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四种版本教材整合的尝试——以“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聚落论文,地表论文,为例论文,四种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新教材四种版本教材各有特点,应整合使用。人教版教材着重分析了平原利于聚落分布的原因及山岳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分布、延伸方向的影响,重点突出且内容比较切合学生实际,但缺乏案例分析;鲁教版教材着重分析了平原利于聚落分布的原因,山区铁路的分布及原因,不过,这些仅是用等高线地形图呈现的;湘教版教材分析最为详细,用了整整一节篇幅、16幅图片和7个案例详尽地阐述了具体某个地区地表形态的特点及其对聚落及交通线的影响,案例非常经典,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比较难;中图版教材分析也较为详细,用了一节篇幅、11幅图片和4个案例,难度介于人教版教材与湘教版教材之间,而且对课标要求“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作了分析,这一点其他三种版本均未涉及,但中图版教材欲求大而全,重点不够突出。
由此可见,我们可借鉴人教版教材“平原地区利于聚落分布的原因”部分和“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部分;借鉴鲁教版教材或湘教版教材“等高线地形图上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部分;借鉴中图版教材“地形、气候、水源、矿产对城市分布的影响”部分;借鉴中图版教材、湘教版教材的大量案例,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地图基础薄弱,推理分析能力较低,没接触过聚落的含义,分析时宜举实例分析。初中地理不重视或没学,导致高一学生等高线地形图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很欠缺,这里不宜深入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知识,只能简单介绍山谷、高原、盆地、平原的表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我国北方、我国南方、川西高原、四川盆地、兰州市等案例,可由学生选择研究。由于实践少,部分学生可能不能理解“之”字形弯曲,宜用直观图片展示。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
本课内容已当堂学习完毕,无需再布置书面作业,但可安排社会调查实践:结合本地地形分析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