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_先进制造业论文

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制造业论文,竞争力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054(2004)03-0081-08

制造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日本《产经新闻》等多种国外重要媒体连续发表文章,宣称“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由此引发了国内经济学界开始关注对中国制造业问题的研究。立足于北京作为首都所具有的教育、科研、人才、引资、基础设施等城市国际竞争力优势,从扩充北京经济总量和2008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出发,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大战略。北京提出发展制造业虽然有其客观必要性,但在北京这样的首都城市如何发展制造业,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本文从四个层次对北京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展开研究。文章首先以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在可行性、科学性的原则下构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北京市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定位分析,并探讨制约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文章第二部分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重点剖析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考察其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产业链的延伸情况。为北京市制造业产业升级、产业链升级提供政策建议。文章第三部分重点考察北京制造业产业的技术结构,探讨北京市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文章最后对北京市制造业的医药、汽车、石化及机械制造业四个重点行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研究。本文的数据分析基础为1999~2002年北京市及全国其他省份制造业分析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一、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定位分析

制造业竞争力是制造业产业发展的系统能力。本文根据瑞士洛桑国际发展管理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和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构建了包括制造业竞争力实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七大要素的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框架。该指标体系采用对称设计原则,共有指标49个,分别从上述7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地区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和态势,同时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制造业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排名,对北京制造业竞争力在全国范围进行定位分析,找出其竞争力发展的优劣势,为提高北京制造业竞争力提供客观依据。

2002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排名及聚类分析结果;

第一梯队:浙江、山东、上海、江苏、广东

第二梯队:湖北、吉林、福建、北京、四川、安徽、辽宁、河北、天津

第三梯队:湖南、云南、内蒙古、重庆、河南、海南、山西、新疆、江西、西藏、陕西、黑龙江、广西、贵州、青海、甘肃、宁夏

制造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处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等偏上水平,制造业竞争力各子要素的发展态势处于第二梯队。从综合得分上看,北京目前的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同处于第一梯队的先进省份已存在较大差距。鉴于制造业是地区经济重要的财富创造产业,并且制造业具有大规模吸纳就业的功能,所以“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势在必行。

通过对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要素结构与全国先进水平、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可知,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各子要素发展不均衡,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具有相对优势的要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甚至高于全国先进水平),主要表现是资金实力雄厚、创新能力较强和管理绩效不俗;二是表现一般的要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不足和制造业整体规模较小;三是具有相对劣势的要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国先进水平),主要表现为产业运营成本较高和发展潜力不足。

鉴于实力竞争力要素、成长竞争力要素是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显示性要素,它们是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这些潜在决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本文在下面的分析中,将对这些决定要素逐一分析,探讨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态势形成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表1 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

││竞争力实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管理竞争力│

├──────┼─────┼─────┼─────┼─────┼─────┼─────┼─────┤

│北京市 │ 53.79

│ 33.73

│ 52.82

│ 35.10

│ 54.97

│ 64.38

│ 71.34

├──────┼─────┼─────┼─────┼─────┼─────┼─────┼─────┤

│全国平均水平│ 46.07

│ 48.24

│ 48.90

│ 51.36

│ 46.47

│ 47.27

│ 47.36

├──────┼─────┼─────┼─────┼─────┼─────┼─────┼─────┤

│全国先进水平│ 76.05

│ 51.67

│ 61.92

│ 58.31

│ 63.17

│ 54.61

│ 75.94

└──────┴─────┴─────┴─────┴─────┴─────┴─────┴─────┘

表2 科技创新资源

┌────┬────────┬────────┬────────┐

││R&D人力 │R&D投入 │ R&D初期成果

│├───┬────┼───┬────┼───┬────┤

││R&D

│制造业 │R&D

│制造业 │三项专│三项专 │

││总人数│R&D人数 │总投入│R&D投入 │利申请│利授权 │

├────┼───┼────┼───┼────┼───┼────┤

│先进水平│75.53 │ 80.99 │53.20 │ 88.79 │90.65 │ 87.43 │

├────┼───┼────┼───┼────┼───┼────┤

│平均水平│49.02 │ 48.17 │45.10 │ 45.66 │45.70 │ 45.63 │

├────┼───┼────┼───┼────┼───┼────┤

│ 北京 │71.60 │ 68.46 │100.00│ 86.39 │89.96 │ 82.67 │

└────┴───┴────┴───┴────┴───┴────┘

(一)具有相对优势的竞争力要素

1.创新竞争力

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制造业企业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进而影响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根据IMD的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一地区的创新竞争力可以考虑: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各环节的联系质量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等方面。鉴于本文主要是对北京市创新竞争力进行国内比较研究,所以重点考察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全国所处地位。

