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发展解读_东京大学论文

解读日本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大学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大学范式的演进,一种促进创新、衍生的大学范式正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实践表明,大学的范式已从单纯的教学、研究,即“教育与研究一体化”,延伸为“教育、研究、服务于社会三位一体”;即实现大学的利用知识成果为社会服务的第三功能。这涉及到大学技术转移,而服务社会的方式也从传统的技术许可拓展到技术许可与衍生企业并行。环视国内外,作为大学技术转移的重要模式,衍生企业模式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已成为一道日益独特的风景线。

大学衍生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表明了衍生企业本身是大学技术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高科技产业化的主要载体,是高科技企业群的重要生力军;另一方面,它也进一步凸显了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然而,由于国情的不同,各个国家发展各具特色,与美国和我国相比,日本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起步较晚,具有独特的产生背景,但是发展迅猛,成绩斐然。本文试图从日本独具特色的衍生企业概念入手,层层深入,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基于理论调查和实地案例的调研,分析其发展的典型特征;探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日本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回应。

1 日本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的概念解析

在探讨日本的大学衍生企业之前,有必要考察日本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的概念。在日本,衍生企业称为“大学発べソチセ一”(daigaku hatsu)。主要从事研究的筑波大学的菊木虔教授,横滨国立大学的近藤正幸教授及东北大学西泽邵夫教授等,也翻译为spin-offs,start-ups或者start-ups venture。大学高新科技企业创立的几种表现形式,可以为进一步明确日本大学衍生科技企业的定义做补充说明[2]:(1)持有专利的技术转移型:大学或大学教员用其所持有的专利创立的企业;(2)非专利的技术转移型:依靠在大学内完成的科研成果或学到的技术创立的企业;(3)人才转移型:身为大学教员、技术人员或学生,成为企业创始人或直接参与了企业创立而设立的企业。确切地说,从教员退职或学生毕业到高新科技企业设立限于1年以内;(4)投资型: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科,院所等或TLO(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技术转移机关)为高新科技企业的设立提供资金或为筹措资金参与斡旋的企业。

2 日本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的产生背景和发展

从1996年以来日本的工业竞争力急剧下降,而美国保持着自1992年以来的强劲竞争优势。为了破解其成功的秘诀,日本政府试图探索美国保持其竞争力的原因和方法,发现美国自1980年贝尔—多伊(Bayh-Dole Law)法案颁布以后,大学和工业之间一种新的类型联合体—大学衍生企业是起保持竞争力的最具有影响的因素。为了证实这个推测,日本经济产业省雇佣了一个著名的美国顾问公司,请求比较美日两国大学技术转移活动,结果是明显地表明了日本在专利申请、保险和许可的数目上的差距[3]。在经过经济产业省和文部省组织的特别委员会通过几个技术转移改革的方法研讨和商榷之后,大学技术移转促进法(TLO Law)起草,于1998年8月通过开始实施。鼓励学术研究机构设置TLO促进学术界对产业界实施技术转移。2001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3年内大学衍生企业达到1000家的战略目标,并具体制定了财政补贴和贷款担保政策。

由于日本政府这些政策导向刺激了大学衍生企业的大量涌现和发展。特别是1998年“大学技术移转促进法”后更是大幅增长。日本关于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的全国性调查的有以经济产业省为主的政府研究小组和筑波大学为中心的民间研究小组,虽然数据略微有出入,但总体上呈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趋势(图1)。

图1 日本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发展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2])

2001年新设立大学衍生企业数字为150家、2002年为144家,2003年为121家,至2003年底日本累计成立大学衍生企业799家。尽管这些数字同欧美相比仍远远落后,经济产业省3年内打造1000家大学衍生企业的战略构思能否落实也存在疑问,但发展态势却无疑是乐观的,更重要的是成功示范效应将激励大学衍生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构成循环上升模式。

3 日本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的特征

(1)以衍生方式分类主要有:人力资源转移型、技术转移型与直接投资型3种。因所有获得直接投资的企业都由大学的教员衍生,而国立大学的直接投资为零,与我国大学对衍生企业提供资本、换取股权的做法区别明显。可见日本大学衍生的着眼点还是在于产学之间的知识资源流动,而不是资本运作。

(2)分析地域分布,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地域分布较为均衡。这一特征体现了日本政府利用技术转移刺激地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地方政府对地域内大学衍生强力扶植的目的,在于形成以大学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形成硅谷效应。显然,该战略的关键在于区域内大学的研究开发与技术转移综合实力。

(3)研究能力较强、技术转移机制较成熟的大学其衍生活动较为活跃、成功率也相应较高。考察各个大学衍生活动状况,衍生活动居前列的都属于日本最著名、实力最强的大学,其中早稻川大学与庆应大学为私立大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学都设立了技术转移组织(TLO),考虑到许多未设立TLO的大学衍生活动为零而未计入统计,容易看出TLO对于大学衍生活动具有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建立、完善TLO制度是发展大学衍生活动的条件,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

4 日本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案例调研

在日本所有的国立、私立研究型大学中,依据大学的性质,组织形式,衍生企业具有成功的经验等因素出发。特别是随着日本实施行政改革的深入,从2001年4月份起,日本的89所公共科研机构逐步转变为59个独立行政法人[5];随之而来的2003年4月国立大学正式实施法人化,考虑到其实施前后对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的产生影响,本文也将此作为选择调研的标准之一。

