成名形兼类呢?我们认为那些性质义强的可能性很大,比如“传统、规律、专业、本事、权威、模范、英雄、学究、小市民”等。而那些性质义弱的可能性很小,如“中国、广东”等。因为同属专有名词的“港”,有一段时期形容词的用法非常普遍,现在已经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成为名形兼类词。但它主要流行于60年代至80年代,现在使用得很少了。我们曾经调查过一些二十岁左右的年青人,问他们“她打扮得真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的说“这句话我懂,但我不这么说”,有的反问道“能这样说吗”。当年“港”的形容词用法那么流行,而今却沦落到这步田地,所以我们很怀疑“中国、广东”能转变成真正的形容词。我们这里只是推测,究竟哪些活用为形容词的名词能够转变成真正的形容词,还需要历史作出最后的裁决。

附录

名转形词表(“‖”金竖线前边的词,《现汉》(修订本)已分立出名词义项和形容词(包括非谓形容词)义项,接音序排列。“‖”双竖线后边的词只有名词义项,根据它们用作形容词的频率,大致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抽象名词:背运、本分、策略、纯情、典型、根本、关键、规范、规矩、规则、经济、精神、科学、理想、民主、派、气派、热情、神经、神气、实际、土气、威风、文明、系统、现实、新潮、形象、义气、艺术、运气、正宗‖标准、权威、礼貌、理智、道德、人道、正统、传统、教条、傲气、本事、能耐、规律、潮、热门、基础、速度、专业、福气、技术、技巧、逻辑、典范、时尚、现代、原则、性感、色情、文化、文学、书生气、个性、感情、营养、青春、特色。

指人名词(包括动物名词):草鸡、鬼、行家、滑头、模范、牛、傻帽儿、神、包、熊、英能‖官僚、市侩、流氓、绅士、学究、农民、哥们儿、老外、饭桶、废物、傻瓜、草包、笨蛋、浑蛋、瘪三、军阀、汉子、淑女、女人、贵族、孙子、大众、小市民、男子汉、贱骨头、书呆子。

指物名词:板、柴、海、花、火、机械、糠、面、皮、瓤、肉、铁、土、油‖沙、事儿、味儿、奶油、宝贝、排骨。

专有名词:港‖阿Q、马列、雷锋、祥林嫂、中国、广东。

标签:;  ;  ;  

词义转换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_形容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