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_国际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世界经济论文,对策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经济是在波动中运行和发展的,在新时期波动有了一些新特点;中国经济逐步地溶入世界经济之中后,已受到这些波动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始终是存在的。但是,从历史实证的角度看,垄断资本主义之前的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以及80年代之后,这些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周期在个别国家和局部地区影响较大,周期较长,由于没有干预,破坏性也较大。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波动更具有世界性,破坏性极大,引发出剧烈的社会矛盾甚至世界大战。

战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流行、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以及美国在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经济危机的幅度减弱了,破坏性减轻了。

80年代开始以来,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停滞膨胀”的问题,各国都先后抛弃了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政策措施,同时由于美元的实力地位的下降等原因,经济危机又有了新的特点。

1.经济联系加强了,一国经济波动必然影响其它相关国家,而且影响的程度较大。

2.当别的国家经济上涨时,可能对其它国家经济产生正面推动,但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墨西哥就是例子,当美国经济回升时,墨西哥却出现了危机。

3.金融工具具有极快地传导波动的功能,应当特别地注意。大量的国际资本在国际间流动,如果对汇率、利率等手段重视不够,在短时期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灾难。

4.对波动的国际干预的条件是存在的,但是要看对大国是否有利,仍然存在着以邻为壑的做法。国际社会和美国对墨西哥金融危机进行了干预,却对日元和马克升值听之任之。

(二)中国经济的总量增长及结构已经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并且会越来越强烈地受到它的影响。

1.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总量增长的周期和波动与世界经济的波动有联系,但是相关性不大。

在80年代以前,外贸进出口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外贸虽然受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但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影响不大。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逐步地溶于世界经济之中。

(1)由原来的仅有外贸一项与世界经济联系这一特点,改变为外贸、外商投资、债务、外汇等方面的联系,联系的渠道增多了。

(2)由原来的政府控制、企业不进行成本与利润核算改为以利润为导向的、以市场价格为引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变化。外贸进出口已经成为企业行为,他们关注市场价格的波动,因此受供需价格变动影响比较明显。

(3)外贸、外商投资、汇率变动等活动在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和影响的程度都增加了。

二、国际经济波动从五个领域里对我国经济发生影响,并且通过这些领域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总体平衡增长

(一)国外经济波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进而对国民经济一些重要领域会发生巨大的影响。

1.由于我国出口和进口结构以及经济中一些特点,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贸易可能产生正相关的影响,也可能产生负相关影响。

2.从统计中显示的特征来看,中国进出口贸易与世界贸易有着正相关系,但是联系不是很紧密,甚至在某些年代呈相反方向的变化。

3.随着我国出口和进口结构调整市场化的加强,中国外贸进出口与世界经济的波峰与波谷的同步的特征将进一步加强。

(1)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外贸出口随国际经济波动的相关性就会增强。我国工业制成品中杂项等产品的比重开始下降,而机械和运输设备的比重正在稳步上升,这些产品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即它们会在经济低潮时需求急剧减少,而高潮时需求急剧上升。

(2)随着企业以利润为中心进行出口产品核算管理,市场波动对进出口总量的牵动就会更大。我国出口企业过去是以创汇为主要目标,成本利润核算是次要目标,随着外汇市场的建立和企业可以从市场上取得外汇而不需要自己创汇,企业出口就几乎完全从利润的角度出发,这样国际经济波动中的价格波动就会较强烈地影响企业的行为。

(3)中国出口企业现在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较低。随着劳动力优势及其它优势的丧失,有相当多国际市场上的中国企业就只能在经济高潮时期生存,而在经济低潮时期就可能退出市场,因此中国进出口与国际经济周期波峰与波谷的同步性就会增加。

4.进出口波动及进出口总量的增长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及财政税收发生极大的影响。

(1)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从统计中可以看见,出口总额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3.2%,进出口总额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5%,进出口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将近一半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减。

