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穆斯林民族现代化_经济论文

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穆斯林民族现代化_经济论文

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穆斯林民族走向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北地区论文,穆斯林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走向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五个省、自治区组建而成的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拥有广袤的土地(相当于五个半法国)、众多的民族(有7000 多万人口, 包括约20 个少数民族), 长达5800公里左右的内陆边界,分别与蒙古、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邻国接壤。

西北各省(区)土地面积、人口与人口密度一览表

省(区)土地总面积人口数(万人) 每平方公里人数

(万平方公里) 1982年1990年(万人)1990年

陕西 20

2890.43216.4160.1

甘肃 45

1956.62194.9 48.8

宁夏 6389.6 453.0 75.5

青海 72.15 389.6 422.1 5.9

新疆160

1038.21446.7 9

总计303.156934.47733.1 25.5

目前聚居在西北的约20个少数民族中,宗教信仰一致(共同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相近、人口数量较多而社会影响较大的当数10个穆斯林少数民族。他们在西北的总人口数为1330万左右,约占全西北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多。如果把陕西除外(因为该省的穆斯林民族只有一个回族,且人数不多),那么穆斯林少数民族要占甘、宁、青、新四省(区)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是否有效,社会发展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这10个穆斯林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利益要求,也关系到西北地区的民族和睦与社会安定等重大问题。

在西北聚居生活的10个穆斯林少数民族基本情况如下:

维吾尔族,绝大多数聚居于新疆境内,1953年人口364万人, 1982年592万人,1990年为721万人。

回族,分布于全国各省, 但近一半人口分布在西北五省(区), 1953年大陆回族人口356万人,1982年723万人,1990年为860万人。

东乡族,聚居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1964年人口14万多人,1982年28万人,1990年为37万人。

撒拉族,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县和甘肃积石山等处,1964年人口3.4万多人,1982年6.9万人,1990年为8.8万人。

保安族,聚居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64年人口0.5万多人,1982年0.9万人,1990年为1.2万人。

哈萨克族,聚居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甘肃等地,1964年人口49万多人,1982年90万人,1990年为111万人。

柯尔克孜族,聚居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和乌什等地,在黑龙江富裕县也有少量分布。1964年人口7万多人,1982年11.3 万人,1990年为14.2万人。

塔吉克族,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自治县,1964年人口1.6万人, 1982年2.6万人,1990年为3.3万人。

乌孜别克族,聚居在新疆伊宁、喀什、塔城、莎车等地,1964年人口0.77万人,1982年1.2万人,1990年为1.5万人。

塔塔尔族,聚居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1964年人口0.13万人,1982年0.29万人。

汉唐之际,西北一度经济繁荣,社会昌盛,被称为推动世界中古历史发展主轴的丝绸之路由此横穿而过,这片神奇的黄土地,成为展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融汇一幕幕活剧的历史大舞台。但曾几何时,由于战争、割据、生态破坏及其它原因,西北与世界的交往日渐疏远,它的名字,甚至在大陆地区成为遥远、荒凉及贫穷的一种代称。尤其自明清海上交通日兴,联络亚欧大路的“丝绸之路”渐次萧条,乃至中断,西北封建自然经济的特色更趋浓厚。有清一代,虽然在西北拓土定疆,对保持和巩固中国西北作出过贡献,然而对开发西北缺乏深谋远虑。在治理方略上,一味畸重武功,历任封疆大吏皆以平定“反叛”为晋升之阶,而对发展西北经济予以忽视。民国初年,西北多处又为地方势力所盘踞,战乱不已,社会极不稳定,经济难以起步,各民族为生计而苦苦挣扎,谈不上民族进步和发展。