通过对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考察,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北京作为首都,在科研人员和科技经费投入上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使得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良好的基础科研支撑,但制造业拥有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经费投入略显不足。北京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立足于目前的的优势,继续加大对制造业的科研投入,构建以高技术产业链为核心的北京制造业产业集群。科技成果的多少,是衡量区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虽然在总量上北京的科技成果与全国先进省份水平接近,但若综合考虑其雄厚的科技资源,反映出北京科技成果产生的效率偏低。由于科技投入主体的构成与科技成果能力密切相关,一般企业科技投入是科技成果产生的主要源泉,所以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北京制造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滞后的问题。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表现不俗,其技术市场表现活跃,市场成交额始终保持着相对优势。

2.投资竞争力

投资竞争力是其它要素资源联系的纽带和导航器,是融通、聚集资源的关键,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直接推动力。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其一般规律是,劳动力密集型阶段、资金密集型阶段、技术密集型阶段。经比较判断,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正处于资金密集型阶段,北京制造业目前的发展应遵循继续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包括充分利用外资),在优势产业领域集中力量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战略。

根据IMD的投资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一地区的投资竞争力可以考虑:融资规模、融资结构、当地融资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资金利用效率几个方面。

表3 投资竞争力分析

┌────┬───────┬─────────┬───┬───┐

││融资规模 │金融部门实力 │ │ │

││ │ │证券市│资金使│

│├───┬───┼────┬────┤ │ │

││ 工业 │工业贷│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场活力│用效率│

││ 贷款 │款比重│ 存款额 │ 贷款额│ │ │

├────┼───┼───┼────┼────┼───┼───┤

│先进水平│93.82 │41.63 │ 90.98 │ 93.27 │86.28 │44.27 │

├────┼───┼───┼────┼────┼───┼───┤

│平均水平│46.89 │44.84 │ 45.87 │ 46.31 │45.67 │45.18 │

├────┼───┼───┼────┼────┼───┼───┤

│ 北京 │81.61 │36.04 │ 97.42 │ 93.22 │95.52 │94.91 │

└────┴───┴───┴────┴────┴───┴───┘

表4 资金来源结构分析(各种资本所占比重)

┌──────┬────┬────┬────┐

││先进水平│平均水平│ 北京 │

├──────┼────┼────┼────┤

│ 国家资本 │ 0.147 │

0.273│ 0.248 │

├──────┼────┼────┼────┤

│ 集体资本 │ 0.074 │ 0.067 │ 0.039 │

├──────┼────┼────┼────┤

│ 法人资本 │ 0.235 │ 0.257 │ 0.406 │

├──────┼────┼────┼────┤

│ 个人资本 │ 0.153 │ 0.192 │ 0.054 │

├──────┼────┼────┼────┤

│ 港澳台资本│ 0.158 │ 0.104 │ 0.044 │

├──────┼────┼────┼────┤

│ 外商资本 │ 0.238 │ 0.171 │ 0.209 │

└──────┴────┴────┴────┘

通过以上各表的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北京市金融部门实力雄厚,高于先进省份的水平,但由于其中用于工业部门的份额较小,致使工业资金规模滞后于先进省份的水平。就当地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和资金使用效率而言,北京表现不俗。

北京市制造业的资金来源中法人资本占有较大份额。法人资本是一种新的国家资本控制社会资本的方式。所以北京市制造业的资金来源仍以国有资本(国家资本、集体资本和法人资本)为主,国有资本所占比重为0.693即69.3%,而最具活力的资金形式(外商资本、港澳台资本、个人资本)仅占0.307即30.7%。这也暗合了世界银行对我国若干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价结果,北京仅列第十位。这就要求北京市在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对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参与力度。

3.管理竞争力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管理及其创新又是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前提。IMD的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对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来评价各国(区域)企业管理竞争力水平。本文立足于数据可得性,从管理效果角度对北京企业管理竞争力进行评价,共包括生产效率评价、资本保值增值评价、资本经营状况评价和销售经营状况评价四个方面。

