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物流人才论文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物流人才论文

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模式论文,物流论文,我国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现代物流是与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相伴而行的,物流人才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物流发展实践经验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有较高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统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影响物流的问题中与物流一体化成功的相关程度最高,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54,显著水平为0.01。因此,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关键在于物流人才的培养,取决于高素质物流人才的拥有量。

一、国外物流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国外物流教育以及物流人才的培养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物流产业高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旺盛,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人才教育培养进入一个新时期,不少大学在这个时期纷纷设置了物流学科,把“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作为面向经济社会需求而调整教育学科的重要举措。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通过高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制度与多元化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机结合,有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人才需求。

1.物流正规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纷纷设立“物流管理”或者“供应链管理”专业,开设物流课程,设置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美国是物流研究的发源地,也是物流教育强国之一,现已建立了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物流专业体系。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学院(MIT Sloan School)、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等50多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或者供应链管理专业,且3种学位(学士、硕士、博士)设置齐全。另外,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等大学也设置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与物流、仓储与物流等专业方向。

欧洲各国物流研究、物流教育与人才培养在其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明晰的框架。2000年5月,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约占2/3)和本科专业(约占1/3)的培养方案,另有33所大学在其他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的课程。例如,英国的克兰菲尔德商学院(Cranfield Institute of Business)、德国的科隆大学(University of Cologne)、丹麦的哥本哈根商学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荷兰的鹿特丹伊拉兹马斯大学(Erasmus University of Rotterdam)等,都开设了物流专业,在此领域里的研究也富有成效。

在亚洲,日本早稻田大学(Waseda University)、流通经济大学(Ryutsu Keizai University)、大阪产业大学(Osaka Sangyo University)、流通科学大学(Universitv of Marketing and Distribution Science)等许多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全球物流教育中颇有声誉。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义安理工大学(Ngee Ann Polytechnic)等分别设置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向的理学硕士双学位课程、物流工程与管理的学位课程。韩国海事大学(Korca Maritime University)在航海产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生中分别都开设了物流工程课程。

另外,南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的运输经济与物流系统开展了学制3年的学位教育;澳大利亚南方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成立了运输系统中心,进行运输与物流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开发;新西兰林肯大学(University of Lincoln)在教育部首次注册成立了PMC物流学院;俄罗斯现有25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物流方面的专业。

文献资料检索研究表明,国内外高等院校中物流学科一般有三种设置方式:一是设置在工程类学院,二是设置在管理类学院,三是设置在专门成立的物流学院内。物流学科的学位也按所挂靠的学院专业学位授予。国内外高等院校中物流学科的设置方式显示出物流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和新型学科的特征;设置方式的多样性反映了各个高校物流学科建设过程遗留的痕迹,不同学校根据各自的师资力量和研究成果决定物流学科设置方式。

2.物流职业教育与从业资格认证

当前,职业教育与培训已成为培养物流人才的重要方式。社会物流组织、机构、团体以及各有关高等院校都在开展物流职业教育与培训,开设的课程既涉及物流理论,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描述、课程大纲,能够使学员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所需课程。

社会机构的物流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物流从业者的从业能力与资格培训,通过与相应的资格认证相联系。以美国为例,目前进行物流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主要有物流管理协会(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物流工程师协会(ILS:International Logistics Society)、运输与物流协会(ASTL: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国际仓储与物流协会(IWLA:International Warehouse and Logistics Association)、供应链委员会(SCC:Supply Chain Council)等社会物流组织、机构、团体。这些物流中介组织和研究机构在物流研究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规范物流从业人员管理、实施物流从业有关认证方面起了主导作用。例如,国际仓储与物流协会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有100多个分会,并在各国分会分别主办了具有国际权威性的注册职业物流专家(CPL:The Certified Professional Logistics Program)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班。

高等院校的物流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面向物流从业人员,尤其是物流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的在职教育与继续教育。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英国的克兰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南方学校等高等院校也在广泛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和物流职业培训项目,对社会人员、物流从业者等进行形式多样、组织灵活的短期职业培训。美国物流管理学院(Institut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的远程教育与培训协会1959年被美国教育部列为公共法中“全国公认授权代理机构 (Nationally Recognized Accrediting Agency)”,并被非传统教育支持的防卫机构(DANTES:Defense Agency for N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Support)授予向美国军事人员提供运输与物流教育的权利,承办了注册物流从业者(Certified Logistics Practitioner)资格认证。

西方发达国家多元化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促使了大多数物流从业人员具有高层次、应用型的物流专业知识,大大增强了其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为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了一项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类型调查,被调查对象主要是工商企业的物流经理、主管或副总裁等。该调查结果显示:在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中,大约92%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的资格证书。

二、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现状

20世纪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级政府、产业界和理论界都认识到现代物流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中国经济全面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物流热”开始在全国兴起。现代物流的蓬勃发展呼唤着系统的物流知识,呼唤着成功的物流经验,呼唤着成熟的物流技术,更呼唤着多层次的物流人才。

1.物流人才奇缺

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菲尔·柯罗杰院士指出,中国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物流的精髓是降低企业的成本,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与此不相协调的是,一方面是中国物流产业在蓬勃兴起,而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人才却相当匮乏。目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较少,且在国民经济各行业职工总人数中的比例较低,1990年从业人员总计14059万人,其中物流从业人员为895万人,占6.37%;2001年从业人员总计10792万人,其中物流从业人员为629万人,占5.83%,比1990年下降了29.6%。我国物流从业人员还存在素质低、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在我国物流业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仅占整个物流业职工总数的7.5%,这一水平大大低于其他产业,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

