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基金有效投资分析_养老保险论文

养老保险基金有效投资分析_养老保险论文

养老保险基金有效投资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保险论文,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这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指基本养老保险)也由过去的现收现付制改为“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部分积累制,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筹资则属于完全积累制。过去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是采用现收现付制,即以当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养老金,不保留储备金,所以,就不存在保险基金的积累,也不存在为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而投资的问题。但是,随着国家基本养老保险采用部分积累制,以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采用完全积累制的筹资方式,逐年积累起来的养老基金的数额将不断增大。截至1996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历年滚存结余700多亿。逐年积累起来的巨额养老基金是为几十年以后的人口老龄化做准备,而在动态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使这些逐年积累起来的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贬值的风险。为了满足到期支付的需要,保证退休职工的实际生活水平不至下降,而且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和增值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有效的投资,所以,探讨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投资,不仅可以使已积累的基金实现保值和增值,还有助于减轻企业、个人和国家的负担。目前,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费用是由企业和个人承担,收不抵支时由财政支持。企业交费率是按工资总额的20%以上计算,如厦门20%、上海25.5%;个人按工资的3%交纳。个人交费率以后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00年达8%,总费率控制在28%。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企业的交费率偏高。例如,目前美国和德国社会养老保险费率分别占企业工资总额的15%和18%,其中企业和个人各承担一半。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亏损严重,甚至濒临倒闭,过高的费率加重企业的负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劳动者在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时的基本生活需要,但同时也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否则将会削弱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基础。因此,应尽可能为适当降低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交费率创造条件,以减轻企业的负担。但是,在支出规模已定的条件下,减轻企业的负担势必增加个人或财政的负担。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职工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改革后实行由企业、个人和国家分担养老保险费的制度。由于目前我国职工工资水平还比较低,所以在改革初期个人负担不宜定得太高,要顾及广大职工的经济承受能力,其负担比例只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不能操之过急,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就财政来说,养老保险是政府实施的一项社会政策,政府责无旁贷要负担一部分费用支出。由于企业职工交纳的养老保险费是在税前列支,这实际上即是国家的资助。目前我国财政困难,要财政负担太多的养老保险费用也是不可能的,而对保险基金进行有效的投资,获取丰厚的投资利润,能加速养老基金的积累,迅速壮大养老基金,为养老制度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增强其支付能力,从而有助于减轻企业和财政的负担。

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投资不仅对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而且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养老基金具有数额巨大,来源稳定,收支间隔长的特点,是国家长期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养老基金的有效使用,并视之为“第二财政”,特别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养老基金投资在国内总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智利1981年建立退休基金积累帐户和实施以商业化经营管理为特征的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积累的养老基金已达到255亿美元,占智利国内生产总值的40%,为重要的投资项目,特别是为基本建设项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完全基金模式。该制度在1955年建立初期仅有存款900万新元,到1990年已达390亿新元,约合214.5亿美元。将公积金作为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是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显著特点。其预筹的大量资金,通过购买政府公债转化为新加坡建房发展局的建设资金,成为住宅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战后日本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积累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高积累需要有高储蓄来维持,在这方面日本基金式的年金保障制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日本企业年金1984年资产余额有16.7兆日元,全部都投资于兴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等社会基础设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瑞典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是国内资本形成的重要渠道,1959年瑞典建立了部分基金制收入关联年金计划,其积累的储备金占瑞典资本市场上金融资产的46.8%。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和发展时期,急需建设资金。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积累的养老金将越来越多,是我国经济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资金来源。所以,对养老基金的有效投资,既可以保证基金本身的增值,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在职职工和企业交纳的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专门用于支付职工年老退休后的养老金,以保证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是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来源,最终都要返还给被保险人,具有负债的性质。投资只是利用其收入和支出时间差和数量差,对闲置的资金作充分的运用,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同时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所以,基金的完整、安全关系到养老保险目标的实现,从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这就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性,即必须保证投资本金能全部收回,并能取得预期的收益。安全性原则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目前,根据国家规定,我国养老基金绝大部分是以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库券的方式以保值和增值。

银行存款具有十足的流动性,由于流动性和安全性成正比,所以,银行存款从表面上看也具有十足的安全性。但是,银行存款收益率低,特别在通货膨胀时期,银行存款利率不可能随着物价的上涨而同比例攀升,因而其利率经常是处于一种负利率的状态。例如前几年与通货膨胀率相比较,我国银行存款利率就是负利率,虽然实行保值贴补,仍难于弥补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可见,银行存款的安全性不过是就其名义价值而言,在通货膨胀时期,就其购买力而言,即货币的实际价值,不仅难以保值,更不可能增值。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将大部分养老保险基金存入银行坐收利息的。

