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磺酸盐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金属磺酸盐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梁生荣[1]2011年在《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具有良好使用性能的纳米有机酸钙盐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润滑油金属清净剂。近年来碱值高、灰分低、酸中和能力强的镁盐清净剂得到了快速发展。钙盐和镁盐复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两者经常采用复配的形式使用。磺酸盐是目前用量最大的一类润滑油清净剂,水杨酸盐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类无硫润滑油清净剂,两者也常采用复配的方式使用。而不同清净剂在复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沉淀现象。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开展了直接合成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和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的研究工作。以玉门炼油化工总厂生产的轻质和重质磺酸铵及兰州石化公司生产的水杨酸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两种磺酸铵合成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工艺条件及重质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合成工艺中主要物料的加入量进行优化,并对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组成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轻质和重质磺酸铵原料性质及组成结构的分析表明,两种磺酸铵都可用于合成润滑油清净剂,而重质磺酸铵更是一种理想的用于合成润滑油清净剂的原料。(2)轻质磺酸铵合成钙镁复合清净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轻质磺酸铵为65g的条件下,氧化镁加入量22g、水加入量10mL、甲醇加入量16mL、碳酸化反应温度42℃、反应时间4h、二氧化碳通入速率120mL·min-1。可制备出碱值大于320mgKOH·g-1、运动粘度小于140mm2·s-1的高碱值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产品,产品中胶粒的平均粒径约为50nm,粒度分布较均匀。加入润滑油后能较好的改善润滑油的使用性能。(3)重质磺酸铵合成钙镁复合清净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重质磺酸铵为80g的条件下,氧化镁加入量24g、水加入量12mL、甲醇加入量18mL、尿素加入量4g、碳酸铵加入量4g、碳酸化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3h、二氧化碳通入速率为120mL·min-1可制备出碱值大于410mgKOH·g-1、运动粘度小于150mm2·s-1的超碱值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产品,产品中胶粒的平均粒径约为40nm,粒度分布较均匀,加入润滑油后能明显提高润滑油的使用性能。产品组成结构的表征表明,产品中金属磺酸正盐为磺酸钙,过碱性组分主要为碳酸镁,这与目的产品的组成结构是一致的。(4)重质磺酸铵与水杨酸合成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工艺中主要反应物料的最佳加入量为:氧化镁量24g,水10mL,甲醇18mL,磺酸铵与水杨酸混合原料中水杨酸含量25%。可合成出碱值大于400mgKOH·g-1、运动粘度小于140mm2·s-1的超碱值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产品,产品中胶粒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30m。加入润滑油后能明显提高润滑油的各项使用性能。(5)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组成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表明:①对于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其正盐采用磺酸钙、适当增加产品中钙的含量、减小碱性组分中氢氧化物占碱值份额越小、提高产品碱值、采用较大分子量的磺酸基质,都可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②对于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适宜的磺酸盐水杨酸盐比例,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综合性能。③和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轻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除碱值相对较低外其他性能相当;重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综合性能稍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重质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各项性能都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其综合性能明显好于同类产品。④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综合性能优于磺酸镁清净剂,而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综合性能又优于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说明钙镁复合能够提高同基质的镁盐清净剂产品的综合性能,而选用合适的混合基质也可改善单一基质产品的综合性能。(6)通过对钙镁复合清净剂合成过程中反应体系化学组成、电导率、碱值变化情况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了合成过程的宏观化学反应历程。对碳酸化反应过程动力学的初步研究表明,碳酸化反应过程受扩散控制。促进剂甲醇通过降低反相胶束界面膜的强度和磺酸钙正盐的临界胶束浓度来提高碳酸化反应的速度和最终产品的碱值。尿素和氨水通过提高水对氢氧化物的溶解度来加快碳酸化反应的速度。适宜的水量、合理的二氧化碳通入速率有益于碳酸化反应的顺利进行和最终产品碱值的提高。