(2)影响到就业和失业人口的变动。按照统计,1994年全国工业年产值是76909.46亿元,全国就业工人6580万人,平均每个工人产值为11.6万元。1994年出口总额为10424.6亿元,相当于8917536个工人的一年的产值,即可以说,中国出口为近1000万人口创造了就业机会。

(3)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影响我国进出口差额的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其一,为国内需求变动。1993年国内的需求达到高峰,物价连年上涨,因此出口积极性下降,出口转内销;进口的积极性增加,1993年比1992年进口增加30.0%,而出口只增加8.0%,收支差额扩大。其二,为国外的需求变动。1994年、1995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回升,需求增加,中国的出口增加较快,1995年中国进口增加14.2%,而出口却增加22.9%。

(4)影响我国的财政税收总体平衡状况。其一,影响关税收入。我国关税收入随着贸易进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1980年时为33.5亿人民币,1993年时为256.5亿人民币,1994年时为330.0亿人民币,关税并没有随贸易进口同比例增加,这是因为我国这些年以来连续降低关税。但是330亿的关税收入,相当于全部税收收入的6.4%。其二,影响工商税收和消费税收入。1994年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后,进口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大致数可以计算出来。取增值税的中间税率15.5%计,海关1994年应当征增值税1544亿人民币,这还未计代征的消费税。其三,影响我国的出口退税,1994年出口总额为10424.6亿人民币,以15.5%的中间增值税率计算,应当退税1615.8亿人民币。1995年实行部分退税办法后退税压力有所减少,但是仍然相当大,如果以8%的中间退税率计,1995年出口总额为1488亿美元,退税应为119.04亿美元,以8.4汇率计大约有1000亿人民币。

(二)国外经济波动直接影响着外商在华投资数量的增减。

1.中国吸引外资的数量既取决于国内的政策,也取决于国际经济形势。

近两年中国外商投资的合同金额急剧下降,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近两年的经济迅速复苏有关。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国内的政策优势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但是仍然受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的影响。1993年我国外资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达到最高,总数为1114.36亿美元,1994年大幅度下降,只有826.8亿美元,而1995年又有下降,两年下降了近一半,这固然与国内的投资政策变动有关,但也与世界发达国家这两年的经济增长有关。以美国为例,1993年GDP增长3.1%,1994年又增长4.1%,1995年增长的幅度更大(没有准确统计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回升之后,平均利润率增加,投资领域增加,资本回流,对我国投资的份额自然就会随之下降。

2.外商直接投资量的增减变动从如下几个方面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与税收。

(1)外资投资企业在工业总产量中已经占到13.1%,利润总额也占到全国工业的11.1%。

(2)1994年在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就业的人数达406万人,平均人年工资达6303元,1994年就有255亿元的工资收入。

(3)1994年国家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中获得所得税一项可以有245亿元的收入(从税前利润减去税后利润余数)。

(4)1995年的统计公报说,1995年外资投资企业进出口全年达10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占出口的比重已经由1994年的37%上升到39%。

(三)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旅游收入及对外承包工程等活动的影响也很明显。

对外经济合作及旅游收入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对外技术合作中,承担劳务和承包工程,1994年实际收入59.73亿美元,国内外宾旅游收入为73.23亿美元,合计为132.96亿美元。这一笔收入对平衡我国的国际收支作用很大,也同样创造就业、带动经济发展并且为国家提供税收收入。

(四)大宗的、有关国计民生的进口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大宗产品进口有机电设备、钢铁、原料等,但是对国计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主要是石油与粮食,我们现在以石油和粮食为例来说明国际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我国对被称为现代工业社会血液的石油等燃料的进口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其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很大。中国能源的出口越来越少而进口的数量越来越大。

表一 燃料等能源产品在我国进出口比重的变化 (%)

注: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1—1995年制。

从表中可见,石油等燃料的进口从1985年时占总进口额的0.4%上升到1993年的5.6%,这类产品的出口从1985年时占25.9%下降到1994年的3.4%。石油等能源已经成为中国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中国探明的石油新储量并不多,有些经济学家预测,能源进口将来会成为中国进口总量中最大宗的产品。

