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与中国的对策_服务外包产业论文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与中国的对策_服务外包产业论文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崛起及中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服务业论文,对策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752.68[文献标识码]A[本章编号]1000-6052(2008)05-0019-05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困扰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发展服务经济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中国而言,同样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由于产业融合与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全球迅速崛起。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对全球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和重点进行了研究。

一、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崛起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领域的作用不断变迁,由管理功能(润滑剂作用)和后来的促进功能(生产力作用),逐步向今天的战略功能(推进器作用)转变。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研发、通信、金融、保险、物流、批发、外包、采购、农业支撑服务、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占据服务业的主流,主要工业国达50%以上。[1]本文认为,产业融合和全球直接投资直接推动了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崛起。

1.产业融合促使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庞大且交易量大增为前提条件的,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打破了各种产业原有的边界,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和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经济活动由以生产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体现在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上,表现为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讯和家电产品,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服务引导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等。国际经验表明,农业和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靠服务业支撑。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说,这一时期产业的中间投入中,现代服务业投入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农业和制造业本身投入的比重则相对降低。这样,一种为农业和制造业生产而服务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即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而进行的服务业,或为其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农业与制造业,服务农业与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农业与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农业与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农业与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培育),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会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出现融合,还会使区域内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当然,企业按照市场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要求,适时将服务外置和提升,可以加速产业融合的进程,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突破。事实上,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主要是打破了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局限,开辟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新领域,即原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内容,诸如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风险资本、采购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培训等活动,实现独立化、外置化和专业化。这些机构技术专、业务精、效率高,既可以使企业集中力量搞好专业生产,又可以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2.全球直接投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愈来愈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早在200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就公布了以“转向服务业”(Shift Towards the Service)为题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显示:近年来,FDI的结构已转向服务业:20世纪70年代初期,服务部门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1/4,1990年这一比例不到一半,而2001年和2002年,服务业平均占外国直接投资总流入量的2/3。1990-2002年的12年间,第一产业和制造业在全球跨国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9%和44%,下降到4%和29%,而同期服务业的比重则由47%上升到67%;《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进一步显示,FDI的重点也转向服务业。[2]随着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已在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有了飞速拓展。全球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出发,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幅度,使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得以迅速发展。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设立的企业,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的生产环节转移,世界各地的政府也都努力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在全球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背景下,中国亟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明确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和重点显得尤为迫切。

1.以中国转向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为契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空间

中国现有耕地面积18.3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据估算,中国粮食需求每年将增长80亿斤~100亿斤。[3]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已无法开发更多的耕地,只有提高单产这一途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中国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为农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如农村金融、农业技术支持,农产品市场营销、花卉、城市园林等。

此外,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大国。目前,中国制造业企业共130多万个,就业人员8300多万人,占工业劳动力的90%;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70%。[4]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十几年来,中国的服务业结构升级缓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很不充分。以外资制造业体系发达的苏州市为例,由于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外商投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小;产品研发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设计或技术服务需求少。这种状况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中国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还很有限,生产服务业尚没有扎根在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土壤里,可以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事实上,较强的制造业实力是中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扩大的投资空间,早已跳出了制造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因为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空间。例如,中国部分制造业企业率先建立了创意产业中心和设计创意中心,建立了包括模具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平台。这些制造业企业将研发、设计外置,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取得了巨大成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上述类似的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与国际相比,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差距仍然较大。在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而中国的服务业增加值还不到50%。[5]可见,中国具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依托中国向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契机,将极大地拓展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2.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FDI投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虽然引进了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但却把很多为跨国公司服务的生产性服务环节拒之门外。2000年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只有104.6亿美元,2006年为173.8亿美元,分别只占当年实际吸引外资额的25.7%和27.6%。[6]至2006年底,中国服务业共有外商投资企业7.5万户,占整个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27.2%。[7]

中国吸引FDI已经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加之全球FDI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已经转向服务业,这些都为中国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利用FDI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契机。总体上看,中国已经具备了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中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例如,2007年世界最大的IT服务外包企业,美国EDS将在武汉建立其在华的首个全球服务中心;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重庆分中心正式入驻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等。更多的国际机构已经将中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服务转移和外包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研发转移重要目的地。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生产性服务业所涉及的领域较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物流服务业、采购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培训等。本文认为,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和物流服务业是目前中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1.研发设计

研发设计是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利用自然、工程、社会及人文科学等专业知识或技能,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所需的研究开发和设计服务的产业,是高度知识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1)研究开发服务:以知识或技术提供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实验、检测等相关服务业务;(2)设计服务:提供各类工程设计和产品设计。随着近年来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迅猛发展,研发设计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以美国和日本为例,1996-2004年间美国研发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9%,2002年产值为631亿美元,平均每家企业产值为415万美元;日本研发服务业人均产值为1279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2万元)。[8]

2006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000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上升了22%,占GDP的1.4%,创历史新高。更不寻常的是,这个3000亿元的台阶是研发投入在2001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后,在短短四年时间里以年均20%以上增长速度跨越的。[9]虽然中国研发设计业发展较快,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本文认为,目前中国应利用开发区进行产业集聚和功能提升,来大力推动研发设计业的发展。以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例,2007年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实现销售收入1405.3亿元,现代服务业收入390.1亿元,占开发区总销售收入27.7%以上,同比增长78%。[10]其重点引进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以高新技术制造业为基础,高科技产品研发为核心,集聚了一批跨国公司的软硬件产品设计、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系统集成设计及开发项目,形成了“研发设计平台”,并与此对应,提供了一批综合配套服务项目。截至2007年,中国共有各类开发区1568个,应充分利用开发区的集聚优势和发展平台,把发展研发设计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今后开发区工作的重点,全面推进研发设计型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发展。

