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_张诚

广西宜州市中医医院内一科 广西宜州 5463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候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并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共98例,将患者依据动脉硬化的评分等级不同划分为4组,分别对比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项指标,研究其同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同时研究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同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各证候类型,发生频次最高的三类证候类型分别为血淤证、痰证、阴虚阳亢证,患者在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项指标的对比当中,对比结果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致使患者出现高危状况的主要因素,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产生同患者的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同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当中其主要病发证候为血淤证与痰证。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斑块;中医证候

急性脑梗死通常是因患者供应脑的动脉产生粥样硬化情形,从而致使其血管内皮发生功能性障碍困难,引发管腔出现狭窄、阻塞的情况,从而引起脑部出现局部性的缺氧硬化[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候相关性,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并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共9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同中医证候开展相关性的研究,在血淤证与痰证当中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并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共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I级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62.26±2.02)岁;II级患者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40~88岁,平均年龄(62.18±2.04)岁;III级患者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40~87岁,平均年龄(62.19±2.11)岁;IV级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41~87岁,平均年龄(62.15±2.05)岁。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相关统计数据当中均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对患者进行西医诊断时采用全国心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确立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进行关于脑梗死的临床诊断[2]。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当中关于中风病的诊断标准予以诊断[3]。

1.3中医证候指标

依据《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4]对患者的风证、火热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血癖证、疚证、气滞证、血虚证等中医症候进行分析、对比。

1.4研究方法

对所有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均行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将患者依据动脉硬化斑块程度的不同将患者依据相应的评分标准划分为I级组、II级组、III级组、IV级组,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以及颈动脉斑块及其具体狭窄状况进行分析对比。

1.5统计学方法

对以上患者的相关数据采取分类及汇总的方法进行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以上各类数据采取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患者的中医证候各级颈动脉硬化分布当中,血瘀证与痰证其所占的患者人数最多,同时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越重,相应患者的血瘀证与痰证人数比例也将相应的增高,因而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同中医证候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详见下表1。

3 讨论

大量的研究一致表明,血管壁内膜出现增厚状况一般是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的重要前期标志,斑块的产生是其主要的特征表现[5]。颈动脉出现硬化斑块,同患者的脑梗死存在紧密的相关性,其具体的狭窄程度则实际体现了颈动脉表现出硬化的具体程度,即为颈动脉管壁越厚,患者的颈动脉便越狭窄,相应的硬化程度也就越严重。在中医诊治当中急性脑梗死一般被理解为中医当中的中风病,风、火、痰、淤证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及因素,而“虚”证则为其本源所在。因此本文对于中风病即急性脑梗死的机理探讨主要包含了风、火、痰、淤、气、虚等诸多方面的病因情况。三高症状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症状是致使脑梗死患者出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重要原因,正如《素问调经论篇》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西医则认为三高症状会致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从而产生各类病症情况。

在本次研究中对98例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患者,予以中医证候在各级颈动脉硬化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中存在血瘀证患者人数最多,为84例,占85.71%;依次为痰证78例,占79.59%;阴虚阳亢证74例,占75.51%;风证65例,占66.33%;火证55例,占56.12%;气虚证51例,占52.04%;气滞证41例,占41.84%;血虚证26例,占26.53%。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致使患者出现高危状况的主要因素,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产生同患者的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相关指标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当中认为,其主要病发病证候为血淤证与痰证,且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颈动脉的内壁膜增厚会导致动脉管腔更加狭窄,痰证也就更加显著。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方式检查患者的颈部动脉硬化斑块状况及其性质,能够有利于对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的分析,从而对出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给予客观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朱宏勋,曹锐,胡文忠等.急性脑梗死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发病初期中医证候分析[J].中医杂志,2011,52(11):935-937.

[2]李京,曹锐,朱宏勋等.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与神经功能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6):329-332.

[3]谌剑飞,马雅玲,丁萍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胰岛激素水平及与中医证候量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9(2):108-110.

[4]成杰辉,刘志龙.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与血液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陕西中医,2013,30(6):660-663.

[5]白舒霞,董梦久.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清IL-1在近期感染中的相关性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3-24.

论文作者:张诚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5

标签:;  ;  ;  ;  ;  ;  ;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_张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