2.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中国对小麦等粮食进口总体上是不断地增加的。

中国对小麦等粮食的进口数量是波动的,从1989年起,其进口数量是逐年下降的,但是到1995年进口数量猛增。

表二 我国粮食进口与我国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

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5,《中国统计年鉴》1995制作,1995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中的比重为估算数。

(2)国际粮价的波动对中国粮食进口成本影响很大。

国际粮价的波动对我国粮食进口成本影响很大。1995年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扬,据路透社粮食报价,小麦价1995年比1994年最高上涨40%,玉米价上涨50%,平均价也上涨30%左右。但是由于1994年粮食欠收,中国仍然要进行大量的采买。

(五)国际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汇率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美元暴跌、日元狂升,已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实际性影响。

1.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对我国外汇储备价值的影响。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单一,以美元为主,日元、港币等其他币种所占比重很小,美元贬值直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含金量”下降。199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折成美元是517亿,1995年已达700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比重在80%以上。由于美元兑日元和马克急剧贬值,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较快,蒙受损失也较大。按照1994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美元兑特别提款权的比价与1995年上半年的比价比较,无形中我国的外汇储备损失达35亿美元。

2.对我国债务负担的影响。

据统计,1994年底我国外债余额达1000亿美元,比1993年的836亿增加了近20%。从债务货币结构看,除美元达半数以上外,其次就是日元,在20%以上。近年来日元不断升值,不仅抵消了表面上日元债券及贷款低息优惠的好处,而且使我国债务负担加重。据统计,自1979年起,日本支付向我国承诺的三批日元贷款共计1.7万亿日元,按执行时实际汇率计算为110亿美元;但如果按1994年6月美元兑日元的汇率计算,已合170亿美元,即到1994年日元升值使我国外债平添60亿美元负担。到1995年,日元兑美元汇价更是直线上升,令我国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帐面损失估计突破100亿美元。据测算,日元兑美元每升值一个百分点,我国清偿日元债务时需多付2亿美元。

3.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影响。

随着日元升值,中国对日出口迅速增加,由1986—1990年年均增长9.82%上升到1992—1994年年均增长28.8%。特别重要的是日元升值对我国引进外资创造的机会。日元升值将加速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新一轮日元升值带来的日本产业转移等级有可能比以前提高,中国尤其是上海可以吸收一些高等级的产业。

(六)国外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影响的估计。

(1)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外贸出口产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强,如果加上外商企业产值(也出口有重复计算),加上对外合作、劳务、旅游创造的产值,涉外经济直接创造的产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3左右,在国际波动中,如果这些领域的经济有1%的增长或减少,都将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3%的增加或减少。

(2)影响就业水平。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对外经济合作涉及到大约700万人的就业,占城镇就业人的30%左右。

(3)影响财政收入。涉外经济活动直接涉及财政一半的收入,其中关税330亿人民币,进口流转税理论计算应为1544亿人民币,出口产品的各种流转税1616亿人民币,减去大约1000亿人民币的退税,总数估计约有2490亿收入,占1994年全部财政收入的47.7%。

如果对外贸易、外资投资、对外经济合作及旅游经济因为外部原因而发生较大的波动将对国民经济稳定与否发生重大的影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这些领域的经济有1%的降落,那么会影响0.5%的国民生产值的增长率,影响0.4%的就业人数,影响一半的财政收入和国际平衡。

三、要综合地动用外部的、内部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手段去调节外部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牵动作用,使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一)高度重视国际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这一新的课题。

对周期性的或非周期性的波动只能采取事前预防与事后处置的政策,这样必须在两个方面建立起对这种变动进行防治的机制,其一,国民经济本身要能够健康、平衡地发展,使它具有较好的抵抗波动的能力。其二,宏观调节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具有较强的调节及应变能力,这就要求它们进行必要的预测,建立相应的调节机制,从而把被动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1.要综合动用各种手段进行调节。

