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东部能源合作的对策与建议_远东论文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东部能源合作的对策与建议_远东论文

黑龙江省同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能源合作的对策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龙江省论文,俄罗斯论文,对策论文,东部地区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5.5.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0)06-0001-05

通过分析研究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燃料动力工业的生产实力,出口规模、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同时考虑到黑龙江省燃料动力工业的实际状况和困难,可以指出,通过适当方式积极开展黑龙江省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对双方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能源合作是中俄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领域,黑龙江省具有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和能力。

石油、天然气是黑龙江省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大庆油田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大庆油田经过24年稳产之后,目前已经进入衰减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从1993年起我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能源短缺将是一个日益尖锐的问题。预计2005年和2015年我国石油缺口将分别达到5000万-6000万吨和1亿-1.2亿吨。2000年我国石油自给率为71.94%-82.38%,2010年我国石油自给率将降至55.49%-60.2%。不断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数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千方百计地延长大庆油田的生命周期,积极发展我省石化产业,延长石油、天然气产品的产业链条,形成石化支柱产业,对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战略意义。

1998年黑龙江省政府提出了建立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石油化工产业带的发展规划。石化产业作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富民强省”的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将得到政府的重点扶持。我省的石油化工产业带将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作为轴心,发挥辐射和拉动作用,推动全省石化工业继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业已形成的“西油东煤”的能源格局的基础上,我省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并使其升级。同时,通过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投产等措施,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产品。中直企业和地方企业有机结合、密切合作,有助于形成和发挥我省区域经济优势。

充分地利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地缘优势和传统经济联系,在能源领域积极开展同俄罗斯的国际合作,是延长大庆油田产油周期、实现我省石化产业带规划战略目标和帮助我省煤炭等行业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条件之一。为此,就黑龙江省同俄罗斯东部地区在能源领域开展国际合作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应当充分研究和借鉴俄组建区域性生产综合体的经验和教训,为我省建立石化产业带服务。

俄具有组建区域性生产综合体(TNK)的丰富经验。早在30年代苏联就着手组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区域性生产综合体,以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联合企业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发展起化学工业、焦炼工业、燃料动力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工业开发地带。60年代,在开发秋明油田的基础上,苏联政府在秋明州和托木斯克州以油气开采业为核心又组建了著名的西西伯利亚区域性生产综合体。该综合体以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石油化学工业为中心,以机器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和其他燃料动力工业为主要的产业部门结构。石油开采业和石化工业带动了该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该地区成为全苏最为重要的油气生产和石化工业基地。区域性生产综合体虽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但是,它与我省即将建立的石化产业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以某一具有特色的产业为核心,拉动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思想和实践值得我们研究;在区域性生产综合体内围绕核心产业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相关的专业化企业和基础设施,这些部门就地取材、相互配合,使用共同的燃料动力基地和交通网络,在较少消耗资金、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能获取最大的开发效益。这些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应当积极争取从俄罗斯萨哈共和国或伊尔库次克州进入我国的输油气管道能经过大庆地区或被大庆油田所利用。通过引进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油气,解决以大庆为中心的我省石化产业带原油不足的问题。

在我省未来的石化产业带中,仅大庆的石油年加工能力就可达到1500万-1700万吨,随着大庆油田进入衰减期,其石油产量将大幅度递减。2005年大庆石油产量预计为4500万吨、2010年为3500万吨、2015年为3000万吨,到2020年大庆石油产量仅为2000万吨。这样,未来石油化工产业带的巨大加工能力就很难得到必要的石油保证。

目前,俄罗斯萨哈共和国油气输送管道的走向尚未最后确定,在其天然气外输方案中,以管道向东南方和南方的走向设想最容易为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所接受。对我省来说,最理想的管道走向方案是由雅库茨克向南输送到斯科沃罗金诺(我省漠河附近),然后管道通过黑龙江进入我省,经大庆地区通向沈阳、朝鲜平壤、韩国汉城,再经海底输气管通向日本。这一国际输气管道走向合理,符合用气各方的利益,也符合2010年后俄罗斯建立东部地区统一输气管道系统的规划构想,因此,经过我国有关方面的积极工作,萨哈共和国天然气向南方输送方案有可能实现。另外,除天然气外,我省还应当积极引进西伯利亚石油,争取能更多地利用未来的安加尔斯克—北京输油管道,部分地解决我省石化产业带的原油供应问题。

