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管理百年历程与未来趋势_学校管理论文

中国教育管理百年历程与未来趋势_学校管理论文

中国教育管理学的百年历程与未来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教育论文,管理学论文,历程论文,趋势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起始于何时?它的研究对象怎样界定?它属于什么性质的学科?其学科体系如何构建?关系到教育管理这门学科发展的此类基本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没能取得共识。为了加速对本门学科的深入研究,并使其日臻完善和科学,我们有必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以客观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百年历程进行系统清理和客观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百年历程

教育管理在我国从有文字的记载发展到20世纪末大致经历了经验描述、借鉴传播、总结建立和迅速发展几个阶段。

(一)经验描述阶段

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与学校教育活动同时出现并结合在一起,即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学校教育,同时也就有了教育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管理在我国奴隶社会初期就已存在。〔1 〕教育管理思想在我国也具有悠久历史,我国古代文献《礼记》中的《学记》篇,对学校管理就有多方面的描述。如,对学校的体制方面作了规定:“家有垫,党有庠,述有序,国有学”。分阶段地学习的目标要求:“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对开学仪式的规范:“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对课堂教学的规范:“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对视学和考试制度的规定:“未卜谛,不视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2〕 这些描述反映了我国在奴隶社会时期,有目的的学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已经比较丰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学校教育有所发展,教育管理的内容、方法以及具体措施都有一些新的变化,例如:汉代的中央太学既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也是考试机关。隋唐时期中央设国子监,主管教育事务,国子监祭酒为中央学官。〔3〕后来的学校教育逐渐成为了科举制的附庸。 尽管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教育管理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到20世纪前教育管理在我国仍然是以经验描述为特征,教育管理的理论还没有形成。

(二)借鉴传播阶段

19世纪末期,我国的教育管理在对经验描述的基础上开始引进国外教育管理研究成果,并将教育管理列入各级师范学校的正式课程。

1862年(即同治元年)到1898年(即光绪24年)间,我国创办了一批学校,如同文馆(1862年)、方言馆(1863年)、北洋中西学堂(1895)和上海的南洋公学(1897年)等。这些学校的外籍教员不同程度的采用和传播了国外学校管理的思想、理论、制度和方法。此期,我国出版有外籍传教士编写的有关西洋各国教育制度、学校制度的读物,如德国同善会传教士范之安的《德国学校论略》和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七国新学备要》。〔4〕

1898年光绪下诏变法,明令兼习中西学术,并开办官书局印行“中外要书”,编译出版了较多学校管理方面的书籍,如田中敬一编周家树译的《学校管理法》(1901)年, 邵羲译著的《学校管理法问答》〔5〕(1902年)等较为流行。

此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较为重视教育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在《学务纲要》中就有“学堂所重,不仅在教员,尤在有管理学堂之人,必须有明于教授法、管理法者实心从事其间,未办者方能开办,已办者方能得法;否则成效难期,且滋流弊,”〔6〕的规定。并对没有条件到国外考察学习的偏远地方, 也要求广购编译出版的教育学、学校管理法、教育行政法等丛书学习,以提高办学的规范性和办学的效益。由于张百熙等人的倡导,一些地方的学务官员则明令所属学堂的监督、堂长、董事对《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学》之类的书籍,“逐日点读,日以五页为限,由查学员随时考察,如该监督、董事等文义不通,不能句读,以及毫无心得有不胜管理之任者,准商同地方官即行撤换”。〔7〕

1903年(光绪29年)张百熙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师范学堂为两级制,即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所设的课程中,开始开设教育管理的课程,其中,教育法令和学校管理法两科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管理学科最初的形态。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所设的课程中,也有学校卫生和教育法令两科。1906年(光绪32年)6月, 优级师范学堂选科简章关于本科公共必修科目中也设有学校管理法一科。当时编辑、编译出版的教育管理著作也有所增多。