尽管如此,自清末民初以来,国内仍有许多关心西北发展的有识之士,曾纷纷提出在西北兴利除弊的主张和措施。如龚自珍于1820年撰写了《西域置行省议》,提出移民新疆,充实边防的建议。林则徐在充军新疆期间,曾督率兴修水利并颇有成效。左宗棠督甘14年,颇为关心西北经济建设,提出诸如屯田垦荒、推广桑棉、发展畜牧、开矿取金、织呢办厂、整顿商业、架桥修路、兴教办学、植树改观等一系列开发措施并曾努力实践。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创办的《建设》杂志上发表《实业计划》一文,亦倡议西北宜发展羊毛工业,并对西北(包括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铁路建筑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半个多世纪以后,孙中山提出的诸多设想在西北付诸实现,如今年6 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宝鸡至中卫铁路,就和他提出的西安至宁夏线基本相近。经过西北各民族的努力,西北近半个世纪总计新建铁路11180公里, 约占同时期大陆新建铁路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天(水)兰(州)线、兰(州)新(疆)线、兰(州)青(海)线、青(海)藏(至格尔木)线、包(头)兰(州)线。大陆的第一条沙漠铁路、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第一条高原铁路、第一条盐湖铁路都相继在西北出现。交通建设的改善,推动西北建立起一批现代工业,扩展了商业市场,也提高了农业的效益。自80年代至今,西北依托资源开发加快经济的起步,五个省(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以两位数速度递增。 国民生产总值至1994 年末已达167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2918亿元多,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平均递增15%以上,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至8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西北各省(区)的经济技术差距原先比较薄弱,近年来虽有明显进步,但随着大陆东部省份的经济崛起,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明显扩大,并随之波及文化教育及生活收入等各个方面。以宁夏为例,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为8.2%,比大陆平均水平的11.8 %和最高的浙江省分别低3.6个百分点和13.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为2681元,比大陆平均水平3655元低近1000元。这种负面影响,在经济基础较薄弱的穆斯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资金短缺则显得更为突出,从而妨碍了这些民族面向现代化的进程。例如在宁夏南部山区,目前仍有几十万回族穆斯林由于水资源短缺而饱受干旱之苦,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当务之急是筹措资金建设引黄河水灌溉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帮助他们“脱贫”。

随着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的依次出现,中央政府已觉察到东西部差距扩大带来的不利后果,开始从社会安定、巩固边防等战略高度来予以足够重视。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大陆的东西部关系既是区域经济关系,又包含有复杂的民族关系。西北历来是中国众多社会矛盾的潜伏地区或滋生地区,其中大多数穆斯林少数民族同境外同一民族跨国界而居。如果听任大陆东西部发展水平的拉大,不仅不利于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不利于穆斯林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而且对保持大陆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也很不利。自90年代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已提出许多具体政策来适应西北穆斯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在产业和区域政策方面做出有利于这些民族地区的调整,大力发展农、林、牧和加工工业,建设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政府加大财力 、物力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动员发达地区帮助西北改变面貌; 制订90年代从根本上解决上述民族“脱贫”问题的计划等。今年4 月中央领导又充分听取了西北地区各方面人士的呼吁和建议,公开表示要创造条件尽力缩小东西部差距,将通过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帮助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要实现上述目标,并非易事,但为了加快穆斯林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并考虑到发挥这些民族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目前尚可以先行采取以下几项地区开发措施:

一、促使政府重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向交通、能源、通讯等领域投资,以改善投资和建设环境,吸引国内外客商去那里洽谈生意、旅游观光。创造条件吸收海外、港台或大陆东部部分省份的投资。必要时,可由政府发行西北开发债券。

二、发挥当地牧业或农林业优势,促进农林经济发展。如宁夏南部山区土地广阔,目前地方政府正在实施一项“1236”工程,即准备用6年时间,投入30亿元资金,通过提引黄河水源开发出200万亩水浇地, 从根本上解决100万农民(其中大部分是回族穆斯林)的生计问题。

三、改革体制、转换机制,以开发西北丰富的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如新疆根据其拥有的石油、煤炭、棉花、羊毛、矿产资源积极推动化工、轻工和矿产加工业的发展。宁夏则利用其优质的煤炭和农产品资源促进电力、化工、高耗能冶金工业及轻工、加工工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目前宁夏工业中非公有经济只占29.4%,而沿海发达省市一般占到50.7%,因此要迅速推动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如回族穆斯林聚居的甘肃临夏和宁夏的吴忠、同心、固原,在历史上就是以“茶马互市”著称的水旱码头。目前这些县、市正根据生产经济特点,加快流通体制的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乡镇集体企业和个体经济。这些地方的行政当局都制定了一系列放开搞活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全面开放市场,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和调节供应,目前仅临夏就开放各种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110处,有8.5万人从事商贸活动。

