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省域家风家训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

关于安徽省域家风家训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

关于安徽省域家风家训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 磊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4000)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国内文化建设、家庭教育日趋受到重视,国家对家风家训方面的作用重视引起社会较大的反响,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日趋彰显,家风家训建设在国内研究也日趋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内家风家训现状的调查,反映目前家风家训现状,研究透视目前家风家训存在的问题,在现实调研的基础上探索促进家风家训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 安徽省;家风家训;调查报告

优良家风的传承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精神文化建设日益突出,传统文化和精神得以复兴,家训传承与家风的塑造对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再次受到广泛重视。家风家训建设受到家庭父辈和祖辈成员教育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与地方的社会风气存在着良好的互动关系。本研究以安徽省为地域展开区域性调研,通过相关研究了解目前省内家风家训的家庭教育现状,从家风家训角度提升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一、相关研究回顾与本研究问题

省外相关研究:省外家风家训研究内容较为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特殊案例研究。周春辉论述传统家风的道德价值取向,传承家风的主要方式,总结道德内涵、基本范式和传递方式的稳定性,从中吸收、补充、调整和确定内容,建构新的家风文化。余治平对淮安余门家风个案考察;朱冬梅对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考察;曹甜甜、秦桂芬研究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肖群忠、李营营对于传统家训中的“廉洁”“廉政”道德及其时代价值的考察。陈勇军、周勤女对《颜氏家训》中的家庭德育思想探析。(2)调查性研究。有关家风家训的调查研究,目前仅有张琳、陈延斌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其所做的是当前我国家风家教现状的实证调查与思考,该研究对苏、鲁、豫、皖、京、浙、桂、川、陕、辽等省、市进行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实证调查主要探究:民众对家风在家庭建设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对家风的认可,认为传统美德仍是优秀家风的基本内涵,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以及提高家风建设的策略。未发现以省域为代表的调查研究。(3)总结。省外实证调查研究较少,主要从全国范围内对家风家训进行调研,缺少针对安徽省地方性的家风家训研究。对安徽省家风家训研究缺乏整体、深入和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其实,按照中央提出的“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相关部门应该真正做到“管好国资、放活企业、不管经营”。

省内相关研究:目前,省内有关家风家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地方性大家族的家风家训研究。姚硕(2015.02)教授通过对徽州家谱的研究,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和道德观,并指出良好家风的传承对乡土社会的宗族建设和内部结构的维系有着精神支撑作用,对和谐社会构建、新时代家风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胡秋银(2013.01)从历史角度梳理汉魏曹氏家族家风,认为谯郡曹氏家族逐渐由地方豪强发展为掌控政权的皇族,受社会风气、地域因素、寒门出身急剧上升成为皇族的家世背景等因素影响。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家族,其家风直接影响到这一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其二,地方性家风的历时性追溯。孔康平(2016.10)对明清时期徽商的家风述论做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徽商家风主要表现在孝悌长辈、和睦宗族、修养身心、勤俭节约、友善他人、教以婉娩等方面,它彰显了徽商熠熠生辉的家族风尚。潇潇(2015.01)认为,对胡仔的学识品性继承和发展了胡氏的家学家风,既呈现出甘贫守静、敬祖崇德和博学好文的特征,又表现出与家族成员同中有异的学术兴趣,反映了家族文化在代际传承中演变轨迹。他对北宋诗歌发展史的思考与探索超越了家风家学,对后代诗话和诗歌评点影响至深。其三,地方综合研究。傅瑛(2017.04)老师所做的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的“淮北家风家训及其现代价值”,主要针对淮北市家风家训进行研究,并出版发行《清正传家远》一书。省内有关家风家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地方性的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家风的研究,从区域特征、历史承袭等方面探讨家风对社会发展、文化、政治所产生的影响。总体而言,缺乏相关的以安徽省的整体视野对家风家训的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以安徽省省域为地域对象,主要调查安徽省区域范围内个体家庭在家庭教育和家风家训建设方面的现状。调查范围: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主,将其按照地域以及文化划分为三个地域:皖北6市(阜阳、亳州、淮北、宿州、淮南、蚌埠);皖中4市(安庆、六安、合肥、滁州);皖南6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黄山)。每个城市都有不同样本,样本依据该区域的人口数量多寡。调查对象:主要以家庭的子女为主,因为其是家庭教育的直接被影响者,能够直接反映其所受教育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城乡居民父母或长辈。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家庭教育理念、家风家训内容、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经验、家庭教育理念来源。由于本调查涉及地域范围较广,采取项目组老师和学生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区域分为皖南、皖中和皖北三个区域,每个区域两名负责老师带领30名以上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本调查以深度访谈结合网络线上调查,以期达到样本的全面性和代表性,人员安排每个县不低于3名调查人员,调查人员将选择调查人员籍贯与所调查地域相同的原则,以利于调查人员深入了解地方情况。老师负责整体协调,同时结合网络电子问卷调查进行定量研究,通过定量调查了解安徽省内家庭家风家教的具体现状;在定量调查过程同时结合深度访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深度访谈,按照以下几种进行分类:家风氛围浓厚家庭;家风家训缺乏家庭;经济收入高家庭;经济收入低家庭;受教育水平高;受教育水平低。针对这几种类型进行深度访谈。收集相关的家庭家风、家训、族谱、家族文化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同时搜集传统有关家风家训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调查结果、资料的梳理进行系统定性研究与分析。