1912年至1921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中,关于教育管理的科目有:学校卫生、教育法令。学校卫生、教育法令两科在当时高等师范学校本科各部(即各系)作为必修的公共课程。这个阶段是我国早期师范教育的一个兴盛时期,作为师范学校的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的教育管理类课程也得到了重视。

1922年至1929年,随着我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变化,教育管理类课程在师范学校课程体系中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有的六年制师范学校的课程中设置的教育管理课程为“小学校行政”,有的称“学校行政及组织”,有的称“学校管理”。在师范学校进行较大调整后,没有被调整和合并唯一保留下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为各系开设的公共课程中仍将“教育行政”一科作为四年级的必修课程。

(三)总结建立阶段

1930年至1940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高中师范课程暂行标准中,师范学校开设有“小学行政”一科。这个时期的师范学院各系取消了教育行政课,改设“中等教育”,教育管理的部分内容在“中等教育”一科中讲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三年级开设学校管理和中国教育行政课程,在四年级开设各国教育行政和学务调查课程。此期,教育管理作为独立课程在革命根据地的各级师范学校普遍设置。比如,老革命根据地,在小学教员训练班规定开设“小学管理法”,在短期师范学校规定开设“小学管理法”和“教育行政”,在初级师范学校规定开设“教育行政概论”,在高级师范学校规定开设“教育行政”。教育管理学科课程门类的增多是这一时期教育管理学得到发展的一个特点。教育管理学科教材从过去翻译、编译到自编,是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研究的一个重大变化。如,1935年出版的杜佐周著《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一书是一个开始。

1941年至1949年,不仅各级师范院校开设有“教育行政”课程,而且教育管理学科课程的内容也有了较大变化。从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中对教材主要内容的规定可以看到这种变化。

1948年出版的罗廷光著《教育行政》教科书,虽然所涉及的范围与1935年杜佐周的《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没有重大差别,但在具体内容上却比《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一书要充实、深刻。因这两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为后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建设有很大影响。

1949年至1957年。解放初期,教育管理学科的教学,主要是总结、介绍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1953年后,除了介绍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外,主要是介绍前苏联的教育管理理论,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学科的专门研究没有明显进展。

1958年至1978年,在教育管理上不注重科学,提出外行可以领导内行等口号。教育管理理论上处于一种混乱状态,教育管理实践也表现出无序状态。

(四)迅速发展阶段

1978年后,教育管理学得到了恢复,教育管理学科的研究有了很快发展。

从内容方面看,在框架结构和论题范围方面较之以前有所创新,以教育管理学的主干分支学科教育行政学为例,有四种新的框架结构:第一种,按内容和途径两篇构建章节体系,如:黄兆龙编著的《现代教育行政学》;第二种,按决策和组织、监督和调节、资源和效益三个部分,分述教育行政领域的几个重点问题,如:张复荃著《现代教育管理学》;第三种,从组织论、人事论、工作论、效能论四个方面分述教育行政的全部问题,如:孙绵涛编著的《教育行政学概论》;第四种,以组织论和活动论两个大的方面为主干,分别从因素和职能方面进行论述,如:张济正、周立等主编《教育行政学通论》。从学校管理学来看,也有不少新的变化,如李錞主编的《学校管理学原理》,是按基础篇、原理篇、比较篇构成;黄兆龙编著的《现代学校管理学新论》,按照“理论——方法——应用”的金字塔形建构学科体系,分为原理篇、方法篇、组织篇、实务篇。

从学科的分化方面看,不论教育行政学还是学校管理学,较深入地专门化研究有了很多新的成果:如王铁军等著的《校长学》,吴秀娟等编著《中国校长工作新论》,赵学华、徐凤云著《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与管理》,李冀著《校长管理职能》,郑燕祥(香港)的《学校管理的改进》——理念、变革与实践。在学校管理方面,还有《中学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学校德育管理》、《中学后勤管理》等,在教育行政方面,还有《教育财政学》、《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等。

