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都市主义的介入性研究——以广州市万亩果园为例论文_郑庆之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

摘要:城市是功能的集合,功能靠场所组织,就像社会靠语言组织一样。当场所被越多人使用,需求就越复杂,为满足复杂的需求空间应具有可协调性。通常功能的确定会使得场所是去可协调性,仅能服务于单一空间需求。在功能主义影响下的城市规划,赋予各个地块相应的功能,很大程度地阻止了多样需求在城市中相互协调。本文通关过研究不具备特定功能的城市景观、探索景观协调城市功能需求的方法,提出线性、点状两种方式。并以闲置的万亩果园为例,通过景观的介入实现场所内部的激活以及场所外部功能的重新组织。

关键词:景观;需求;场所;介入;可协调

1.语言与场所

语言对于人就像是场所对于城市。哈贝马斯说过:“社会秩序的形成来源于人类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调节自己的行为”[1],人类的个体如果没有语言就不能构成社会,社会可以看作是人类有组织的集合。另一方面城市也是与人有关的另一种集合,功能的集合。我们需要使用的办公室、住宅以及运动场都是人类的需要的功能在空间上的表现。一个人需求的功能可能是很好满足的,当出现两个人的时候就会出现差异,但是要在同一个地方满足这样的需求,就需要协调。场所就是协调的“语言”。人们愿意接受小尺度的街巷场所还是接受大轴线大尺度的场所,这些是城市在建设中可需要论协调的问题,而至于建筑本身的功能的问题则是比较确定的,例如如何更加舒适如何更加人性化都是有明确方向的。只有场所是不断在探讨的问题。因为象语言一样,这是沟通人于人之间的桥梁,通过协调场所满足各种社会需求。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提出的功能主义规划强调注重功能本身的提升,注重功能分区,将单个功能极致化。但是这种规划忽视了需求的多样性,阻止了人与人协调的可能性,把人放进一个个笼子里面。在城市规划中如果直接给出了功能的分区意味着没有了商量的余地。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场所进行磋商。

2.景观——介入性的可协调场所

景观都市主义描述了当今(城市建设)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先后次序的重新排列,即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对许多不同专业的人士来说,景观已成为一种透视镜,通过它,当今城市得以展示;同时景观又是一种载体,通过它,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 [2,3]。本人理解景观都市主义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景观本身的生态功能的满足,是义务性的;另一方面是景观作为一种功能不确定的场所,这种场所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允许各种需求在这里协商,这里没有绝对的对错。

在第一个层面。景观具有的功能意义,包括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或者让基础设施绿色化,以及城市景观设计尊重自然过程。这种是城市建设中的义务性课题,我们可以讨论如何在这些方面做的更好,不存在原则上的意见不同的商讨。

第二个层面,景观具有的一种非特定功能场所的意义。山河湖海不是为人而存在的,广场、街道、公园也不具有固定的功能。这样的景观在城市中通常以带状或者点状出现。因为城市的主要空间的功能已经固化,这种形态像是血管一样伸入到各个组织,是一种介入并组织城市的状态。功能的不确定性具有可协商的余地,相对于功能已经固化的其他区域,景观是唯一可以协商的场所。过去也出现过“新城市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也有“新陈代谢”理论这样的乌托邦理想。但是都在用具有明显功能属性的城市空间解决功能主义导致的城市的不可协商性。但这样的规划所有的场所的确定权被垄断了,就像是媒体控制了话语,即使是“亲民派”的媒体,他们的言论如果是不可商量的同样是在控制舆论。因此出现有这样一种具有非确定性的场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种场所能尽量能伸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城市提供可协商的血液。

3.景观都市主义在广州的实践

万亩果园坐落在广州海珠区,是城市中一块巨大的绿地(图1)。它曾经果树繁茂,为广州市以及周边地区提供大量的水果。它还是广州调节珠江水的关键景观,万亩果园所在的海珠区可看作一个巨大的江心洲(图1),珠江在海珠区的西面分支,再在海珠区的东面汇合。万亩果园占海珠区将近四分之一的土地,大小支流流经万亩果园内部,果园对于潮汐以及洪水过程有很好的协调能力。

