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论文

从《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论文

从《平“语”近人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

宋剑桥

摘 要 系列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经典为依托,传播先进理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该节目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将观众与理论紧密结合,是理论宣传的新的有效实践,开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路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类节目;传播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节目共12集,分别以《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全方位展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目通过“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传播新思想,用先进理论回答社会发展问题,是一堂面对全国观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作为一档文化节目,以大众传媒为介体,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了双重创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

1 新式创新,以人为本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层面的建设,节目采用“主持人+经典释义人+思想解读人+经典诵读人”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学者嘉宾进行理论剖析,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节目整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原点,单期节目以多样化的主题铺开,以视频、解读、诵读等方式生成节目的内在逻辑,使之完整连贯。

2014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指出“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标志着中国已经全面进入深化课程改革时期.

人在该节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作为一档文化类栏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传播的是主流价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人民大众为传播对象,关注发展中人的问题,因此议程设置上充分满足人民需要,关注广大人民的思想诉求。人作为价值符号在节目中持续发挥作用,嘉宾学者有大众熟知的蒙曼、康震、王立群等,也有一直坚持在学术一线的学者们,在保障节目理论性的同时,突出了节目的对象感,观众在观看时有对话感和交流感,提升了节目的用户黏性。经典诵读人由大家熟知的播音员主持人担任,用充满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唤起人们对经典的思考,深化教育功能。

育人是该节目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2]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内容,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议题,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既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又要以教育的方式强化广大人民的信仰。当前人民群众的理论学习正处于自发向自为的过渡期,存在学习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学习深度不够,理解困难的问题,因此《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采用传统的电视媒体表达为主,网络新媒体为辅的形式,发挥融媒体优势,电视栏目时间固定使育人环境具有稳定性,通过制作专题网页,微博话题,打破线性传播和时空限制,促进学习的自觉性。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是该节目育人的又一着力点,“现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挖渠引水脱贫致富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默默无闻在工作岗位上坚持30余年推动了核潜事业的巨大进步,具体诠释了敬业的内涵。

内容是文化类节目的主体和灵魂,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传播新时代先进思想,面向大众,以综合性多重维度的解读使理论内容接地气,读懂做精。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守住文化根基,回答了当代发展源与流的问题,继承与弘扬是文化建设的两个方面,通过贯穿古今的内容创新,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的本质,突出了内容设置的合规律性。

通过形式创新,激发大众的兴趣点,立足人价值的发挥,也注重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节目的目的性。

2 内容创新,贯通古今

可是,匆忙而零碎的时光似乎打乱了我固有的步调,我常懒慵地伸长了脖子,听着窗外车辆的催鸣。干燥的都市里人如蚁般的潮涌,较童年时期的乡村生活,这一切来得如此突兀而遥远,又在一刻间抹去,梦走过它的辉煌渐次露出衰败的荒漠。遥遥的还有什么景物,高楼把零星的绿踩在脚底,慌乱地走进我的视线,模糊成一堆垃圾似的肮脏。我的思绪走在伤感与怅然的悬崖边沿,细数着空中飞过的鸟影,在白云下面弹出点点,我渴望那白云就是心中的空白,这正是我空灵和寂寞的源点。

内容创新赋予节目更深刻的价值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导向性,同时以传统文化为底色,体现作为意识形态的独到魅力。

邓小平在谈到理论学习时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3]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具有多重理论价值,由于高度概括而过于抽象,因此在学习时不易把握,影响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效果。《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习总书记引用的经典归类划分突出主题,使理论学习更具体系化,通过一系列反映时代发展的实例,表现党领导人民建设的成果,《咬定青山不放松》旨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徐川老师用当下的美好生活作引,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理想信念的巨大力量贯穿始终,发挥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朗诵经典中不仅有主持人康辉朗诵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还有李丹丹老师朗诵的《病起书怀》节选等名篇,通过艺术与理论融合,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强化教育效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发挥先进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凝心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媒介生态的变革打破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以短时高效为特点的新媒体传播,深刻影响着理论的传播,一方面提供了新的传播范式,另一方面开放性的传播空间也使各种文化得以涌入,冲击了主流思想的地位,要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形成理论传播新方式。《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内容入手,以理论对接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落实到个人功效,地区发展上,化抽象为具象,找到了理论传播的新的落脚点。节目立足“用典”,显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风格,博采古今的解读方式,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内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4]

3 开辟路径,良性融合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当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中流砥柱,其传播方式与效果更应得到重视。解决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困境,首先要提高针对性,建设隐性教育环境。《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设置简单大气,积极回应发展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蕴含在节目始终,《治国有常民为本》《恶竹应须斩万竿》等主题构建了当下中国的发展环境,通过内容传导价值理念,流畅自然。隐性教育环境与显性教育环境相对应,润物无声具有长期性的影响,最终外化为人的行为,而隐性教育的优势在于打破限制,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载体。《大国外交》《将改革进行到底》《必由之路》等政论片进行了有效实践,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都引起了广泛都关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搭载融媒体,形成传播合力,促进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该节目以人民群众熟知的文化节目《百家讲坛》为基底进行特别创作,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节目的议程设置上,突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2不平衡也体现为人民群众理论学习水平的不平衡,不充分也指理论学习渠道不充分,传统的集体学习、开会、宣讲的方式覆盖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群体教育,从形式选择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包容性,为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注重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连续性,《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12集形成一个系列,虽然每一集可单独观看,但却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使得节目具有连续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规范,该节目整体也覆盖了这三个维度,实现了逻辑统一。同时抓住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关键时期,抓好衔接与演变,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良性循环模式,更好发挥引领作用。复次发挥目标激励功能,所谓目标激励,就是通过设立目标,激发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节目的子命题和内容都在强化共同这一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发挥着内驱力的作用,强化目标激励,共同描绘发展蓝图,核心价值观一直发挥着激励作用。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开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教育,引导驱动的良性循环模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发展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让乳腺癌造成了女性非常大的威胁,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当前还不清楚,雌激素、酗酒、肥胖等均会引起患者发病,还有遗传的影响[1]。乳头分泌不明液体是主要症状,淋巴结肿胀[2]。目前我国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方案不完善,存在差异性,此次就传统手术和改良乳腺癌手术的治疗情况进行研究,有以下报道。

4 结束语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为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了有效的载体,通过创新性实践,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性的新范式,始终坚持人民群众为对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核心价值观体系化建设更加明确,开辟新路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仍需持续发力,提高先进思想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 G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9-0158-03

基金项目: 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政治传播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15JDSZ2031)和中国传媒大学校级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政治传播困境及对策研究”(CUC2019B029)的前期成果之一,受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简介: 宋剑桥,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  ;  ;  

从《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