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合奇县卡拉吉勒金矿地质特征论文_杨德波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浙江杭州 310013

摘要:卡拉吉勒金矿区位于南天山金、铅、锌、铜、锑、锡(铝、汞、稀有、稀土、宝石)成矿带(Ⅱ)。目前圈定金矿化体1条,矿化体与构造有关,根据卡拉吉勒金矿的地质特征、产出部位、矿物共生组合等关系表明,该矿床为与构造有关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关键词:地层;构造;矿物共生组合;

Abstract:Qialajile is located in South Tianshan gold,lead,zinc,copper,antimony,tin(aluminum,Mercury,rare,rare,rare earth,precious stones)ore formation belt(II).At present,the gold mineralizer in the ring is 1,and the mineralization is related to structure.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roduction site and mineral symbiosis of Qialajile gold deposit,the deposit is a broken-altered rock type gold deposit.

Keywords:Formation;Construction;Mineral symbiosis;

一、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塔里木陆块西北缘,南与柯坪断隆相邻,北与伊犁—伊赛克湖微陆块南侧的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相望,是古亚洲洋和古塔里木地台古生代陆缘造山带。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志留世伊契克巴什组(S2y)、早石炭世甘草湖组上段(C1g2)。区内构造活动活跃,主要发育3条北东向断层,性质均为逆断层,由于岩石强烈挤压破碎,普遍发育糜棱岩化和片理化。变质岩以动力变质岩为主,为晚华力西期—喜山期浅表部构造层次碎裂变质作用形成的碎裂岩系,变质时期应为中华力西中晚期,相当早石炭世中晚期。

二、矿区地质特征

1、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志留统伊契克巴什组(S2y)、下石炭统甘草湖组(C1g)、中新世帕卡布拉克组(N1p)和第四系(Q):

(1)中志留统伊契克巴什组(S2y)

出露于矿区西部和北部,,该地层岩性简单,发育平行层理,厚度比较大,多数呈厚层状或块状,岩性主要为灰色砂屑砾屑灰岩、鲕粒灰岩、亮晶含鲕粒内碎屑灰岩、亮晶砂砾屑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砂屑灰岩。地层总体北倾,倾向300°~340°,倾角45°~60°。

(2)下石炭统甘草湖组(C1g)

出露于矿区中部和南部。受主构造(F1断裂)影响,为一套总体北倾、西倾的地层,为区内主要含矿地层,根据岩石组合等因素,将其分为三个岩性段:与中志留统伊契克巴什组呈断层接触。

第一岩性段(C1g1):出露于矿区南部和东部,主要岩性为灰-灰黑色薄层状含细砂炭质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中薄层状褐铁矿化长石岩屑砂岩夹少量浅灰色厚层块状灰岩,褐铁矿化长石岩屑细砂岩常见有石英方解石细脉贯入。该地层的工作区内主要的矿源层。地层总体北倾,倾向300°~320°,倾角46°~60°。

第二岩性段(C1g2):出露于矿区中部,主要为灰紫、灰绿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夹含橄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蚀变安山岩、蚀变玄武岩及少量砾岩等,火山岩呈透镜体状、岩株状呈北东向分布,在火山岩与粉砂岩接触带上见有不同程度的破碎带,见硅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等。地层总体北倾,倾向280°~330°,倾角45°~60°。

第三岩性段(C1g3):出露于矿区中部和西部,主要为灰黑、灰、绿灰色薄层状含细砂炭质泥质粉砂岩、结晶硅质岩、中薄层状褐铁矿化长石岩屑砂岩夹钙泥质板岩、砂屑灰岩、泥灰岩、碎裂化泥晶灰岩等、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褐铁矿化长石岩屑砂岩中见少量石英方解石细脉贯入。地层总体北倾,倾向230°~310°,倾角45°~65°。

中新世帕卡布拉克组下段(N1p1):出露于工作区西南部,主要岩性为砖红色复成分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细砾岩、泥质粉砂岩、杂砂岩。