五、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制定对人才的优惠政策。人才是西北开发的主体,也是当地穆斯林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中央政府要对西北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教育实行投资倾斜,既要帮助少数民族中的劳动力加快扫除文盲,又要有计划地培养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科技与文化人才。同时要动员东部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到少数民族地区推动建设,对在西北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工作的人才,在工资待遇上要明显从优。

六、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近年来,西北穆斯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取得明显成就,但和大陆其它地区相比,发展仍然缓慢。目前要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以真正解决穆斯林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宁夏已决定在下一个十年中把银川建设成自治区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及经济贸易中心,同时,积极发展石嘴山、吴忠、青铜峡、中卫、固原5个城市,使其在人口、 市容等方面有大的改观,现有43个小城镇,也要发展到50个,且规模都要扩大。

90年代后期是西北五省区实施十年规划及“九五”计划的重要阶段,也是西北穆斯林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的转折时期。虽然西北资源丰富,局部地区工农业生产基础较好,但由于受到本地区发展条件中制约因素的影响,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力量薄弱、交通运输不便、资金匮乏等,因而在考虑制定开发西北的战略目标时,不得不具有更强烈的针对性、适应性,如采取前面列举的六条开发措施,从而使地区经济以每年略高于大陆其它省区平均速度的势头长期持续增长,同时完善民族地区自治环境,使包括穆斯林在内的其它少数民族在实行有助于其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下获得进取。但是,上述开发措施仍属于推动西北经济社会发展与穆斯林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内部条件或机制的问题,要想在本世纪末使西北的面貌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准有明显改善,还必须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来创造必需的外部环境,为开发求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也可以这么说,实现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穆斯林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必须在一个开放的格局中,借助国际和国内先进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势能,充分吸收人类的一切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推动西北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穆斯林少数民族观念的更新,从而促进物质财富的创造性转化,带动穆斯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重大进步。

由于大陆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风土人情各异,因此对外开放的运行空间和启动方式可以各有区别并允许有不同的选择。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利用濒海优势,通过举办特区、经济开发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主要面向太平洋沿岸国家及台港澳地区开放,并兼顾亚非欧等其它地区。西北则可以借重地理、历史、民族、宗教等因素,在向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的基础上,尤其突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通过边境贸易、地方贸易和技术合作的手段,打开西部通道,渐次发展与中亚细亚各国及中近东国家的经济往来。近年来,大陆有越来越多的人士把西北地区的上述开放倾向称为“向西开放”,也有人称之为“走西口”、“向西倾斜”、“开辟西部通道”、“东引西联”、“东进西出”等,基本意图大致相同,皆包含有对西北传统对外开放方式的补充和发展。可以认为,“向西开放”即反映出西北人民的历史观和现实主义态度,也表达了穆斯林少数民族渴望打破封闭,走向开放世界的真切愿望。英籍汉学家韩素音曾在《中国西部发展报》上发表《开发中国西部,造福于世界》(1991年6月25日该报第1版)的专稿,称道大西北“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今天它仍使每个历史学家着迷”。她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不超过二十年,中国的西北部又会变得重要起来。历史是不会原地踏步的。中亚的伊朗、叙利亚、阿拉伯以及土耳其等,都和中国一样急切地想开发自己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存在一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地区经济网并建立新的贸易中心的倾向。作为轻工业产品主要生产国的中国,已经与以上诸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因此,中国的西北部将很自然地要成为中亚各国崛起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伙伴”。

