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付学费后经济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及解决特殊困难学生困难的措施探讨_奖学金论文

高校学生付学费后经济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及解决特殊困难学生困难的措施探讨_奖学金论文

缴费上学后大学生经济状况调查分析及特困生解困措施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状况论文,特困生论文,措施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高等教育采取统包统配的政策,对普通高校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而且发给人民助学金,毕业后由政府统一分配工作。这种体制在当时全国人民经济收入很低的情况下,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阶级差别,鼓励工农子弟上大学,曾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在国人头脑中沉淀出这样一个思维定式:上大学,免费!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剩余资金的增长,1985年的国家招生计划中首次列入了“社会调节”名额,即规定各高校可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培养费由用人单位缴纳,即委培生;与此伴生的还有“自费生”,即个人缴纳培养费。发展到后来,委培生的培养费也由个人承担,被称之为“真自费,假委培”,自费读书的观念逐渐被社会接受。由于自费(委培)生可以降分录取,望子成龙的家长千方百计凑足培养费,“花钱买学上”。因此,高校中公费生、委培生、自费生三种类型并存。1989年,国家教委在推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方案》时指出:对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公费生”也应当收取学杂费。1994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属非义务教育,要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制度,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接着又对委属高校规定:“1994年委属高校招生时不再区分‘公费生’和‘自费(委培)生’,不再对两种招生计划形式以不同的录取标准招生,招收新生一律缴费上学,使现行的‘公费生’,‘自费(委培)生’并轨运行,机制一步到位。”也就是说,从1994年招收新生起,将实行收费上学制度。

然而,随着交费上学制度的实施,出现了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学生的一系列情况。公费上学时,一些贫困家庭还可勉强支撑,交费上学后,有些家庭拿出了所有的积蓄交够了学费(委培费)后,再也无力支持孩子的平时花销,甚至相当一部分家庭的学杂费、委培费也是东拼西凑借来的。因此,几乎所有的高校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特困生”,在缴费生中尤为严重。那么,目前高校大学生经济状况如何?为此,笔者对我校6496名学生进行了普查。

二、大学生经济状况调查及分析

1.调查结果

①本次调查采用普查式,在校生6496人,全部进行调查。

②92级学生每年交学杂费300元,住宿费100元,93、94级学生每年交学杂费500元,住宿费150元,委培生、自费生每年交学杂费、住宿费650元,培养费2500元。我校没有实行“并轨制”, 因此暂称每年缴费在650元以下的为公费生;对委培生、自费生则称之为缴费生。

据调查:公费生5385人,占82.9%,缴费生1111人,占17.1%。

③家庭状况:父母都在农村的2636人,占40.58%;父母一方在农村的973人,占14.98%。家庭年纯收入在500元以下的605人,占9.3%;500至2000元的2189人,占33.7%;2000至5000元的1714人,占26.38%;高于5000元的1988人,占30.62%。父母健康状况:父母双亡的31人,占0.47%;无父亲的215人,占3.31%;无母亲的141人,占2.17%。

④学生消费情况:家庭每月提供的费用在50元以下的916人,占14.11%,50至100元的2075人,占31.94%,100至200元的2769人, 占42.6%,200至500元的715人,占11%,500元以上的21人,占0.32%。

从经济来源看:完全靠父母及奖学金、补贴的有5580人,占85.9%;完全靠亲戚朋友及奖学金、补贴的601人,占9.25%, 完全靠奖学金、补贴、特困资助的165人,占2.54%,拿不到奖学金,除补贴、 特困资助外,基本无来源的123人,占1.9%。

从学生伙食消费看:男生月伙食费低于90元的165人,占2.54%;90至100元的896人,占13.8%;100至120元的2995人,占46.12%;120元以上的618人,占9.52%。女生月伙食费低于70元的104人,占1.6%;70至87元的705人,占10.86%;87至100元的857人,占13.2%; 100元以上的156人,占2.4%。

2.典型实例

①94级一名女同学,公费生

1995年12月6日食谱:早餐:稀饭一碗,0.1元;馒头一个,0.2元;咸菜一份0.2元;共0.5元。午餐:面条一碗,0.5元;馒头一个,0.2元;共0.7元。晚餐:稀饭一碗,0.1元;馒头一个,0.2元;共0.3元。