政府债券是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主要对象,这不仅因为政府债券是一种金边债券,具有信誉高、流动性强、安全性好、收益稳定的特点,还因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债券是以拍卖竞价的方式出售,这种做法的最大优点是由市场决定国债的利率,使国债利率具有指数调节的机制,从而保证购买国债能够保值和增值。而目前我国国债利率是被动地跟着银行利率浮动,这种做法虽使国债利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但不具有指数调节机制,所以购买国债同样也未能保证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可见,养老基金投资银行存款和国家债券,表面上看风险被控制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仍然面临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处于贬值的危险中。况且,这种单一的投向,本身也具有相当的风险性。因为投资的安全性有赖于投资的分散化,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将风险进行分散,也是保护基金安全的手段之一。例如,英国政府对养老基金投资的管制是比较宽松的,允许其自由投资,这种投资的自主权自然反映在其资产构成的分散性和多样性,包括政府和地方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和不动产投资,使盈亏互相弥补,从而保证其盈利性。因此,目前英国的养老金支出虽然也有赤字,但却是欧盟12国中最少的。所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不应以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为唯一的投向,而必须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寻求更有效的投资途径和投资对象,通过组合投资,以求基金本身价值的增值及较高的投资收益。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对于养老基金的投资,人们通常强调其安全性,而忽视了养老基金具有长期、稳定增长的特性。因为在养老基金的筹集采用部分和完全积累制的方式下,养老保险期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交费期,第二阶段是支付期。职工在职期间其单位及其本人必须按照国家(基本养老)或合同(补充或个人养老)的规定交纳保险费,职工退休后则按年、按月或一次性领取养老金。所以,在交费期基金是处于积累阶段,且期限可达三十多年,具有长期、稳定增长的特点。而且支付养老金的时间和期限都是可预测的,其对流动性的要求比较低,因而,养老基金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较长期的投资,以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特别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和个人养老保险基金更是如此。但是,我们目前是长期资金短期运用,这也是资金使用上的一种浪费。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手段单一,贬值严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政策、法规的制约。由于养老保险基金是一项比较特殊的资金,国家往往对其投资方式作出政策或法律上的规定,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按我国现行政策规定,国家基本养老基金历年滚存的结余只能用于购买国家债券或转存银行,除此以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自行决定基金的其他用途。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由保险公司承办,而1995年10月1日颁布的《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由于政府对养老基金投资的严格管制,使得养老保险基金难以进行有效的投资,表面上保证了基金的安全,实际上使基金遭受通货膨胀的侵蚀。诚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间不长,基金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控制风险的能力比较差,所以,严格控制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经营风险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保证基金的安全除了加强对基金的监管外,另一方面应拓宽基金的投资渠道,提高其投资收益。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虽然大多数国家都规定大部分(80%左右)要用于购买政府债券,但仍允许一部分(20%左右)用于比较灵活的投资,而对于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限制则比较宽松,可投资于获取高利润的领域。例如美国私营养老保险基金一般都投资于企业股票,目前美国私营养老保险基金掌握着全国企业三分之一的股票,现在又积极进入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寻求获得更高的利润。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资料看,允许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国家,基金的投资比例一般是:公司股票60%,公司债券17%,政府债券6%,短期贷款3%,抵押贷款11%,房地产3%。所以,我认为政府应适当放宽对养老基金投资的限制,允许其参与证券市场、基金市场、借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

第二,受投资环境的制约。如同其他投资计划,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诸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经济运行中的扩张与紧缩,以及金融市场的完善发达。这几年,我国由于通货膨胀形势比较严峻,国家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严格管理投资规模,养老基金的运用自然也受到严厉的限制。此外,我国金融市场欠完善,这也是制约养老基金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养老基金最主要的投资对象是金融资产,所以金融市场的完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规模日益增大的养老基金保值增值这一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健全,深沪股市的过度投机性是有目共睹的。由于上市公司质量不高,投资股票回报率低,使得进入股市的资金只有依靠投机赚取价差,实现资本的增值。养老基金若进入股市必然也要参与投机,这不仅有悖于其安全性的要求,而且会加剧股市的投机。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养老基金将成为重要的持股机构,所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对于养老基金的投资意义重大。

第三,受基金管理体制的制约。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和行业管理原则。从投资的角度看,养老保险基金的这种分散管理状况难以优化投资结构和实施多样化投资,确保基金的完整性。因为:1.虽然截至1996年全国历年滚存的养老基金结余达700多亿,但却分散在全国3000多个县、市、区及八个行业,所以每个基金管理部门积累的基金规模不大,难以有什么作为。2.由于积累基金不多、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尚轻,没有有效投资的紧迫感。3.基层管理机构缺乏专业人才,基金运作水平不高。4.易受地方行政干预,被挪用于地方建设,使养老基金面临错位的风险。而养老基金的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同时由于养老基金是广大劳动者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的“活命钱”,来不得半点的疏忽。所以,这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以及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去运作,因此,我认为应成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机构,拥有投资权,全国养老基金结余交由其投资运营,负责基金的保值增值,这样既可发挥基金的总体规模优势,又可提高基金的运营水平,避免分散管理的风险。

标签:;  ;  ;  ;  ;  ;  ;  

养老保险基金有效投资分析_养老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