郑保山, 龚小芬[2]1997年在《《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文中研究说明本编辑部开发有《精细石油化工文摘》机器翻译编辑出版系统和文摘自动建库系统,此索引系采用文摘自动建库系统中的主题索引功能制作。索引按叙词的汉语拼音顺序编排,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叙词排在以汉字开头的叙词前面,各叙词下的每一个索引款目由中文题名和文摘流水号组成,索引叙词取自《石油化工汉语叙词表》和《精细石油化工文摘词表》。

董宪武[3]2006年在《含中性配体的磺酸银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6种含有中性配体的磺酸银配位聚合物,系统地研究了含氮中性配体存在时磺酸银配位化合物的结构。为了探索中性配体的特性对磺酸银化合物结构的影响,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了六种磺酸根配体,L1=对氨基苯磺酸根离子,L2=2,5-二氯-4-氨基苯磺酸根离子,L3=2-萘磺酸根离子,L4=6-氨基-1-萘磺酸根离子,L5=5-磺基水杨酸根离子,L6=8-羟基喹啉-5-磺酸根离子;还选择了一种中性含氮配体即4,4'-联吡啶(4,4'-bipy,发散双齿配体)。合成了6种新颖的带有中性配体的磺酸银化合物。[Ag(L1)(4,4'-bipy)]_n·nH_2O(1),[Ag(L2)(4,4'-bipy)]n·0.5nCH_3CN(2),[Ag(L3)(4,4'-bipy)]_n·2nH_2O(3),[Ag(L4)(4,4'-bipy)]_n·nH_2O(4),[Ag_2(L5)_2(4,4'-bipy)(2H_2O)]_n·nH_2O(5)和[Ag_3 (L6)_2(4,4'-bipy)]_n·nH_2O(6)。在这里,详细描述了上述6种含4,4'-联吡啶的磺酸银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结构。所有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都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都具有聚合的1D链状结构。并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自组装成超分子化合物。而且还讨论了化合物1、2和5在室温下的光致发光特性。此外,还使用红外光谱分析以及元素分析对这6个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李芳芳[4]2005年在《磺酸银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 13 种带有中性配体的磺酸银配位化合物,系统地研究了有中性含氮或含磷配体存在时磺酸银配位化合物的结构。为了探索中性配体的特性对磺酸银化合物结构的影响,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了六种磺酸根配体,L1=对甲基苯磺酸根离子, L2=1-萘磺酸根离子,L3=5-磺基水杨酸根离子,L4=1,3,6,8-芘四磺酸根离子,L5=对羟基苯磺酸根离子,L6=对氨基苯磺酸根离子;还选择了六种中性含氮或磷的配体,即叁苯基膦(PPh3,单齿配体)、吡嗪(Pyr,发散双齿配体)、β-甲基吡啶(Pic,单齿配体)、4,4’-联吡啶(4,4’-bipy,发散双齿配体)、1,4-二(1-咪唑基)丁烷(biim,发散双齿配体)和六次甲基四胺(hmt,四齿配体)。合成了 13 种新型的带有中性配体的 磺 酸 银 化 合 物 。 Ag(L1)(PPh3)2 (1) 、 Ag(L1)(Pyr) (2) 、 Ag(L2)(PPh3)_3 (3) 、[Ag(L2)(Pyr)]·H_2O (4) 、 [Ag_2(L3)(PPh_3)_4(H_2O)]·1.5CH_3CN·0.5H_2O (5) 、[Ag_2(L3)(Pyr)_(1.5)(H_2O)]·H_2O (6)、[Ag_4(L4)(PPh_3)_(10)]·8H_2O (7)、Ag_4(L4)(Pyr)_4(H_2O)_2 (8)、[Ag(L5)(Pic)_2]·H_2O (9)、[Ag_(1.5)(L5)(4,4’-bipy)_(1.5)]·3H_2O (10)、[Ag_2L3(biim)_2]·2H_2O (11)、AgL6(biim) (12)和[Ag(L2)(hmt)]·H_2O (13)。所有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都通过单晶 X-射线衍射确定,化合物 1、3、5 和 7 都具有分立的结构,化合物 9 具有二聚体结构,化合物 2、4、6、8、10、11、12 和 13 则分别为具有不同维数的聚合结构,而且在这 13 个化合物中,化合物 2、3 和 5 在室温下显示出光致发光特性。此外还使用红外光谱分析以及元素分析对这 13 个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隋爱香[5]2007年在《金属磺酸盐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表征》文中认为由多功能配体与金属离子自组装可以形成各种新颖结构的聚合物,且所形成的聚合物在电导、分离、吸收和催化等方面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大部分功能聚合物都是通过使用含氮配体、羧酸配体和膦酸配体与金属作用来制备的。和这些配体相比,对磺酸配体的配位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课题选取对氨基苯磺酸、2-氨基吡啶-5-磺酸以及磺基水杨醛钠为磺酸配体,吡啶、邻菲啰啉、4,4’-联吡啶、六亚甲基四胺等含N杂环配体为辅助配体,研究磺酸根与碱金属、碱土金属以及过渡金属离子配位行为,合成了19种配合物,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其中7种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金属磺酸盐配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对本论文中所涉及的测试仪器、试剂、表征方法进行了阐述。第叁章研究了对氨基苯磺酸配体的配位行为。以对氨基苯磺酸及吡啶等辅助配体为反应试剂,合成了9种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组成。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配合物1~3以及4~7中磺酸根的配位行为相同。对配合物1和9还进行了热重分析和晶体结构测定。配合物1中的磺酸根采用η~1的配位方式,而在配合物9中磺酸根仅以抗衡阴离子形式存在。第四章合成了2-氨基吡啶-5-磺酸并研究了它的配位行为。以2-氨基吡啶-5-磺酸以及4,4’-联吡啶、六亚甲基四胺等为第二配体,得到了5种配合物。对它们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并测定了其中叁种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首次发现了六亚甲基四胺的开环现象。配合物13为二维配位聚合物,配合物15为一维配位聚合物,磺酸根在13和15中分别采用η~2和η~1的方式配位。配合物14为简单配合物,通过Cl…H氢键连接成一维Cu链,磺酸根未参与配位。第五章合成了磺基水杨醛钠并研究了它的配位行为。以磺基水杨醛钠和磺基水杨醛钠、邻菲啰啉等为配体,得到了四种配合物,对它们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并对磺基水杨醛钡进行了热重、固体荧光分析。测定了磺基水杨醛钠和磺基水杨醛钡的晶体结构。由于Na~+和Ba~(2+)离子半径的差异,导致醛基在两个化合物中分别采用不同的配位方式。而在这两个化合物中磺酸根采用η~1、η~2和η~3的配位方式。

