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因素分析_边际消费倾向论文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因素分析_边际消费倾向论文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消费需求总量是由每个家庭、每个居民的微观消费需求加总而成的。作为消费者,无论哪个国家,首先都是“人”,具有一些共同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同时又具有各国、各人的具体状况和特点。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分析应把西方消费理论同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1.制度变迁环境使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幅度较大

改革开放前十年,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强劲,特别是大规模的耐用消费品的普及,主要是弥补改革前消费数量和水平的奇低,直到1989年,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都在90%以上。

根据有关学者分析,1989年以后,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开始下降且趋势明显,1995年为75%左右,与此同时1991年以后边际消费倾向也稳步下降,1994年边际消费倾向降到64%,接近于1989年和1990年边际消费倾向在60%以下的情况(1989、1990年治理整顿引起市场疲软),且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社会平均消费倾向而拉动其一路下滑。

从1996年5月1日开始至今的多次降息旨在运用利率杠杆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宽松的投资和消费环境,但结果表明,居民消费对利率下降缺乏弹性,降息并未提高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收入增加后消费增长低于储蓄增长速度,近期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到60%左右。

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关键参数,在收入既定时,社会消费需求总量是消费倾向的函数。而这两个关键参数的下降更深层的原因是制度变迁。

第一,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从理论上说,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也不同,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者则较高。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时,一个社会的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消费倾向越高,社会消费需求总量越大;反之亦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21,1995年为0.34,上升了1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1995年为0.28,上升了12个百分点。另据抽样调查,1995年全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45,比1988 年的基尼系数高出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表明二十年来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下降。

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

第二,制度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强化了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心理规律。

90年代以来,城镇就业、养老保险、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展开,原有的社会和集体负担福利的制度发生变更;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分流出大量职工,相当比例的职工实际收入下降。居民在社会保障和收入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制度变迁迫使消费者改变消费方式,从整个生命周期角度安排消费和储蓄。

不确定因素首先使消费中普遍存在的“示范效应”和“棘轮作用”弱化。

在制度相对稳定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存在着较强的“示范效应”和“棘轮作用”,较低收入者向较高收入者的消费看齐,较高收入时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影响着较低收入时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这样,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幅度不会太大,甚至在长期内社会的消费倾向比较稳定,而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风险预期导致目前消费更趋理性,受别人消费和过去高峰期收入及消费的影响减小,“示范效应”和“棘轮作用”弱化。

不确定因素使消费者把更多的目前收入项目看作短期内的暂时性收入而非长期内持久性收入,预期持久性收入下降。暂时性收入和暂时性消费、持久性消费之间均没有稳定关系,暂时增加的收入中储蓄的比例即边际储蓄倾向较高,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在没有制度因素分析时的人类一般心理规律。我国制度变迁及其种种不确定因素使这种心理倾向强化。

2.人均收入水平低等因素导致人均消费水平和自发性消费水平低

自发性消费指与收入水平无关的消费或者可认为是“零收入消费”,即使没有收入也必须维持的消费支出。它主要由人均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程度、消费制度等因素决定。发达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高、社会保障程度高、消费制度较完善等原因,消费水平也高,即使暂时收入降低甚至失业,短期内自发性消费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上。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程度低,消费制度不健全,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均消费低。长期以来居民养成了节衣缩食来适应收入和生活的变化,“零收入消费”可以降到仅能维持生理需要的最低限度。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居民,消费可以通过自给自足来满足,当收入减少时就会提高自给程度,减少从市场购买进行消费,消费支出减少。

短期内,居民可支配收入不会有很大提高,再加消费倾向递减趋势,由此导致的引致消费不会明显增加,因而自发性消费水平的高低对消费需求至关重要。我国居民目前自发性消费水平偏低,是制约消费需求水平的重要因素。

3.消费品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态势和消费物价指数下降促使居民延期消费,目前(即期)消费减少