综合以上几点因素,我们选取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东北技术联合会三个具有典型代表的研究型大学的TLO机构入手。早稻田大学是日本衍生企业数目最成功和著名的私立大学,没有涉及到国立大学法人化政策的影响;东京大学,著名的国立大学之一,相对比较成功的大学,涉及到国立大学法人化政策的变化;东北技术联合会,是独立的行政单位,包括以东北大学,秋田大学,宫城技术学院等11所国立大学,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它是区别于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这样独立的大学,这样的联合形式还有包括京都大学和立命馆大学等的关西TLO机构,名古屋产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同时,这种联合形式又受到法人化政策的影响。

4.1 早稻田大学

早稻田TLO在1999年4月日本文部省和通商产业省批准成立,2001年11月创建了科技孵化部门。早稻田大学TLO的目标是:(1)面向全社会创建和促进知识产权;(2)贡献于社会,通过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3)发挥TLO机构的引导作用创建新工业。

从表1中可以看出早稻田TLO关于新技术收入支出状况,呈现良好的运作状况。从特许新技术和衍生企业的数目来看,逐年上升,并且发展迅速。专利支出和总支出也逐年增加,表明越来越多的专利技术得到特许,早稻田TLO机构展现出日益壮大的可喜局面。特许收入逐年增加,在2003年略有下降,但是总收入却剧烈增加,表明衍生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及强大的生命力。法人化政策对其没有影响。

4.2 东京大学

东京大学TLO机构创建于1998年3月,2004年4月启用了新的名称“高科技孵化中心”,它是日本TLO法令颁布之后最早创建的TLO机构之一。孵化中心本着“通过东京大学的知识与工业的合作回馈于社会,希望人们能够享受安全的生活的理念”,制定了这样的目标:(1)寻找能够挑战和发展工业合伙伴,将东京大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2)作为一个代理,确报东京大学和工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3)为教师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商谈场所,尽可能地减少特许过程中合同上的法律等诸多问题。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早稻田等类似的私立大学有所区别的是,东京大学教职工需要自主筹集资金作为启动资金。从1999年开始的1000万,到2001年增加到2000万,为高科技孵化中心长足稳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许新技术的数目持续上升,在2003年略有下降,商谈的数目稳定上升,衍生企业数目保持在每年2件,特许收入在2002剧烈增加后,2003年保持稳定的增加。进而,我们也可以发现特许新技术的数目虽然略有下降,衍生企业数目未曾出现巨大变化,但是特许收入的持续稳定的增加却暗含了这两者所带来得经济效益;同时,已经不再以数量的多少成为衡量的标准,而是把目标定位于特许的质量。

东京大学法人化之后,东京大学高科技孵化中心基本保留了先前的政策原则,不过,有些轻微的改变产生了。例如,法人化之前,高科技孵化中心能够独立地决定是否特许一个新技术,但是法人化之后,东京大学已经规定,孵化中心在最终决定的时候应该和来自东京大学校本部的成员进行协商之后再作决定。再者,一旦大学有心特许一件新技术,孵化中心必须在两周之内做出决定。

4.3 东北技术联合组织

东北技术联合组织成立于1998年11月5日,目标在于通过大学知识产权的发展支持新技术和工业的创建。在东北大学感兴趣的研究者的支持下,以及东北地区一些国立大学院校的个人,包括东北大学的新工业孵化中心(NICHe),它已经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及积极地促进了本校的技术转移。东北技术联合组织是一个服务于那些期望得到技术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企业的合作伙伴;并且作为大学的研究者回馈于社会的一个中介。

表3的数据显示,与东京大学高科技孵化中心类似,东北技术联合组织的启动资金同样来源于11所大学院校的教职工的自主筹。资金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一直为9.445亿日元,东北技术联合组织也同时拥有了一个雄厚的经济支持。特许新技术的数目持续上升,在2003年略有下降,然而,总收入在2002年猛烈增加后,2003年仍然保持稳步增加,这与东京大学高科技孵化中心有着类似的变化。

在国立大学法人化之后,东北联合组织发生了一些变化。明显的包括,衍生企业的数目减少了,原因包括:(1)与法人化之前相比,大学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权力特许新技术,特别是具有发展有潜力的技术;(2)尽管组织内特许技术的数目略有减少,但是收入却增加了,这里同样表明了组织内也不再以及追求特许技术的数量为终极目标,而是兼顾特许的质量。

4.4 日本研究型衍生企业发展的限制条件

随着日本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可以归纳为两大问题:人才保证和资金筹措。(1)人才保证:第一,国、公、私立大学对于教职员工在技术中介组织和衍生企业中的兼职、以及衍生企业利用大学设施等方面限制各不相同,即便是私立大学教学研究人员在兼职、持有企业股份等方面也受到种种严格限制。第二,保持技术领先还不是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另一个关键是高质量的经营管理团队,而这正是研究开发型衍生企业的弱项。(2)资金筹措:25%的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衍生后为29%)将匮乏运营资本列为发展的主要障碍[6]。这是由于大学的技术种了多为基础研究成果,在开发应用、实现商品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与日本风险投资较为保守的投资治理模式矛盾。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这一类型的企业发展潜力也最大。此外,在日本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压力下不可避免地有部分大学衍生项目带有浓重形式主义色彩,注重数量胜过质量。

总之,尽管存在若干制约因素和不足,日本的大学衍生活动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正在由被动型向主动型演化。政府的扶植政策固然对改善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融资环境、增强其竞争力方面有积极推动作用,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要靠企业自身高速发展吸引包括风险资本在内的社会投资,才能根本解决资本瓶颈问题。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日本政府也正在积极寻找突破口,期望在政策上做出回应。

标签:;  ;  ;  ;  

日本研究型大学衍生企业发展解读_东京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