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与现代化_爱国主义论文

论爱国主义与现代化_爱国主义论文

试论爱国主义与现代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是自阶级、国家产生以来,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各国人民反对本国反动派和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中产生、巩固并发扬光大的。尽管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其根本点——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早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被人们继承、没袭下来。只要国家还没有消亡,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就始终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各国人民去生活、去奋斗。

一、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与崇高美德,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它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过来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与互相融合,经济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彼此交流,尤其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历尽内忧外患而依然生生不息,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蓬勃发展。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卓越贡献,由此而生的历史自豪感与民族自尊心,推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发奋有为、顽强进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感召力。从《礼记·礼运篇》对大同世界的热情讴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献身精神,到岳飞的“尽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一直激励着炎黄子孙,为祖国的生存而赴汤蹈火、流血牺牲。到了近代,爱国主义成了时代的最强音。救亡图存、自强保种、反对外国侵略,振兴中华,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它是鼓舞中国各族人民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社会历史朝着近代化方向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运动,即可称之为爱国运动。历史上的爱国运动,主要呈现出三种形式:一种是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旨在推翻统治阶级腐败统治的起义,在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主要是农民起义运动;一种是以上层统治阶级革新派为主体的旨在变法革新的社会性活动,这在中国一般称之为“变法运动”;一种是既有统治阶级进步开明人士参加,又有下层人民大众参加的旨在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或者是代表进步的团体反对腐朽统治的活动。无论是哪一种爱国运动,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并把他们誉为“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既表现在反对民族压迫和外国侵略斗争方面,又表现在争取社会进步而斗争的各个方面。

当衰败腐朽的统治集团发展到不推翻它人民就无法生存,社会就不能前进的时候,一些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杰出代表揭竿而起,率领千百万贫苦人民举行武装起义。从古代的陈胜、吴广、张角、黄巢、李自成到近代的洪秀全、孙中山以及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无不如此。他们既是革命起义的领袖,又是杰出的爱国者。在封建社会里,尽管农民起义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每次农民战争都给了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从而使新王朝的统治者不得不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在其统治初期采取一些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客观上使社会较为安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近代,反对外来侵略,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和民族的独立、尊严,反对同列强相勾结出卖祖国权益的反动统治阶级,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这是近代爱国主义斗争的一条主线。不推翻帝国主义,就不会有祖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的独立;不反对封建主义,就不会有人民的民主,也不能彻底驱除帝国主义出中国。正如“革命军中马前卒”、爱国志士邹容所大声疾呼:“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封建贵族)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正是这些革命先烈用自己的斗争实践,揭示了一条真理:近代中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是爱国主义运动不可分割的,只有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推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砸碎“洋人的朝廷”,才能取得祖国的独立和富强,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的生机。

当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而发生政治或经济危机时,一些仁人志士主张革除社会弊政,致力变法维新,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作出不懈努力。这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封建统治者为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制定一系列陈规戒律,特别是近代以来,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曾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社会弊端和种种丑恶现象,这是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重要社会根源。保存现状还是弃旧图新?这成为划分真假爱国者的又一标志。在近代中国,凡是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志士仁人,尽管各自的救国方略和斗争手段有所不同,然而他们都毫无例外地致力于改造祖国贫弱现状的伟大斗争。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等人在开展反侵略斗争的同时,积极提倡改革封建弊政。虽然他们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要求改革,但其用心与宗旨在于“福国利民”。维新志士在甲午战争后掀起的变法运动,倡导自上而下地推行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虽然他们还没离开神圣的皇权,死死抱住一个皇帝,但改革的出发点,在于“消除外患”、“救亡图存”。“变法”是手段,“救国”才是目的。诚如谭嗣同在上欧阳忠鹄书中所说:“中国不变法以期振作,使外洋入而代为变之,则养生送死之利权一操之外人,可使四百兆亡种之民,胥为白种之奴役……”;康有为说:“能变则存,不变由亡,全变则存,小变仍亡”。

