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的地位与作用之我见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实践观的地位与作用之我见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实践观的地位、作用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地位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的不同理解。这些不同理解可以归结为实践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这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笔者认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有其合理之处。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普列汉诺夫、布哈林、斯大林以及在他们影响下的前苏联的和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大都程度不同地片面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性原则,没有充分认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中的作用,带有机械论和宿命论的色彩。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则充分估计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对克服和消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身上的机械论和宿命论色彩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由于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不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体、本质、本原,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或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性原则,难于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不能全面准确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所以我在总体上不赞同这两种观点。

我赞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但不赞成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的某些同志的某些观点。这些同志只承认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不承认实践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和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因而也就不承认实践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他们虽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性原则,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偏离甚至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仍然带有机械论和宿命论的痕迹,不能彻底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在我看来,实践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和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从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只有这样,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的本来面目,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2 为什么说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基本观点呢?

首先,对于什么是本体论,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本体论研究的对象或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凡是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精神,认为存在和物质是世界的本体、本质、本原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与此相反的观点则是唯心主义。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体论不是孤立地研究世界的本体、本质、本原,而是通过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研究来揭示和确定的。离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来谈论什么是世界的本体、本质、本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物质自身或精神自身内部不存在什么是本体、本质、本原的问题。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讲本体论或没有本体论。这是误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确实有一些哲学家认为本体论就是论本体,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体的哲学家认为本体论就是物质论或论物质,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体的哲学家认为本体论就是精神论或论精种,主张存在(这里讲的存在和前面讲的思维和存在关系中的存在不同。思维和存在关系中的存在是指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和物质同义;这里的存在在不同的哲学派别那里有不同的含义)是世界的本体的哲学家认为本体论就是存在论或论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则不是孤立地论本体(即物质),而是论本体(即物质)与其派生物(即精神)之间的关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既然是研究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的,它就必然要研究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因为只有人才有思维和精神。人与外部世界的诸多关系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关系;二是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关系。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本身就是实践。在人这两种关系中,马克思更加强调后者。他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 〕所以实践观理所当然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基本观点。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它不仅仅把物质理解为纯自然的存在,而且认为物质也包括人的社会存在,而人的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马克思把生产力称之为“物质生产力”,列宁把生产关系称之为“物质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把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认为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都是为了说明社会存在的物质、客观实在性。所以,物质生产实践理应包括在物质本体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把实践观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之中并把它作为本体论的基本观点,就不能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界限。

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的某些同志之所以不赞成实践观是本体论的基本观点,把实践从物质中净化出去,可能是认为不这样做会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上述分析表明,认为实践观是马克思主家哲学的本体论的基本观点,不仅不会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反而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更加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既能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又能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3 为什么说实践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呢?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不同于旧的自然哲学。旧的自然哲学只研究自然界,而且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往往用头脑中臆造的联系代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则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由于人改造自然界的实践而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所以实践观应该而且必须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中,并且成为它不同于旧的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不少哲学辞典都把自然观定义为“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这种定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的自然观可能是适用的,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来说则是片面的。应该把人通过实践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界的改变包括在自然观的定义中去。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以后的自然界分为自在自然和属人自然两个部分。自在自然界是指尚未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亦称纯自然;属人自然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打上人的活动的印记的自然,亦称人化自然。属人自然不仅具有自然的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有些部分还成了人类社会的要素。自在自然和属人自然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把自在自然转化为属人自然,在自在自然和属人自然之间架起一道由此达彼的桥梁。由此可见,离开人的实践活动,仅仅从自在自然的角度,是无法全面理解人产生以来的自然界的。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纯自然主义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2〕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自然与社会统一起来。费尔巴哈由于割裂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的统一,所以只能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与唯物主义无缘。正如马克思批评的那样:“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完全脱离的。”〔3〕马克思一向认为, 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4〕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则强调要消除“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实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的统一〔5〕。 如果不把实践观包括在自然观之中,就无法实现由自然向社会、历史的过渡,无法达到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无法实现自然和社会、自然和历史的统一。

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的某些同志之所以不赞成把实践观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可能是担心把实践观包括在自然观之中,会有损于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的唯物主义基础。其实,经过实践活动改变过的自然仍然是自然,它的自然属性一点也没有减少,它的客观实在性一点也没有减少,它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作用一点也没有降低。不仅如此,前人改造过的自然界对于后人来说,也仍然象自在自然一样具有先在性。总之,坚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不仅不会动摇它的唯物主义基础,而且有助于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不再重蹈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覆辙。

4

有人会提出质疑:你既然认为实践观既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又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为什么又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而不是实践本体论呢?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很久,一直没有形成自己很满意的看法。现在把还不很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与关心这个问题的同仁探讨,以求指教。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质、本原。显然,整个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而不可能是实践。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它既没有创造问题,也没有消灭问题。人类社会及其实践则不然,它只是这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它有始有终,有边有际,有创造也有消灭的问题。因此,从整个世界的时空无限性和实践的时空有限性的角度来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物质,而不应该是实践。

其次,由于物质是整体,实践只是这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把物质作为世界的本体,就把实践包括在物质本体之中而不是排除在物质本体之外。如果把实践作为世界的本体,它是无法包括全部物质的。我不赞成把实践排除在物质本体之外、把物质抽象为光秃秃的实体、认为本体即实体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物质本体,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这个“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物质本体必须以实体为载体,但不能归结为仅仅是实体。物质本体的主要内容有:(1)一切物质实体的总和;(2)物质实体的各种属性;(3)各种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4)物质实体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5 )人的肉体组织及物质生产实践以及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物质性的要素。如果把物质本体理解为仅仅是干巴巴、光秃秃的实体,就会象有些人批评的那样,这个“物质”实际上成了上帝的别名。由此可见,把物质本体仅仅理解为实体,是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的。

理论界有人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或社会存在本体论。我认为这种看法欠妥。因为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最终意义上的本质、本原,从它不能再追溯出更根本的本质、本原。那末,实践是不是人类社会最终意义上的本质、本原呢?如果割断人类社会与整个物质世界的联系,把人类社会孤立起来加以考察,可以说实践是人类社会最终意义的本质、本原,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离开实践,社会就不能存在。但这样考察人类社会的本质、本原的方法显然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一方面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另一方面又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加以考察。科学和哲学都已确认,人类社会及其实践是物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产生的前提;在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产生出来以后,人类的实践活动还要以物质自然界为基础。离开物质自然界,人类的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6〕又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能力,也只有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7 〕既然从人类社会与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来看,实践不是人类社会最终意义上的本质、本原,那么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实践本体论或社会存在本体论。而且,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而它的历史观是实践本体论,或许还可以说它的各个分支学科(如伦理学、美学等)也各自有自己的本体论,这种在一个哲学内部可以有多个本体论的观点,势必在理论上造成混乱。

注释:

〔1〕〔2〕〔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76、 78、76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92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8页。

标签:;  ;  ;  ;  ;  ;  

实践观的地位与作用之我见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