李丽[6]2004年在《金属磺酸盐的合成及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4种配合物: [Ba(HLa)Cl] (1, H2La = 4-羟基苯磺酸)、 [BaKLb(H2O)3] (2, H3Lb = 4-羟基-5-硝基-1,3-苯二磺酸)、[Cu(Lc)2(H2O)2]2H2O (3, HLc = 对氨基苯磺酸)及[Cu2(Ld)4(DMF)2]2DMF (4, HLd = 对氨基苯甲酸)。在化合物1中,每个钡离子与来自于四个H2La 的磺酸基团上的五个氧原子、一个羟基氧原子以及叁个氯离子配位,形成了九配位的配位环境。1的晶体为层状结构,层间由HLa—连接而成。在2中,钡离子分别与来自于叁个H3Lb的磺酸上的叁个氧、一个硝基上的氧、一个羟基上的氧配位,同时键连了叁个水分子,形成了九配位的配位环境。钾离子与来自于两个H3Lb的1位的磺酸氧(O4B-Ba1和O5C-K1-O6C)、一个H3Lb的3位的磺酸氧(O1A-K1)、两个来自于同一个硝基的上的氧(O8-K1-O9)及两个水分子(Ow1和Ow2A)配位,形成八配位的配位环境。晶体2的结构可以描述成由层间钾离子连接的层状结构。3中的每个铜离子都是以正八面体形式配位的,分别为来自于两个不同配体分子HLc的氨基上的氮原子、两个不同HLc的磺酸基上的氧原子、以及两个水分子上的氧原子,通过这种配位形式,化合物3形成了二维的层状化合物,层间通过氢键连接。4的晶体结构是一个由两个铜离子及四个配体Ldˉ共同构成的螺旋桨状的双核结构。在这个双核单元中,每个铜离子都是正八面体的配位几何构型,在赤道面上与来自于四个不同配体HLd的四个羧酸氧配位,在轴向上,一个端点与一个DMF分子配位,另一端与双核单元中的另一个铜离子键连。双核单元之间存在氢键作用。