三、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影响者与影响内容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个体家庭以及社会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由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文化传统等方面不同,导致不同家庭对家风家训的认识不同。总体而言,安徽地域家风家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根据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综合来看,目前所调查的样本中家训的传承较为淡薄,从地域分析来看,皖北家训传承少,皖中和皖南地区特别是皖南地区由于其既有的文化氛围,部分家庭在家训的传承方面较为完整,部分家庭在家庭文化教育方面较为重视,一些家庭成员能够流利地背诵组训,一些家训内容传承时间较为悠久,对后代子女教育的影响也较为深远,显示了较为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根据调查,父母所子女的教育是先学会做人;其次要努力学习和追求上进;再次是要学会做事情。无论是子女自己还是父母在教育方面更多的强调言传身教,父母的以身作则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家训的主要内容也体现在家庭所贴的春联以及房间里的字画,从调查内容来看,其主要以家庭团圆和睦以及多祝福性的话语,以追求发财和好运也占不少比例。

家风家训的传承需要长期的若干代人的积淀,为了追寻家风较为浓厚的家庭所占比例,研究组设计了家族里流传最久的家训是什么,留给子女最好的家训。根据调查结果,具有历史性以及流传较为久远的家训所占比例很少,多数以勤俭持家、老实本分、诚信、孝顺、努力争气做人为主。也有一些被调查家庭能够反映传承较为悠久的家训内容,类似“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忠厚传家远 正直留人间”“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不读书无以明智”“勤劳俭朴,忠厚传家”“七篇贻矩”。能够表达类似话语的家庭一般受教育水平较好,且其家庭对传统文化具有较好的传承,但是这样的家庭较少,所占比例为1.25%。

(二)家风家训的主要内容

子女教育中对其影响较多的,设计的问题是父母在日常的话语中最常出现的是什么?从调查结果来看,将其分为三个层:第一个层级体现在个人努力。家庭较为看重的也是获得最高分的是争气,即上进心,所占比例为81%;在这个问题方面,无论是城市人群还是农村的受访者都对其有着较高的认识,希望子女通过努力与上进,在将来突破父母所处的现状以及获得更大的成功。第二个层级是个人做事方面。在个人做事方面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家庭更多强调诚实和善良,其所占比例都在70%以上。第三个层级是以作为为主,以爱心和孝顺、老实厚道、勤俭节约,该层级比例在60%以上。该内容更多体现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与单个副词的研究成果相比,结构研究显得逊色很多。比如副词和副词性结构的差异,副词组合结构的功能,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家风家训教育存在问题

其一,家风家训与家庭经济和地方经济水平、家庭受教育水平和地方对教育重视的程度直接相关。由于地方经济基础薄弱,总体受教育水平偏低,所以导致安徽地域普遍的家训传承薄弱,家族良好风气的传播不明显。皖南地区部分家庭特别是父辈和祖辈受到良好传统教育的家庭其在家训的传承方面较为显著,特别是具有世代传承的组训、家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传统家族尚学的影响力带动地方的尚学风气较为浓重。家训的传承以勤奋、尚学、努力、节俭、正直等为主,部分家庭的家训具有世代的传承性,家训传承系统规范,且形成整个家族的尚学风气。部分皖中地区也存在世代读书的家庭,其对自己教育以及家训的传承较为显著,但是这样的家庭所占比例较低。皖北地区以农业为主,地方经济弱,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家庭教育缺失,传统大家族少,传统家族家训传承缺失,很少有系统和规范的家训,子女教育较多依赖学校和社会教育,家风淡薄。

四、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在安徽省内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其影响比例占到52.8%;其次是父亲所占比例为28.9%;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祖母所占比重其中有13.4%;还一些其他的亲人所占比例为4.2%;父母以外的其他亲戚所占比重共计17.6%。根据定量分析结合一定的深度访谈,从数据分析来看,这部分成员以留守儿童为主,在家庭教育的父母教育方面的缺失,导致其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地受父母以外直系亲属的影响。这一部分的样本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落后的皖北地区,当地的农村以农业为主,主要劳动力多以外出务工为主。由于其家庭贫困,父母及祖辈所受教育不多,很难谈及家训或者家风,教育理念多以做人诚实、厚道,努力上进为主,缺乏家庭系统的家训教育。