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勇于献身,悉心创造中华民族的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重要贡献,这是近代爱国主义斗争的又一重大作用。为了实现“振兴中华”的宏伟理想,近代爱国志士勇于将自己的利害得失,甚至身家性命,同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融合在一起,纷纷怀着强烈的献身精神,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地开拓着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在《兴中会宣言》中首次明确提出,它代表着近代爱国志士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与宿愿;它意味着对近代社会苦难现实状况的不满和改造。对此,不但惯于“因循苟且,粉饰虚张”的封建朝廷要力加反对,更会遭到旨在侵吞和奴役中华民族的帝国主义的强烈反对。故此,近代爱国志士首先就要起来砸碎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锁,反对封建腐朽势力为虎作伥的卑劣行径。为此,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英勇献身,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这种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表现在近代爱国斗争的全过程之中。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坐镇虎门,为了抗击英国侵略者,誓志“死以报国”,直到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烙守“城亡与亡,不离定海半步”的誓言,身先士卒,数次击退敌人进攻,直至壮烈殉国;军近七旬的江南提督陈化成,为阻挡英军进犯,亲自扼守吴淞炮台,在腹背受敌的危急关头,拔刀与敌肉搏,以壮烈行动,实践了自己“奉命剿贼,有进无退,予欲以死报国”的宏愿。近代农民运动的英雄洪秀全等为了推翻封建统治,率领劳苦大众,擒斩人间“妖邪”,希望在充满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神州大地上,建立一个“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尽管它失败了,却为民主革命作了可贵的探索。正是在这种为拯救祖国而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支配下,许多爱国壮士,宁愿放弃舒适的生活,抛弃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振绝高官厚禄的诱惑,置生死安危于度外,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险曲折的革命救国道路。如秋瑾、陶成章以及朱德、彭湃等许多共产党人便是杰出的代表。近代爱国志士在“振兴中华”的伟大斗争中焕发出来的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未被帝国主义灭亡,仍在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围绕振兴中华所进行的探索与追求中,表现在社会各个领域。杰出的铁道工程师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分子的嘲笑和封建守旧势力的中伤,毅然率领万名员工,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以非凡的才智和创造性的劳动,自力更生修建了我国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的铁路——京张线。并达到了“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预期目的。“为中国人吐气矣!”人们不能不赞扬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建设中国近代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还有那些以创造性的精神劳动,热情歌颂祖国壮美山河、人民勤劳勇敢的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创造了祖国灿烂历史文明的思想家、科学家;那些开拓了祖国辽阔疆域、丰富了世界军事科学的军事家等等,他们在塑造国民灵魂,建设精神文明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爱国主义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它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促使人们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在一起;它能够激发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人为国家民族的昌盛而欣喜、为国家民族的挫折而忧虑。爱国主义所显示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死,屡遭侵略而未亡的精神支柱,并保持中华民族旺盛的生机。一部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历史,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灿若群星的英雄中,最为夺目的是共产党人,他们是最赤诚、最彻底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最进步、最强大的爱国政治集团,毛泽东是空前的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这一爱国政治集团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腾飞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40多年的艰苦创业,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建立起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在建设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统一的目标下,形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振兴中华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呼声。爱国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了,既看到了祖国建设的成就,也看到了国家和民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广大人民由此激发了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一个国家要发展,就要振奋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精髓。离开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国家、民族就无从振兴,也就谈不上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大青少年中爱国热情曾出现过四次高潮;80年代初,北京大学学生重新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清华大学的学生开始实践“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曾激励了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80年代中期,来自硝烟弥漫战场的“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铿锵誓言,鼓舞了一代青年人;80年代末,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亚运会,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90年代初,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激励了海内外华人的爱国热情。这几次爱国高潮,使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祖国带来的良好前景。在中国创业,在中国成才,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心中的志向,报效祖国成为更多有抱负的青年人的理想。

爱国主义是以国家的发展前途为目标,以民族的利益为最大利益的。许多有志者,把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利益同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爱国主义成为他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应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也使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坚持爱国主义,就要正确认识个性与共性,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每个人个性的发展,个人利益的取得,都包含在祖国的共性和整体利益之中。每个人只要投身到祖国的繁荣富强之中,从而才能正确塑造自我,取得个人的利益。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大河有水、小河流”。因此,爱国主义是处理国家与个人关系的基本准则。

爱国主义是处理国家内部事务的基础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坚持爱国主义,才能清楚地认识到发展本地区和本民族与发展国家的一致性。为此,国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使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和积极支持后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使整个国家有新的更大发展。

爱国主义是对外开放中坚持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是民族责任感、民族自尊心的体现。这种民族尊严,是以民族平等为原则的。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的发展。在对外开放中,一方面解放思想,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赢得世界人民的信任、支持和尊重,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要坚持平等互惠的原则,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为世界和平,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资源,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强烈影响。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无不得益于祖国文化精华的哺育,无不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塑造国民灵魂的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维护祖国尊严,珍惜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还表现为文明意识,集体意识和遵纪守法的道德规范。一个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应该是情操高尚、讲文明、有道德的人。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强调:“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他多次发表意见,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家国主义教育。因为这是关系到民族兴亡、国家存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事。有道是“不抓农业没有粮,不抓工业没有钢,不抓下一代,我们的国家没有希望。”只有赢得了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把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变成一种深厚的动力,使爱国主义成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各行各业、各族人民共同高举的一面旗帜,使爱国主义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  ;  ;  ;  ;  

论爱国主义与现代化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