3.我省应当积极参加西伯利亚和远东区的石油、天然气的国际开发工程。

目前西伯利亚与远东的许多油气田都面临生产资金短缺、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生产设备严重老化和输油气管道及附属设备损坏等问题。这些油田一直希望能得到外国的资金和设备。而我省的大庆油田随着产量的递减,油田钻井和基建工作量将逐渐减少,油田钻井、基建施工人员和设备会出现相对过剩现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庆大量闲置的钻井和其他生产设备,发挥大庆石油生产专业人员的才能,积极参与西伯利亚与远东区的油气开发工程。特别要力争参加东西伯利亚和远东一些新油气田和即将动工开发的油气田的工程项目。在伊尔库次克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萨哈共和国境内,我们都有机会参与那里的石油、天然气的国际开发工程。特别是近年来,俄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图鲁汗地区发现了高产油气带,这里的洛托契诺耶、塔古利斯科耶和万科尔斯科诺耶三个油田是形成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西北地区油气开采基地的基础。初步发现的油气田已具有年产1400万吨原油和8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生产能力。随着勘探工作的进展,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油气生产前景将是十分可观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领导人对黑龙江省素来十分友好,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我省的经贸技术合作。在其他国家尚未表示合作开发意向之前,我省应当主动、积极地探讨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合作开发新油气田的可能性。

此外,我省也可以利用大庆油田高水平的油井修复技术为俄秋明地区的大批老油井进行修复作业,使一些被俄方轻率报废的油井重新产油。开发新油气田和修复老油田的费用可以让俄方以原油或者天然气偿还。这种合作方式对中俄双方都是有利的。

4.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俄罗斯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利用当地的原油和天然气就地进行石化加工生产,产品可供应中俄双方,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俄罗斯的经济重新振兴离不开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区丰富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国际合作方式推进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发展纲要的实施,是俄政府既定的战略方针。60年代和70年代苏联和日本等国家曾经在补偿贸易的基础上在森林开发、矿产开采、港口建设等一系列项目上进行合作。日本等西方国家以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方式换取苏联的木材、煤炭和矿石等各种工业原材料。外国的资金、技术对推进西伯利亚与远东的开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石油被认为属于战略性物资,敌对阵营中的国家合作开发石油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所以尽管日苏双方都有合作开发西伯利亚油气资源的意向,并投资进行了前期准备工作,但是终因美国的阻挠和作梗,合作项目最后还是落空。现在冷战时期结束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中俄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共同认为能源合作是中俄双方最有前途的合作领域,能在这一领域不断有所作为是中俄两国政府的共同愿望。因此,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完全有能力参与西伯利亚与远东油气田的国际开发合作工程,有能力以独资或合资形式开办企业,从事油气深加工生产。对我们来说,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投资参与其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深加工生产,建立稳定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部分实现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替代,这比直接通过贸易途径进口更为经济。这是发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一个重要补充措施。

5.大庆油田和我省石化产业带油气加工企业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引进俄罗斯的油气加工技术,提高我省石化加工水平,延长产品的加工链条。

随着油产量的下降,炼油、化工业在大庆油田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成为油田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我省的大庆油田从总体看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技术水平较先进、技术力量雄厚、产品品种比较齐全的石化工业生产格局,但是为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挑战,增强石化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大庆石化产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大庆油田炼油、化工生产能力目前不能满足今后三次采油对化学助剂的需要。为尽量延长大庆油田的生产周期,实施三次采油工程需要大量的“三采助剂”(各种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和烧碱等)。目前,大庆油田炼油、化工加工能力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品品种方面都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另外,大庆油田部分生产设备陈旧老化、某些产品加工水平不高,润滑油产品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大庆石化总厂基础设备建于60年代,虽然经过多次改造更新,但仍有部分设备的技术指标达不到现代化水平。大庆炼油厂设备老化问题非常突出,深加工能力不强。大庆年产100万吨的焦化设备加工重油工艺落后。年产70万吨的IV型蜡油催化设备始建于60年代,它所生产的汽油辛烷值仅为87(RON),技术已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类设备。此外,大庆润滑油类产品结构中基础油过多,成品润滑油较少。大庆石化总厂生产的基础油和成品油大体上是各占一半。