一天伙食费共1.5元,其中基本没有吃菜,以主食为主。一个月伙食费65元左右,基本吃不上肉菜。

②94级一名男同学,委培生,其父母均年过60,无劳动能力,哥、嫂痴呆,无任何经济来源,靠补贴、特困资助及借款生活。

12月6日食谱:早餐:稀饭一碗,0.1元;馒头两个,0.4元;共0.5元。午餐:馒头三个,0.6元;素菜一份0.5元;共1.1元。晚餐:馒头三个,0.6元;无菜;共0.6元。一个月伙食费65元左右。

3.分析

据食堂调查,按每天吃一次最便宜的菜计算,男生最低的伙食标准是90元/月,女生的最低伙食标准是70元/月,而我校有269 人低于这个标准,占总人数的4.1%,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的吃饭问题没有解决。从一年的花费来看,有275人的花费在500元以下,约占4.2%,当属特困生之列。从父母健康情况来看,父母双亡和单亡的共387人, 占5.96%,其中父母双亡及父亲单亡的共246人,占3.97%。

综合上述情况,我校特困生比例约在5%左右,其中缴费生中70 人,占6.3%。这部分特困生达不到最低的伙食标准,有时不吃菜, 有时以咸菜下饭。大学时期是大学生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又非常重,长此下去,营养跟不上,身体能否顶得住?

1994年某公司来校,挑选到16名满意的毕业生,但经体检后有6 人身体不合格(不排除偶然因素),严重的是在应用化学专业4人中, 检查出有3人患肝炎,这种情况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

三、特困生解困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提高自立能力

缴费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是高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缴费生思想承受的压力较公费生更大,这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教育课题。通过调查发现,缴费生与公费生比较,有以下特点:

第一:经济拮据,虚荣心强。因为缴费生每年比公费生多交2500元左右的培养费,能用于生活方面的消费就更少了,但在心理上他们又不愿意被别人看“低”。表现在伙食上,有钱时与别人攀比,吃好菜;没钱时吃咸菜或不买菜。勤工俭学时有些脏活累活,如打扫楼道,清扫马路等,碍于情面,看到别人不干,自己也没勇气承担。

第二:自尊心强,但心理脆弱。国家对学生的拨款、补助等是按国家任务招生数下发的,缴费生不在此列。因此,有时待遇不尽相同,客观上形成了缴费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更觉得别人另眼相看。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听不得不顺耳的话,抵触情绪较大。

第三:为就业忧虑,意志消沉。对公费生的就业,学校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缴费生自谋职业。而缴费生大部分是地、县委培,因为经济等原因,找就业单位困难。他们入学时交了一笔费用,在校几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就业单位落实不了,难免意志消沉。

因此,对缴费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教育他们端正思想、消除自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可盲目攀比;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精神,提高自立能力。

2.动员全校教工及社会各界,实施“1+1献爱心”活动

“1+1献爱心”活动,即一个家庭资助一名特困生完成学业。

由于高校特困生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种社团组织的“捐款献爱心”活动,确实解决了个别特困生的生活问题。但这些活动缺乏全校性组织,盲目性大,过多过滥,易引起反感。如1993年为某特困生捐款达几千元,一夜之间特困生成了“爆发户”,接着以后的特困生捐款活动,公众日渐冷漠。因此,此类献爱心活动学校应有整体考虑。

调查结果,我校特别困难学生有270人,占5%左右,月缺口在30-50元之间。开展“1+1献爱心”活动,部分教工家庭有能力,有的还有愿望。这种活动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援助,而且包括精神上的鼓励,伙食上的改善,衣饰上的资助,学习、生活上的指导,简言之,当成自己半个孩子对待;反过来,被资助的学生将资助家庭看成自己半个家,既然是家,就该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如帮离退休老人做些家务,帮双职工家庭带带孩子,指导一下孩子的功课等。这种互助式的“1+1献爱心”活动可使双方受益终生。