毋庸置疑,实行向西开放,将使穆斯林少数民族由内陆闭塞地区一跃而处于前沿开放地带,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将获得同步发展,向世界上的先进文化靠拢,从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上趋向现代化。有人担忧西北地区的开发与开放,会破坏穆斯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实迄今为止,经济社会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人们越崇尚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穆斯林少数民族所依赖的伊斯兰文化,并非可以随意移植或替换的模块,不是僵硬凝固的古董,而是一个充满创造能力,具有吸收和代谢功能的板块。因此,西北各穆斯林少数民族将克服全盘照搬和因循守旧这两种对立倾向,在西北的本土文化中,培植出将传统精华同外来优秀因素浑然融为一体的、生气蓬勃的文化。向西开放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文化学内涵,这将使西北各穆斯林少数民族面对许多新的相近之处或根本不同的文化背景,接触当今世界上迅速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参与日益加强的市场竞争,并在经济和文化诸多领域中拓展他们的视觉空间和思维空间。从总体上看,西北各穆斯林少数民族通过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开发与开放,将走向繁荣,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差距也会缩小。同时,他们信奉的伊斯兰教将在当地法律和规定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参与社会发展过程,伊斯兰教教义中精神至上的思想,会同功利主义、重商主义的现代观念并行不悖,互为调整。穆斯林少数民族的经济活动将不止于商品流通领域,有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专门从事出口加工业务和商品扩大生产的穆斯林企业,直接参与对外经贸活动。作为中国的一个亚文化综合体,在西北穆斯林拥有的本土文化中,包含着不少伊斯兰文明的共性,这就会在西北的对外开放中,缩短西北穆斯林同中亚和中近东地区穆斯林的心理距离,推动双方经济、技术与文化的密切交流,至少,能通过发展外贸,为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为西北穆斯林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创造有力的环境。虽然共同的心理素质、宗教感情和文化传统对于推动经济关系有着积极作用,但在经济往来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经济利益,也就是说,西北地区在寻求发展同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关系时,应该把立足点搁在自己经济实力和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若投资西北无利可图或只有微利,任何投资者必将裹足不前,这一点,已在西北地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对外开放实际中被反复证实了。

为了尽可能利用历史背景和民族宗教因素来为发展西北对外经济交往服务,为实现西北穆斯林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提供可能,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尊重各穆斯林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护信教人士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而对越出宗教范围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不仅仅是予以劝止,还要查找深层原因,寻求解决根本的办法。这样才能维护西北社会的安定,保障1000多万穆斯林群众有一个较好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环境,在伊斯兰世界和各国各地区投资者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通过推进西北城乡体制改革,帮助穆斯林群众发展生产,尽快提高各族穆斯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使他们在经济事务中显示出充分的能力和实力,从而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有自己的地盘和专门渠道,逐步树立信誉,扩大经营规模,使本民族的经济取得长足进展,如在新疆维吾尔族中近几年就涌现出一位穆斯林女亿万富翁热比亚·卡德尔。她从经营小买卖起家,继之在乌鲁木齐南门地区集资盖起了一座商场,然后投入与中亚各国的贸易交往,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大陆地区著名的民间企业家,也成为西北穆斯林民族,尤其是穆斯林妇女从事经济活动的楷模。

三、各级政府应鼓动西北穆斯林群众从事到中亚和中东地区的出国劳务,彻底改变旧土难舍的观念,开拓与中亚、中东地区的民间往来,同时欢迎侨居在中亚、中东国家的中国穆斯林华侨回国探亲、考察及投资兴办各类企事业。

四、在西北地区的外贸、外经、外事等部门要培养和配备一定数量的穆斯林民族干部,这样可以扩大对外影响,为开拓中亚、中东市场创造较好的对话条件,也可以较快地掌握对方心理和思维方式,便于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经济协议。

五、在西北穆斯林少数民族中适当扩大阿拉伯语教育,在青少年中培养一批通晓中东语言文化的人才,为今后的长期经济交往提供条件,也可为出国从事劳务提供高素质人员。

西北地区和台湾之间虽然距离遥远,但是由于当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价格低廉,商品市场的发展空间相当广阔,因此近年来已吸引了一批台湾经济界人士在陕、甘、宁、青、新等五省(区)参与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兴办了独资、合资企业和旅馆饭店等第三产业。随着西北地区开发与开放以及穆斯林少数民族对民族经济与文化的需求日趋迫切,台湾经济界及科技教育界人士将在广阔的西北大地上获得更多的机会,对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穆斯林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作出一定的贡献。

(此文是作者今年8 月赴台湾参加“第三届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期间提交的学术论文——编者注)。

标签:;  ;  ;  ;  ;  ;  

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穆斯林民族现代化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