为提高我省石化产业带的油气加工能力,生产出具有国际一流质量的石化产品,除继续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石化加工设备外,还可以考虑从俄罗斯部分引进适用的先进设备。这对石化工业提高各层次的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石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西伯利亚的秋明州、托木斯克州和鄂木斯克州是全俄著名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黑龙江省石化产业带一期、二期规划项目中的许多工程都可以借鉴俄罗斯的石化生产经验,也可以引进俄的相关技术设备,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如年产5万吨醋酸纤维项目、乳液聚合和喷雾干煤工艺技术项目、大庆石化公司60万吨乙烯扩建项目、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化工总厂年产30万吨聚丙烯项目、齐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万吨环氧树脂项目及二期规划中的年产20万吨醋酸项目、年产5万吨醋酸乙酯/丁酯项目和年产4万吨聚炭酸酯项目等都可以通过比较、鉴别后从俄方引进部分设备。除引进俄罗斯某些关键设备外,我省石化工业所需的一些重要化工原料,如氯化钾等都可以考虑就近从俄西伯利亚地区购入。

6.应当努力开拓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煤炭市场,将我省生产过剩的煤炭打入远东地区。

煤炭是俄罗斯远东区发电、工业锅炉和民用取暖的主要燃料。在远东区燃料动力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最高,仅火力发电一项就占当地煤炭消费量的70%以上。长期以来,远东地区的煤炭不能自给。苏联解体以后,远东区煤炭生产一直呈下降趋势。煤炭产量从1985年的5155.8万吨、1990年的4975.6万吨下降至1997年的3265.6万吨。近几年来,仅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煤炭年缺口就在800万吨左右。

苏联解体后,铁路运费迅猛上涨,导致俄其他地区运入远东区的煤炭价格平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50%-100%,这给远东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远东地方政府和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加强同包括中国黑龙江省在内的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经贸合作,是推动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之一。我省煤炭行业受节能措施、重点耗能企业开工不足、晋煤北上及城镇大量采用集中供热等因素的影响,煤炭生产出现萎缩,煤炭库存量有所增加,许多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陷入困境。在此情况下,我省应当利用地理、运输等方面优势,把库存的煤炭打入远东地区,以国际标准价格出售。这样做完全符合我省“合理调控省内市场,积极抢占辽、吉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思想,有利于我省煤炭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我省煤炭行业解困,真正做到扭亏增盈。同时,也可以使俄罗斯远东地区以低于国内价格获得急需的煤炭,这是处于经济危机中的远东区求之不得的事情,因此黑龙江省同俄远东区的煤炭贸易对俄方也是有利的。

7.利用地缘优势,建立国际电网,把我省富余的电力输往俄远东地区。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工业用电和民用电主要由火力发电站提供。在运输费用大幅度上涨因素影响下,外地运来的煤炭价格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近几年,远东地区多次发生煤炭短缺、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不足的现象,闹得怨声载道。与远东的情况相反,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石油化工和重工业生产基地,几年来受国有大中企业结构调整、开工不足和耗能多的工业增长速度缓慢等因素的影响,电力消费平均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占全省用电量80%左右的工业企业用电量几年来都保持低速增长状态。这一因素就决定了我省电力供大于求的格局。2000年我省发电量约为412.7亿千瓦小时,因此仍旧会有较多剩余。

从国内电力市场形势看,整个东北电网电力市场电力供应过剩,我省“北电南送”构想近期内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地缘方面的优势,将我省电网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延伸,把省内富余的电量部分跨江送到该地区。这对饱受电力不足之苦的远东地区是很有吸引力的。同时,对我省电力工业的正常运转也具有积极作用。在我省大、中企业走出困境,生产能力恢复之后,如果出现电力不足问题时,我省还可以利用上述跨国电网引进东西伯利亚的电力。

[收稿日期]2000-09-28

标签:;  ;  ;  ;  ;  ;  ;  ;  ;  ;  ;  ;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东部能源合作的对策与建议_远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