从数量上看, 近20 年来正式出版的各类教育管理学专著和教材近100部(本)(因近些年出书形式多样,无法作精确统计), 其中以学校管理学方面的成果居多数,教育行政学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如前所述,形势也是喜人的。近几年,以《教育管理学》为书名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如:陈孝彬主编的《教育管理学》,黄兆龙著《现代教育管理哲学》,黄云龙著《现代教育管理学》,安文铸著《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等。

由上述可见,教育管理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30~4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1935年杜佐周著《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及以后罗廷光著《教育行政》可算是我国对教育管理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早期成果。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研究取得了许多新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设置了教育管理专业,各级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的教育专业和教育管理专业相继开设了教育管理课程;出版了一大批教育管理专著和教材;出版了教育管理专业杂志;中央和部分地方报刊开辟了教育管理专栏;从1982年7月大连举行的全国性教育管理研究活动以后,全国以及地方相继成立了教育管理学术组织和专业性研究机构。这些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展的学术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管理学的广泛且比较深入的研究,促进了教育管理学科的迅速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从研究方法上看

一是采取总结的方法,即全面总结我国(尤其是建国以来)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强调我国的国情,注重实事求是,把我国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管理经验加以总结,对教育管理研究的新成果进行归纳,把我国当代优秀中小学校长的办学经验加以概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肖宗六著《学校管理学》(1987年)等。二是介绍国外优秀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一方面是直接翻译国外优秀的教育管理研究成果,如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外国教育资料》等杂志辟有教育管理专栏;另方面是系统介绍国外教育管理研究现状及成果,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曾天山主编的《外国教育管理发展史略》(1995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1992年)等。三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即对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之中求同存异,吸取别国别地有借鉴价值的成果为我所用,如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袁祖望著《中外教育管理比较》(1992年)。四是对教育管理改革实践的理论探讨,即对教育管理改革实验(试验)进行理论分析。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李水生、陈彬著《当代中国普通中学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研究》(1996年)等。五是操作性研究,即对教育管理实际问题进行的概括,如中小学常规管理、中小学管理手册等研究成果均属此类。六是思辩性研究,即从历史和现实,从国外到国内,从学科之间的联系等多角度对教育管理理论的思考,如陈孝彬主编的《教育管理学》(1992年),黄云龙著《现代教育管理学》(1993年),安文铸著《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1995年)。七是历史研究,即对中国教育管理的史料进行较全面、系统分析,从中概括提炼出有特点、有继承价值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经验和方法,如熊贤君著《中国教育管理史》(1989年)、《中国教育行政史》(1996年)。

(二)从学科体系及内容上看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内容在我国从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现在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就近几年出版的以“教育管理学”为书名的著作和教材来看,从结构模式上进行归类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矩阵结构模式。即按照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和管理的基本项目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学科结构。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亚朴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一书,其结构分上、下册,上册按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涉及到的内容是教育制度、行政组织、教育结构、发展规划、管理体制、目标、原则、程序、效能以及干部的素质等;下册按高等学校管理的基本项目涉及到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体育工作管理、人事管理、图书情报资料管理及后勤管理等。

第二种是职能结构模式。即按照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进行排列,从而构成学科结构。如,安文铸的《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其结构分为上、下篇,上篇为基本理论篇,分别从相关学科角度对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下篇为职能理论篇,分别为职能体系和过程理论、决策和计划理论、组织理论、激励理论、控制理论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复荃著《现代教育管理学》也属此类结构。

第三种是二元结构模式。即按照“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两个系列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构成学科体系”。如,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其结构为三篇:第一篇总论,从学科的纵向与横向结合角度,研究教育管理的产生、发展、教育管理与邻近学科的联系以及教育管理的本质;第二篇教育行政管理,对教育行政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分章进行探索;第三编学校管理,对学校管理的主要问题分章进行论述。邓品珊与康尔硅主编的《现代普通教育管理学》也属此类结构。