但是由于城市的扩张,万亩果园许多土地被占用,城市与果园基本属于隔水相望或者隔墙对立的状态;空气以及水污染导致挂果率降低,加之土地价值的提升,农民不愿意继续种植水果;原来以种植为主的农村改为以工业或者以旅游业为主,但是旅游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工业却进一步对场地造成了污染;为了控制洪水、以及为了保护人造的景观“海珠湖”的水质,万亩果园的所有河流出口被设置了闸门,自然的水过程得不到继续,出现了污染聚集,植物淹死的现象。总而言之万亩果园处在一种封闭的被废弃的状态。

万亩果园由开始的生机勃勃到后来的被孤立,原本的功能已经不复存在,就像是被拆掉的房子留下来的空地被围墙围着。这个情况与过去广州的骑楼街诞生之初的情况十分相似。

3.1景观都市主义在广州的成功经验

景观都市主义是二十世纪末提出的概念,但是历史上有符合景观都市主义的功能要求。二十世纪初广州拆除了古城墙,这样一块空地该如何用,是建成住宅延续两边的功能,还是建成办公楼,还是建成百货?最后这些功能具体的方案都没有实施,而是引进了一种源于地中海的叫做“骑楼” 的景观。“骑楼”被称为景观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骑楼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形象工程被引进的,是一种视觉上的新颖。第二点在于“骑楼”一开始并没有被赋予特定的功能,是一种有内部廊道的场所,可以遮风避雨。所以这个场所是一个借助城墙的拆除而介入城市中的功能非确定的场所,在后来的使用中,它的场所的可协调性帮助它成为了广州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骑楼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图2)。第一个部分是骑楼的内廊,第二个部分是门面,第三个部分是上层。广东人喜好户外休闲的生活,包括在外面聊天、喝茶、遛鸟、下棋甚至吃饭,广州人晚上最喜欢的聚会地点就是大排档这一点就可见一斑。内廊恰好在广州拥挤的城市当中提供了这样的户外有遮蔽的空间。另外,广州人好做生意,无论家里原本是做什么行业的商业都可以成为副业,这与广州长期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所形成的商业文化有关。骑楼的门面为这种商业行为提供了前可攻退可守的环境,既可以是你家的门厅也可以是你做生意的门面,这体现出建筑的使用者和外界的协商,式可以变化的,根据消费情况来定。骑楼的上层相对私人,上层的外观可以显示家庭的财力和自己的审美倾向,内部可以作为仓库、办公、会客、居住等等功能,所以各种人的需求都能满足。所以最后骑楼并不限制于一种功能,产生了一德路这样以货物交易为主的交道,也有恩宁路这样以生活为主的街道,也有上下九这样包含商铺、茶楼和、影楼等等店面的商业街。

骑楼是广州的一次成功的景观介入,利用线性的景观,重新组织了广州的各种功能,无论是公共需求还是私人的需求都能在这个地方以场所的方式相互诉求,如有人在骑楼内廊处摆一张椅子,如果众人认可了,这就同时是过道也是个人休息的地方。而万亩果园的废弃也是给广州提供了一次新的介入的机会,进一步的设计会关注于如何产生可以容许人们进行场所协调的空间。

3.2广州万亩果园方案

现在的万亩果园总面积有1200公顷,是一块由果树,村庄和河网组成的绿地。除了小洲村和土化村,其他部分都极为均质。需要使果园再次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必须建立果园和城市的联系。激活果园可以从果园的内部和边缘两处着手。外部的边缘是果园的红线,有的是经过河流有的是经过道路更多的是直接与各种地块衔接;内部的边缘是河流网络,河流是全部连通的,联通着广州的各个码头,是与整个城市的联系。因此本次的方案将从两种边缘进行景观的介入。