各国都综合地运用各种手段对本国的国际经济活动进行保护,从政治、外交手段到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等,无所不用,在保护我国涉外经济活动时,也应当综合地运用这些手段。

2.要与国际组织进行密切地协作与合作。

现在很多世界性的贸易组织、金融组织甚至法律仲裁等组织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除此之外,一些地区性的、集团性的国际组织也正在建立,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进行世界经济的预测及其防治,必须要与这些组织进行合作。

(二)防治外部波动影响的有关财税经济大政策建议的方向性选择。

1.运用利率、汇率和税率手段,调节外部波动对国内经济各领域的影响。

(1)运用汇率和利率来调节出口的波动。

在国际经济低潮时,各国大都采取使汇率贬值的手段来刺激出口,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汇率如果贬值10%,相对于成本减少10%,利润增加10%,对于困难中的出口企业帮助很大,用降低利率的手段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2)有区别地运用出口退税政策调节出口的波动和出口结构。

我们现在实行的是不全额退税的政策。1994、1995两年来国际经济处于上升时期,需求旺盛,出口增长很快,国家部分地减少出口退税是正确的,不仅财政负担减少,而且起到了调节这种波峰的作用,将来出口因国际经济波动而困难时,国家可以适当地提高退税的比例。

2.进行债务的债种结构、债务币种结构和外汇储备币种构成的调整,减少外部的冲击和不必要的损失。

(1)接受墨西哥的经验教训,尽量地在使债务的债种多样化的同时,减少短期债务和可直接融兑性的债务和投资,以减少投机性。目前我们证券市场上对外资投资进行着谨慎的调控,只允许外商购买B种股份;利用外资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在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限制它们进行证券投资。尽管这些政策面临着外部要求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压力,这样的政策应当坚持。

(2)经过预测与研究,调整外债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减少它们中的汇率风险。目前我国国家外债有大约1000亿美元,如果汇率有10%的风险损失,债务负担就会增加100亿美元,100亿美元大约是800多亿人民币,相当全年财政收入的13%,这是很大的数字。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外汇储备可能因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

(三)建议建立“中观大效益筹划委员会”,进行预测、分析和大效益决策。

1.中国目前在中观层次没有有力的筹划与决策的机构,因而在国际经济波动中吃亏太大。

比如,1995年的汇率大变动时,中国债务结构不合理,中国的外汇储备的构成也不合理(1995年末外汇储备已达736亿美元),吃了大亏。如前面所述当美元对日元和德国马克大贬值之前,如果能够有正确的分析和预测,及时地改变债务结构,中国可以减少上100多亿美元的损失。

又比如,199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减少3%左右,1995年粮食价格就上涨了近40%,中国此时又不得不进行大量购买,如果能有一个机构在1994年进行必要的预测与分析,能够在1994年时就购买进适当数量的粮食,中国就又会少损失数亿美元。

2.目前我国有很多的研究机构,有相当多的出版物,也有相当多的预测性文章,但是没有可以进一步进行决策性分析的专门机构,必须要填补这一个空缺。

要把领导决策与研究机构一般性研究之间的空缺补齐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大效益筹划委员会,让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与学者在此结合,进行具体的中观层次的操作。

3.中观大效益筹划委员会应与宏观总量控制区别开来。

宏观总量控制主要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问题、结构问题,而大效益筹划则是高于微观而低于宏观的问题,着眼于经济结构内部操作和行业操作。

4.大效益筹划委员会将在认真研究和分析我国内部的经济形势以及国际经济形势、指出发展变化的趋势的同时,对我国的举债规模、债务币种结构和债务种类结构,对外汇储备的适当规模、外汇的币种结构提出具体数量化建议;对我国进出口的结构,特别是大宗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的进出口提出时间上和数量上的操作建议等。

标签:;  ;  ;  ;  ;  ;  ;  

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