通过对下表的考察,对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不难形成如下认识。

表5 管理效果对比

┌────┬────┬─────────┬────────┬──────────┐

│││资本保值增值 │资产运营│销售经营│

││├────┬────┼────┬───┼─────┬────┤

││生产效率│ 资本 │ 资本 │ 资产

│资产 │ 产品销售│ 销售 │

│││ 收益率│ 积累率│ 周转率 │利润率│收入增长率│ 利润率│

├────┼────┼────┼────┼────┼───┼─────┼────┤

│先进水平│ 70.08 │ 86.67 │ 66.20 │ 92.46 │82.87 │68.66 │ 34.65 │

├────┼────┼────┼────┼────┼───┼─────┼────┤

│平均水平│ 46.63 │ 48.68 │ 50.58 │ 48.12 │47.30 │49.48 │ 45.74 │

├────┼────┼────┼────┼────┼───┼─────┼────┤

│ 北京 │ 88.81 │ 55.42 │ 62.15 │ 58.43 │56.26 │3.69 │ 50.11 │

└────┴────┴────┴────┴────┴───┴─────┴────┘

首先,作为衡量企业管理竞争力的核心指标——生产效率,北京制造业表现不俗,不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较全国先进水平也更胜一筹。但由于这个指标运用的是劳动生产率指标,而北京制造业处于资金密集型阶段,所以这一指标可能是其实际管理水平的偏高估计。因此北京市制造业企业应继续注重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

其次,北京制造业在资本保值增值和资产运营方面表现一般,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和先进省份尚存在明显差距,而这两方面的能力又是资金输出者选择投资地区重点考虑的内容。所以北京制造业要想进一步提升自身资金吸收能力,在这两方面还应加大力度。

最后,北京制造业的销售经营状况是整个管理链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销售经营状况反映的是产业(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市场活力能力。它的薄弱,表明产业(企业)应注重引进先进、灵活的市场营销方式和产品配送方式。

(二)表现一般的竞争力要素

表现一般的竞争力要素只有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的高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检验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北京市制造业市场竞争力表现不容乐观。其制造业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及在国际市场的表现均与全国先进省份有较大的差距,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北京制造业在新产品的市场开发能力上表现尚可,基本与先进省份不相上下。

(三)具有相对劣势的竞争力要素

具有相对劣势的竞争力要素只有成本竞争力。

这一竞争力要素的特点是北京市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这和我国整体情况不同,竞争成本低正是我国被纳入世界产业价值链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北京的空间成本、人力成本都比较高。比如,2001年北京房地产均价4771元/平方米,全国最高,是上海3297元/平方米的近1.5倍,是全国均价2137元/平方米的2.2倍。瑞士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最新公布的“2003年世界城市生活成本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北京城市生活成本的排名为第5名,仅次于东京、莫斯科、大阪、香港。这项调查涵盖了全球144个城市,测量了每个地区200多种商品的比较价格。成本因素反映到制造业产品上,必然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和营利空间。这些集中表现为北京制造业成本竞争力要素在全国的相对劣势。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认为,竞争优劣势可以相互转化。在现今的经济竞争中,产业发展对初级生产要素的依赖正在逐渐减弱,与此相反,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所以对于北京制造业的成本劣势也要辩证分析:一方面它表现为对现实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如果能正确对待,它可能更有利于北京制造业超越低成本竞争阶段,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结构,将竞争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构建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体系。

二、北京市制造业产业集群分析

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一国(区域)制造业欲获得竞争优势,仅靠本国(区域)的大企业是不够的,更需要扎根于中小企业集群。即同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制造企业在地理位置上有机地聚集在一起,通过不断创新而赢得竞争优势。我们从如下二个层次对北京市制造业产业集群展开分析:北京市制造业现存的产业集群状况、未来有潜力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北京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建材、冶金、医药、纺织和食品等27种行业大类、421种行业小类的制造业总体(武器弹药制造业、贵重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雷达制造业等特殊行业未列入研究范围)。本文采用市场占有率指标在上述421个行业小类中筛选出北京市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筛选原则为若某一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达于北京制造业的平均市场占有率则认为该行业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行业,经过筛选共有131个行业在北京市制造业整体中具有相对优势。为考察北京市制造业产业链的完整性,特将上述优势产业按照上游产业、支持性功能性产业、下游产业(与最终消费直接相关)进行整理。然后,对北京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得出如下认识:

1.大企业为依托的优势产业集群

以大企业为依托的优势产业集群是北京市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表现出来的明显特征,在131个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制造业行业中109个行业拥有一家以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前十强的企业。北京市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的这一特点要辩证对待,一方面大企业凭借其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纳能力,可以为北京市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凭借其雄厚的实力易于取得优势地位。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市制造业优势产业中的大企业不但面临着进一步做“大”的任务,做“强”才是这些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些大企业的同行业市场占有率表明,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世界级的大企业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2.优势产业内部竞争不足,有碍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这是北京市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的与依托大企业的特征相对应的第二个典型特征。HHI(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业内企业个数指标均表明北京市制造业优势产业的业内竞争不足,大部分产业处于低寡占型的市场竞争结构。所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培育竞争环境是北京市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的问题。应立足于大企业优势,促进中小企业群的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金字塔式的产业发展态势。