3.2.1外部边缘的介入

与万亩果园直接发生关系的周边地块有:广州市新中轴线、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大学城、生物岛、广东商学院,部队用地和各房地产项目等等(图3)。其中会展中心、广州中轴线和大学城的服务人群不仅仅是居住在周边的居民,而具有一定的公共性。生活在海珠区的人通常过着点对点的生活,逛公园去晓港公园和中大①,逛街去天河城或者江南西②,住的地方却与这些地方都没有关系。在这里城市的组织十分的混乱。与此同时海珠区的许多资源是被浪费的,琶洲会展中心除了有展览的时候场馆内部以及附近有人以外,平时基本无人问津,周边巨大的空间就像是陪衬品一样闲置无用。这种城市功能组织的支离破碎还有土地功能单一利用率低的问题需要一个有效的系统组织起来。万亩果园外部边缘是一个很有识别性的连续边界,它穿过整个海珠去的东部,可以把人员密集的区域和利用率低下的公共空间联系起来;另外在连续的界面上还可以串联各种功能,打破过去点对点的生活方式。场所的利用在这里是可以自我协调的。

具体的操作是建设一条45米宽的非机动车通道,通道也不全是空地,可以在上面建设一定的基础设施。在通道的一边是原有的地块,另一边是“镜像”一般的开发(图4),开发由原有周边地块的拥有者执行,但是不允许破坏果园,是开发者与市民和果园的又一次协商,在这里没有规划种的色块图的约束。

3.2.2内部边缘的介入:

内部边缘是深入场地的河流。万亩果园的河道是可以行船的,在过去万亩果园内部有许多的船只,用来运送物资和水果。但是现在果园失去了经济价值,道路也修到了村子的内部,船已经没有了作用,大多被废弃在河道当中。河流能行小船是河流的优点,但是河流现在的污染情况让人堪忧。河流的污染主要富集于河底的淤泥中,但是河道的深度在两到四米,人们很少能都触及这些淤泥。适逢场地每天有潮汐变化,且河水流动速度快,可以利用现有水闸积续水的势能卷起河底的有毒淤泥清理河道。而河水流动最具有侵蚀作用的是在河流的转弯处,万亩果园内部的河流蜿蜒流淌十分适合进行这样的冲刷。为了让河底的有毒淤泥可以被冲到浅处淤积处理,在河流转弯处的凹岸开口设置蓄淤区(图5),在污染淤泥之上种植谷物用以制造工业酒精,最终能达到净化的效果。城市中的稻田由也将成为一道风景(图5)。

在河流的凸岸处淤泥会不断的堆积,在这里使用场地内的弃船进行处理。用重物将船沉入河底,待淤泥进入后提起重物使船上浮,尔后停泊在相对较小的水道边种植物净化(图6)。在整个净化的过程中,船作为工具,也是景观的要素——沉船和种植船,抬船本身也是一种活动。处理淤泥的平台同时也可以是船码头,可以以此为起点产生道路进入果园。新的设计带来了人河活动,但是没有带来功能的固化,所有的参与者可以通过协商来确定场地的使用,人们可以在场地内野炊,捕捉昆虫,采摘水果;房地产商也可以在其中建设配套的服务建筑盈利;农民可以农商并重,也可以出租房屋。所有的功能都来自于使用这片土地的人们,他们一起在这片场所的活动决定了这块场所的功能。

注释(Notes)

① 晓港公园与中山大学靠海珠区的中部,是海珠区现有比较受市民欢迎的绿地较为集中的

休闲场所。

② 天河城位于广州市的天河区,是全广州市商业中心的代表,是全广州市民的购物目的地;江南西是海珠区的商业中心,位于海珠区的西侧,与中山大学相隔四个地铁站。

参考文献:

[1]James Gordon Finlayson著 邵志军译.哈贝马斯[M].译林出版社,2010.

[2]汪辉 洪辉铭.詹姆斯?科纳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与实践解析[J].林业科技开发,2013,(1):120-124.

[3]瓦尔德海姆著 刘海龙 刘东云 孙璐 译.景观都市主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高海鹏.广州市的骑楼及骑楼街[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3.

[5]郑静.广州骑楼街空间分布特征与保护措施[J].城市规划,1999(11).

论文作者:郑庆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7

标签:;  ;  ;  ;  ;  ;  ;  ;  

景观都市主义的介入性研究——以广州市万亩果园为例论文_郑庆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