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文_程俊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文_程俊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海绵城市控制目标的有效途径,应将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贯穿于绿地系统规划,以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为切入点,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相关指标融入城市绿地系统。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概述

城市绿地是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目标的重要“海绵体”。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真正体现海绵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主要落实在绿地空间,代表性的设施有生物滞留池、生态沟渠、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雨水设施、雨水塘、滨河缓冲带等等。

在城市绿地空间中,开发地块内的源头和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需要在其中予以落实,同时侧重于末端控制的大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也必须结合滨河绿地、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公园绿地甚至防护绿地等市政或城市尺度的各类绿地落实。另外,即便是雨水调蓄池、调蓄隧道等大型灰色基础设施,往往也与城市绿地的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开发利用相关联。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应统筹考虑绿地景观功能与海绵城市控制目标要求,应结合周边汇水区域整体考虑,应与城市灰色排水系统衔接,将雨水控制利用作为绿地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绿地相关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布局和结构、绿地分类规划、树种规划等方面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

2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地系统规划优化

2.1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衔接的主要内容

城市绿地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雨水径流控制目标的有效途径,应将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贯穿于绿地系统规划。因此以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为切入点,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相关指标融入绿地系统,在此基础上依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结合绿地分类规划中提出低影响开发策略,从整体上保证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衔接,保证低影响理念贯穿绿地规划始终。

2.2规划目标和指标衔接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关于提升城市绿地功能及推进公园绿地建设的相关要求,绿地系统规划的中期和远期建设目标,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同时结合城市污水管网、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通过透水性铺装,选用耐水湿、吸附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等,建设下沉式绿地、城市湿地公园等,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水质等功能。在规划指标上,规划将绿地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纳入绿地系统指标体系,要求绿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一般不低于85%。

2.3布局衔接

绿地系统空间布局应满足均衡性,以便更好分担各片区雨水径流。从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的规划中进行充分分析,在中心城区缺少供居民停留游憩活动的公共空间,应适度使绿地系统的分布满足均衡性的要求。可对周边其他绿地提出较高的建设要求。

根据规划的公园绿地,合理的确定规划公园的绿地服务半径,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绿地系统满足服务半径覆盖完整且连通性强,以便更好控制雨水径流。在有必要的前提下适当调整部分用地作为街头绿地、社区公园,并进一步增加海绵化改造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3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规划策略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公园绿地主要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五类,公园绿地分布分散但规模较大,作为雨水调蓄的“点”,对周边用地雨水调蓄作用明显且辐射范围较广,但各类公园绿地之间由于规模和功能的差异,对雨水径流控制的贡献和可采取的低影响开发措施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结合不同公园绿地自身特点,合理确定其低影响开发策略,对公园绿地自身雨水的消纳和周边地块雨水的滞蓄具有明显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综合公园

综合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的绿地,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多结合城市的有利地形、河湖水系营造,建设面积充裕,铺装面积占地比例小,绿地率较高,因此可在园内设置下凹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调蓄设施等,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构建完善的径流控制措施。

3.2 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

社区公园是城市大型社区的公园绿地,分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街头绿地是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主要利用街道交叉点、桥畔、倾斜地或市区其他不规则用地加以绿化,提供休憩、交流、锻炼及进行一些小型文化娱乐活动的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与综合公园相比,建设面积紧凑,铺装地面占地比例较大。径流控制要考虑同时承接街旁绿地内部以及周边街道的地表径流,阻断雨水直接进入市政管网,改变传统街道的管网布局模式。

3.3 专类公园

专类公园是指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包括植物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游乐公园等多种公园类型。专类公园在建设规模上与综合公园类似,具有较高的绿地率,且结合自身建设要求打造水景观,因此专类公园以较完善的低影响措施为主,结合专类需求进行整合。

如专类公园中较为常见的植物园可将人工湿地、调蓄水塘作为水生植物展示园,雨水花园、植草沟等适宜展示部分宿根花卉及蕨类植物,控制雨水径流的同时传达径流控制理念。此外,植物园选址多是小气候良好的山麓汇水区,地形地貌较为丰富,园区建设要尽量保留自然排水系统,并结合乡土植被营造地域特征鲜明的植物展示区域。

3.4带状公园

带状公园应强调应用混凝土透水砖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滞留渗透设施,此外带状公园狭长型的布局特征适宜应用干植草沟等传输设施。在公园紧邻街道一侧沿人行道设置植草沟,承接外侧街道径流,每段长度不低于30米,末端连接雨水花园,对街道径流进行二次处理。带状街头绿地的径流控制设计拓展了城市道路雨洪管理的途径。

4 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规划策略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附属绿地主要分为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附属绿地由于其分布较散且分布面积广,是各类地块中雨水消纳的重要部分。附属绿地应根据其是否属于地块内,采用不同的低影响开发方式,以实现雨水控制。

附属绿地,包括居住区绿地、公共建筑绿地、市政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属于雨水控制的“面”元素,在地块开发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现有的自然地貌特征,保留现状排水系统,同时结合雨水滞留设施、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以渗、滞、蓄为主的低影响设施进行雨水径流控制。

除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外,生产、防护绿地一般不做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其他绿地方面,综合考虑其他绿地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性,也以保证自身雨水排放的畅通,防止山洪对城市安全的影响为主要目标,按照自然地形地貌进行建设,减少人为开发的影响。同时考虑利用调蓄池等雨水调蓄设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环境,缓解其他绿地中用水不便的问题。

结束语

通过城市绿地的合理规划,并对现有绿地进行充分的保护,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秉承这一基本理念,细致的对各类城市绿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衔接,是未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发展路径,只有充分践行这一理念,才能在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任务中突出重点,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唐田.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地系统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2]梁东.西咸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实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王立峰.西安市城市道路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论文作者:程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文_程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