居民对消费品价格的预期是影响目前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当预期价格高于目前价格时,需求曲线右移,即目前消费会增加,当预期价格低于目前时,需求曲线会左移,即目前消费会减少。这就是居民普遍存在的所谓“买涨不买跌”心理现象。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消费品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消费物价指数将持续下降,至少不会有大幅上扬。居民能预期到消费品市场的这种总体走势,消费需求存在滞后化倾向。

4.农村市场潜在需求大而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总量不足的重要因素

我国有九亿农民这么庞大的消费群体,近几年我国农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997年前者是后者的1.6倍, 我国农民收入与家电价格的比值已超过城镇家电快速普及时期的临界点,但家电的消费水平却还很低,洗衣机、电冰箱普及率还不到10%。据测算,今后10年内, 如果2.3亿农户家电拥有率达到1996年的城市普及水平,市场需求量为1.68亿台彩电,1.47亿台冰箱,1.62亿台洗衣机。除此以外,农村居民在住房、教育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空间。

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还与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滞后有关。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仅相当于人均GDP在300美元国家的水平,由此造成的城乡差别、市场分割、收入差距等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拓。

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也要从自发性消费和引致消费两方面分析。其一,农村居民平均、绝对收入更低,社会保障制度和消费制度更不健全,再加消费的市场化程度低,粮食蔬菜等可以自己生产,自发性消费水平更低;其二,由于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商品流通网络不畅,商品质量低劣,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等原因,当农民收入增加时,引致消费水平难以提高。

5.消费品供给缺乏创造力,导致消费品低水平过剩与隐形短缺并存

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增强并不意味供给对经济增长无所作为了,相反,在长期走不出买方市场态势的情况下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其物品过剩的原因是供给缺乏创造力的观点,对分析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有现实意义。

马歇尔在研究消费和经济关系时也认为:“概括地说,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中,虽然是人类的欲望引起了人类的活动,但以后每前进新的一步,都被认为是新的活动的发展引起了新的欲望,而不是新的欲望的发展引起了新的活动。”(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9页。)

供给缺乏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不能提高和新产品、新品种开发不够,不能满足各个消费者群体的需要和消费结构升级转换的需要。从市场看,大量供过于求的过剩消费品几乎都是老产品,在质量、使用价值上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如适合农民消费的价格低廉,功能简便的家电用品很缺乏,适合于城市最大群体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开发不足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与计划经济时期主要依靠计划投资等外生因素推动截然不同,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市场导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在现阶段,刺激消费既要着眼于培育短期消费热点,又要着眼于长期消费的稳定增长。

2、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 是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增长是维持消费增长的根本保证,尤其对低收入阶层更是如此。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低,消费倾向高,收入的提高能有效地促进消费。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各阶层收入差距,可使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从而提高消费水平。

3、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长久之计。 九亿农民的庞大消费群体和低消费水平具有巨大的开拓空间。目前需要在农业水利、农村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增加投资,以利农村居民农用机械、家电产品的购买和使用。从长远看,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制度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产品生产,把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作为一个整体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以流通领域收益和一体化经营收益弥补单一农业生产的低收益。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让农民、农业、农村在消费、投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相互关联和良性循环中有更大的贡献份额。

4、调整产品供给结构,以供给创新拉动消费需求增长。

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态势下,单纯从刺激消费需求角度采取措施来推动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生产越多积压越多和强化买方市场的结果,消费更加乏力。事实上,无论短期内消费热点的形成,还是长期内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必须以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产品为前提。如近期内教育消费热点的形成,是以多种办学模式和国家、民间大量投资教育为前提的,同样住宅消费热点的形成也必将是大量质优价廉的经济适用房开发、供给的结果。因此,要在大多数消费品过剩的同时,寻找隐性短缺的产品和市场,并着力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供给创新带动消费需求增长。

标签:;  ;  ;  ;  ;  ;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因素分析_边际消费倾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