第四系(Q):出露于工作区西中部,主要为冰水堆积物和冲积物。

2、构造

工作区内褶皱、断裂均较发育,尤其是断裂构造对矿产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内发育的北东向的断裂构造,为成矿物质的迁移、富集提供便利的通道和有利的沉淀场所,为区内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构造条件。工作区断层发育,主要有F1、F2、F3断裂,性质均为逆断层,由于岩石强烈挤压破碎,普遍发育糜棱岩化和片理化。

F1断裂:位于工作区北部、西部,长约6.3千米,北部走向60°,西部走向10°,倾角60°~70°。为甘草湖组与伊契克巴什组之间的接触断层,是区内主要的逆冲推覆断层,对本区的岩石形成、构造演化起到控制作用。上盘为伊契克巴什组,下盘为甘草湖组,沿断裂发育构造碎裂岩。

F2断裂:位于工作区中部,长约2.9千米,总体走向36°,倾角40°~50°,性质为逆断层,为甘草湖组第一、第二岩性段分界的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上盘为甘草湖组第二岩性段,下盘为甘草湖组第一岩性段,沿断裂南侧可见宽约8m的片理化带,带内由片理化细碎屑岩、火山岩成份为主的构造碎裂岩等,见硅化、褐铁矿化等。

F3断裂:位于工作区南部,长约2千米,总体走向60°,倾角55°,性质为逆断层,是主要的控矿构造,上盘为灰-灰黑色薄层状含细砂炭质泥质粉砂岩,下盘为褐铁矿化长石岩屑砂岩,沿断裂南侧可见宽约10m的片理化带,带内由片理化细碎屑岩、火山岩成份为主的构造碎裂岩等,见硅化、褐铁矿化等。多期次的断裂为成矿物质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为成矿物质的富集成矿提供了贮存空间。

三、矿化特征

1、矿化蚀变带特征

矿化蚀变带:位于矿区南部,长约800m,宽20m,走向北东向,倾角35°~65°,主要产于甘草湖组第一岩性段,蚀变岩石为灰绿色、灰褐色中薄层状强褐铁矿化细砂岩,裂隙中充填大量宽约1~5mm的细小石英方解石脉,矿化蚀变主要为褐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局部见少量孔雀石化。

2、矿化体特征

金矿化体:矿化体长170余米,宽1~3米,整体走向43°,呈层状产出,倾向北西,倾角46°~65°;单工程品位0.67~1×10-6,平均品位0.72×10-6,矿化体单工程厚度3~5米,围岩为黄褐色、灰黑色细砂岩,矿化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

图1 卡拉吉勒金矿化点平面地质简图

1.粉砂岩;2.砂岩;3.灰岩;4.安山岩;5.酸性岩脉;6.矿化蚀变带;7.金矿化体;8.地质界线;9.产状层;10.断层;

11.片理化带;12.褐铁矿化/硅化;13.探槽及编号;14.钻孔位置及编号;15.勘探线位置及编号

四、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1、矿区地层控矿比较明显,石炭系甘草湖组(C1g)中的碎屑岩沉积建造是区内主要的含矿地层,也是主要的矿源层,新发现的矿化蚀变带多赋存在该套地层中,形成破碎蚀变岩矿化,矿化的强弱与碎屑岩蚀变程度成正比。

2、矿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矿化受北东向逆冲断裂构造控制明显,逆冲断裂的多期次活动为成矿元素的进一步富集提供了丰富的热源,也为含矿热液的上升运移和富集成矿创造了良好的导矿和储矿环境。

3、矿区内金矿化与早石炭世火山活动关系密切,该期火山活动为区内成矿提供了的主要热源和热液,通过与围岩(石炭系地层)的热液交代作用,在有利的空间内(主要由构造形成)富集成矿。

4、通过1:1万地球化学测量,矿区内金、铋等元素套合较好,强度高,分带明显,异常主要位于石炭系的碎屑岩地层中,反映出较好的地球化学背景。

参考文献:

<<新疆阿合奇县卡拉吉勒金矿调查评价项目报告>>

作者简介:杨德波,男,汉族,工程师,1984年3月,现在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从事地质找矿工作。

论文作者:杨德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9

标签:;  ;  ;  ;  ;  ;  ;  ;  

新疆阿合奇县卡拉吉勒金矿地质特征论文_杨德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