第四种是一元结构模式。即以教育管理为逻辑起点,构建学科的结构体系。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黄云龙著《现代教育管理学》,其结构为:导论、教育发展战略论、教育管理组织论、教育管理行为论、教育管理方法论、教育管理文化论、教育管理效率论。

由上述可见,每一种结构模式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教育管理学日臻成熟的进程,但也反映出了教育管理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还需努力解决的问题。矩阵结构模式把教育管理的基本问题与实际工作人为地分成两个方面,使基本理论问题与实际工作问题难以构成相对闭合的系统,在学科体系结构上显得缺乏整体性。职能结构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教育管理职能或基本要素的研究,从理论层次上构建学科体系,但是教育管理的职能或基本要素所涉及的内容怎样确定,其内在逻辑联系都是尚待深入思考的课题。二元结构模式三个部分的内在关联性较松散,有“教育行政管理”加“学校管理”的明显感觉,如何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尚需作进一步研究。一元结构模式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也需要深入思考。

(三)从学科概念和研究对象上看

在学科概念和研究对象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8〕第二种观点认为, 教育管理学是行政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教育领域里的行政管理。应以教育资源组合关系及其开发、利用和管理为研究对象。〔9 〕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的现象与本质,并揭示教育管理活动的普通原理与规律的科学。教育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同提高教育与教育管理效益之间的矛盾就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0〕第四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地管理教育和学校的学科,它以教育系统的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11〕第五种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组织领导,包括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理论和行动规律。〔12〕

(四)从对学科性质的认识上看

现有的著作和教材中对此认识也不一样:有的认为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有的认为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有的认为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综合学科;有的认为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等。

从上述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管理学还是一门不太成熟、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学科概念的界定不仅字面表述各异,而且其内涵的规定也还缺乏其应有的严密性,不仅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存在差异,由种概念所派生的属概念也相差甚远;有的概念并没有反映教育管理现象的本质;有的定义还相当混乱;有的同一概念在不同著作或教材中说法不一,甚至在同一本书中有的概念前后不一或者是循环定义。学科概念是学科逻辑范畴的细胞,没有科学的学科概念,科学的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基础。第二,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尽管已经有了基本接近的认识,但仍然有形影不合的感觉。尽管不同的著作或教材,在表述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应让读者有殊途同归的体验。教育管理学是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学科,其重要的特点在于它有没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第三,在学科结构上,逻辑起点不清、逻辑归宿不明、逻辑层次不顺、逻辑关系缺乏严密性,前后章节似乎可以随意调换,其章节数也似乎可多可少。第四,在学科内容的选择上有较大随意性。好象什么都应选进来,什么问题都可以涉及到,然而又觉得应该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同一内容在不同章节也可以不同形式出现等等。〔13〕

尽管教育管理学在发展中还有许多困惑,但发展势头十分喜人。第一,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这至少表明教育管理学得到比过去更多人的关注,不论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而且从事教育管理实践的实际工作者,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兴趣也日渐浓厚。第二,教育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在其自身范围内不断扩展。不仅对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有较深入研究,而且对其学科的分支展开了广泛探索,如,在教育行政方面,有地方教育行政、乡镇教育行政、职业教育行政等,在学校管理方面,有高等学校管理、普通学校管理、中学管理、小学管理、特殊学校管理、学前教育管理等。第三,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注重理性的思辨,而且也十分重视教育管理的实验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深入实际,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寻找学科理论的新发展,教育管理实际工作者主动寻求教育管理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指导,这种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点正在形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范围内,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教育管理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然而,教育所面对的新的困难和问题向教育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适应并不断改造这个处于急剧变化着的环境?按照管理学者莫纳汉的观点:“面对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的问题,……每个社会问题,最后都要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教育管理学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它也将按照自身的逻辑寻求新的发展。

