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则”应包含哪些内容?“守则”的修订应突出“守则”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中小学生守则”应该有更多的“学生情调”使守则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_中小学生守则论文

“守则”应包含哪些内容?“守则”的修订应突出“守则”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中小学生守则”应该有更多的“学生情调”使守则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_中小学生守则论文

《守则》应守住什么?——1.《守则》修订要凸显科学性和时代性——2.《中小学生守则》应更有“学生味儿”——3.让《守则》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守则论文,时代性论文,学生论文,更有论文,科学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守则》应守住什么?

现行《中小学生守则》及相应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布于2004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守则》的修订与完善势在必行。

我想,作为面向2亿多中小学生的道德指导性文件,这次修订既不能全盘否定,违背和扭曲《守则》一贯的科学、严谨、精练等特点;也不能东拆西补,只在个别条目的文字等细枝末节上做改动,而应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为适应和促进青少年学生道德及身心健康成长,进行系统、科学的修订完善。

首先,应尊重教育对象,吸纳中小学生的意见,体现开放性

从国家层面产生的《守则》,是我国中小学生都必须遵守的约束性文件,在制定过程中必须体现民主、开放的精神,考虑到学生的亲身感受,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因为无论成人怎么周密思考,也不能完全替代中小学生的意愿。如果青少年学生内心没有对完善自我的呼唤与认同,只用行政手段,通过教师、家长的伦理权威来规范、约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建议教育部组织专门人员调查研究,开设网站、信箱等专门的沟通渠道,举办学者、教师、学生等各种相关人群参与的研讨活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其科学性与适切性,也才能保证广大中小学生自觉自愿地执行。

其次,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点,体现包容性

制定《守则》虽然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但是,这种“规范”不应是教育者的武断规训,必须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对学生的行为要多些包容、多些理解、多些换位思考,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守则》既要起到教育的作用,又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还是分开更好,更符合中小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众所周知,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入学,到上完高中,需要跨越12年的时间。对于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理解《守则》中“热爱人民”、“有责任心”等内容,有些勉为其难。再如现行《守则》的第2条“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小学阶段学生很少接触过法律,还不太清楚什么是法律法规。对他们来说,增强法律意识过于抽象。而这一条对于中学生就非常适用,因为中学阶段已经开始接触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也是自我保护的有效途径。

第三,应与时俱进,贴近中小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需要,体现引导性

世易时移,我们的《守则》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往我们很注重从大处着眼,却往往忽略了让孩子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和力所能及的点滴言行做起。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加强生活常识、生存和安全等基本技能的学习,突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更为迫切和现实的任务。现在学生的伤害事件越来越多,在《守则》中应加重安全问题的笔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体信息的冲击,许多学生滋生虚无和享乐等低俗思想,在《守则》中应该有所警示;学生沉迷网络和手机游戏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怎样引导中小学生文明上网,合理利用手机,在《守则》中也应体现和引导;针对独生子女凸显出来的自私、骄横等普遍问题,在《守则》中应该突出感恩、宽容等价值观……希望新《守则》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多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素养等方面去考虑,引导学生真正地去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少年。

第四,内容应更具体明确,避免模糊空洞,体现可操作性

现行《守则》的每条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高度抽象化和理想化。太过抽象化和理想化的东西,显然不适合中小学生,有些甚至明显已经超过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遵照执行,因此,也就难以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所以,语言的通俗化、内容的具体化、呈现形式的趣味化,应该是《守则》修订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些学校每逢开学都要进行《守则》及中小学生一日常规的教育,但结果是学生把《守则》背得滚瓜烂熟,可是言行上却不知道如何去做。究其原因,《守则》的规定对广大中小学生而言,是高高在上的,完全是拿一个“完人”的标准要求成长中的孩子。笔者认为,《守则》的内容应该具体可行、浅显易懂,更接“地气”。只要稍加引导,每个孩子就能做得到,做得好。如果《守则》的表述方式过于“笼统”、“模糊”,儿童不易理解,不可把握,实践中容易让孩子们只会空喊口号,不知如何去行动。实践告诉我们,对孩子要尽量少讲大道理,越是简单的越接近本真!越是简单的越真正有效!

《中小学生守则》应更有“学生味儿”

四川省大竹县 何小波

使用多年的《中小学生守则》近来不断遭受质疑,被指“内容空洞,可操作性差”,这一说法未免有点偏颇。

2004年,在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通知中说得很清楚,“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规范》是对《守则》的细化,两者应结合使用”。比如,《守则》第3条是:“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而在小学的《规范》中,至少有第11条、第12条和第16条等内容是对《守则》的具体细化。可见,《守则》是纲,《规范》是目,两者应结合起来使用。

比如,《守则》中规定要“自尊自爱”,某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10名小学低年级学生,都不能说清楚什么叫“自尊自爱”,据此认为这一条太空洞。其实,对于何为尊严,小学的《规范》在第7条中有所体现,即“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将《守则》与《规范》结合起来讲解,学生就会有所领悟。而且,教材中也有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内容,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7课《尊严》,讲的就是一个有关尊严的故事。再如,七年级政治教材上册中也有一课是《自尊自爱》。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以及后天经验的丰富,学生对“自尊自爱”的认识和体验也日渐充盈。