2.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领域之一,即企业将信息服务和商业流程等业务外包给企业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世界产业战略转移的大趋势正从生产外包转向服务外包。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来完成原来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外包”并不仅是简单地将企业内部的工作和流程转移到外部,还伴随着产业分工的继续深化,并逐步发展和开始形成多种新兴服务业,包括软件外包、人事培训外包等。这些新兴的服务业统称为服务外包。近年来,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极其迅猛。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估计,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2004年、2005年总值已经分别达到3000亿美元和5850亿美元,2007年的总值达到1.2万亿美元。[11]

中国的服务外包起步较晚,至今规模还很小。美国Gartner咨询公司预测,中国的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从2005年的45.48亿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79.46亿美元,蕴藏着极大的发展空间。[12]然而,中国在发展服务外包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对服务外包存在着认知上的偏颇,那就是将服务外包的外延概括笼统化,即将服务外包的重心概述单向化,将服务外包仅仅诉求或演绎为外向型的离岸服务外包,而基本忽视本地域内外包,因而出现了各地着力集聚境外企业的服务外包业务,争相承揽外向型服务外包的偏颇失衡现象。

事实上,服务外包的覆盖领域和涉及行业,远远大于时下笼统划分的信息技术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两大类及外向型。按照国际公认的服务外包概念,其内容就达18个行业大类。同时,单向集聚的外向型服务外包,也忽视了中国的现实国情和需求,即将国内业务天地最为广阔的内需型服务外包忽视了。可以说内需型服务外包更为丰富,涉及的行业领域更普遍,发展的前景也更广阔,特别是随着中国政府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更趋紧密,服务外包已成为中国本土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综合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可以预见,中国内需型的企业服务外包市场一旦被全面推开和广泛采用,那么其无限的市场商机,将是外向型服务外包市场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国内本土企业服务外包的全面启动,必将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长足发展注入旺盛的活力和强劲的动力。为此,目前中国发展服务外包应该以内需型服务外包为重点,并将两大主力营运板块作为内需型服务外包的突破口:

(1)内需型生产性服务外包

中国内需型生产性服务外包尚处于初级阶段。事实上,较强的制造业实力是中国发展内需型生产性服务外包的有力支撑。内需型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业务主要包括:供应链与物流、装备制造业融资性租赁、第三方品质检验、第三方产品测试、产品OEM(委托加工制造)、ODM(委托设计加工制造)等等。这些内需型生产性服务外包完全由中国本土内需所产生,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小,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园区共享型服务外包

中国各地的工业园区正在加速实施功能服务转型,即从原先园区的三大职能(房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招商引资办公室),向提供双值服务(超值服务、增值服务)、努力使工业园区与入住企业共同成长的方向转型,从传统工业园区向后工业园区转型,这就需要在园区内加快构建共享型服务平台和服务载体,其中包括:全天候设备维修中心、设备租赁中心、品质检测中心、工装设计中心、样品制造中心、高技能人才推荐中心、循环经济指导中心、海外产业转移指导中心、会展传媒服务支持中心等,而这些载体的属性,都离不开共享型外包服务。

3.物流服务

物流服务业是介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涵盖了目前服务业统计分类的许多部门。物流服务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流通的基础。随着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在物流服务业中的广泛使用,物流服务业的生产率不断提高,朝着缩短流通时间和费用、降低库存量的目标迈进。物流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伴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劳动力、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利润来源。由于同时扮演着制造业大国和物流服务业小国的双重角色,导致中国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发展物流服务业是目前中国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事实上,现代物流早已不仅局限于简单的运输,更是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目的是对有形物质活动进行一种新的组织安排,提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目前,反映物流服务业效率和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有两个:一是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即全社会经济活动消耗的物流成本比重。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在10%以下,中等发达国家在13%—16%。而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06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4%;二是物流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2007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6981亿元,占中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比2006年上升0.5个百分点,占GDP的6.9%。[13]这两个指标显示出中国的物流服务业效率不高,并且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50%靠供货方提供,另有31%靠自己,第三方物流仅占19%;而成品销售物流方面,27%的执行主体是生产者,18%来自第三方物流,55%是部分自理和与外包相结合。而商贸企业物流执行主体27%为第三方,11%由供货方承担,62%由公司自理。但这个领域在美国,却是有57%的物流量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业完成的。在社会化配送发展得最好的日本,第三方物流业占整个物流市场比例更是高达80%。此外,相比欧美等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采购成本高于欧美同类型企业55%以上,销售成本则高于欧美同类型企业30%以上,售后服务成本高25%以上,而所有这些都与物流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直接相关。中国企业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21%,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同类型企业10%以上[14]。物流服务业发展滞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企业物流成本高,导致大部分企业盈利降低,企业未来效益更不容乐观。此外,区域内物流合作也有利于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同时,物流服务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其他经济部门的运作效率。在生产、销售成本控制已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实行科学的物流管理已成为中国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是中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

标签:;  ;  ;  ;  ;  ;  ;  ;  ;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与中国的对策_服务外包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