目前,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其一,父母以及祖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在甚多访谈的过程超过90%以上的受访者无法表述流传较久的家训,子女对教育的理解和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理解主要是基本的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无法较为完整地传递家训内容,家训内容表现的较为简单。能够表达和体现家风的样本中不超过10%,总体而言家风较为淡薄,家训传承缺失。依据调查数据,家训的传承和良好家风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政治地位、父母受教育水平是正相关,其中与祖辈及其更远的祖辈所受教育与直接正相关。其二,父母与子女缺乏必要沟通,成为影响家风家训的重要因素.在所调查样本中,家庭关系融洽与子女接受父母的教育有着极强的正相关。在所调查的样本中,父母缺失陪伴所占比例26%;父母与子女沟通缺失比例12.5%;子女教育缺乏特长方面的8.7%。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与子女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其三,父母缺失家庭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由于父母以及祖辈的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更多时候依赖学校教育,父母与子女缺少有效的沟通。其四,政府在地方良好社会风气营造方面的缺失。家风和地方社会风气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个体家庭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地方政府社区更多的努力,由于地方经济差,父母往往处于生存线上挣扎,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缺失与经济和教育直接关联,家风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家风的影响还需要政府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其二,家风家训的氛围与地方政府教育和引导有直接关系,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针对性的引导能够激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提出的“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的知沟理论。经济地位以及传播媒介是个人知识的差异原因,但是,家庭教育氛围、社区文化等在个体教育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从地理区域、经济状况、媒介覆盖、家庭文化氛围等方面反映不同地区受教育水平差异的状况。皖南部分地区政府在文化支持和传播当地家族风气和尚学风气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在皖北几个地市,政府宣传与引导缺失。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引导方面需要重视对文化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文化扶贫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有效缩短地区文化知识水平的差异。

其三,部分家庭过于重视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皖北地区,由于地区经济落后,传统家庭文化缺失,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地方尚学风气淡薄,家庭收入主要依赖外出务工,这就造就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其主要依赖学校教育。地方风气以挣钱为目标,充斥着追求金钱、利益的氛围,子女教育意识淡薄,缺乏世代家族风气的传承。由于地区经济的落后,缺少对尚学风气的传承,政府在引导方面有缺失,所有皖北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缺失家族尚学风气和系统化、规范化的家训内容。

蓝藻监测方面,由区环保局负责,以太湖流域第二大省际湖泊——淀山湖为重点,规定每年1—4月,逐月对淀山湖进行常规监测,5月起至10月止,对淀山湖实行人工加密监测。水质监测方面,青浦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在淀山湖及其周边河道设置了14个监测点,以固定的频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7项水质指标监测,在中小河道水质监测上,设置73个常规水质监测点,每月1次进行水质监测。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徽省内家风家训传承的现状,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展开研究,在问卷的样本上根据各个地市人口的分布安排调查样本,调查的方式采用随机的形式,深度访谈采取有针对性的选择,在特定的地区结合和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进行选选择,这种研究方法使得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本研究总体上基本能够反映家风家训传承的现实。研究发现,在家风家训的传承过程中除了历史文化传统、地方风俗等原因以外,政府的宣传和引导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中政府的宣传和引导缺失,缺乏地方性特色,所以导致不同区域在文化教育、家风传承方面的差异。在此方面,政府在家风传承与地区文化传播、经济扶贫地方建设结合有着较为广阔的空间。

我逃回村里,向一位慈眉善目的乡村老翁展示我那红肿的手背。老翁笑着告诉我:“这不是蜜蜂,是马蜂!这虫子厉害,你不要去惹它们。”

参考文献:

[1]周春辉.论家风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嬗变[J].中州学刊,2014(4):144-146.

[2]余治平.耕读传世家,宗范立善德——以淮安余门家风族规、辈分字谱为个案的儒学考察[J].江南大学学报,2016(4):5-12.

[3]曹甜甜、秦桂芬.依托家风家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决策与信息,2016(11):110-114.

[4]肖群忠,李营营.传统家训中的廉洁、廉政道德及其时代价值[J].学术交流,2017(1):61-66.

[5]张琳,陈彦斌.当前我国家风家教现状的实证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6(8):98-104.

[6]姚硕.从徽州家谱看徽州家风建设[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5(01)22-25.

[7]胡秋银.汉魏时期谯郡曹氏家族家风[J].许昌学院学报,2013(01)1-7.

[8]孔康平.明清徽商家风的论述[J].池州学院报,2016(5)79-82.

[9]潇潇.论胡仔对对宋代金紫胡氏家学家风的传承与超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1)01.132-137.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2017年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规划项目“安徽地域家风家训传播研究”(项目编号:Y17017)。

作者简介: 高磊(1979-),男,汉族,安徽阜阳,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传播学。

标签:;  ;  ;  ;  

关于安徽省域家风家训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