据此,笔者认为,《守则》是一个全国通行的总纲,代表了一个大方向,规定得太细不现实。有时候《守则》看似不够具体,但恰恰是为了给各个区域和学校留下因地制宜、自主创造的弹性空间,根据自己的教育特色和理念制定校规校纪。实际上,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规范细则、校规等。国家站在宏观的角度制定《守则》,地方和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具体规定,这其实是并行不悖的。

还记得,多年前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说过,美国学生每天必须宣誓,宣誓忠诚于美国的旗帜和上帝护佑下的这个国家,这是不容商量的一个仪式。可见,美国的校园里也有爱国主义教育。因此,不能说我国《守则》中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空洞的内容。

什么是爱国?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段有各自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尽管不一定表述得清楚,但这丝毫不影响这种情感在心中生根、开花。这不,2013年“十一”,央视街头采访老百姓,说说自己对“爱国”的看法。大家说法不一,官员说爱国就是不贪腐,医生说爱国就是不多开药不拿回扣,出租车司机说爱国就是不绕道,小贩说爱国就是城管要依法执法,学者说爱国就是“外争主权,内求善治”,小学生说爱国是“扶老奶奶过街”、“让座位”以及环保……瞧,“热爱祖国”一词,在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眼里一点也不空洞。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强调的公民基本素养。中国如此,美国亦如此。

同时,并非任何我们认为对学生有用的东西,都可以不加区别地收入《守则》中来。任何准则、规范都是本系统本行业向所属成员发布的自觉遵守的约束性条文,必须有针对性。既然是学生的《守则》,就应该针对学生的特征,着眼于学生,突出“学生味儿”,符合学生的语言系统和记背习惯,而不要整得像全民公约、公民守则一般,更忌大人腔和“呼口号”。

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的《守则》和《规范》有些条目过于宽泛,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合于其他职业。比如,在《全国职工守则》中,也有“热爱集体,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积极参与管理”、“文明礼貌,整洁卫生,讲究社会公德”等与《中小学生守则》类似的内容。这些准则不仅小学生应该遵守,所有公民都应该遵守。或许有人会说,中小学生难道不是公民吗?既然是公民,就应该遵守这些准则。但照此说法,我们还可以往《守则》和《规范》加入更多的公民准则,使之成为一个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以往里装的筐,面面俱到,内容繁多,失去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到头来,这样的《守则》和《规范》,只能停留在纸上或墙上,师生均置之不理,视而不见,不能入耳、入脑、入心,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因此,修订《守则》也罢,《规范》也罢,都应该站在学生立场,突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相关的一些条目,保留中小学生这个年龄最易犯错而又最应该遵守的条目。在形式上,我以为咱们中华民族的《三字经》、《弟子规》很值得借鉴,可采取三言、四言、押韵、对仗等方法,使之简短、精练、易记,在朗朗上口中浸润、内化,而后成为行为的自觉意识。

让《守则》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

北京 郑丹娜

自从《中小学生守则》正在研究修订的消息传出后,一份“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的图表在网络被各大论坛纷纷转载,引发众网友热议。不过,随后有专家辟谣说,美国没有通行的守则,网传的这份“守则”,可能是某美国小学的规定。

尽管如此,这样的对比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对修订守则的一些期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希望我们的《守则》能够尽可能具体一些,让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该怎么做。比如,不妨像网传的国外“守则”那样,有类似“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的规定,也要更加体现对学生的关心体贴,规定“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很高兴帮你”。

学生守则看似简单的条文,却是一个民族文明礼仪和道德价值的体现,是造就未来人才的行动指南,它关乎下一代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从事班主任工作20年,人们对《守则》的热议,也让我回忆起自己的教育经历。初做班主任时,我也曾学着很多老教师的样子,把犯了错误的孩子带到《守则》面前,指着守则告诉他违反了哪一条;也曾经按照学校的要求,让学生一字不落地背诵《守则》。从教多年后,对学生成长规律和内心世界有了一定了解,我再也不让学生死记硬背守则,更不让学生对着守则面壁思过了,而是基于自己对《守则》的深入理解,通过创编守则儿歌,帮助学生理解守则、把守则的要求跟学校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守则》里说“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我就编写了这样的儿歌:

秋风吹,阳光照,

自觉排队进学校。

见到师长问声好,

见到同学说声早。

这样才是有礼貌!

比如,《守则》里说“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就用这样的儿歌引导学生:

下课时,看课表,

先把用具准备好。

楼中走路靠右行,

不打不闹不追跑。

说话声音小一点儿,

安全游戏最是好。

因为在我看来,生活习惯文明健康,首先体现在校园生活中。学生在学校里有了文明、得体的行为,才会逐渐变得有自信、有尊严。在带领学生学习儿歌、背诵儿歌,编排拍手游戏的过程中,他们的规则意识在悄然建立。

教育实践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对于小学生而言,越具体的东西越容易被记住,并照着去做。而对于教育的本质特点来说,教学需要正面引导,变“不许”为“许”,因为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于主体的行为规范,需要“顺从、认同、内化”的过程。

教育是对成长过程的指导,对于这些睁大眼睛看世界而不知道该如何生活的孩子来说,需要具体的引导,具体地告诉他们:路该怎么走,书该怎么读,人该怎么做。希望我们的《守则》经过修订以后,会更具体、更生动,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们的成长,成为孩子们做人做事的行动指南。

标签:;  ;  

“守则”应包含哪些内容?“守则”的修订应突出“守则”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中小学生守则”应该有更多的“学生情调”使守则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_中小学生守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