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目开始谈课堂原创性问题的设计_文学论文

从题目开始谈课堂原创性问题的设计_文学论文

浅谈从题目入手设计课堂本源性提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源论文,浅谈论文,课堂论文,题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提问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和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驱动力。研究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艺术,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中学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要从整体出发,重视本源性提问的设计。何谓本源性提问?即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设计的,能够紧扣教学内容的主旨、要领,使整个阅读教学在一个明确的目标之下有序推进,产生“纲举目张”效果的提问或问题。设计得好的本源性提问,可以关联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在教学中起到一箭中的、统摄全篇教学的作用,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而不是一些枝节、零碎的东西。那么如何设计本源性问题呢,笔者认为从题目入手是一条不错的思路。

题目不仅是文章的“灵魂之眼”,更是文章的一部分,是文章最高度的概括与浓缩。题目不仅浓缩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立意构思,甚至还暗含着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越是优秀的作家、越是优秀的作品,越重视给作品起一个传神题目。在阅读教学中,题目是我们透视文本的“天窗”,透过这个“天窗”,可以居高临下地去领悟作品的主旨,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作者的表现手法及写作思路等,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整体阅读的一个极好的突破口。

一、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来设计本源提问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作品主旨或情感的最高度的浓缩,因此,与其他众多的提问方法相比,利用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本源性提问设计,具有能紧紧抓住课文要点、单刀直入、便捷有力的优势,而且易于引起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易于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还能围绕题目关键词设计相关“支”问题,那么很容易实现对课文居高临下、逐层深入的解读。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去设计提问,长文短教,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哦,香雪》是高中教材中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独创性地把语气词引入了题目,包含了作者对主人公的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我便以“哦”这个语气词作为全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情感,探究小说的主旨和构思。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同学们,‘哦’这个词可以表现多种语气、表达多种感情,请大家读一读题目,再想一想究竟用怎样的语调与语气去读这个词才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为什么?”

我的话音刚落,教师里就立刻响起了一片“哦”声,接着学生就陷入了思考,很快沉入了对小说深入的分析阅读。经过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大家得出“包含了作者对主人公追求文明、自尊,渴望新生活的赞美之情”这样一个对小说主旨整体的认识之后,由此出发,我又连续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

与香雪一样向往山外文明的姑娘小说中还有好几个,为什么作者偏要把题目拟为‘哦,香雪’,她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吗?

是什么原因促使香雪去追求文明与自尊的,具体表现在哪些细节之中?

火车、台儿沟、铅笔盒、发卡等这些东西在小说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本源性问题是针对小说的主旨和作者情感而设计的,后面几个“支”问题,则是在小说主旨的统领下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刻画人物的具体方法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使整个阅读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之中进行,因而目标明确而思路清晰,学生的学习也在一种热烈、踊跃、主动探究的氛围中自然而流畅地走向了深入。

在教学《春夜喜雨》时,我紧扣题目中的一个“喜”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题目中最关键的字眼是哪一个?

诗人笔下的春雨“喜”在哪里?

诗人是如何表现这个“喜”的?

这个问题链的设计,以把握诗歌情感为本源性提问,逐渐深入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探究,因此,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有序而顺畅。

二、对比同一作品的不同题目来设计本源性提问

“对比”能够充分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别,凸现事物的本质,使事物的本质属性及特征一目了然。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也是这样,比较更易使作品的思想、作者的构思、语言的寓意及表现手法浮出纸面。有些课文有不同的题目,反映了作者、译者、编选者对作品的不同认识,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学资源,通过对题目的比较、鉴别来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课文,对作品进行多元阅读,从而提高学生解读分析作品的能力和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有的版本的教材中叫《最后一片叶子》,而在一些外国短篇小说集中又叫《最后的杰作》或《最后的长青藤叶》。在教学中,我就把这几种不同的题目列举出来让学生比较、选择哪一个题目更好,并要求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与作品的构思立意出发,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教学设计不光为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提供了抓手,引发学生去思考题目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如何反映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还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品味与鉴赏能力,对学生作文的拟题能力也是一种训练和提高。

又如《孔雀东南飞》又叫《古诗为焦仲妻作》,在教学时可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命题方式的优劣,让学生充分理解“兴”这种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情况,在本诗当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用它作诗歌题目所包含的作者及编选者的情感,由此来深化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认识。

再如北朝民歌《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诗”与“辞”不同,而了解乐府民歌的一些相关知识。