3.优势产业分布较宽,未形成明显的区域特点

通过考察北京市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分布发现,北京的131个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几乎覆盖了整个制造业产业范围,较诸如浙江、广东、山东等省份北京的优势产业集群并未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形成自身产业发展的区域特点。这必然制约着每一个产业群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突出表现为在北京的优势产业集群中任何一个产业群都未形成发达的相关产业体系和庞大的企业群。

4.优势产业链条纵向深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优势产业链条

北京制造业的优势产业群、产业链存在断带现象,仅有石油化工、食品饮料、住宅家庭三个产业群形成了完整的优势产业链条。这说明北京市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未对相关产业形成强有力的辐射。这是北京市制造业产业发展力量过于分散的必然结果。所以北京市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选择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链条,使其成为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亮点。

5.功能性支持性产业表现相对突出,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提升有望

比较北京制造业中的上游产业、功能性支持性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发展态势,发现北京制造业的功能性支持性产业(它包括综合商业、各种测量仪器和动力机械、交通运输、发电与配电系统、办公事务设备、电子通讯)发展态势较好。由于这一产业环节主要是提供制造业产业所需的附属产业或支持产品,所以这无疑为北京市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北京制造业未来发展中的产业群

初具规模的传统产业群:食品饮料、宅家庭和石油化工。

它们覆盖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加工业、非金属矿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它们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且相关产业发达,但它们在全国各自的产业集群中所占份额偏低。为了争取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对这些传统产业应进一步改造,继续提升产业竞争力。

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群:半导体/电脑、综合商业、交通运输、办公事务设备、电子通讯、医疗保健。

它们覆盖了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医疗器械制造业。它们虽然并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相关产业发达,最重要的是它们在全国各自的产业集群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表现出了良好的竞争态势。

三、北京市制造业产业技术结构分析

技术密集程度越来越高是世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我们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产品技术含量分类和我国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为基础,对北京市制造业产业和北京市制造业的优势产业按技术含量进行了四级分类:原料型产业、低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

通过考察,可以发现我国的制造业产业正在逐步摆脱以低成本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低层次竞争战略。就北京市制造业产品技术结构而言,高技术产品(指复杂的电器和电子〈包括电信类〉产品、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精细化学品和制药)在四级分类中占有绝对优势(达到48.86%)。鉴于北京制造业在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制造业上形成的传统优势,它的原料型产业同全国平均水平并无显著差距。北京较高的空间成本、人力成本使得低技术产业在北京并不存在较大的盈利空间,低技术产业在北京制造业整体中占据了最小的份额(仅占7.98%),且就长期而言,这一产业类型在北京也不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以重工业为主的中技术产业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主体产业部门,在北京其发展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可能是北京作为首都和文化名城其环保需求的一个必然表现。北京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也正是北京产业发展的方向。

研究北京市制造业的技术结构,还应研究北京市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来源类型。

图1 北京市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资金来源类型图

上图反映了北京市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内外资比例的实际状况。尽管高技术产业在北京市制造业整体和其优势产业中均占有优势地位,但其中所谓的内源型高技术产业还明显不足,其中79%的高技术产业由外资(跨国公司)所控制。诚然,在发展初期,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可以使该国(区域)尽快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之中,不失为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机会,但是进入全球价值链并不能保证一国或区域的产业登上能力增长的自动扶梯。北京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应在进一步加强同外部世界联系,进入全球价值链系统的同时,利用由此引进的新技术、新技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掌握和适应获取的生产和工艺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创新来增强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走上一条迅速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良性循环之路。就政府而言,建立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和学习的支持性机构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使北京市制造业产业摆脱产业发展的“成本陷阱”,尽快步入高层次的竞争阶段。

四、北京市制造业重点行业的竞争力

北京市制造业重点行业包括汽车制造业、石化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

我们的研究结果是:

2002年北京市汽车制造业竞争力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3名。前12名依次是:湖北省,上海市,吉林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江苏省,陕西省。

2002年北京市石化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4名。前3名依次是:上海市,山东省,浙江省。

2002年北京市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名。第2~7名依次是:江苏省,浙江省,天津市,广东省,山东省,河北省。

2002年北京市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第15名。前14名依次是: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广西僮族自治区,辽宁省,四川省,山东省,广东省,青海省,重庆市,湖北省,天津市福建省,河南省。

标签:;  ;  ;  ;  ;  ;  ;  ;  

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_先进制造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