桃李[7]2010年在《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合成了一系列的金属酞菁(MPc),包括单、双、叁核酞菁钴磺酸盐(s-CoPc、b-CoPc、t-CoPc)、同核金属酞菁磺酸盐(b-ZnPc、b-MnPc)、异核金属酞菁磺酸盐(Co-ZnPc、Co-MnPc、Zn-MnPc)、二羧基金属酞菁(CobcPc)以及四羧基金属酞菁(FetcPc、CotcPc、NitcPc、CutcPc、ZntcPc)。将这些MPc固载于纳米TiO_2薄膜上,制备成功能性复合薄膜,研究了它们在纳米TiO_2薄膜上的吸附方式;分析了MPc水溶液、MPc/纳米TiO_2薄膜的UV–Vis吸收性能;比较了不同MPc/纳米TiO_2薄膜降解亚甲基蓝(MB)的光催化和催化活性;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s-CoPc、CobcPc和MtcPc的氧化还原行为,并组装成相应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Cs),测量其光伏性能。结果表明,金属酞菁可以通过其酞菁环上引入的磺酸基固载于纳米TiO_2薄膜上;在可见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MPc/纳米TiO_2薄膜均具有降解MB的催化活性,且多核金属酞菁磺酸盐对MB的光催化和催化活性优于单核金属酞菁磺酸盐(t-CoPc>b-CoPc>s-CoPc);异核金属酞菁磺酸盐,特别是Co-ZnPc的光催化和催化活性优于同核金属酞菁磺酸盐的(Co-ZnPc>Co-MnPc>Zn-MnPc>b-ZnPc>b-CoPc>b-MnPc);在MtcPc组装的DSCs中,ZntcPc具有相对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张胜东[8]2008年在《以杯[4]磺酸钠为构筑块的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文中提出杯芳烃是一类具有独特穴状空腔结构的环状化合物,被喻为继冠醚和环糊精之后的第叁代超分子主体化合物,其独特的结构和易于衍生化修饰的特点,迅速成为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已合成的水溶性杯芳烃中,杯芳烃的磺酸钠以其很好的水溶性和兼具酯溶性的特点,特别受化学家的青睐。杯[4]磺酸钠是研究最早和研究最成熟的杯芳烃磺酸盐,在分子识别特别是生物活性分子如氨基酸、核酸等的识别研究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表明,杯[4]磺酸钠与金属离子直接配位的化合物较少。一般认为在配合物中,磺酸根不太容易配位,常常作为抗衡离子而存在。同时,在配合物的合成中,中性的第二配体的加入常常得到新颖的配合物的结构。有机锡常常与羧酸配位形成有机锡羧酸酯。鉴于此,本文设计合成杯[4]磺酸钠和银离子的配合物,探究磺酸根和银离子的配位情况;在此基础上向其中加入中性配体乙二胺,探究在碱性条件下杯[4]磺酸钠、银离子和乙二胺叁组分的配位情况;设计了杯[4]磺酸钠和二丁基氧化锡的配合物的合成。通过实验,本文取得了如下的结果:1.依照文献,合成了对叔丁基杯[4]芳烃,然后通过逆傅-克烷基化反应得到了杯[4]芳烃,再磺化杯[4]芳烃得到了杯[4]磺酸钠。产物最后用1H NMR光谱和IR光谱做了结构表征。表征结果与文献一致,即合成的化合物为目标化合物----杯[4]磺酸钠。2.用硝酸银和杯[4]磺酸钠合成了化合物(1) [Ag(H2O)Na(H2O)3SC4]·3H2O。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在化合物(1)中,磺酸根中的氧与银离子进行配位,同时钠离子也参与了配位,由一个水分子将它和银离子连接了起来。3.用硝酸银和杯[4]磺酸钠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乙二胺调至pH=11,合成了化合物合物(2)[Ag8(L8)(SC4) 2]·25H2O。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同已报道的杯[4]磺酸钠、金属离子和中性配体的叁组分超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相比,化合物(2)的结构新颖:在化合物(2)中,4个银离子与4个乙二胺分子形成一个大环,然后两个这样的环通过Ag-Ag金属键连接起来,两个杯[4]磺酸钠的两个磺酸根再插入到这两个环中,形成了典型的双层结构。4.在70%的乙醇中加入杯[4]磺酸钠和二丁基氧化锡,在加热下搅拌反应,冷却后将反应产物过滤,滤液缓慢挥发溶剂得到有机锡磺酸酯化合物(3) [Sn (Bu)2 (H2O)3Sn2 (Bu2O)2SC4(H2O)3]·6H2O。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在化合物(3)中,二丁基锡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磺酸根中的氧原子与锡原子配位;另一种是二丁基氧化锡之间形成了有机锡酸酯中常见的Sn2O2平面四员环,然后两个杯[4]磺酸钠的磺酸根与Sn2O2平面四员环中的两个锡原子配位,形成了1D的链状结构。通过研究发现,杯[4]磺酸钠与二丁基氧化锡的配比不会影响结构,即杯[4]磺酸钠与Bu2SnO不同的比例得到的是同一个结构。