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熟悉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奇缺,尤其是精通改造传统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和物流规划等人才更是严重匮乏。据预测,我国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量为3万至4万人,高级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近3万人。但是,现在全国大中专院校每年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仅有5000多人,国内拥有国际权威认证机构颁发的物流专业管理资格证书的职业经理人更少,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物流人才教育培养轨迹

我国引入物流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但是当时缺乏物流发展的环境和动力,现代物流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的时机和环境,物流市场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引发物流人才的需求,促使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急需的一些专业在设置上采取了开放的态度,许多地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例如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四类专业中就包括物流管理专业。这些有利于加快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速度,满足现代物流发展对物流人才的渴求。

(1)物流学历教育开始启动。2000年经我国教育部备案设置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仅有1所。2001年,教育部在目录外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新设本科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分别为2所和7所;同年8月,第一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会议提出为适应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启动物流人才教育工程,要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3个方面制定物流人才培养计划。之后,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呈现新态势,从政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到企事业单位,都在开展物流知识的传播与研究活动,物流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设本科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增加的态势明显,2002年分别为10所和37所、2003年分别为22所和75所、2004年分别为56所和84所。特别是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南京大学、福州大学等48所高等院校首批成为“物流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促进了我国在已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院校中构建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本科物流教育主要有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的物流方向主要设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工业工程等专业。国内高校发展物流教育类型主要分为偏重于物流管理和偏重于物流工程两类,前者侧重于物流战略规划、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营销、物流运作与管理等,比较典型的高校有北京物资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福州大学等;后者侧重于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运筹与优化等,比较典型的高校有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

(2)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近年来,我国物流职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等城市纷纷开设了各种层次的培训班,主要面向运输企业、仓储企业、配送连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在职人员。例如,北京清华大学与人事部国家培训网联合推出物流培训课程,北方交通大学物流科学研究所开办物流网络远程教育、物流教师进修培训、物流高级管理人员的专门培训等。与此同时,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仓储协会和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全国性行业协会纷纷启动物流证书培训工程,并从美国、英国等引进物流师与采购师证书教育。2003年,我国“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纳入国家职业标准,包括助理物流师、物流师和高级物流师三个级别。

总体来讲,我国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物流人才培养也还处在起步阶段,物流职业教育也比较落后,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据教育部的统计,截止2004年,在高等院校招生目录中,我国设有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仅占院校总数的1%左右,硕博士教育刚刚起步。同时,许多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老化,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原理解释和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导致物流人才结构矛盾依然突出,据上海航运交易所关于航运物流人才的调查显示,既懂技术、又有现代物流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仅占人才总数的0.9%。

综上所述,我国必须尽快启动物流人才教育工程,通过建立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多形式的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促进高素质物流人才的有效供给,全面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思路

2005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职业教育司等有关部门召集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酝酿成立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探讨物流教育问题,研究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2005年11月,中国物流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召开了全国物流研究机构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北京大学和福州大学等物流研究机构组成的“全国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单位代表60多人对深入开展我国物流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快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思路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机构根据物流市场人才的需要,开办设置相关物流专业与课程,建立健全物流专业教育体系。根据我国教育部学科分类体系,物流学科是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物流管理是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公共政策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物资流通活动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提高经济运行整体效益。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工学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得到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宽口径的知识体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务能力的专业物流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人才。根据物流管理内涵、物流管理实践的要求和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为政府物流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咨询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和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并且,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如研究生教育应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本科生教育应重素质、基础与知识面的协调发展,专科生教育应重技能和实践。

2.强化物流职业教育、从业资格认证制度

由于学历教育时间较长,为解决目前物流人才紧缺问题,应强化物流职业教育,推行物流师、采购师证书教育与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制度等。特别要重视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职业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要有不同的层次,适应不同情况的需要。在培养方式上,可采取组织培训、挂职学习等方式,如选派人员到国外教学和科研单位进行物流专门和系统的学习;引入外国物流专家指导企业物流运作,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批物流人才;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的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整体物流服务水平。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可以更细一些,把学和用更好的结合起来,特别是短期培训,针对性应更强。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重视专业培训,又要重视基本理论的提高,不能片面地强调实用。

3.建立健全政策措施体系

(1)创造现代物流发展软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因此,应重视对物流的宣传引导,使人们认识现代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理念。应该组织专家、学者采取多种形式,借助各种媒体,介绍物流基本知识,向社会宣传物流思想,营造一种物流的氛围,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物流,并吸引优秀的人才参与到这个领域学习,为物流在我国的真正发展创造“软环境”。

(2)加强物流师资与教材建设。目前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宏观经济学、机械工程学、管理科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物流专业水平总体不高。因此,要加大引进海外留学物流人才和出国培训力度,采取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讲学的办法,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与此同时,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我国物流教学的基础教材,出版一些精品;也可根据需要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教材课本,翻译试用一段时间后修改形成自己的教科书。

(3)开展物流教育专题研究。开展物流教育的专题研究,指导物流实践的发展。鉴于我国物流理论研究滞后,应大力加强物流基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科找部等应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的资助力度,科研部门应强化产、学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并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物流教育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物流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物流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物流人才对物流业发展的贡献研究,以及世界各国物流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等专题。

(4)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活动过程中,应体现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实际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实践教学,要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点,从实验、实习、实践环节上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特别是在业务课的教学中,要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5)建立政—产—学—研机制。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政府组织有关物流科研教育单位的专业力量,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物流技术、物流管理和物流规划等,提高我国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建立物流研究机构,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以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标签:;  ;  ;  ;  ;  ;  ;  ;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_物流人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