3.改革奖学金、贷学金制度

实行缴费上学后,不少高校进行了奖贷学金改革。如清华大学共设立了68种奖学金。实行收费制后,把所收学费的36%左右投入到奖贷学金,返回到学生身上。北京大学已设有50多项奖学金,收费后大幅度提高了奖学金金额,学校每年用于94级本科生的奖学金可达120万元,学生获奖面也由原来的30%提高到60%以上。东南大学采取“高额,大比例,滚动竞争”式奖学金的办法。新生入学,学校根据高考成绩确定一等奖(10%,4000元/人·年),二等奖(60%,2500元/人·年)从第二学年起,根据上一学年德、智、体综合测评结果和奖学金条例,按专业重新排队,发放奖学金。

我校在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按国家有关规定,学生可享受艰苦专业奖学金(助学金)待遇,稍优于一般院校,而现在已经不占优势了,学校每年拿出的奖学金仅70万元,奖励6500名学生,一等奖400元/人·年,比例为3%;二等奖为240元/人·年,比例为20%;三等奖为120元/人·年,比例为27%。

另外,学校每年用于贫困学生的贷款约35万元。根据国家教委和财政部(87)教计字139号文件规定, 贷款的偿还办法有几种:一是毕业前还清;二是毕业后用人单位垫还;三是见习期满后,由所在单位从其工资中逐月扣还;四是用人单位视其工作表现,减免垫还贷款。这几种办法除第一种外,极难操作。尽管贷款时答定合同毕业后偿还,而毕业后用人单位不管,学校无力追催,基本成为一笔烂帐。后来,我们又规定,除到艰苦地区工作免还贷款外,其余贷款学生必须在毕业前一次还清,否则扣发毕业证,派遣证等。学生毕业前无法筹钱归还贷款,实际上还是把债务更集中地交给了家庭。与其毕业前一次还清,还不如不贷,故而不少学生宁愿节衣缩食,也不贷款,这就不能不影响学生的学业。所以有些专业已出现了动员困难学生申请贷款的现象,这也就失去了贷学金设立的本意。

因此,应改革现行的奖贷制度:一是取消贷款增加奖学金的投入;二是将学生学费、学杂费收入的一部分再投入奖学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三是提高奖学金的奖励金额及比例。

4.充分发挥勤工俭学基金的效益

为解决特困生的困难,国家教委、财政部教财(1994)29号文件规定,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基金。基金来源一是中央财政一次性拨入基金启动费;二是在校国家任务人数,按每生每月3元的标准, 从学校教学经费中提取;三是从收取的学杂费中划出5%。 我校的这笔基金除用于特困生资助下发一部分外,存入银行,使其增值。但存入银行增值并不是最有效的办法,国家的本意是拨给这笔启动基金,建立勤工俭学项目,产生效益,并安排特困生参与劳动,发给报酬,让学生通过劳动解决困难。但我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建立勤工俭学项目是比较困难的。有效的办法是与校办产业挂钩,如炼厂、机械厂、仪表厂等,投入这笔启动基金,安排一定数量的特困生参与劳动,发给报酬。发放的办法可以“××厂特困生奖学金(资助金)”形式,既解决了特困生困难,又为企业做了宣传。

5.厂校合作,双向延伸,学校与用人单位一起解决特困生困难

用人单位,特别是西部油田,每年都要到学校接收一批毕业生,其中不乏品学兼优者。以往学校每年要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动员一些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去建功立业,而且拿出十几万元支边奖学金奖励这批学生。反过来,西部油田也应采取优惠措施,吸引毕业生,有效的办法就是到学校设立奖学金,资助那些特困学生完成学业,毕业后到该油田去工作。学生得以资助,减少了生活压力,增加了动力,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完成学业,用人单位获得了优秀人才,双向受益。

总之,高校特困生是高等教育改革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高校既要积极投身改革,又要注意解决特困生的困难;对特困生既要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提高自立能力,又要采取措施,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高等教育改革向着“并轨制”方向顺利地发展。

标签:;  ;  

高校学生付学费后经济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及解决特殊困难学生困难的措施探讨_奖学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