杨进[9]2003年在《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22种配合物,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同时对它们的性质作了相应的表征。共计分为叁个系列。 (一)含氮配体的配位聚合物 合成了研究较少的含咪唑柔性配体的九种配位聚合物,即[CuL~1(IN)_2(H_2O)_2]·4H_2O1,[CuL_2~1(H_2O)]Cl_2·5H_2O2,[CuL_2~1(H_2O)](NO_3)_2·H_2O_3,[CuL_2~1]SO_4·8H_2O4,[CuL_2~1](tos)_25,[Cd(L~1)_2(Cl)_2]6,{[Cu(L~1)(L~2)(H_2O)]·5H_2O}_n7,[Co(L~3)_(1.5)(NO_3)]·(NO_3)·C_2H_5OH8 [Co_2(L~3)_4(CH_3CO_2)_4]·2C_2H_5OH9,[CO_2(fum)_2(phen)_2]10。 化合物1,2,3,4,5和6由平面四方格构成,在化合物4中每一层由两个平面四方格互相平行穿插构成的,此平行穿插类型在平行穿插的配位聚合物中是很罕见的。配位聚合物7以很有趣的非对称中心的空间群Pna2_1结晶而获得。更有趣的是化合物7展示出前所未有的8~6拓扑结构,此拓扑结构在配位聚合物化学中是第一例。 (二)新型层状的过渡金属苯膦酸盐 在此项工作中,合成了四种过渡金属苯膦酸盐化合物,即[Co(phen)_3]·C_6H_5PO_3·11H_2O11,[Ni(phen)_3]·C_6H_5PO_3·11H_2O12,[Cu(phen)_3]·C_6H_5PO_3·11H_2O13,[Cd(phen)_3]·C_6H_5PO_3H·Cl·7H_2O14。 在这些化合物中罕见的是有机膦酸盐都没有配位到金属离子上,这在有机膦酸盐化学中尚未见报道。这些化合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层状结构,而是新型的由氢键键连的层状结构。 (叁)有机磺酸盐配合物 在此项工作中,合成了八种过渡金属有机磺酸盐,即[Cu(phen)(L~4)(H_2O)_2]L~4·H_2O15,[Mn(phen)_2(L~4)_2]C_2H_5OH16,[Co(phen)_2(H_2O)_2]2L~4·6H_2O17,[Ni(phen)_2(H_2O)_2]2L~4·6H_2O18,pnXphn)。山二O川2d6比019,K以pMn)*m*0)2]2d6比020,【n(ph…。(几O川几*。021,Ku。(p址…2卜)。(巳O川2r6凡O22据我们所知,在过渡金属磺酸盐中引入第二类配体的研究不多。我们详细的研究了邻非咯琳配体对过渡金属磺酸盐的结构影响。