三、从质疑题目的合理性来设计本源性提问

应该说,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都是具有典范性的作品,题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精心拟定的,绝大多数题目的合理性都是不容质疑的。但是,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作品有一个深入而透辟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去“质疑”。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的怀人散文,可是“忘却”与“记念”之间却似乎不合逻辑,难以理解,但是这种难以理解正是极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题目的合理性而走入文本,探寻“忘却”真正的含义——摆脱悲愤,深刻理解作者拟题目时的匠心独运,深入领会题目及文本所蕴涵的鲁迅先生深刻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因为难以“忘却”,所以要“为了忘却”而“记念”;心中悲愤极深,所以要摆脱悲愤而继续战斗。

由于限于篇幅,沈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边城》在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时,只能“断章取义”地选取其中的两章,为学生整体上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带来了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这样质疑:

《边城》是小说全篇的题目,课文是小说的节选部分,用小说全篇的题目来作节选的两个部分的题目,你觉得合理吗?有没有更好的题目?

在学生充分阅读讨论,甚至是拟出新的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进行质疑:

既然同学们都可以拟出这么多、这么好的题目,为什么教材的编选者却仍然要用“边城”来作课文的题目呢?“边城”究竟隐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与写作意图?

由此引导学生去探寻《边城》的写作目的与意图,领会“边城”这个特殊的文化概念,体味作品所表现的田园牧歌式的抒情情调与诗意。

四、从题目独特的修辞手法来设计本源性提问

题目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仅使题目富于文采,而且常常包含了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基本认识、基本观点,乃至文章的表现手法,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分析题目的修辞手法入手去阅读作品,就给了学生一把去轻松理解课文的钥匙。

《小溪巴赫》(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是著名作家肖复兴描绘伟大的音乐家巴赫及其音乐风格与魅力的文章。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题目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把题目理解为“小溪一样的巴赫”或是“巴赫的音乐像小溪一样”。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手法就会明确地呈现出来——作者用类比的表现方法,借助“小溪”这个意象来写对巴赫及其音乐的感受和认识。阅读教学的思路和重点也就由此而确定:由找寻小溪与巴赫之间的共同点出发,探究“小溪”的深刻内涵。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公认的难教的篇目,难就难在如何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小说的主题,扩展其内涵。对此,我们不妨从探究题目的关键词“套子”的比喻意义入手,去梳理主人公别里科夫衣着、用具、职业、思想、语言、生活、婚姻等诸方面上的套子,进而分析这些“套子”形成的原因。这样,往往会收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功效。

中学语文教材中,题目包含有修辞手法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死海不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的空中楼阁》、《我愿意是激流》、《灯》等等,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加以利用,都会成为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

五、从题目所体现的文体特点来设计本源性问题

许多作品的题目就表明了文体,古代文言作品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题目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文体意识,学会从作品的文体特点出发来阅读课文。如果师生都有了较强的文体意识,能够从课文的文体特点出发去阅读课文,我想不仅阅读思路是清晰流畅的,而且阅读所得也是丰厚的。

《出师表》、《陈情表》与《谏太宗十思疏》都是古代臣子写给帝王的文章,但其中为什么又有“表”与“疏”的区别?如果学生有了较强的文体意识,了解了“表以陈情”、“疏以分条议事”的特点,那么他会很自然地从把握“陈情”与“议事”两者不同的写作目的去阅读作品,探究作者陈何情、议何事、如何陈情、如何议事。

同是“序”,如果学生了解了“书序”与“赠序”的不同,当他看到《送东阳马生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时,他会很自然地用“赠序”的内容特点去探寻作品究竟寄寓了作者对受“赠”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借助什么内容来表现的;而当他看到《指南录后序》时,他的阅读注意力也会很自然地集中在作者成书的经历、成书的目的、作家的生平等“书序”写作的基本内容方面。

再如,“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志”、“记”,或托物寄情、或写景寄情;“说”,或记叙事、或发表议论……如果学生养成了从题目开始阅读作品的习惯,就会减少阅读的盲目性,题目所点出的文体概念(对象+文体),会很自然地引导他们去按照文体特点进行阅读。

现代文也不例外,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题目明确是一篇悼词,其教学重点应该在悼词这一体裁上,而非一般的议论文,悼词的重点是对死者的评价和缅怀,从这两方面来设置本源性提问就把握了文章重点。

除了以上谈到的这几点外,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题目与作品结构、内容、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关系,或分析作者拟题的方式(题目即主人公、题目即中心事件、题目即线索、题目即主题、题目即情感等)等,来设计本源性提问,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利用题目所包含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为提高阅读效率找到切入点,打开突破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全面地去理解教材,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标签:;  ;  ;  ;  

从题目开始谈课堂原创性问题的设计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