(一)教育管理学所处的时代特点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长, 改变了教育的时空观念。有人认为,在20世纪的历史巨变中,出现了全球信息一体化现象,即国际通讯卫星的使用以及覆盖全球的卫星网络一经形成,等于全人类暴露在同一双眼睛之下;一个连接全球的计算机网络一经形成,等于全人类拥有同一个体外大脑帮助思考;一个连接卫星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全球电视网络一旦形成,则对全世界造成同步效应,使全人类能够面对同一信息进行世界思考。据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供的资料:从世界范围来说,科技文献资料的出版到80年代中期,达到年大约6000万页。这种飞速发展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教育形式上,教育从学校向家庭和社会两头延伸;在时空观念上,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接轨等等,这些变化都从客观上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有新的教育管理模式适应这些已经或正在变化着的现实。

2.教育管理固有的“两重性”是教育管理学自身发展的动因。教育管理一方面要按照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推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社会的要求,通过管理职能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教育管理实现社会的需要和人发展的最大可能性?这是现代教育管理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3.教育的国界已打破,任何国家的任何一种教育管理模式都将无法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新环境。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有哪些是符合我国国情,应该继承发扬的?哪些是过时的?国外哪些模式是可借鉴的?都需要重新审视。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的未来趋势

教育管理学面对新的时代特点的挑战,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学科体系的多样化。一方面,教育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系统,客观上要求与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系统相适应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其服务。另方面,从事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队伍是一支富有时代特点的群体。即既有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也有主要在管理第一线的工作者,还有在管理第一线直接从事教育管理实践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再一方面,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教育管理价值观的冲击,使未来教育管理的研究将体现出不同的特色。总之,21世纪的教育管理学将以教育实践为逻辑起点,为满足教育管理实践的现实和长远需要构建出多种多样的学科体系。一个学科一种模式一个体系的观念在21世纪到来之前将被学科体系的多样化所取代。

2.在组织形态上,教育管理学将以整体优化为发展方向。传统的教育管理学总是把教育管理的对象分解为若干管理部门,比较注重各个部门优化,而往往容易忽略部门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管理自身的特点要求教育管理学必须把教育管理对象视为一个整体,既重视部门的优化,更重视各个部门组合的整体优化。

3.在管理体制上,强调均权化,即既注重集权的优越性,又注重分权的优越性,扬集权和分权之长,避集权和分权之短。不论是我国建国后几度强调集中统一领导,又几度向地方放权的经验,还是国际上在教育管理上由集权向分权靠拢或由分权向集权靠拢的情况,都说明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均权化已成为一般趋势。

4.在教育管理的对象上,由对少数行政人员的研究向全员管理的研究方向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学总是把少数教育行政人员和学校领导作为主要读者,而研究的具体内容更多的是如何管理下属人员,偏重领导者的职责权的研究,而比较忽略下属人员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教育管理的特殊规律都要求教育管理必须充分实行民主和社会参与。

5.在教育管理手段上,由行政手段为主向行政手段与科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民主参与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6.在教育科研上,从研究人员上看,由少数专业人员为主的个体化研究向专业人员与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相结合方向发展;从研究方法上看,由单纯思辨性研究向实验研究方面扩展;此外,在研究方式上比较注重专业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结合、群体间的合作、区域间的合作以及国际合作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管理作为一种思想,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与学校教育同时出现。作为一门学科,它经历了经验描述、借鉴传播、总结建立和迅速发展几个时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40年代。本世纪80年代至今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史上的丰收季节。随着教育管理学环境的改善,我国教育管理学将进一步更新观念,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本学科的改造,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管理学在不断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将不断趋于成熟和科学。

注释:

〔1〕参考毛礼锐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3~24页。熊贤君著《中国教育管理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4页。

〔2〕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第95~96页。

〔3〕黄云龙著《现代教育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4〕〔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6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59页。

〔7〕转引自《山西科研通讯》1983年第2期。

〔8〕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13〕黄云龙著《现代教育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10〕安文铸著《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刘文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标签:;  ;  ;  ;  ;  ;  

中国教育管理百年历程与未来趋势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