张现斌[10]2007年在《硫酸钡(锶)阻垢剂的合成与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田的逐渐开发,含水量持续上升,油田阻垢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各种防治方法中,加入阻垢剂是最经济有效而且是最方便的办法。在各类垢中,硫酸盐垢是最难处理的,特别是BaSO_4。因此,各国都在竞相研究其对付办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合成一种能对油田中的硫酸钡(锶)等硫酸盐结垢有良好阻垢性能的阻垢剂,并对其进行复配效果的研究,探讨其阻垢机理,利用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来提高其阻垢性能,从而得到能够对油田中硫酸钡(锶)结垢良好阻垢效果的方案。本论文根据对硫酸钡(锶)类阻垢剂结构-性能的关系,用顺丁烯二酸酐、丙烯酸、烯类磺酸单体USA-Ⅰ、丙烯酸甲酯、次亚磷酸钠为原料,在过氧化物引发剂——过硫酸钾引发聚合反应的条件下合成了一种对硫酸钡等硫酸盐结垢有良好阻垢效果的膦基聚磺羧酸盐阻垢剂。在合成工艺的研究中,通过溶液聚合的方式合成了聚合物阻垢剂,并研究了影响聚合物阻垢剂性能的各种因素,包括引发剂用量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最后利用红外光谱对产品的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分子结构式,并用黏度法测试了其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在膦基聚磺羧酸盐阻垢剂的阻垢性能评价中,静态阻垢实验的结果表明:该阻垢剂对硫酸钡、硫酸锶、硫酸钙都良好的的阻垢效果;体系温度的升高、pH值的降低以及成垢时间的延长,阻垢剂的阻垢率下降;产品与氨基磺酸的复配使得阻垢效果提高。通过对阻垢剂作用机理的分析,认为膦基聚磺羧酸盐阻垢剂主要通过螯合增溶、阴离子型聚电解质对阳离子的有效束缚、凝聚与分散等方式产生作用。

参考文献:

[1]. 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D]. 梁生荣. 西北大学. 2011

[2].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J]. 郑保山, 龚小芬.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 1997

[3]. 含中性配体的磺酸银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董宪武.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 磺酸银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 李芳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5]. 金属磺酸盐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表征[D]. 隋爱香. 西北大学. 2007

[6]. 金属磺酸盐的合成及结构研究[D]. 李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7]. 金属酞菁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桃李. 合肥工业大学. 2010

[8]. 以杯[4]磺酸钠为构筑块的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D]. 张胜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9]. 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D]. 杨进.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10]. 硫酸钡(锶)阻垢剂的合成与应用性能研究[D]. 张现斌. 西南石油大学. 2007

标签:;  ;  ;  ;  

金属磺酸盐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